老子的《道德經》,本來是讀國學的基礎科目。但在平臺上一覽,對於道與德的本義十分模糊、曲盡其解,以至於牽強附會、亂綴空言的名帳號還不是小數。這些胡言,對於中華文化在大眾中的形象產生了極惡劣的影響。混淆了視聽,將立意高遠的言論醜化得俗不可耐。為此,有必要抽出一些篇幅,陸續講解一下《道德經》中的科目,盡到為中華文化正本清源的微薄之力。
既然講解,就先從第一章開頭吧。
原文如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一邊翻譯著,基本上一邊就懂了。
道是可以講的,但不是人們通常所講的那種道。具體事物的概念是可以對其歸納命名的,但真正的命名也不是通常人們理解的那種命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無名,即為事物誕生前的那種狀態,道教叫做氣,現代物理叫做能量,故可知是一種無法稱其為具體事物概念的「無名」。而這種無名狀態,即是天地的起始狀態。這和現代物理學也是暗合的,物理講宇宙由高能集團大爆炸形成,地球也是由星體能量的聚集形成的。這正是「天地之始」。有名,則是對各種具體物質概念區分後賦予的名稱,故有名這裡就是代指具體的物質事物。而我們學進化也知道,現代的生態系統就是由最初的初級物質結構衍化而來的。故「有名」,這一具體的物質狀態,是世間萬物生養衍化的來源。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這句話就是指導人們觀察世界的角度,前面已講,世間有「形」「氣」組成,「形」為有,是具體的物質。「氣」為無,是莫測的能量。故我們需要從兩方面把握世界。常無欲,以氣的角度來觀摩世間的妙不可言的幻化;常有欲,以形的角度考察具體事物的物理特性和約束規則。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什麼意思?就是說「氣」與「形」,或者說「無名」與「有名」,或者說物質與能量,它們的實質是同根同源的。我們知道,物質和能量是可以相互轉化演變的,故這裡言它們」同出而異名「。同在哪裡?就同在其難以察覺又難以琢磨的幻化遷衍之道上,對這種難以琢磨的造化之形的把握,便是各種高深而玄妙的法理的修習之法門。
所以,一段《道德經》解下來,我們首先會認可其正確。雖是幾千年前的論述,但毫不悖於現代科技的發現。其次,我們會認可《道德經》理論的嚴謹與體系化。而不是像那些牽強附會、曲盡其解的公眾號表述的那樣凌亂而又沒有章法,把對整個世界的洞察庸俗為一些細枝末節的堆砌。
所以,《道德經》一定要用嚴謹的學術思維參讀。這裡先分享一章,後期有機會再和大家繼續談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