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本清源的談談《道德經》

2020-12-17 風月晴明篆世間

老子的《道德經》,本來是讀國學的基礎科目。但在平臺上一覽,對於道與德的本義十分模糊、曲盡其解,以至於牽強附會、亂綴空言的名帳號還不是小數。這些胡言,對於中華文化在大眾中的形象產生了極惡劣的影響。混淆了視聽,將立意高遠的言論醜化得俗不可耐。為此,有必要抽出一些篇幅,陸續講解一下《道德經》中的科目,盡到為中華文化正本清源的微薄之力。

既然講解,就先從第一章開頭吧。

原文如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一邊翻譯著,基本上一邊就懂了。

道是可以講的,但不是人們通常所講的那種道。具體事物的概念是可以對其歸納命名的,但真正的命名也不是通常人們理解的那種命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無名,即為事物誕生前的那種狀態,道教叫做氣,現代物理叫做能量,故可知是一種無法稱其為具體事物概念的「無名」。而這種無名狀態,即是天地的起始狀態。這和現代物理學也是暗合的,物理講宇宙由高能集團大爆炸形成,地球也是由星體能量的聚集形成的。這正是「天地之始」。有名,則是對各種具體物質概念區分後賦予的名稱,故有名這裡就是代指具體的物質事物。而我們學進化也知道,現代的生態系統就是由最初的初級物質結構衍化而來的。故「有名」,這一具體的物質狀態,是世間萬物生養衍化的來源。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這句話就是指導人們觀察世界的角度,前面已講,世間有「形」「氣」組成,「形」為有,是具體的物質。「氣」為無,是莫測的能量。故我們需要從兩方面把握世界。常無欲,以氣的角度來觀摩世間的妙不可言的幻化;常有欲,以形的角度考察具體事物的物理特性和約束規則。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什麼意思?就是說「氣」與「形」,或者說「無名」與「有名」,或者說物質與能量,它們的實質是同根同源的。我們知道,物質和能量是可以相互轉化演變的,故這裡言它們」同出而異名「。同在哪裡?就同在其難以察覺又難以琢磨的幻化遷衍之道上,對這種難以琢磨的造化之形的把握,便是各種高深而玄妙的法理的修習之法門。

所以,一段《道德經》解下來,我們首先會認可其正確。雖是幾千年前的論述,但毫不悖於現代科技的發現。其次,我們會認可《道德經》理論的嚴謹與體系化。而不是像那些牽強附會、曲盡其解的公眾號表述的那樣凌亂而又沒有章法,把對整個世界的洞察庸俗為一些細枝末節的堆砌。

所以,《道德經》一定要用嚴謹的學術思維參讀。這裡先分享一章,後期有機會再和大家繼續談談。

相關焦點

  • 體悟《道德經》的智慧
    各個版本之間雖有差異,但總體上不影響對《道德經》精神的把握和理解。關於《道德經》的注釋,民國之前數以千計,恐怕難以精確統計。韓非子是較早專門解讀《道德經》的,其《解老》《喻老》二篇,就是對《道德經》的註解和闡釋。
  • 《道德經》被誤讀千年,只因後人篡改,快來看看《道德經》真面目
    你可能不知道,我們一直奉為經典的《道德經》實際上被誤讀了。名字被誤讀《道德經》分為「德經」和「道經」兩部分。原文中上篇是《德經》下篇是《道經》。德經在前,因此應該被稱為「德道經」。當時參與發掘馬王堆墓的專家侯亮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道德經》流傳了幾千年,但實際上我們念錯了幾千年。 《道德經》本名是《德道經》,而《德經》先於《道經》。幾千年來,我們受後人影響將他歪曲了。內容被誤讀現在《道德經》一共有三個版本。
  • 馬雲說:《道德經》在讀我,他做到了《道德經》裡的功成身退嗎?
    馬雲和《道德經》的故事據說,馬雲總是隨身攜帶幾本書,別的書換得很快,但有一本書一直伴隨其左右,就是一本薄薄的《道德經》。薄是因為沒有註解,馬雲不希望別人註解的《道德經》影響到自己的感悟。馬雲有一次看《道德經》時突然很興奮地說:「哎呀!這哪是我在讀老子,明明是老子在讀我,而且他讀到了我內心的最深處。」這是何等的氣魄,這正是「生之安行」的天才才會有的融通。
  • 道德經,讀不懂也要讀
    包括距離老子時代近一些的人,對《道德經》的傳播和解讀,同樣面臨這樣的問題。在流傳過程中,因為書寫、解讀上的疏忽、訛誤,勢必讓原文原意出現不可避免的各種錯誤。 兩千多年過去,《道德經》自然也就有了各種各樣大同小異的版本流傳下來。好在萬變不離其宗,老子的觀點和思想還是在這與原文原意稍有出入的5000言中近乎完美的表達出來。
  • 道德經:道德的本質由何決定?什麼樣的孝慈忠誠是真正的道德?
    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道德經的第十八章。首先我來為大家誦讀道德經的第十八章,我的誦讀是以王弼版道德經為底本。「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前兩講我們學習到了,為什麼在日常生活中,道德對人們的約束力並不大,人們總是口中說著仁義,孝慈,忠誠,做起事情來卻又回歸到不仁不義,不孝不慈,不忠君愛國的狀態。老子說啊,是因為這些道德標準確立的原因就是錯的,不是基於大道,而是基於需求。那我們究竟應該怎麼樣正確地奉行良好的道德標準呢?上一講我們已經講解了經文中的仁義和智慧,接下來我們就來學習一下孝慈和忠誠。
  • 生命之書 -《道德經》
    緊接著我在喜馬拉雅上購買了《道德經》的講課,在網上買了一本《道德經》,現在想想,這樣也是不對的,按照老子的道,凡事都不該過滿過多,否則就會變醜變得擰巴。在演講裡,白巖松說他在34歲左右遇上了《道德經》,就好像一個必定會相遇的緣分,他說他那些年的所有困惑,所有不解,都一下子得到了答案,他說原來在這兒等著他呢。他用等著來形容《道德經》,他說一下子豁然開朗。而對於我,應該說遇到這本書,是我的幸運。
  • 《道經》加《德經》,等於《道德經》,何為「道」,何為「德」
    提起《道德經》,那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它是老子為我們留下的一部經典的哲學著作,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源頭,是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的一部最偉大的名著之一,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而發布的最多的文化名著。
  • 《道德經》帶給我們的人生啟示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所述的哲學思想集錦,函谷關令尹喜整理留世,又稱《道德真經》、《五千言》等,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被譽為「萬經之王」。該經原文分上篇《德經》和下篇《道經》,不分章,後分1到37章為《道經》,38到81章為《德經》。它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其開篇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 讀《道德經》第四章:道是什麼?給你本章正本清源的解讀
    讀《道德經》,每個人都最想知道「道」究竟是什麼,結果老子在第一章開頭拋出「道可道,非常道」之後,卻說起了「有」和「無」,接下來又講聖人以無為治國。第四章老子終於講到「道」了,我們一起來看看老子怎麼說。出自【大般涅槃經卷第六】所以,我在讀《道德經》時,也儘可能看老子在《道德經》裡是怎麼說的,而不是看別人是怎麼解讀的,或者猜測老子話裡話外的意思,來給道一個明確的概念上的界定。
  • 閱讀《道德經》,對於現代人,有什麼益處?
    在現代人許多觀念裡面《道德經》感覺是道教的經典,是一部談玄和說虛無的消極理論學說,可是當許多人,漸漸與道德經結緣以後,發現《道德經》的智慧確實了不起,裡面不但包括了天道的規律,還道出了人道應該如何的走,並且對於一件事,如何能夠成功,在社會如何安身立命,都讓人在慢慢領悟中開竅,漸漸喜歡和去深入了解
  • 《道德經》首推中英雙語音頻書
    12月27日,由外文出版社推出的《道德經》(中英雙語誦讀版)在京首發,至此,由該出版社聯合新航道國際教育集團共同打造的「雙語誦讀中華經典」叢書正式合體亮相,《論語》《道德經》《孫子兵法》這三部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中國經典著作第一次以雙語音頻書的形式共同呈現在讀者面前。
  • 《道德經》:以柔克剛,才是大智慧
    《道德經》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經書,其中蘊含著無窮道理,被人們譽為萬經之王。在《道德經》第四十三章寫道:「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不難發現,在《道德經》中老子用水來比喻以柔克剛的道理,因為水是柔軟的,同時也是有力量的,它能適應各種場地,它具有包容萬物的特性,所以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懂得以柔克剛的智慧,往往能化幹戈為玉帛,化解一次次的衝突與爭吵。
  • 我理解的道德經:他來源於易經
    我讀經時間不久,依舊懵懵懂懂,但驚訝不少,明白了很多很多,這個明白不是說我明白了道德經,而是說通過讀道德經明白了很多很多道理,以前視作神明的人和事原來不過是忽悠人的把戲,以前看似莫測高深的古語、警世恆言原來如此樸實無華,原來這個世界上不僅僅有道理,還是有真偽和人心,還有膽子大到篡改聖人經典的堂堂之舉,沒羞沒臊…… 等等等等
  • 老子:去除神秘色彩和道德勸誡的《道德經》講什麼?
    要麼從道德勸誡層面上看,認為是教做人做事不可過滿,大體是往中庸之道上靠。要麼就是神秘化裡面的涵義,往讖語的方向走,就猶如神秘化老子出函谷關這個「移民」行為一樣。更有甚者,有些教派的教徒更是把《道德經》當教派「魔法書」看待。
  • 汪羅海:天師府的晚課為什麼選用《道德經》
    作為有重要歷史影響的天師府在這一點上還是繼承了《道德經》作為每天課誦的傳統。現在,道末就天師府繼承這一傳統的意義和課誦《道德經》的一點體會略述如下,以請教各位方家同道。天師府道眾每天習誦道德經的傳統,道末認為有以下幾點:01《道德經》是我們的道祖--老子所著,每天念誦可以團結在道祖的旗幟下,使我們打破門派之間的壁壘,時時牢記我們都是太上之弟子,具有萬法歸宗之意。
  • 《道德經》版本無數,哪個更接近老子本意?
    道德經是一本比較難解的經典,古書在幾千年的傳承中,難免會有刻錯,或者抄錯的部分。因此,會不斷地出現校訂本。據統計,清代之前,就有103種版本的《道德經》。這些版本不但句讀有不一樣的地方。有些字句也相差甚遠。其中公認的,流傳最廣的有這4個版本,分別是:郭店楚簡,河本,王本和帛書甲乙本。
  • 道德經;醍醐灌頂急開悟
    道德經,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大悲老子,真乃聖人也,縱觀道德經,其反覆描述,大道的奧秘,揭示宇宙之真理。吾輩得聞,如旱苗逢甘霖,如魚兒得細水,實受益匪淺!餘把本章分成三個部分,以便來觀照,先來看第一部分,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孔德不是孔夫子的德,這個萬不可混淆哦!何謂孔,孔,金文會意字,如嬰孩吃奶狀,故用力過甚,急,大,我們經常說,使出了吃奶的勁,這個勁,你說大不大?
  • 道德經:說說道德經中的宇宙規律
    在經中,老子教我們的襲常之法,其實就是宇宙另外一個規律運用-天人合一律。古人以為,人是一個小宇宙,宇宙也是一個大人身;人身上有的,天同樣也有;天所具備的能力,人也同樣具備。所以,追求天人合一,企達天人合發,成為古人運用宇宙規律上的一次質的升華。
  • 《道德經》「和光同塵」原來是這個意思,難怪秦奮要用這個詞
    這個詞組來源於《道德經》第四章,到底是個什麼意思呢?在中國古文的翻譯上,有些是能準確的翻譯成白話文的,但有些是模糊的。這完全根據翻譯者對於古文的理解,和對古文作者的了解,加上當時的歷史環境和人文環境等綜合因素來翻譯,所以意思就出線了偏差,特別是在《道德經》的翻譯和注釋上。東臺認為,開卷有益是肯定的,開卷就要尋到真義就未必了。
  • 人生低谷之時,不妨讀讀《道德經》
    《道德經》被譽為「萬經之王」。唐玄宗李隆基說:「《道德經》其要在乎理身、理國」。魯迅先生說:「不讀《道德經》一書,就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上善若水,為而不爭《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