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而無不為」《道德經》裡的「無為」究竟是什麼意思? - 大...

2020-12-14 大王氏說

#道德經#

「生而弗有,為而弗恃」是無為

比如父母生養孩子,又要求孩子聽話,這叫有為

反之讓孩子自然發展,不按自己的意願去改變孩子,則是無為;

人們常會計較個人得失,比如:我為某某付出了那麼多,最後他是怎麼對我的?

所以越想越覺得自己「損失慘重」,覺得自己是受害者,讓自己生氣這叫「有為」;

其實任何的付出都是我們自己想做才去做的,在我們付出的同時已經得到回報了,諸如內心的滿足、付出的快樂等等,如果在事後還要以這些付出為「恃」,去要求對方回報你,這叫貪婪;與人交往不是做交易,所以別把自己的付出當成「籌碼」去要挾對方,如果能以這種心態去處理日常事務,我們的內心會變得通透、坦然,這種心態叫「無為」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會遇到一些讓人氣憤的事情,為什麼我們會氣憤? 因為這些事情與你的價值觀、生活習慣等相悖,事情沒有按照你的價值方向去發展所以你會生氣,這叫有為;

然而大千世界無奇不有,任何奇怪的或讓你氣憤的事情都是自然而然存在的,如果你能想通這一層,就不會氣憤,這叫無為,不以自己的主觀判斷去觀察事物叫無為。

無為是一種心境,這種心境很難做到,所以老子在《道德經》中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至無為」,這裡損的就是我們的主觀意願。

我們的經驗決定我們的主觀判斷,經驗越多主觀判斷能力越強,所以人越老判斷能力越強,同時也越頑固,不容易接受新事物,我們常說人老成精、老頑固,其實是在說這人很「有為」。

人生就像一個裝水的杯子,兒童時杯子是空的,所以什麼水都能裝進去,這個時期的我們叫「無為」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認知越來越豐富,判斷能力越來越強,主觀意識越來越強,杯子裡的水也越來越多,當杯子裡的水裝滿了的時候,就再也裝不下其他水了,這個時候我們就成了「人精」和「老頑固」,不再接受新事物、新想法,杯子裡的水是我們的寶貴財富,同時也是我們的「牢籠」,它將我們的人生困在一定範圍內,所以每一代人身上都有明顯的時代特徵,他們的喜好和生活習慣都會和新一代人不同。

《道德經》中「為道日損」,就是要讓我們把杯子裡的水一點點的倒掉,當把杯子倒空的時候,我們的心態又回歸到兒童時期的「無為」狀態,這時我們又可以接受任何事物,所以老子在《道德經》中稱自己為「孩童」。

「無欲以觀其妙」是「無為」,不以自己的認知和經驗去觀察事物的微妙變化;

「有欲以觀其徼」是「有為」,用自己的經驗和認知去總結事物的規律。

無欲以觀其妙,有欲以觀其徼」就是說我們可以把「無為」和「有為」結合起來去判斷事物,所以「無為」並不是讓我們像傻子一樣無所事事,什麼都不做,而是讓我們更好地去理解新事物。

這需要經歷「無為」→「有為」→「無為」的三種心態轉變;

也就是從「無知的兒童」成長到「經驗豐富」的成年,再回歸到「兒童心態」

經歷這些轉變後我們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會變強很多,也就是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說的「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無為,無為而無不為」老子說當我們做到這種「無為」狀態後,就無所不能了,也就是說沒有什麼事情能難倒我們了。

「無為」是個很龐大的感念,本文中,小編僅對「無為」在日常生活中所帶來影響做出淺薄註解,如有不同見解請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關注作者可查看更多有趣文章

相關焦點

  • 看道德經越看越迷糊,真正的「無為而無不為」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是文言文。對文言文,我們不要被之乎者也所糾結所迷惑,我們要去結合現實與現象就不難理解了。老子道德經說的無為而無不為,是一種充滿辯證法,充滿否定之否定的哲學觀點。比如我們現在常說的一句話吧,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
  • 「為無為,則無不治」:年少不讀《道德經》,讀懂已是中年人!
    其中《道德經》中「為無為,則無不治」這句話,對於現代的我們更有指導性的智慧,這句話對我們解決困惑,緩解矛盾,是很有幫助的。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道德經》第三章中「為無為,則無不治」這句話,是成語中「無為而治」這個成語的來源。
  • 老子《道德經》「無為而無不為」真解,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老子《道德經》核心思想概括起來就六個字:無為而無不為。你只需要記住「無為而無不為」就是懂老子的人,其他的諸如「順其自然、上善若水、為道日損」等等這些真理都是用來闡述和揭示「無為而無不為」的真諦。也就是說,你只要明白了這幾個字,無論是個人成長、企業管理、國家治理都可以應用。
  • 根據道德經,如何理解「無為而無不為」?老子的本意原來是這樣
    「無為而無不為」這話一聽就知道是道家思想。因為只有道家經常提到「無為」這個概念。然而世人對老子常有誤解,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下「無為而無不為」這句話的深刻涵義。道德經第三十七章曰:「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何為無為?
  • 《道德經》裡的無為是什麼意思?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無為」是《道德經》裡邊講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道家講的無為是什麼?第一條就是不妄為,不瞎折騰。大家要不信的話,你看一下第七十五章開頭這句話,就說我們要了解他的無為,可千萬不要理解為什麼事都不做,什麼事都不做,那就跟他這個裡邊的意思就相差太遠了。大家看一下七十五章第二句話,「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所以它這個裡面講的有為指的是什麼?就是妄為。「無為」就是針對它的,百姓為什麼難以治理?
  • 老子說「無為而無不為」,真正理解了這句話,人生會一帆風順
    這實際上就是老子「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這一思想,如果我們能夠在生活實踐中一以貫之,那麼它就能夠幫助我們的人生走向一帆風順。「無為而無不為」是老子在《道德經》中重點闡述的一種觀念,它蘊含的道理,對我們的人生有著極大的指導意義,可是,對於老子的這一思想,很多人斷章取義,曲解了老子的本意,也誤導了自己和他人。
  • 《天道》:《道德經》中無為是與世無爭還是無為不爭
    《道德經》本身毫無屬性,有屬性有分別心的是人,你要有自己的判斷力、執行力、創造力和想像力,你必須清楚一點,書籍在好也好付諸實踐,實際上要修心,修不昧因果,心無掛礙,要赤子之心,要劍膽琴心。無論如何不要喪失做人的原則和底線。一定要學會不擇手段,學會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生存哲學。學著去爭,爭屬於自己的物質和精神,然後學的不爭,學的掌握如何爭,什麼時候爭,和怎麼爭。
  • 如何理解老子所講「無為而無不為」的意義
    有問:「無為而無不為」的意思是:要「通過」無為,而「達到」或「實現」無不為;還是「無為」自然就「無不為」?我認為這兩個意義其實是相同的。按照老子的意見實踐無為就能夠無所不為。而老子所講的無不為主要是指治平天下。
  • 《道德經》以此句完結,既解釋了什麼是道,也解釋了什麼是無為!
    《道德經》是最難理解的先秦經典之一,被尊為群經之首,老子洋洋灑灑五千言包羅天地大千,涵蓋宇宙萬象,讀懂了《道德經》也就理解了迷惘浮蕩的人生,也就理解了廣袤無垠的宇宙,也就理解了人與宇宙的複雜關係。什麼是「道」呢?
  • 《道德經》中的「無為」,到底什麼意思?大部分人都誤解了
    最近在閱讀計劃中,加入了很多國學經典,比如《孫子兵法》、《道德經》等。比如《道德經》,看似是在講「道」為何物,好像顯得虛無縹緲,不知所言為何物,可你認真讀下去,認真思考,聯繫自己的生活經驗,就會在方方面面得到極大的啟發。
  • 《道德經》大智慧:修清靜之心,行無為之事,人生從此順風順水!
    《道德經》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什麼意思呢?一種人理解,無為是就是什麼都不做;還有一種人理解,無為就是順勢而為。到底哪個是對的呢?一著名的職場混世大魔王曹參說:是的,無為就是什麼都不做。我估計每天上班的時候,曹參恨不得把「無為」兩個字寫臉上,事實上他的口號確實喊的震天響,但到底無為是什麼意思呢?或許,那時候的曹參是真把「無為」理解成啥都不幹。但是這不要緊,不懂可以學。在《史記》裡交代了這麼一個細節:(曹參)聞膠西有蓋公,善治黃老言,使人厚幣請之。自己不懂沒關係,找個懂的人學習。
  • 「無為」還是「無不為」?我們都是說夢痴人,用今生去完成修行
    其實,細讀道祖五千真言你會發現,凡是提到「無為」處,皆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道德經》的第2章提到「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3章「為無為,則無不治」,37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48章「無為而無不為」,57章「我無為而民自化」,以及63章的「為無為」。道祖在告誡人們應該以「無為」為主旨的同時,相伴隨的還有「為」「教」「化」等關鍵字眼。
  • 初解道德43—老子為何認為「無為」才是正道?無為核心是什麼?
    老子為何會認為無為才是正道?無為的核心是什麼?人要有所悟,往往是被某件事或者某個東西觸動了。那促使老子明白無為之益的事件是什麼?第四十三章將給我們答案,我們來看一下: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 《道德經》: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第六十三章: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 什麼是無知?什麼是無為?(國學)
    《道德經》第三章,是後人對老子產生誤解的一個重要來源,主要和這一章中「無知」和「無為」的提出有關。「常使民無知無欲」,有的人評論為老子這是在為統治階級服務,是「愚民政策」。01每日一思為無為,則無不治《道德經》第三章說到:「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
  • 《道德經》中的「無為而治」是什麼意思?
    大家好,這次我們討論的話題是「無為而治」,這個詞在企業管理,國家治理中經常被提起,那麼什麼是無為而治?無為是不作為嗎?答案是否定的,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遊手好閒,無所事是,無所作為 ,而是通過為達到無為,通過無為達到無所不為,通過無所不為達到無為而治,老子道德經中是這樣講述無為和無為而治的。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為無為,則無不治 。
  • 人無所求品自高,為無為則無不治
    我們想想看,一旦這個思想佔據了上風甚至整個頭腦,那你的意識裡,就沒有自己要主動做什麼的這道程序,而全然是別人要幫我的內容作怪。要想達成別人幫自己,那就會顯出一副討好的樣子,比如討好父母、取悅朋友、恭維領導的態度和樣子。唯恐你們的關係不好,維護得不到位。
  • 易經解道德經之四十三 正確讀無為之有益這五個字才好理解本章
    道德經第二十一章,講道之為物。和這五個字有異曲同工之妙。那一章講物物有太極,本章也是。不過那一章是具體的講。把道如何作用萬物的道理講得是一清二楚。本章若是明白物物有太極,則本章的意思就會迎刃而解。這不是無有入無間是什麼呢?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這句話其實很多人是讀都讀錯的。讀錯的地方就在於無為之有益這五個字。很多人想當然的把有益以現代的語言解讀。這是不明道德經所經常犯的錯誤。望文生義,以一己之經驗代替體道悟道證道的老子的本意。
  • 《道德經》:「柔弱勝剛強」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
    比如讓他無為,不要「為天下先」;比如要放下治理天下的心,讓民眾各安天命。但是孔子做不到這些。即便如此,孔子仍然認為老子是一位類似於「龍」的存在,可見老子在孔子心目中的地位。這件事情從側面也說明,孔子一生所講述的,不是如何修道,而是如何做人。老子沒有向孔子闡述什麼是道,卻在出函谷關時,特意留下五千言《道德經》給關令尹,其用意眾說紛紜,至今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
  • 闢支佛:生—死,陰—陽,無為—無不為!佛學精舍
    無為無不為,也可以這樣理解,地球先天並未出手種過一棵樹,此是無為;雖是無為卻又生出無數種類的樹,既從無為變成無不為! 佛陀其實也有相同思想,佛陀心中無所住,又無所不住!再舉例來說,此刻我一動不動躺在床上,是無為,同時也是無所不為!因為我大腦(有為)控制了我身體的不為。 所以,不為既無不為! 想生相剋,對立,又統一,又合於一,一又生二,二又生三。(體/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