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生而弗有,為而弗恃」是無為
比如父母生養孩子,又要求孩子聽話,這叫有為
反之讓孩子自然發展,不按自己的意願去改變孩子,則是無為;
人們常會計較個人得失,比如:我為某某付出了那麼多,最後他是怎麼對我的?
所以越想越覺得自己「損失慘重」,覺得自己是受害者,讓自己生氣這叫「有為」;
其實任何的付出都是我們自己想做才去做的,在我們付出的同時已經得到回報了,諸如內心的滿足、付出的快樂等等,如果在事後還要以這些付出為「恃」,去要求對方回報你,這叫貪婪;與人交往不是做交易,所以別把自己的付出當成「籌碼」去要挾對方,如果能以這種心態去處理日常事務,我們的內心會變得通透、坦然,這種心態叫「無為」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會遇到一些讓人氣憤的事情,為什麼我們會氣憤? 因為這些事情與你的價值觀、生活習慣等相悖,事情沒有按照你的價值方向去發展所以你會生氣,這叫有為;
然而大千世界無奇不有,任何奇怪的或讓你氣憤的事情都是自然而然存在的,如果你能想通這一層,就不會氣憤,這叫無為,不以自己的主觀判斷去觀察事物叫無為。
無為是一種心境,這種心境很難做到,所以老子在《道德經》中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至無為」,這裡損的就是我們的主觀意願。
我們的經驗決定我們的主觀判斷,經驗越多主觀判斷能力越強,所以人越老判斷能力越強,同時也越頑固,不容易接受新事物,我們常說人老成精、老頑固,其實是在說這人很「有為」。
人生就像一個裝水的杯子,兒童時杯子是空的,所以什麼水都能裝進去,這個時期的我們叫「無為」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認知越來越豐富,判斷能力越來越強,主觀意識越來越強,杯子裡的水也越來越多,當杯子裡的水裝滿了的時候,就再也裝不下其他水了,這個時候我們就成了「人精」和「老頑固」,不再接受新事物、新想法,杯子裡的水是我們的寶貴財富,同時也是我們的「牢籠」,它將我們的人生困在一定範圍內,所以每一代人身上都有明顯的時代特徵,他們的喜好和生活習慣都會和新一代人不同。
《道德經》中「為道日損」,就是要讓我們把杯子裡的水一點點的倒掉,當把杯子倒空的時候,我們的心態又回歸到兒童時期的「無為」狀態,這時我們又可以接受任何事物,所以老子在《道德經》中稱自己為「孩童」。
「無欲以觀其妙」是「無為」,不以自己的認知和經驗去觀察事物的微妙變化;
「有欲以觀其徼」是「有為」,用自己的經驗和認知去總結事物的規律。
「無欲以觀其妙,有欲以觀其徼」就是說我們可以把「無為」和「有為」結合起來去判斷事物,所以「無為」並不是讓我們像傻子一樣無所事事,什麼都不做,而是讓我們更好地去理解新事物。
這需要經歷「無為」→「有為」→「無為」的三種心態轉變;
也就是從「無知的兒童」成長到「經驗豐富」的成年,再回歸到「兒童心態」
經歷這些轉變後我們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會變強很多,也就是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說的「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無為,無為而無不為」老子說當我們做到這種「無為」狀態後,就無所不能了,也就是說沒有什麼事情能難倒我們了。
「無為」是個很龐大的感念,本文中,小編僅對「無為」在日常生活中所帶來影響做出淺薄註解,如有不同見解請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關注作者可查看更多有趣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