闢支佛:生—死,陰—陽,無為—無不為!佛學精舍

2020-12-16 闢支佛說法

無為無不為,也可以這樣理解,地球先天並未出手種過一棵樹,此是無為;雖是無為卻又生出無數種類的樹,既從無為變成無不為! 佛陀其實也有相同思想,佛陀心中無所住,又無所不住!自性自悟,自悟便是悟他,本都是人,本都一體(物/相),所以說無所住又無所不住, 無所見,又無所不見。 再舉例來說,此刻我一動不動躺在床上,是無為,同時也是無所不為!因為我大腦(有為)控制了我身體的不為。 所以,不為既無不為! 想生相剋,對立,又統一,又合於一,一又生二,二又生三。(體/相)! 《生與死》:我生時則有,我滅時則無,生—滅,本一體 。一個事物的兩個面/兩個相。 我從無中來(生/有),我又從有中變成無;無生有,有生無,我也本一體。 《陰—陽》:舉例,站在佛陀的立場來說,有既是無,因為最終都是無,今日成有,終究滅無! 若用太極做比喻,陰陽相生又相剋,陰陽相合便生三,也可以理解成陰陽二物生於一。一便是有,有從無中來! 正好是一個太極圖。 所以,綜上所述:陰與陽—生與死,有與無,相生又相剋,對立,又統一! 所以佛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如來傳法

相關焦點

  • 如何理解老子所講「無為而無不為」的意義
    有問:「無為而無不為」的意思是:要「通過」無為,而「達到」或「實現」無不為;還是「無為」自然就「無不為」?我認為這兩個意義其實是相同的。按照老子的意見實踐無為就能夠無所不為。而老子所講的無不為主要是指治平天下。
  • 「無為而無不為」《道德經》裡的「無為」究竟是什麼意思? - 大...
    ,為而弗恃」是無為比如父母生養孩子,又要求孩子聽話,這叫有為反之讓孩子自然發展,不按自己的意願去改變孩子,則是無為;人們常會計較個人得失,比如:我為某某付出了那麼多,最後他是怎麼對我的?《道德經》中「為道日損」,就是要讓我們把杯子裡的水一點點的倒掉,當把杯子倒空的時候,我們的心態又回歸到兒童時期的「無為」狀態,這時我們又可以接受任何事物,所以老子在《道德經》中稱自己為「孩童」。
  • 老子《道德經》「無為而無不為」真解,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老子《道德經》核心思想概括起來就六個字:無為而無不為。你只需要記住「無為而無不為」就是懂老子的人,其他的諸如「順其自然、上善若水、為道日損」等等這些真理都是用來闡述和揭示「無為而無不為」的真諦。也就是說,你只要明白了這幾個字,無論是個人成長、企業管理、國家治理都可以應用。
  • 何為天道?不可不知陰與陽
    水為陰,火為陽;晝為陽,夜為陰;溫、熱為陽,寒、涼為陰;清為陽,濁為陰;明亮為陽,晦暗為陰;動、升、興奮為陽,靜、降、抑制為陰;春夏為陽,秋冬為陰;左為陽,右為陰;上為陽,下為陰;乾燥為陽,溼潤為陰……了解了何為陰陽,那麼陰陽是如何運動變化,進而影響萬事萬物的呢?下面我們來談談陰陽互藏交感、陰陽對立制約、陰陽互根互用、陰陽消長平衡、陰陽轉化這五個方面。
  • 關於地支子和午為陰,巳和亥為陽的論述!
    我們都知道甲午,乙巳,庚子,辛亥這四個日柱都是自坐傷官,傷官是我生異性之物。那麼問題來了,巳和亥是陰乾嗎?而子和午是陽幹嗎?我覺得不是!論證一,庚子,庚生子水,庚金為陽,子水為庚金的傷官,所以子水為陰。
  • 修佛不敬,心生嗔恚,惡報即來……
    《根本說一切有部》中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如是聞,昔佛初證聖道,往彼時十六大國中最強的摩揭陀國弘法。雖得影勝王(即佛的兩大護法明旺之一的頻婆娑羅王)的敬重,為之建造竹林精舍傳法。祇利、跋窶二龍王見龍眾的前輩難陀、優波難陀龍王都前往禮佛,對佛自然十分敬畏。於是化身兩位長者,前往竹林精舍禮佛。恰此時,影勝王也前往竹園精舍。按說,國王對龍王,都是王,彼此是平等的。而且,王舍城多年來風調雨順,還正是二龍王的功勞,影勝王還該感激他們。可是,影勝王覺得,此二人對佛比對他更尊敬,當下心裡不喜。
  • 看道德經越看越迷糊,真正的「無為而無不為」是什麼意思?
    老子道德經說的無為而無不為,是一種充滿辯證法,充滿否定之否定的哲學觀點。比如我們現在常說的一句話吧,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比如說有所為有所不為,一個企業要想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縱橫捭闔,遊刃有餘,就必須發揮好自已的特色和優勢,而不能面面俱到,什麼都想做,什麼都想要。那樣做的結果有可能是四面開花花不發,全面發展不發展,負發展。
  • 根據道德經,如何理解「無為而無不為」?老子的本意原來是這樣
    「無為而無不為」這話一聽就知道是道家思想。因為只有道家經常提到「無為」這個概念。然而世人對老子常有誤解,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下「無為而無不為」這句話的深刻涵義。道德經第三十七章曰:「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何為無為?
  • 「為無為,則無不治」:年少不讀《道德經》,讀懂已是中年人!
    其中《道德經》中「為無為,則無不治」這句話,對於現代的我們更有指導性的智慧,這句話對我們解決困惑,緩解矛盾,是很有幫助的。「為無為,則無不治」這句話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三章,第三章原文: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
  • 老子說「無為而無不為」,真正理解了這句話,人生會一帆風順
    這實際上就是老子「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這一思想,如果我們能夠在生活實踐中一以貫之,那麼它就能夠幫助我們的人生走向一帆風順。「無為而無不為」是老子在《道德經》中重點闡述的一種觀念,它蘊含的道理,對我們的人生有著極大的指導意義,可是,對於老子的這一思想,很多人斷章取義,曲解了老子的本意,也誤導了自己和他人。
  • 佛經故事:貧女難陀燃燈供佛 蒙佛授記四十劫後成佛
    上回小編發過一篇故事,題為「老人施石建寺,臨終往生天道」,那位老人只是施捨一塊石頭,死後就能生在天道;今天這則故事,同樣出自《經律異相》,原始出處是《貧女難陀經》。在這篇故事中,貧女難陀依靠乞討所得,布施一份燈油,但她發心很大,因此佛陀給她授記,說她四十劫後可以成佛。
  • 萬有基於陰陽而生,離了陰陽道不成!
    萬有基於陰陽而生,「離了陰陽道不成」。陰陽交則萬物生,陰陽不交,則天地或幾乎息矣。太極含陰陽,陰陽孕動靜。一陰一陽交,一動一靜交.則萬物生而天地成矣。故邵子康節曾云:    太極既分,兩儀立矣。陽下交於陰,陰上交於陽,四象生矣。陽交於陰,陰交於陽,而生天之四象;剛交於柔,柔交於剛,而生地之四象:於是八卦成矣。天,生於動者也;地,生於靜者也;一動一靜交,而天地之道盡之矣。
  • 在周易中為什麼「少陰屬陽」和「少陽屬陰」
    先看這個兩儀四象八卦圖這個圖你肯定見過,是為「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中,在陰陽兩儀生成四象的時候,有個現象初學者可能無法理解。那就是從陰儀生出了太陰和少陽,從陽儀生出了太陽和少陰。按照一般的邏輯應該陰儀生出太陰和少陰,陽儀生出太陽和少陽才對啊?對太陽太陰的普通解釋為指極盛的陽氣和陰氣,那麼少陰少陽的普通解釋為初長的陰和陽。其實要想更清楚他們名稱的含義,需要從他們之間的關係入手。什麼關係?消長變換的關係。隨著陰陽的消長,四象就按照順時針變換。
  • 貧婦掃佛精捨得道因緣的故事,祇園精舍佛門三寶
    佛也是通過種種言傳身教、因材施教,留下「經、律、論」各種典籍讓世人學習,傳下各種法門讓世人修行,從而世人才會真正棄惡揚善,讓眾生離苦得樂,究竟解脫,成就佛果。貧婦掃佛精捨得道因緣的故事祇園精舍的僧在佛陀的教導下,和合共住,用功精進。
  • 「無為」還是「無不為」?我們都是說夢痴人,用今生去完成修行
    與人論及道教思想的時候,大多是以「無為」「清靜」作為修行的主旨。再深入追問,則回答曰,「無為」意指萬事萬物都順其自然發展,不要強行去作為,由此就不會受到欲望的染著,這也正是道教強調「清靜」的意義。但在許多現代思維的影響下,人們難免會對古人的言辭產生一些誤讀。
  • 「陰陽」為什麼是陰在前,而不是「陽陰」陽在前?
    「陰陽」為什麼是陰在前,而不是「陽陰」陽在前?古嶽丘壑陽爻(—)和陰爻(- -)兩種符號,是來源於遠古時期的結繩記事。當時,還沒有文字,或者文字還停留在符號階段,沒有形成完整的系統。陰爻中間的空缺,不是被分成兩段的意思,是「結」的意思,是記錄或記載或後期引申為載物的系統之意。《易經》裡的「易」,是日月交替的意思。「日」叫太陽,「月」叫太陰。所以也叫陽陰交替變化。最早是「一」畫開天,「陽」為上。在宇宙或自然界中,是陽陰變化。但在人的生活當中,是遇到了災害就打結記事;遇到順利的事,就不打結。
  • 佛學|波斯匿王問佛的故事,能真正讀懂它,也許見性開悟只在剎那
    我現在聽佛講解何為真心自性的道理,感到非常困惑。到底如何才能夠證明這個真心自性,的確是不生不滅的呢?我想初學佛法者,一定也很希望知道這個真理。佛說:「你現在還活得好好的,我來問你,你這個肉身,是像金剛一樣常駐不朽,還是終將變壞呢?」國王回答:「我這個肉身已經在變壞了,將來也必然會有死去的一天。」
  • 人無所求品自高,為無為則無不治
    圖片 | 源自圖蟲在自我奮鬥、提升價值的過程中,自然少不了獨立而辛苦的付出,不能太患得患失和左顧右盼,在「無為」中順其自然,只管自己努力就好了。《老子》三章:「為無為,則無不治。」細細品來,這有無所用,無所不用的道理。就是讓我們順其自然,符合人成長的規律,符合事物發展的自然。相信一株小苗,終究是可以長成大樹的。如果你盼著小苗快長,而去拔苗助長,只能等待死株。
  • 中國為什麼許多城市名字帶「陽」,卻很少帶「陰」?
    至於「陽」與「南」的聯繫,更和中國的地理環境息息相關。 中國自古以來自然資源豐富,河流山川眾多,古人尤其喜歡根據所在地的環境給地方命名。「山南水北為陽」,其實出自西漢時期的《穀梁傳》,文載: 「水北為陽,山南為陽。」
  • 從古至今,人們把女性稱為「陰」、男性稱為「陽」,有何道理呢?
    自然分日月,萬物分陰陽,「陽」為運動著的事物,並且比較外向和炙熱,而「陰」則相對寧靜、保守、寒冷。萬物皆有陰陽之分,人亦分為陰陽,古代人們根據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把女稱之為「陰」男子為「陽」。如天為陽,地為陰;動為陽,靜為陰;上屬陽,下屬陰;山為陽,水為陰……古人們對造字定義有著非常精妙的見解。以陽比喻男性,用陰形容女性。可謂見解獨到,富有無數含義引人遐想。凡是運動著的、外向的、上升的、溫熱的、明亮的都屬陽;相對靜止的、內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屬陰。故而有言男為陽,女為陰。男人的陽剛氣概-對應的是陽,女兒家的柔情嫵媚-比較符合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