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說一切有部》中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
如是聞,昔佛初證聖道,往彼時十六大國中最強的摩揭陀國弘法。雖得影勝王(即佛的兩大護法明旺之一的頻婆娑羅王)的敬重,為之建造竹林精舍傳法。
然而,影勝王終究是俗人一個,當他看到國人對佛的敬重甚至超過了自己,生嗔恚之心。結果,惡報來了,整個國家都陷入了災難……
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原來,佛以無上神通,調服八大龍王中的難陀龍王、優波難陀龍王后,二龍王時常自大海而來,聆聽佛法。
彼時,王舍城地界有五百溫泉及諸沼澤,各有水族龍眾管轄,為首二龍王,一名祇利,一名跋窶。祇利、跋窶二龍王見龍眾的前輩難陀、優波難陀龍王都前往禮佛,對佛自然十分敬畏。於是化身兩位長者,前往竹林精舍禮佛。
恰此時,影勝王也前往竹園精舍。按說,國王對龍王,都是王,彼此是平等的。而且,王舍城多年來風調雨順,還正是二龍王的功勞,影勝王還該感激他們。
可是,影勝王覺得,此二人對佛比對他更尊敬,當下心裡不喜。佛見影勝王心生嗔恚,不願為他說法。影勝王再三請說,佛則對他說了這麼個偈子:
「若無清淨心,而懷瞋恨意。
不能解諸佛,所說微妙法。
降伏鬥諍心,及無不淨意。
能除於忿害,方解微妙法。」
佛的意思很直白了,影勝王自覺沒趣,起座而去。
影勝王走了,他的嗔恚心卻留了下來。當佛為二龍王講法畢,影勝王的使者攔住了二龍王的去路,令他們遷居別處,不得居住摩揭陀國。簡單說,就是驅逐出境了。
二龍王聞佛善法,不生爭執紛擾心。讓我們走就走唄,心生清淨,哪裡都是清淨地嘛。就這樣,因為影勝王的嗔恚心,二位於國有功的龍王走了。
報應隨即而來。原來,隨著二龍王離去,王舍城地界的水域沼澤日漸斷流乾涸了。天不降雨,五穀不成,百姓饑荒,國家混亂不堪。
影勝王手足無措,跑去求佛。這才明白了庇佑這個國家的二龍王,被自己一時的嗔恚心,給趕走了。歸根結底,這是修佛不敬的果報!
影勝王畢竟是一代明君,得知了自己的過錯,連忙向佛謝罪。在佛的調停下,影勝王為二龍王建造神堂,供養佛並諸比丘。二龍王歸來,王舍城再度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曾有朋友問:影勝王好歹佛的兩大護法明王之一,法鼓先聞,甘露先嘗。為什麼到頭來落得個被兒子阿闍世王幽閉七重密室而死的下場?而且,佛還赦免了阿闍世王的五逆大罪?
這裡就有答案,修佛不敬,無論你作何功德,都是夢幻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