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佛不敬,心生嗔恚,惡報即來……

2020-12-10 七葉講堂

《根本說一切有部》中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

如是聞,昔佛初證聖道,往彼時十六大國中最強的摩揭陀國弘法。雖得影勝王(即佛的兩大護法明旺之一的頻婆娑羅王)的敬重,為之建造竹林精舍傳法。

然而,影勝王終究是俗人一個,當他看到國人對佛的敬重甚至超過了自己,生嗔恚之心。結果,惡報來了,整個國家都陷入了災難……

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原來,佛以無上神通,調服八大龍王中的難陀龍王、優波難陀龍王后,二龍王時常自大海而來,聆聽佛法。

彼時,王舍城地界有五百溫泉及諸沼澤,各有水族龍眾管轄,為首二龍王,一名祇利,一名跋窶。祇利、跋窶二龍王見龍眾的前輩難陀、優波難陀龍王都前往禮佛,對佛自然十分敬畏。於是化身兩位長者,前往竹林精舍禮佛。

恰此時,影勝王也前往竹園精舍。按說,國王對龍王,都是王,彼此是平等的。而且,王舍城多年來風調雨順,還正是二龍王的功勞,影勝王還該感激他們。

可是,影勝王覺得,此二人對佛比對他更尊敬,當下心裡不喜。佛見影勝王心生嗔恚,不願為他說法。影勝王再三請說,佛則對他說了這麼個偈子:

「若無清淨心,而懷瞋恨意。

不能解諸佛,所說微妙法。

降伏鬥諍心,及無不淨意。

能除於忿害,方解微妙法。」

佛的意思很直白了,影勝王自覺沒趣,起座而去。

影勝王走了,他的嗔恚心卻留了下來。當佛為二龍王講法畢,影勝王的使者攔住了二龍王的去路,令他們遷居別處,不得居住摩揭陀國。簡單說,就是驅逐出境了。

二龍王聞佛善法,不生爭執紛擾心。讓我們走就走唄,心生清淨,哪裡都是清淨地嘛。就這樣,因為影勝王的嗔恚心,二位於國有功的龍王走了。

報應隨即而來。原來,隨著二龍王離去,王舍城地界的水域沼澤日漸斷流乾涸了。天不降雨,五穀不成,百姓饑荒,國家混亂不堪。

影勝王手足無措,跑去求佛。這才明白了庇佑這個國家的二龍王,被自己一時的嗔恚心,給趕走了。歸根結底,這是修佛不敬的果報!

影勝王畢竟是一代明君,得知了自己的過錯,連忙向佛謝罪。在佛的調停下,影勝王為二龍王建造神堂,供養佛並諸比丘。二龍王歸來,王舍城再度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曾有朋友問:影勝王好歹佛的兩大護法明王之一,法鼓先聞,甘露先嘗。為什麼到頭來落得個被兒子阿闍世王幽閉七重密室而死的下場?而且,佛還赦免了阿闍世王的五逆大罪?

這裡就有答案,修佛不敬,無論你作何功德,都是夢幻泡影……

相關焦點

  • 明王與佛是什麼關係?佛為何會有忿怒相?
    為教化剛強難度的眾生,佛以大慈悲心,現忿怒之相,以破除眾生愚闇,而使得智慧光明。最著名的便是五方佛所化的五大明王。一、大日如來·不動明王大日如來,即毗盧遮那佛,他是釋迦牟尼佛的法身,居於五方佛的中央。唯有三千大千世界之主摩醯首羅(大自在天,即溼婆神)不願匍匐在大日如來腳下。據《大日經》記載:溼婆神心生傲慢,自詡為三界之主,不願尊佛,且不滿大日如來在自己的領域內建造金剛法界宮。於是,在如來所居的金剛法界宮外拋灑一切穢物。大日如來見溼婆神魔障太盛,乃化身不動尊明王怒而往降服溼婆,將他活活踩死。
  • 萬法皆由心生,心無生無滅,則是佛
    好雨及時來,活我新栽禾。遊目周宇宙,物物皆消磨。既善解空理,不樂還如何。無論是「即心即佛」也好,還是「非心非佛」也罷,都旨在弘揚六祖禪宗所強調的在修行過程所堅持的「無念」、「無住」、「無相」的思想。從禪宗角度來看,萬法皆由心生,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心無生無滅則是佛。
  • 佛即是心,心即是佛。見到佛光,必有如下七種因緣
    這類妙人生境界,是佛的三昧能量所扶持,令菩薩釋放諸多光明,來教化諸多眾生。在前面常說觀音菩薩釋放諸多的光明,用諸多的三昧能量,來忠恕之道眾生。在諸佛的皮膚毛孔中,又釋放無量無垠的光明,來醒悟眾生。這類光明,有的眾生能見到,有的眾生見不到。為何?由於有宿緣或現因的關聯。故有聰慧的眾生能見到佛光,愚痴的眾生就不可以見到佛光。
  • 佛說,我們所受的一切苦難都是來自欲心
    佛說,我們所受的一切苦難都是來自欲心【經文】佛言:何者欲愛?欲名放逸,放逸因緣則生貪觸,以觸因緣則生樂想,如是等法眾生樂著,欲心發動如火所燒。欲因緣故樂造十惡舍離十善,以是因緣墮於地獄、畜生、餓鬼,生貧窮、夜叉中。
  • 佛說:因果不饒人,這4種行為,折損陰德,別再做了!
    一個人可以不信佛,但不能不信因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做好事就會有好報,做壞事就會遭惡果,「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只是時間早晚而已。「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一個人做好事壞事,其果報會像影子一樣隨業流轉,給人帶來福禍。
  • 家裡的佛經不能隨便亂放,會對佛不敬,折損福報!
    學佛人家裡都會有幾本佛經,如果你家裡也有佛經,一定要注意,千萬不能隨便亂放,會對佛不敬,折損福報。《金剛經》上說:「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我們對待佛經,要跟對待佛菩薩一樣,要恭敬對待,如果你對佛經不敬,就等於對佛不敬。有人說家裡的佛經,不能跟其他書擺放在一起,也有人說家裡的佛經最好不要放在床頭,更不能放在枕頭下面,會對佛菩薩不恭敬。
  • 修佛無有捷徑路,沒有竅門或偷功. 誰修誰得金剛言,多修多得是修功.佛渡眾生靠修行,證果不是仙佛給.修行達標受佛封,丹書詔告佛封號
    福慧雙修即中路,平坦筆直通天庭。諸佛普渡在世間,愚痴冥頑不聽勸。分別絲毫不來生廣渡善子佛門開陸續回還路兼程共同商討把佛修相互學習不怠慢虔誠之心待人禮待客之道是敬心虔誠文明好客心不犯疑心來追根正心正念談佛法莫要牴觸心放鬆
  • 信佛、學佛、念佛、修佛,你在哪一層?
    信佛無論你信不信佛,佛都在那裡;無論你修不修,總有人能脫凡成聖。佛不是讓人來信的,讓人來信,搞個人崇拜那就是迷信。佛言:人有二十難。貧窮布施難,豪貴學道難,棄命必死難,得睹佛經難,生值佛世難,忍色離欲難,見好不求難,被辱不嗔難,有勢不臨難,觸事無心難,心行平等難,不說是非難,會善知識難,見性學道難,隨化度人難,睹境不動難,善解方便難。生值佛世,何以說難呢?若無善根因緣,不說遇著佛,遇菩薩阿羅漢也難。《智度論》云:「舍衛城有九億家,三億信而不見,三億不見不聞。」
  • 淨界法師:你念佛的那個心就是佛
    《大集經》偈云:「若人但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禪。」「至心想像見佛時,即是不生不滅法。」那麼蕅益大師首先引用《大集經》。「至心想像見佛時,即是不生不滅法。」就是說我們在想像,或者是觀想、或者是觀像,這樣子就是契入了不生不滅法。這「不生不滅」這句話要分開來讀,它是不生,可也不滅。不生呢,它是讚嘆它的真空的體性,就是它不落凡夫的自性執;但是它不滅,它也不斷滅,簡別二乘的偏空。
  • 佛教:這些東西不要拿來供佛,對「菩薩」不敬,切記
    每到逢年過節,初一十五,或是佛誕的時候,就會有很多人帶著供品去寺廟供佛,也有一些人會把佛菩薩請到家裡去供佛,由於我們在供佛時,一定要敬佛,所以有些東西不要拿來供佛,會對菩薩不敬,切記。我們對佛菩薩的供養,是為了培養自己的清淨心、恭敬心、利他心、感恩心、慈悲心、平等心,一個人有了慈悲喜舍,福報和智慧才會增長,好運才會不請自來。佛菩薩其實並不是需要你的供品,我們用來供佛的東西,佛菩薩並不會受用,這些東西其實都是供給我們自己的,佛法講究因果,一個人種善因,就會得善果,我們用什麼供佛,就會得到什麼結果。
  • 宏圓法師:以恭敬心供養弘揚正法的善知識如同供養佛
    永明延壽大師在《萬善同歸集》中指出一些非常重要的現象,「有些學佛之人對佛像經書能生恭敬之心,懂得禮拜,也懂得用香花供養,但是對弘揚佛法的法師卻不知恭敬、不知供養,縱然法師生病也棄之不顧,實在可悲至極」。
  • 佛說:隨其心境,則佛土淨。清淨心生智慧,純善心生福德
    不變隨緣,真如當體成生滅;隨緣不變,生滅當體即真如。一迷即夢想顛倒,觸處障礙;一悟則究竟涅槃,當下清涼。唐朝時,溫州淨居寺有一位玄機比丘尼。她住在大日山的石窟中,打坐參禪。佛說:「隨其心境,則佛土淨。」清淨心生智慧,純善心生福德。心不動,萬物皆不動,心不變,萬物皆不變。更多時候,我們的心是浮躁的,我們放不下期盼的紅塵,放棄不了追求的生活。所以,我們被心所累。我們常說:「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其實就是這個道理,不管什麼事情,心態平和了,想與不想,它就在那裡。
  • 佛教:家裡有佛堂,這些東西不要拿來供佛,對佛不敬!
    為了方便拜佛修功德,現在很多善信都會選擇在自己家設置一個簡易的念佛堂,雖比不上寺院殿堂那麼莊嚴大氣,但也功不唐捐。提起佛堂,就很有必要說說佛前做供養,不論是去寺院,還是在自家佛堂,做供養幾乎是每個信眾必做的事。佛前供養主要包括哪些呢?
  • 中國傳統|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大阿彌陀經》第二十七願:「十方無央數世界諸天人民,有發菩提心,奉持齋戒,行六波羅蜜,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剎, 臨壽終時我與大眾現其人前,引至來生,作不退轉地菩薩。」圖片來源 網絡《佛說阿彌陀經》中持名念佛法門講究「一心不亂」;《觀無量壽佛經》中的十六觀法門認為「應當專心繫念一處」;《往生論》中五念門說「心常作願,一心專念」、「止散亂之心」。
  • 因果不虛,做這10種事,果報是相貌醜陋,你身邊有這樣的人嗎?
    三世因果,真實不虛,今生貌美為何因,前世鮮花供佛前。人人都喜歡相貌端莊,女士愛漂亮,男士要帥氣,都不喜歡醜陋的面貌,佛家講:相由心生,心生則種種法生。一個人若是盡做醜陋的事情,受的果報自然就是醜陋的。所以說,相貌不圓滿,是因為自己做的事情不圓滿。
  • 佛教:遇到惡人時,心中牢記佛的一句話,瞬間把怒氣轉為福報
    這個忍辱仙人,就是釋迦牟尼佛,憍陳如就是歌利王。歌利王就成就了釋迦牟尼佛前世的忍辱,所以釋迦牟尼佛成佛後還要感激他,第一個度的就是他。佛講到法華經時才說:『你們別搞錯啦!提婆達多是何許人也?他是我最初發心學佛時的老師。他引導我,怕我道心退轉,所以生生世世來折磨我,其實他早已成就,你以為他真下地獄啊。《金剛經》上講「複次,須菩提!
  • 佛說,不做情緒的奴隸,一種與周圍的同事和諧相互融洽的關係
    生活中,總會有人嗔恨我們,對我們無緣無故地發火,不為了別的,就是有種莫名的看不慣,我們也喪失了自己的理智,必須要給自己討個說法,似乎面對我們的摯友或同事,看起來是佔上風,可是我們會不知覺地把關係搞壞,就連別人的勸阻,也會覺得他就是那樣的人,沒有必要和他一般見識。
  • 佛說:有佛菩薩心,萬事皆可成!(功德無量)
    佛說:有佛菩薩心,事事皆可成!(看懂的功德無量)我們的煩惱,業,苦果,是屬於雜染的;聖者的戒定慧等功德,是屬於清淨的。而染與淨,都以心為依止。這個所依心,唯識學中名為阿賴耶識,即心識活動的最微細部分;最深細的阿賴耶識,成為生死與涅槃的樞紐。
  • 為什麼很多人不信因果?因為人講的是因果報應,佛說的是緣起生滅
    為什麼很多人不信因果?因為因果的說法本就有漏洞。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學佛法的人,相信這話是佛所說。然而萬法皆空,是佛所說;因果不空,非佛所說。因也是法,果也是法,因果也是法,既已萬法皆空,因果如何不空?
  • 佛教:用水果供佛時,這三條「禁忌」,一定要注意!
    01誠心一片佛門中常講,焚三炷戒定香,敬一片真誠心。換言之,以水果供佛,何種形式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片真誠向佛之心。可能由於初入佛門,對佛理不夠精通,許多同參把精力放在了形式上。比如,執著於用哪種水果可以供佛,哪種水果不能供佛。實際從佛理來看,以真誠心供養,一切水果皆無不好。曾聽人說,花生不能供佛,因為它生在地下。其實,這只是我們心中的妄想,花生者,落花乃生,為何不能表法「花開見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