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即是心,心即是佛。見到佛光,必有如下七種因緣

2020-12-14 禪悅靜舍

例如從一根皮膚毛孔中,所釋放一切的光明,其數是無量無垠,仿佛恆河沙數那般多。不僅一根皮膚毛孔能那樣冒光,便是全部一切皮膚毛孔全是那樣,能釋放諸多的光明,不盡相同。這類妙人生境界,是佛的三昧能量所扶持,令菩薩釋放諸多光明,來教化諸多眾生。

在前面常說觀音菩薩釋放諸多的光明,用諸多的三昧能量,來忠恕之道眾生。在諸佛的皮膚毛孔中,又釋放無量無垠的光明,來醒悟眾生。這類光明,有的眾生能見到,有的眾生見不到。為何?由於有宿緣或現因的關聯。故有聰慧的眾生能見到佛光,愚痴的眾生就不可以見到佛光。

宿緣有四種:昔同行業、愛其行、能隨喜、只見所作。略釋以下:

一昔同行業:在往日的情況下,和佛在一起,做一樣的工作中,因此此生得見佛光。

二愛其行:佛在因人的情況下,修習諸多苦行。自身儘管不可以修行,但是喜好而讚美,有了這類宿緣的緣故,而能見到佛光。

三能隨喜:能隨喜做功德。比如有人造廟,便出錢出力,協助造廟。許多人建道場,便竭盡所能,來支援進行,這才可以見佛光。

四但見所作:在往日見到諸佛觀音菩薩在因人所修的行門時,儘管沒有同業,沒有愛其行,沒有隨喜,但是都沒有抵制。那樣的情況,也是機會見到佛光。

現因有三種:修廣福、供多佛、求佛果。略釋以下:

一修廣福:便是修眾多的福田,供養三寶,救助眾生。也就是「諸惡莫作,眾善秉持」。能修福田,就能見到佛光。

二線供多佛:要畢恭畢敬供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有此福報,也可以見到佛光。

三求佛果:修行的目地,並不是託人天的功德,只是可求強大的佛果。那樣,也可以見到佛光。

有這七種遠緣近因,才可以見到諸佛的光明。假如沒有足這七種姻緣,那就是不容易見到佛光。看不到佛光有三種因,是哪三種因呢?

一凡愚:凡庸愚痴的人,是沒有機會見到佛的光明。為何?由於沒有聰慧,因此不認識佛光。

二邪信外道:由于堅信外道的邪知邪見謬誤,這類人,是見不到佛光。

三劣解二乘:聲聞和緣覺,儘管修習佛教,可是不了解佛教真正義,因此也看不到佛光。

這三種人,仿佛無目地的盲人,不知道佛光是什麼的樣子。人們便是這三種人當中的一分子,因此見不到佛光。要相見佛光的話,儘管沒有宿緣,但修現因,還可以見到佛光。

佛如今所放的光明,許多人見到,許多人見不上,能見到的就由於有這類因緣,它是獲得完滿大覺金仙的聰慧自得,及神通用途所主要表現的人生境界。

佛在往日時,可求強大正等正覺佛果,以前捨生而甘願。為修福修慧,而忍人所不能容忍的,令人所不可以讓的。由於修人所不可以修的苦行,非機動車所不可以行得福報,因此造就難成的佛果。

那時候有緣分的眾生,受佛這類個人行為的打動,也同修福業,愛樂佛所修的行門,隨喜讚嘆佛的福報。由於有這類宿緣,因此見到佛光。它是佛自得神通的人生境界。

假定有眾生自修諸多福業,務必先從供養諸佛剛開始,要供養沒有總數的諸佛。不用到十方去供養,諸佛就在眼前。說白了「佛就是心,心就是佛。」倘若有摯誠懇切的心,來供養於佛,佛就接納你的供養。佛在哪兒?佛是盡虛空遍法界,無在莫不在。若能真誠供養,隨處常有佛,不真誠供養,哪兒都沒有佛。

人們拜佛的情況下,務必畢恭畢敬,不能左顧右盼,更不能敷衍了事。一邊拜佛,一邊打空想,浮想聯翩,那樣怎也有感應道交呢?因此在拜佛的情況下,要念這首偈頌:「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此道場如帝珠,諸佛菩薩影現中。我背影現諸佛前,面臉接足歸命禮。」我們都是能星期諸佛觀音菩薩的眾生,人們所星期是十方諸佛觀音菩薩;這二種性全是空寂。有些人說:「既然是空寂的,那麼,人們就不必拜佛了!」這類觀念是不正確的。它是說天性是空的,但要想證的無為法,需先從有為法學起。

沒有證到空理的情況下,不能存這類不正當性的觀念,要知道真空泵是以妙有生出去的。儘管是性空寂,可是正中間可有一種磁感應道交。這類磁感應道交很難以置信!你拜佛,佛受禮,能提升你的福慧。換句話說拜佛是感,受禮是應;那樣,便是道交。我的道場,仿佛帝釋天的吉祥如意珠,不管全都能現出去。十方諸佛菩薩的法身,都會如意珠中現出去。現在我拜佛,我的身現於十方諸佛眼前。我的面臉接佛足,它是行歸命禮。如今請大伙兒留意!拜佛的情況下,能專一其心,就會有感應道交難以置信的人生境界。

針對佛全部的福報,我們要發願,向佛學習,造就佛所造就的福報。但凡佛所修的福報,我們都要做得到。由於能自修眾福業,能供養十方無量諸佛,願拜佛福報,因此這種光明,可讓開悟,遂心滿願。

諸佛所釋放的光明,映照一切眾生,但是有的眾生能見到,有的眾生見不上,為何?由於有聰慧的眾生,才可以見到佛光;沒有聰慧的眾生,就見不上佛光。仿佛盲人,一出世就沒有雙眼,壓根沒有見過太陽光,並並不是沒有太陽出現在人世間,一切有雙眼的人都能見到太陽光的光明。它是各隨各的所修福業,而能見到佛光。

菩薩所放的光明,也和自然光一樣。有大善根大智慧的人,都能見到這類光明。全部愚痴的凡夫、邪信的外道、劣解的二乘人(她們儘管證果,但是聰慧還不夠,因此「有眼不見盧舍那,有耳不聞圓頓教」),這三種人,是見不到這種光明。

用摩尼寶所造的城堡、所做的輦乘,都用妙寶和靈香來莊重來塗瑩。這類宮殿和輦乘,有福得的人當然而備,但絕不是無品行人能夠定居的屋和能夠乘的車。

觀音菩薩應放的光明,也是那樣,能照觸有大智慧的人。但凡邪信外道的人,信邪不相信正,知見不正當性,既自私自利又自利,沒有正知正見,徹底是邪知邪見。劣解的二乘人,也就是聲聞緣覺,她們沒有真實掌握佛教。凡夫的愚痴人,都沒有聰慧,搞不懂佛法。這三種人,是不容易見到這類光明。假定許多人能見到這類光明,有諸多不一樣的區別,而能長出清靜的相信解,就能始終斷決一切疑惑網。如有懷疑心,就和佛法不相應,沒有懷疑心,就很快造就無上佛果的功德。

回向偈一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回向偈二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若有錯誤皆懺悔!若有福德皆回向!南無阿彌陀佛

相關焦點

  • 《佛說菩薩本行經》繞佛一匝得授記
    昔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化。當時城中有一位婆羅門,他在城外設立祠壇,施設飲食,奉請諸婆羅門舉行祭祀祈福。祭祀完畢後,這位婆羅門就返回城內,此時恰逢世尊入城乞食,婆羅門在道路上見到佛的相好光明,巍巍堂堂,非常歡喜,於是繞佛一匝,向佛頂禮後離去。
  • 淨界法師:你念佛的那個心就是佛
    二乘人的智慧是觀一切法空,他認為一切的有為法是沒有價值的,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這些依他起的有為法是沒有價值的,完全沒有價值,只有空性才是真正的歸依處,就是什麼是修學的最圓滿的境界?就是安住在畢竟空的境界就是最大的歸依處了。當然這樣也好,解脫了三界的生死,這也是深妙禪。但是大乘的禪法呢,它觀一切法空,它還要生起妙用。
  • 無量壽佛,就是阿彌陀佛,威神光明,十萬億個太陽也不及萬分之一
    佛告阿難:無量壽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諸佛光明,所不能及。或照百佛世界,或千佛世界,取要言之,乃照東方恆沙佛剎,南西北方,四維(1)上下,亦復如是。或有佛光照於七尺,或一由旬,二三四五由旬,如是轉倍,乃至照一佛剎。
  • 中國傳統|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大阿彌陀經》第二十九願:「十方無央數世界諸天人民,至心信樂欲生我剎,十聲念我名號必遂來生,惟除五逆誹謗正法。」那麼何以十念?一心不是任何冥想的狀態,不是佛像佛光的顯現,是全心地投入佛號之中。「無佛處快快過,有佛處莫停留。」
  • 佛說:十二因緣法,能度無邊生死大海
    據說王子在菩提樹下整整待了七天七夜,所參悟的就是十二因緣法。就是識——意識、名色——肉身、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觸——六根感受的外界的體驗、受——因外界體驗而生起苦樂二種感覺。這六者構成了今生的人身,有了人的身體,也就有了執著的「愛」、追求的「取」,因追求的貪慾而帶來的「有」。愛、取、有這三者種下了今生的因,由此又帶來下一輩子的「生、老、死」。
  • 楞嚴經賞析:佛說楞嚴經的因緣
    佛說法凡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為眾生說法,教化眾生,這是指佛所說法,一代時教的大概而言。若以本經來說:『大佛頂如來密因修正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這部經的因緣有六種,這裡只介紹一種,剩下的可以去網絡上搜索:第一因緣是『恃多聞,忽定力』,恃乃仗恃之意,仗恃什麼呢?仗恃多聞。多聞是多所見聞,如讀經聽法多,知識也多,好像阿難便具有多聞的機緣與能力,佛所說的法因他常隨侍數十年,每一法會所說的他都記得住,真是過耳不忘,這叫多聞,也稱博聞強記。
  • 燃起佛前燈,照破眾無明!祈願佛光注照,心燈長明!
    《大悲經》謂燃燈如來以後,有蓮華上佛乃至過去七佛等,共十四佛出世。《大毗婆沙論》說釋尊於第三阿僧祇劫曾遇七萬七千佛,其中首位即燃燈佛。 依《修行本起經》卷上所述,往昔,提和衛國有聖王,名燈盛。臨命終時,將國政囑付太子燈(錠)光,太子知世間無常,更將國政授與其弟,即時出家。成佛後,遊行世界,開化群生。是時有梵志儒童,值燈光佛遊化,乃散花供佛,並解髻布發於泥道上,請佛蹈之,佛乃為儒童授來世成佛之記。此儒童即釋迦牟尼佛。《增一阿含經》卷十三、《四分律》卷三十一等,亦述及燃燈佛之本緣,但所說略有差異。
  • 念佛是安樂法門,蓮池大師:受持一佛名號,現世當獲10種功德利益
    只要眾生一念投到彌陀願海中,至心稱念佛名,不僅臨終可蒙佛接引往生極樂世界,解決無始以來的生死問題;現世也可消災免難、增福慧。念佛人念念繫心於佛號,時時蒙佛光注照,在在處處,無論順逆、禍福,都能安心吉祥,生死皆得安樂。而這種蒙佛加持的安樂是一種清淨殊勝的安樂,非世間之樂所能相比,令眾生「一切恐懼,為作大安」。
  • 佛頂骨舍利長供南京牛首山 7大數字解密盛世佛光
    星雲大師說到佛頂骨舍利的發現因緣,提出佛教要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復興中發揮作用。  繆瑞林在致辭中提出,佛頂骨舍利長期供奉於牛首山佛頂宮和牛首山遺址公園的落成開園,開啟了南京歷史文化傳承、城市人文發展的又一新裡程,南京將以此為契機,進一步挖掘、傳承和弘揚南京歷史文化資源。
  • 佛不見佛,法本無法——七佛悟道偈
    相傳,禪宗五祖弘忍大師座下弟子數以萬計,有十名最得意的弟子,以北宗神秀為上首。弘忍付法時,命十弟子各作一首悟道偈。彼時,神秀作偈云:「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弘忍大師認為他未見本性。
  • 法華經:諸天梵王追尋佛光,請佛為眾生轉法輪(41)
    歡喜踴躍,生稀有心,即各相詣,共議此事:以何因緣,我等宮殿有此光曜?】前面講了東方五百萬億國土、東南方五百萬億國土的大光明。這裡接著講南方。同樣的,南方的諸大梵王各自見到自己的宮殿光明照耀從未曾有,也都紛紛歡喜踴躍。他們相互拜訪議論這件事:「是什麼因緣,令我等的宮殿有如此的光耀呢?」
  • 佛教:這五種人與佛無緣,佛也不渡,希望沒有你!
    《六祖壇經》裡就說道: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與佛結緣,不是表面上的我們有多親近佛菩薩,表面上對三寶有多恭敬,而在於我們內心是否清淨、是否覺悟。如果心不誠,自然是喊破喉嚨也枉然。佛家言:天雨雖寬,不潤無根之草;佛門廣大,不渡無緣之人。一個真正與佛有緣的人,必是以實際行動踐行菩薩道的人,必是敬畏因果、行善積德之人。
  • 過去古佛眉間白毫放光,梵天問其因緣,結果令他大吃一驚
    放光佛微微一笑,宛如青蓮花綻放。佛先是以神通之力,讓這些梵天們得以見到地獄等惡道中受苦的眾生。當時,見到放光佛眉間白毫相光的梵天,忍不住問佛道:「尊敬的世尊,到底是因為怎樣的因緣,如來先是微笑,然後又顯現如此殊勝的白毫光明呢?」
  • 因果報應:與佛結緣的方式有哪些?學佛的四大因緣,不可不知!
    但今天而言,若說起與佛結緣四個字,往往都會被大眾認為「需要多高的文憑、需要看破紅塵、需要剃度出家等等」如此才算與佛結緣。但真正與佛結緣的方法是這些嗎?並不是!學佛的四大因緣,看看你屬於哪一種,一種比一種殊勝!
  • 佛說:想什麼就是什麼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宏海法師講解93有一個疑惑,如果佛是佛,眾生是眾生,他是完全沒關係的兩個東西,沒有交錯,完全絕緣,不同的世界和人生的話,但凡夫可以成佛,佛又可以到凡夫的世界來度眾生,怎麼連接的呢?由此他一定要有一個共同的位面、平臺都可以叫,而體現不同的內容。
  • 信願行證,傳佛心法。傳佛心法,在世如來
    (三)念佛時,要坐下來,靜下心來,心無雜念,心中要想「阿彌陀佛」的佛號,口中念佛要念得清清楚楚,耳朵要聽的清清楚楚,念到全身貫注,所念無相。阿彌陀佛在虛空法界,眉間毫光像一道光柱射在心中,心性隨著光柱望上觀看,看見阿彌陀佛,光就是從阿彌陀佛,眉間射下來的。這就是證得,佛光攝受真心念佛修行人。這就是佛說的,破一分無明,得一份自在,這就是有修有證,親證佛的法界。
  • 佛說:情人、夫妻、兒女的因緣,都逃不過這四種關係
    佛家對於報恩,是這麼解釋的:前世之中彼此有過恩惠,今生又遇到了一起,前世的恩沒有結清,怎麼辦呢?那就在今生還吧。佛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前世種下的因緣,才造成了今生的業果。因而,佛教世人要多多行善,日行一善,必有後福,今生多做善事,來生也必然是個好人家。
  • 走進心靈的祥和:我心應如佛
    網絡圖片,與本文無關。在人世間,有佛光一說,我沒親見,但在我的想像之中,如果能讓我親見,這佛光的範圍也只在我的視野之中;而在這天上,罩住這巨佛的佛光,卻是要瀰漫著這整個世界的,瀰漫著我整個的無羈絆的閒雲野鶴般的心靈的,我不想別的,我只管穿行在這無邊際的佛光之中,我知道我的心也便成了這佛了。
  • 佛說:人生無常,成為一家人,有5種緣,看看你是哪種
    一個家庭,亦是如此,父母子女因為前世因緣,今生因緣和合成為一家人,有副對聯就把一個家庭的因果關係,描述得淋漓盡致,上聯:「夫妻是緣,有善緣,有惡緣,冤冤相報。」下聯:「子女是債,有討債,有還債,無債不來。」佛在經上講,能成為一家人,有5種緣。
  • 《法華經》心生大歡喜自知當作佛
    汝等既已知,諸佛世之師,隨宜方便事,無復諸疑惑,心生大歡喜,自知當作佛。】世尊說:自無量劫以來,能聽聞《法華經》者,猶如想見「優曇花」那麼難。「優曇花」是梵文「優曇波羅」的音譯:意譯靈瑞、瑞應。凡間產於喜馬拉雅山麓及德幹高原、錫蘭等處。幹高丈餘,葉有二種;一平滑、一粗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