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集經》偈云:「若人但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禪。」「至心想像見佛時,即是不生不滅法。」那麼蕅益大師首先引用《大集經》。說有一個人,「但念彌陀佛」,當然這個「但念」就是他不修其它的方便法門,他也沒有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他就專修一心三昧,專心地憶佛、念佛,有時候念阿彌陀佛名號,有時候觀想彌陀的功德等等。這樣子呢,「是名無上深妙禪」,這個是無上深妙禪。這個地方的禪是一個般若波羅蜜,不是禪定,是一個智慧。這個「深妙禪」一般指的是一個無漏的出世間的智慧。
一般這個出世間的智慧我們分成兩種。二乘人的智慧是觀一切法空,他認為一切的有為法是沒有價值的,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這些依他起的有為法是沒有價值的,完全沒有價值,只有空性才是真正的歸依處,就是什麼是修學的最圓滿的境界?就是安住在畢竟空的境界就是最大的歸依處了。當然這樣也好,解脫了三界的生死,這也是深妙禪。但是大乘的禪法呢,它觀一切法空,它還要生起妙用。
所以你在念佛的時候你能夠念念知道「能念所念性空寂」,能念的心、所念的佛從本性上來說都是畢竟空,但是「感應道交難思議」,這句佛號無量無邊的莊嚴在這個地方、在空性當中念念念念地流露出來。那這樣子呢,大乘佛法的禪呢是以妙有為禪。
大乘佛法認為說,空只是一個方便,以無所得為方便,是為了要解脫這個執著的方便,生命的最高目的是妙有,是有依正莊嚴的。所以我們在念佛的時候,它是無上的深妙禪,超越二乘的智慧。「至心想像見佛時,即是不生不滅法。」就是說我們在想像,或者是觀想、或者是觀像,這樣子就是契入了不生不滅法。這「不生不滅」這句話要分開來讀,它是不生,可也不滅。不生呢,它是讚嘆它的真空的體性,就是它不落凡夫的自性執;但是它不滅,它也不斷滅,簡別二乘的偏空。
所以我們在憶佛念佛的時候呢,這個境界是跟諸法實相相應,因為它是不生、它也不滅,它不滅、它也不生,是真空妙有的境界。所以你念佛就是無上深妙禪的,你還參念佛是誰,這多此一舉了。
大勢至法王子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說我們一個生死凡夫,能夠見佛聞法,這件事情非常重要,親近十方諸佛,廣學無量法門。那麼現前當來要能夠見佛的因緣啊,你的因地是憶佛、念佛。有些人他能夠生在佛的世界,有些人生生世世見不到佛。這不是佛陀的安排,這也不是上帝的安排。你因地的時候你都不憶佛、念佛,你的生命體不能跟佛感應道交,不能跟佛這個接觸的。
所以這個地方呢,你一定是憶佛、念佛的因地,才有可能在你生命的現前或者當來、當中見到佛陀。《小止觀》說有些人修空觀,他觀一切法空,他突然間見到佛。這要注意了,這有問題。因為你因地沒有憶佛、念佛,你怎麼在果地上、得到三昧的時候怎麼會有佛像出現呢?那一定是有魔來幹擾你。但是你因地的時候有憶佛念佛,你成就念佛三昧的時候你自然可以跟彌陀見面,能夠見到十方諸佛,蒙十方諸佛的說法而解脫的。所以這個地方講我們能夠見佛的因緣,一定是因地憶佛、念佛。
永明禪師云:「一念相應一念佛,一日相應一日佛。」就是說我們內心當中跟一句佛號的相應,我們就一念佛,當下就契入了佛的功德法界。那麼把這個一念的境界再把它擴大、相續,一日相應一日佛,就是這個意思。壽昌禪師云:「念佛心,即是佛。」什麼是佛?我們身為佛弟子經常會提出這個問題我們要學佛乃至於要成佛,到底什麼是佛,我們的目標在哪裡呢?這個壽昌禪師講出一個消息,他說你念佛的心、那一個心就是佛,你不必向外追求,你在念佛的那個心就是佛。
這一句話我們可以從兩個部分來說。
從自力的角度,這個念佛心他所念的佛,要以禪宗的意思這個是自力法門。他應該是憶念實相佛,就是——什麼是佛?一念不生即如如佛。我一念心生起的時候,觀一切法空,不生起自性執,這就是佛。當然這個也是佛,但是這個佛呢,你只是一個因地的佛,你因地當中念念地積功累德趨向於佛道,這個應該這樣解釋。那麼如果從他力的角度,念佛心即是佛。這個有他力加被,就是你念阿彌陀佛,觀想、觀像、持名,這個時候你是直接契入佛的功德大海,那是一個果地教,不是你現在成就,你是跟彌陀感應道交,是果地教。
註:節選自淨界法師《靈峰宗論導讀》25
為方便閱讀,文章題目為編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