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界法師:你念佛的那個心就是佛

2020-12-05 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大集經》偈云:「若人但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禪。」「至心想像見佛時,即是不生不滅法。」那麼蕅益大師首先引用《大集經》。說有一個人,「但念彌陀佛」,當然這個「但念」就是他不修其它的方便法門,他也沒有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他就專修一心三昧,專心地憶佛、念佛,有時候念阿彌陀佛名號,有時候觀想彌陀的功德等等。這樣子呢,「是名無上深妙禪」,這個是無上深妙禪。這個地方的禪是一個般若波羅蜜,不是禪定,是一個智慧。這個「深妙禪」一般指的是一個無漏的出世間的智慧。

一般這個出世間的智慧我們分成兩種。二乘人的智慧是觀一切法空,他認為一切的有為法是沒有價值的,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這些依他起的有為法是沒有價值的,完全沒有價值,只有空性才是真正的歸依處,就是什麼是修學的最圓滿的境界?就是安住在畢竟空的境界就是最大的歸依處了。當然這樣也好,解脫了三界的生死,這也是深妙禪。但是大乘的禪法呢,它觀一切法空,它還要生起妙用。

所以你在念佛的時候你能夠念念知道「能念所念性空寂」,能念的心、所念的佛從本性上來說都是畢竟空,但是「感應道交難思議」,這句佛號無量無邊的莊嚴在這個地方、在空性當中念念念念地流露出來。那這樣子呢,大乘佛法的禪呢是以妙有為禪。

大乘佛法認為說,空只是一個方便,以無所得為方便,是為了要解脫這個執著的方便,生命的最高目的是妙有,是有依正莊嚴的。所以我們在念佛的時候,它是無上的深妙禪,超越二乘的智慧。「至心想像見佛時,即是不生不滅法。」就是說我們在想像,或者是觀想、或者是觀像,這樣子就是契入了不生不滅法。這「不生不滅」這句話要分開來讀,它是不生,可也不滅。不生呢,它是讚嘆它的真空的體性,就是它不落凡夫的自性執;但是它不滅,它也不斷滅,簡別二乘的偏空。

所以我們在憶佛念佛的時候呢,這個境界是跟諸法實相相應,因為它是不生、它也不滅,它不滅、它也不生,是真空妙有的境界。所以你念佛就是無上深妙禪的,你還參念佛是誰,這多此一舉了。

大勢至法王子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說我們一個生死凡夫,能夠見佛聞法,這件事情非常重要,親近十方諸佛,廣學無量法門。那麼現前當來要能夠見佛的因緣啊,你的因地是憶佛、念佛。有些人他能夠生在佛的世界,有些人生生世世見不到佛。這不是佛陀的安排,這也不是上帝的安排。你因地的時候你都不憶佛、念佛,你的生命體不能跟佛感應道交,不能跟佛這個接觸的。

所以這個地方呢,你一定是憶佛、念佛的因地,才有可能在你生命的現前或者當來、當中見到佛陀。《小止觀》說有些人修空觀,他觀一切法空,他突然間見到佛。這要注意了,這有問題。因為你因地沒有憶佛、念佛,你怎麼在果地上、得到三昧的時候怎麼會有佛像出現呢?那一定是有魔來幹擾你。但是你因地的時候有憶佛念佛,你成就念佛三昧的時候你自然可以跟彌陀見面,能夠見到十方諸佛,蒙十方諸佛的說法而解脫的。所以這個地方講我們能夠見佛的因緣,一定是因地憶佛、念佛。

永明禪師云:「一念相應一念佛,一日相應一日佛。」就是說我們內心當中跟一句佛號的相應,我們就一念佛,當下就契入了佛的功德法界。那麼把這個一念的境界再把它擴大、相續,一日相應一日佛,就是這個意思。壽昌禪師云:「念佛心,即是佛。」什麼是佛?我們身為佛弟子經常會提出這個問題我們要學佛乃至於要成佛,到底什麼是佛,我們的目標在哪裡呢?這個壽昌禪師講出一個消息,他說你念佛的心、那一個心就是佛,你不必向外追求,你在念佛的那個心就是佛。

這一句話我們可以從兩個部分來說。

從自力的角度,這個念佛心他所念的佛,要以禪宗的意思這個是自力法門。他應該是憶念實相佛,就是——什麼是佛?一念不生即如如佛。我一念心生起的時候,觀一切法空,不生起自性執,這就是佛。當然這個也是佛,但是這個佛呢,你只是一個因地的佛,你因地當中念念地積功累德趨向於佛道,這個應該這樣解釋。那麼如果從他力的角度,念佛心即是佛。這個有他力加被,就是你念阿彌陀佛,觀想、觀像、持名,這個時候你是直接契入佛的功德大海,那是一個果地教,不是你現在成就,你是跟彌陀感應道交,是果地教。

註:節選自淨界法師《靈峰宗論導讀》25

為方便閱讀,文章題目為編者所加

相關焦點

  • 印光大師:以不住相之清淨心念佛,則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印光大師:以不住相之清淨心念佛,則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印光大師開示:「金剛經,乃令人遍行六度萬行,普度一切眾生之規矩準繩也。遍與一代時教一切法門而為綱要。蓋是即相離相,何得謂與淨土不相融通乎。隨其心淨,則佛土淨。以不住相之清淨心念佛,則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其往生西方,證無生忍,乃決定不易之理事也。又何疑乎!」(摘自《印光法師文鈔箐華錄》(正)金剛經線說序)《金剛經》是一部家喻戶曉的佛經,十二年前,我開始學習佛法時就是從每天讀誦一遍《金剛經》開始的。佛法的核心思想是讓我們處處破除我執與法執,不住相就是不執我,不執法。
  • 淨界法師: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
    所以唯識學修觀的時候對心識都是否定的,破執,它偏重在破執。「甚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所以唯識宗在觀心的時候,它是否定的成份多。但天台宗在觀心,它偏重在肯定的——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所以你看,天台宗修觀的時候,密宗跟天台宗、淨土宗都是這個思想。你看這個淨土宗,你用什麼心情去念佛呢?
  • 淨空法師:怎樣才叫真念佛?
    1.淨空法師:怎樣才叫真念佛?但是念佛,諸位一定要記住,不是口念,口念沒有用處,是心上真正有。所以「念」這一個字,上面是個「今」,下面是個「心」,你現在這個心裡頭確確實實有佛。可是我們還是隔了一層,我們今天充其量心裡頭有阿彌陀佛的名號,其他的都忘掉了,都沒有了,這樣念佛不行。要有佛的德行,最低限度要了解,心裡要有:佛是存什麼心?佛是怎樣生活?佛是怎樣處事待人接物?你心裡頭沒有這些,你怎麼學佛?單單念這一句阿彌陀佛的名號,將來學成功了,也不過就一句空名號而已,你還能得什麼?
  • 淨空法師:念佛要有這樣的決心、毅力,才能成功
    換句話說,你想,想阿彌陀佛;念,念阿彌陀佛;你要拜,拜阿彌陀佛,這個才叫一心稱念。先從事修,就依照這個方法來修。通常我們講得比較上白一點,就是念佛,念佛人心要清淨,清淨到什麼程度?不懷疑、不夾雜;換句話說,從早到晚要保持你的清淨心。這個當然不是一樁容易事情,要曉得這是從凡夫一生作佛,哪有那麼簡單?沒有那麼容易。比起其他法門來,這個法門最容易,實實在在也不是很容易。
  • 佛系漫畫:念佛讓我一無所有!念佛讓我應有盡有!
    豆腐師父有話說:別走開,還有念佛金言送給你念佛的十五種利益1、彌陀住頂;2、佛光護身;>3、諸佛護念;4、菩薩相隨;5、冥眾護持;6、消除罪障;7、增長福慧;8、離諸厄難;9、能得壽康;10、將獲善終;11、入正定聚;
  • 淨界法師:站在本來沒有妄想的角度來對治妄想,生死煩惱亦然
    破除妄念透過我們各自的人生經驗,對照佛法中處理妄想的方法,我們可以問妄想一句:你從哪裡來?對妄想說一聲:你不是真實的!然後不受其左右,微笑著迎接佛陀的光明。3真心極樂世界在我們心裡,只是這個心到底是什麼心呢?是真心還是我們長久以來習慣向外攀緣的妄心?自然應該是真心,因為我們與阿彌陀佛的真如自性無二無別,故佛心即是眾生心,眾生心即是佛心。
  • 淨界法師:觀心無常
    我們這一念心它本來是真、本來是如,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但是它突然間不覺念起,突然間動了一個妄想,好了,迷卻真常,它不安份地守在自己的自性上,就往外動,一動了以後就失去了真、失去了常的功德,就在那個地方擾動,緣氣紛紜集一腔,就產生一種攀緣的氣勢,在那個地方「紛紜」,就是雜亂擾動的樣子,形成一個堅固的妄想。「集一腔」就是形成一個堅固的妄想。
  • 我們今天念佛這個心,跟他們的心不一樣,所以念的沒有感應
    「自心究竟成佛」,怎麼自心究竟成佛?因為你一心持名。這個一心是你自心,心是自心,一心就究竟,二心就不究竟。你是一心稱念,所以這個成佛就非常的快速,不經過次第。不像一般大小乘法修學,它有次第。小乘有四果四向,大乘有五十一個階位。我們這個法門沒有,這個法門沒有階級、沒有階位,一生到西方世界就平等成佛、究竟成佛。
  • 什麼叫念佛功夫深?為什麼念佛人有墮地獄的、變畜生的、變餓鬼的
    【淨空法師:什麼叫念佛功夫深?為什麼念佛人有墮地獄的、變畜生的、變餓鬼的?】「念佛功深」,功是功夫,功夫深了。不是說念佛數目多,不是的,不是說你每天念十萬聲、二十萬聲,不是說這個。是念佛功夫深,什麼叫功夫?底下說,「離雜亂心,專念一句名號,心口相應,字字分明。心不離佛,佛不離心,念念相續,無有間斷。
  • 信佛、學佛、念佛、修佛,你在哪一層?
    信佛無論你信不信佛,佛都在那裡;無論你修不修,總有人能脫凡成聖。佛不是讓人來信的,讓人來信,搞個人崇拜那就是迷信。佛言:人有二十難。無論你信與不信,佛都在那裡學佛信佛以後,就要學佛修行,大乘佛法修行菩薩六波羅蜜,以布施波羅蜜為首。
  • 佛種從緣起:念佛法門,可遇不可求!
    人生就是這樣,像那點燃的香,淡淡的煙,從香盤升起,嫋嫋而上,慢悠悠的,特別優雅,像飛天一樣,任風吹散。我們人的生活狀態就是這樣,完全沒有自主性,完全沒有根性,任風吹到哪兒,我們就到哪兒,就像煙,一會兒這樣,一會兒那樣。我們不是也這樣嗎?
  • 念佛法門,是以阿彌陀佛萬德洪名為緣。《印光法師嘉言錄》13、14
    印光法師(印光大師著/圓濤法師白話譯)【一、贊淨土超勝】白話文:13.佛法深廣得好像大海。普通凡夫,誰能徹底探其源頭究竟,一口吸盡大海水?因為這種原因,如來普令眾生緣念於佛。所以說:「假如眾生的心,憶佛念佛,現在或者將來,必定能夠見到佛,離佛不會遙遠。」又說:「諸佛如來是法界身,進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所以說你們心想佛時,這個心就會顯現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的佛陀的相貌。真如心本來可以成佛,真如心本來是佛。諸佛無上智慧,也是從心想生。」心隨佛界之緣,則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矣。若隨眾生各界之緣,則是心作眾生、是心是眾生了。
  • 淨空法師:信願念佛,往生淨土,是真的不是假的
    佛法是圓滿法,所謂圓滿就是包容一切,沒有一法不在佛法當中,佛法就是一切法。我們看惠能大師,他開悟的時候說,說了五句話,這開悟是見性了,性是什麼樣子,他用五句話來形容。真正是簡要詳明,很簡單扼要,也詳細、也明白,這二十個字說盡了、說透了。自性是我們的真心,真心是平等的,我們這個心跟釋迦牟尼佛的心,跟阿彌陀佛的心,跟毘盧遮那的心,跟一切眾生的心,是一個心。
  • 念佛的殊勝價值—仁山法師
    直接到商店裡面當錢花但是它有更為殊勝的價值什麼價值呢就是讓我們漸漸地認識到生命的永久性讓我們在今後的生活中更加地安心讓我們跟極樂世界聯繫更加地緊密跟一切生命更加地有包容性共享生命的價值當然這需要我們在念佛過程中漸漸地去認知從眼前來講單念這句佛號看起來並不難但其實也不容易就是這樣一句接一句地念念念之中都會有相應的喜悅印光大師說的念佛之樂非真念佛人不知念佛的快樂念佛的喜悅不是真用心去念佛的人
  • 劉素雲老師修行念佛語錄-念佛偈
    《劉素雲老師念佛語錄念佛偈》做人要正,做官要清,學佛要像(佛)。記住「中」字,就是讓我們閉住嘴巴,少說話。我不打那個妄想。今天一掙眼又多了一天念阿彌陀佛的時間,我就把今天的阿彌陀佛念好。這就是我的任務,我今天要做的事就是這個。積福積德不積財,積財是個大禍害。
  • 佛教:念佛後經常對佛菩薩產生懷疑,看看這位師父是怎麼做的?
    上至祖師,下至師父,都曾經說過沒有幾個人是愚夫愚婦的根機,能夠一聽聞淨土法門,即深信不疑,老實念佛。我也不例外,一開始學佛誦的第一部經就是《阿彌陀經》。雖然有白話文講解,讀誦了一段時間,也沒有過多的思考其中的內容涵義,只知道誦經有好處,求的就是人天福報。後來去寺院,接觸到很多學佛的居士,她們就跟我分享學佛的一些感應事跡。
  • 淨空法師:緊要關頭,你就知道他到底信不信佛
    這部經傳到臺灣來,是律航法師從大陸帶到臺灣來的,律航法師俗名黃臚初,黃念祖那個跋上有他的名字。在大陸上,他那個時候沒出家,一起在一塊學佛,都是夏蓮居的學生,這個經本是他帶到臺灣來的。帶來之後給李老師,李老師在民國三十九年在臺中講過一遍,那個眉注就是那個時候寫的。這是經典傳到臺灣來的因緣。
  • 憶佛念佛,必定見佛!
    阿彌陀佛其左右脅侍就是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三位合稱「西方三聖」。 其形象據《觀無量壽經》記載,身放紫金色光,法相與裝飾皆同於觀音菩薩。二者的主要區別是:大勢至菩薩頭上的寶冠上有寶瓶為標誌,而觀音菩薩頭上的寶冠則以一化佛(阿彌陀佛)為標誌。 法 相
  • 淨宗法師:事實來證明,念佛多善根
    但使專意作者,十即十生;修雜不至心者,千中無一。」古代是這樣,現代也是這樣,中國是這樣,外國也是這樣,跟事實相違背的。我們有本小書叫《盲眼老人預知時至》,這個盲眼老人只會念這句阿彌陀佛,預知時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除了念佛,她什麼法也修不了,如果雜行是多善根,那她完全是少善根,怎麼能往生呢?
  • 臨終時是真有佛來接引還是心識所變?《印光法師嘉言錄》45
    大安法師開示:信眾: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見到佛來接引,是往生的人心識所變現的,還是真有他方的阿彌陀佛來接引?若有他方佛來接引,別人為什麼看不見?法師:臨終現前的接引境界是因緣所生法,是感應道交的產物。有我們心識所變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有阿彌陀佛已經成就的第十九願——十方眾生接引願——願力的加持。這可以比喻為水和月亮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