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角度
做事要找對角度。理解佛法亦如此。
站在本來沒有煩惱的角度來對治煩惱,站在本來沒有業障的角度來懺悔業障,站在本來沒有生死的角度來了生脫死!
2
正念
前五識所依止的根是眼、耳、鼻、舌、身,都是色法;而第六識的根是第七末那識,是一種心法。前五識會隨著色身(肉體)的敗壞而消失,但第六識卻不會,因此臨終的正念是可以做到的。
兩種「正念」,一種是蕅祖、印祖的正念,「萬裡晴空,一輪明月」,完全沒有妄想;一種則是凡夫的正念,叫作「不隨妄轉」,不是沒有妄想,而是不受它幹擾。人生的幻相和妄想對我們的身心毒害很深,一定要糾正和去除。
破除妄念
透過我們各自的人生經驗,對照佛法中處理妄想的方法,我們可以問妄想一句:你從哪裡來?對妄想說一聲:你不是真實的!然後不受其左右,微笑著迎接佛陀的光明。
3
真心
極樂世界在我們心裡,只是這個心到底是什麼心呢?是真心還是我們長久以來習慣向外攀緣的妄心?自然應該是真心,因為我們與阿彌陀佛的真如自性無二無別,故佛心即是眾生心,眾生心即是佛心。所以當我們找到我們的本來面目,那個清淨本然周遍法界的真如自性時,我們與阿彌陀佛的感應道交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了。
問題是我們的心已經向外攀緣太久,我們已經分不清哪一個是主人,哪一個是賊了,正如《楞嚴經》中如來在七處破妄之初即點出重點所在「將何所見?誰為愛樂?」眾生執著有一個能見的眼根,有一個能愛樂的妄識,殊不知這正是我們輪迴的根本,若能了知能緣所緣皆是虛妄,從而覓心了不可得,然後消除能所的對立,則真心即得現前。
在日常的生活當中應該如何實踐呢?
首先,當一個念頭生起時,我們應該分別它到底是出於真心還是出於妄心。
淨界法師說如果這個念頭是由於外在感受的刺激而產生的就是妄心,如果是出於內心對道理的思維而產生的就是真心。分清真妄之後,我們接下來就要觀察妄想是緣起性空的,從而做到不隨妄轉。因為妄想無自體,它以真如為體,所以如果你不能斷妄想,只要不隨它轉就可以了,這是解決我們念佛時妄想紛飛的一個好方法。
所以面對妄想,我們要做兩件事,首先我們要憶念自己的清淨本性,找到本心,明了自己本來是沒有妄想的;第二要覺知妄想的存在,從而不隨妄轉,不受它左右,也就是師父常說的「要站在本來沒有妄想的角度來對治妄想」,這樣修行才會究竟堅固,這樣的佛號也就更容易與阿彌陀佛感應道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