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創,圖片來源於網絡。
一、邪念淺析
什麼是邪,通斜,即是不正也。小時候看電視劇經常聽到一句話:「自古正邪不兩立」,覺得挺有意思。以前的認識便是好人壞人,對於好壞的分別似乎是正邪的分別了。中醫裡講正邪,便是從身體給出的反應來看待,正氣和邪氣,祛邪扶正一般是治療的原則,使人獲得一個正常的身體。看來還是出在這個「正常」二字上,《道德經》裡面有很多次提到什麼是常,佛教四法印裡有一句便是「諸行無常」,可見常是人們所追求的,佛家講「常樂我淨」的超脫,道家也追求「常久」,其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正常正常,正了才能常久,不正就不能常久,即邪不能常久。都說邪不壓正,但是現實中往往有正不勝邪的例子,說明邪強正弱了,對應在人的身體,便是生病;對應自然,便是生態破壞,等等。
那麼邪念,便是由邪氣催生的念頭,身理影響了心理。也就是說,當你產生了一個邪念,其實就是身體正氣,反應在靈臺的氣不正, 現代腦科學揭示人的前額皮質決定著人的選擇,也就是說這個地方氣不正,就會容易產生邪念,從而在一些因緣際會下,做出一些不正當的行為。前額的位置,道家稱為「靈臺」,就是人的靈臺清明,就會做出正確的選擇,所以所謂「利令智昏」,「衝昏了頭腦」,很可能就是這一塊不清明了,打坐的時候,體會到前腦氣自然而然地通過,方知古人此言不虛。
二、妄想淺析
說到妄想,就比較有趣了。沒有人是不妄想的,在佛家看來,了卻妄想的只有佛,菩薩仍有妄想,菩薩了卻的是分別心,而羅漢了卻的是執著。羅漢是出了三界五行的,可見了卻的是五蘊:色受想行識的執著,也就是明心見性的層次以及之上。所以常人的起心動念無不是妄想,這個妄是相對於「真」而言的,在佛家看來,世間是顛倒夢想,若以世俗的眼光去看,遭人非議。所以我從實修的角度去看待妄想。我在打坐中的體驗是,妄想主要和人的後腦有關,腦科學揭示人後腦是各種神經中樞所在,妄想無非是意識的活動。打坐中,當氣自然而然通後腦時,人便不會有妄想,或者人的妄想會大大地減少,我想這就是「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了吧,增加的是識神,元神就會受到抑制;識神抑制,元神就會顯現,道家修的就是元神,佛家修證路上,也出現這個,一物貳稱罷了。所以,該如何調和識神和元神的矛盾呢?如何解決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的矛盾呢?我想答案就在於那個抑制和興奮,人如果能夠把這個東西掌握住,就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所以「真與妄」,「正與邪」,從實修和腦科學的角度出發,我向各位闡述了它們與人的身理有著重要的關係,但是「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人的前腦和後腦,只是大腦的一部分,腦科學尚且不能解釋很多東西,有也是很粗淺的,因為大腦是通力合作的,哪一塊地方抑制,哪一塊地方興奮,都還是前沿仍在研究的領域。我們知道,人活著全憑一口氣,但是更多的是一股信念。所以,身理可以影響心理,但是心理也可以影響身理。這就涉及到了身心的問題,所以最後還是回到了心上面,我們常講修行就是修心,把那個心修好了,修到孟子講的不動心起碼可以了。
所以,邪念和妄想,是自己體內的精氣神不純正了,是自己的識神太過於活躍了,更為重要的是,土壤有了,滋生邪妄還在於那個條件因緣,自己的那個心,有沒有起到作用,而且邪與妄很多時候是伴生的,人的大腦是極為複雜的,也許具體的機制不是我說的這樣,但是這些是我在實修中的一手資料,具體以後再來講講。最後再以一句話總結:
減少妄想,多存真心;心無邪念,多行正事!
筆者簡介:
浙南人氏,字明達,號養用居士。中國哲學研究生,儒釋道修行人。明達,取「內明淨於天地身心,外通達於社會人事」之意。養用,取「善養慎用」之意。
關注我的自媒體,帶你領略不一樣的視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