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麼會有邪念和妄想——從腦科學和修行角度出發

2021-01-14 網易

2018-12-09 18:53:12 來源: 文化與科學

舉報

  

  文章原創,圖片來源於網絡。

  

  一、邪念淺析

  什麼是邪,通,即是不正也。小時候看電視劇經常聽到一句話:「自古正邪不兩立」,覺得挺有意思。以前的認識便是好人壞人,對於好壞的分別似乎是正邪的分別了。中醫裡講正邪,便是從身體給出的反應來看待,正氣和邪氣,祛邪扶正一般是治療的原則,使人獲得一個正常的身體。看來還是出在這個「正常」二字上,《道德經》裡面有很多次提到什麼是,佛教四法印裡有一句便是「諸行無常」,可見常是人們所追求的,佛家講「常樂我淨」的超脫,道家也追求「常久」,其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正常正常,正了才能常久,不正就不能常久,即邪不能常久。都說邪不壓正,但是現實中往往有正不勝邪的例子,說明邪強正弱了,對應在人的身體,便是生病;對應自然,便是生態破壞,等等。

  

  那麼邪念,便是由邪氣催生的念頭,身理影響了心理。也就是說,當你產生了一個邪念,其實就是身體正氣,反應在靈臺的氣不正, 現代腦科學揭示人的前額皮質決定著人的選擇,也就是說這個地方氣不正,就會容易產生邪念,從而在一些因緣際會下,做出一些不正當的行為。前額的位置,道家稱為「靈臺」,就是人的靈臺清明,就會做出正確的選擇,所以所謂「利令智昏」,「衝昏了頭腦」,很可能就是這一塊不清明了,打坐的時候,體會到前腦氣自然而然地通過,方知古人此言不虛。

  

  二、妄想淺析

  說到妄想,就比較有趣了。沒有人是不妄想的,在佛家看來,了卻妄想的只有佛,菩薩仍有妄想,菩薩了卻的是分別心,而羅漢了卻的是執著。羅漢是出了三界五行的,可見了卻的是五蘊:色受想行識的執著,也就是明心見性的層次以及之上。所以常人的起心動念無不是妄想,這個妄是相對於「真」而言的,在佛家看來,世間是顛倒夢想,若以世俗的眼光去看,遭人非議。所以我從實修的角度去看待妄想。我在打坐中的體驗是,妄想主要和人的後腦有關,腦科學揭示人後腦是各種神經中樞所在,妄想無非是意識的活動。打坐中,當氣自然而然通後腦時,人便不會有妄想,或者人的妄想會大大地減少,我想這就是「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了吧,增加的是識神,元神就會受到抑制;識神抑制,元神就會顯現,道家修的就是元神,佛家修證路上,也出現這個,一物貳稱罷了。所以,該如何調和識神和元神的矛盾呢?如何解決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的矛盾呢?我想答案就在於那個抑制和興奮,人如果能夠把這個東西掌握住,就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所以「真與妄」,「正與邪」,從實修和腦科學的角度出發,我向各位闡述了它們與人的身理有著重要的關係,但是「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人的前腦和後腦,只是大腦的一部分,腦科學尚且不能解釋很多東西,有也是很粗淺的,因為大腦是通力合作的,哪一塊地方抑制,哪一塊地方興奮,都還是前沿仍在研究的領域。我們知道,人活著全憑一口氣,但是更多的是一股信念。所以,身理可以影響心理,但是心理也可以影響身理。這就涉及到了身心的問題,所以最後還是回到了心上面,我們常講修行就是修心,把那個心修好了,修到孟子講的不動心起碼可以了。

  

  所以,邪念和妄想,是自己體內的精氣神不純正了,是自己的識神太過於活躍了,更為重要的是,土壤有了,滋生邪妄還在於那個條件因緣,自己的那個心,有沒有起到作用,而且邪與妄很多時候是伴生的,人的大腦是極為複雜的,也許具體的機制不是我說的這樣,但是這些是我在實修中的一手資料,具體以後再來講講。最後再以一句話總結:

  減少妄想,多存真心;心無邪念,多行正事!

  筆者簡介

  浙南人氏,字明達,號養用居士。中國哲學研究生,儒釋道修行人。明達,取「內明淨於天地身心,外通達於社會人事」之意。養用,取「善養慎用」之意。

  關注我的自媒體,帶你領略不一樣的視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仙道與輪迴的傳說,從人的角度看問題和世界
    01仙道和六道輪迴由來已久,人類對自身的周邊世界的認識還只存在於皮毛丁點,用科學可以解釋的東西就更加少之又少,科學以物質觀為走向,對於精神和意識、意念的領域卻很少有涉及。人們總是相信眼見為實,但是有些事物並不一定用我們的眼睛就可以發現,那麼能不能說明其不存在呢?
  • 淨界法師:站在本來沒有妄想的角度來對治妄想,生死煩惱亦然
    1角度做事要找對角度。理解佛法亦如此。站在本來沒有煩惱的角度來對治煩惱,站在本來沒有業障的角度來懺悔業障,站在本來沒有生死的角度來了生脫死!前五識會隨著色身(肉體)的敗壞而消失,但第六識卻不會,因此臨終的正念是可以做到的。兩種「正念」,一種是蕅祖、印祖的正念,「萬裡晴空,一輪明月」,完全沒有妄想;一種則是凡夫的正念,叫作「不隨妄轉」,不是沒有妄想,而是不受它幹擾。人生的幻相和妄想對我們的身心毒害很深,一定要糾正和去除。
  • 妄想科學ADV系列回顧?異想天開的科學理論
    前言妄想科學的《混沌之腦》,假想科學的《命運石之門》,擴張科學的《機器人筆記》,以及繼承了第一作設定的續作《混沌之子》,雖然劃分在一個系列中但其實每作之間的風格都有很大差異,但是無論哪作都有著異想天開的「科學」理論、令人驚奇的劇情神展開、讓人喜愛的女主角,以及廢柴的家裡蹲/中二病/重度格鬥
  • 佛法:修行之人該如何去克服「五欲六塵」的塵勞妄想
    網圖在這個凡夫世間,最為人所熟知的塵勞妄想,就是內心的貪嗔痴三毒,外在的五欲六塵,三毒迷惑擾亂於內,五欲六塵誘惑染著於外,如果能夠將這些內外的塵勞妄想都克服了,那麼我們修行佛法的目的也就達到了。可是,如果一個學習佛法修行之人陷于于對錢財的執著,而不能抗拒利養的誘惑的話,往往就會被金錢所埋沒理想而無法堅持信心道念,去繼續精進自己的佛法修行之路。
  • 學佛和修行能得到這7種財富,這是最真實的福報
    學佛修行能修到這七種境界,才是最真實的福報時光飛逝,光陰荏苒,每逢年底,都會總結這一年時間裡,收穫了多少知識和財富,有什麼長進、進步。有些人收穫的可能是財富,又或者是知識,亦或是愛情。但「幾家歡喜幾家愁」,也總有一些人收穫是不盡如人意的,那也是人之常情。就好比之前我所結識的一些佛學愛好者中,就不乏有人給我反映,說自己學佛修行整整一年了,可在修學的這一年時間裡,總感覺自己並沒有什麼收穫可言。
  • 腦科學的範式革命:呼之欲出的下一場,將在何處爆發?
    「人是會思考的葦草」。什麼是思考,人為什麼會思考?從心到腦,我們對「思考」的思考已經走過了幾個世紀。由於人腦的功能如此複雜,它的研究歷史中交織著心理學、生物學、計算科學、語言學等種種其他學科,人工智慧和大數據的登場,更將其推至風雲激蕩、萬眾矚目的前沿地帶。
  • 妄想會限制一個人的格局,我們該如何應對
    前文說到妄想,妄想在世俗層面上其實就是思量的意識心,佛教說這個世界就是一個大妄想,其實就像是夢一樣,夢醒時分,是一件細思極恐的事情,因為你剛剛才在夢裡經歷了新的人生,一下子回到現實,對比這種感覺,人其實活在自己的部分意識之中。那為什麼說妄想限制了人的格局呢?往大了方面說,那就是超凡入聖。
  • 顧凡及:腦科學的範式革命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因此,從科學史的角度梳理人類在認識腦的過程中所發生的範式革命,是非常有意義的(「範式革命」是由託馬斯·庫恩提出的概念,意指某門學科中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的根本性變化)。由此出發,可以幫助我們思考可能面臨什麼樣的新範式革命,以便更自覺地做出應對。從科學史的角度出發來看學科發展的過程,大體都須經歷哲人的冥思苦想、科學觀察、實驗證實或證偽、建立模型和提出理論這幾個階段。
  • 如何從他人角度出發?學會傾聽和提問,讓自己成為一個有趣的人
    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如何從他人角度出發,學會傾聽和提問,讓自己變得更有趣。1、從他人角度出發我們都曾有過在聊天的時候遇到對方心不在焉的敷衍,當我們興致勃勃的滔滔不絕時,卻發現對方正在做著自己的事情應付兩句,這就像被潑上一盆冷水。
  • 為什麼說:每個人都處於修行之中?
    說起修行,我們自然會想到為了宗教信仰而自我節制、自我磨練的行為。比如居士、苦行僧。其實,無論你願不願意、承不承認,我們每個人每一天也都自然處於修行之中。什麼是修行?修行就是不斷的修正和改變自己的行為,來增加生活中的變數,讓這個變數朝著所期望的方向發展。我們還要明白一個真理:任何事情都是有兩面的。也就是好的一面和壞的一面,關鍵在於你看問題的角度。我們常常會因為一件小事而心生不快。有的人憋在心裡,有的人會發洩出來。
  • 細思極恐的科學實驗:忒修斯之船和缸中之腦,我們是真實存在的嗎
    大家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科學的起源是什麼?科學分為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對大自然和人類社會的一些現象展開探索,並用合理的思維去解釋它,這就是對科學的基本理解。兩千多年前,科學的另一個名字是哲學,說科學起源於哲學也是可以的。那時候的哲學家們,都在探索這個世界。
  • 在家修行和出家修行一樣嗎?
    學佛可以理解為學習佛法,向佛學習,依照佛的教導來修行自己。而學佛的內涵並不是去擺個姿勢去打坐,也不是去拿一部經書在那裡去讀。學佛是修正自己的行為,善用其心。這才是主要的。如果你打坐妄想不斷,讀經、念佛心不在焉,這樣的話一點效果也不會有的。那麼學佛都是學什麼呢?
  • 做功課時清淨心和妄想老是纏在一塊,怎麼辦?
    仁清法師答:清淨心和妄想在一起纏著的時候,就不叫清淨心了。經上是讓我們以虔誠心、恭敬心去誦經,去修行。究竟意義上的清淨心是佛性,是如來藏,也叫真如,也叫一真法界,也叫涅槃境界,也叫本覺,好多好多。這是究竟意義上所謂的清淨心,真正的清淨心,最圓滿的解釋,就是佛性、心的空性。
  • 業報和因果,為什麼要出家?人生真的是苦海嗎?
    我們講過不淨觀,那麼接下裡在修行的過程中還是有種種的掛礙,要怎麼辦呢?《坐禪三昧經》中有說如何修煉。1、為什麼修行要出家為什麼要出家呢,在家修行不行嗎?這是很多人都要問的問題。因為寺廟是一個專業的修行場所,他可以讓修行的人擺脫一些世俗的困擾。
  • 狗為什麼對人更忠誠?從科學角度來解釋
    問:從科學角度解釋,狗為什麼對人忠誠答:科學家們不僅研究了狗子為什麼對人忠誠,還研究出了狗子背著你玩的小心機不查知網不知道,一查知網嚇一跳。就當前研究成果來看,狗對主人的忠誠,主要有兩個來源:1、對母親的依戀信賴哺乳動物有個共同的生物特性就是依戀自己的母親。和母親分開的狗仔們,在得到主人的養育後,情感便從母親身上轉移到主人身上。
  • 腦科學日報:重構果蠅的運動控制迴路;有些人為什麼有智力缺陷?
    此外,本研究還提供對數據集和重建的開放訪問,能夠實現不同系統間(EM和光學顯微鏡)細胞數據的匹配,特別是,研究還提供了GridTape設計程序及軟體的使用方法進而可實現低成本服務於神經科學領域的其他研究的目標。2,有些人為什麼智力缺陷?來源:生物通就像船隻在風暴和海浪中錨定在海床上一樣,GPI錨(GPI=糖基磷脂醯肌醇)確保特殊蛋白質能附著在活細胞的外面。
  • Anitama新聲:誘發邪念
    如果各位也能一直不忘對喜愛作品的愛,那麼或許等到三十多歲,你們也會有機會參與重製。今後重製的時間間隔,可能會比以前更短。在西位剛剛入行的時候,也有許多石之森章太郎老師的經典作品復活,當時三十多歲的前輩也都為之沸騰。這一風景,和現在似乎也沒有太多不同。
  • 天氣寒冷水溫低,從理性和科學角度?看警察不會遊泳,女孩溺亡
    安徽望江這個地方,算是我的第二故鄉,特別是春天的時候,經常和朋友去看看,感覺天氣好氣候適宜,當地的人也很友好。但沒有想到,因為警察和一個小女孩上了熱搜,引起了大家的熱議。很遺憾小女孩不能看到明年的春天了,也為這樣年輕的生命感到惋惜,有什麼想不開的,能在這樣的年紀,選擇結束自己的人生。我和很多人一樣,在最初看到這個新聞的時候,看到視頻的時候,會想警察為什麼不會遊泳?當時在現場的人為什麼行動那麼慢?出警沒有帶救生裝備,不專業是否要追責呢?
  • 血腥變態的天才作品,幻想科學ADV《CHAOS;HEAD(混沌之腦)》
    但今天給大家帶來的這作品卻不一樣,它的主張是妄想即現實,今天介紹的是幻想科學ADV系列的第一作《CHAOS;HEAD》(混沌之腦)。,同時他極易產生妄想,時常會逃避現實,沉浸於白日夢中。而在他所住的澀谷在2008年9月7日以來發生了連續獵奇殺人事件,被人們稱為「新世代的瘋狂(ニュージェネレーションの狂氣)」,成為了網絡和電視上的熱門話題。某天晚上,拓巳在聊天室遇到了一個自稱「將軍」的人。「將軍」發給拓巳一個URL連結,內容則像是預言下一個獵奇事件的恐怖圖像。 第二天,拓巳遇到了和圖像中的手法一樣的殺人現場。
  • 腦科學研究表明:會玩的孩子更聰明!尤其這四種遊戲要多玩
    許多中國家長會反對孩子玩,認為玩性大會影響孩子的學習,進而影響孩子的成長。可為什麼有些人廢寢忘食卻收效甚微,有些人看起來總是在玩卻成績斐然呢?其實關於玩,我們不能一言以蔽之,有水平、有質量地玩,可以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和學習能力從而激發孩子各方面的興趣;而不加控制、隨意的瞎玩則會影響孩子的專注力,對孩子的發展產生不良的影響。所以會玩才是讓孩子更聰明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