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種從緣起:念佛法門,可遇不可求!

2020-12-24 淨宗傳承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宗道法師:彌陀救度,可遇不可求

01

關於「遇」字的詞,有很多,「遇見、奇遇、遇緣、遇難、機遇、知遇」等,還有「尋隱者不遇」「他鄉遇故知」「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們也常用,比如「遇無空過者」「遇緣不同」等。#念佛#

「遇」是沒有約定的,有不期而會的意思,出乎意料地碰到了。如「他鄉遇故知」,在一個城市不小心就碰到小時候的同桌,十幾年沒見了,完全沒有提前預知的,這叫「遇」。否則,就叫「約」了,約好在哪裡見。

我們今天能坐在這裡,你們曾經想到過嗎?也是不期而會。

我們人生大部分時間,都是不期而會,遇到了,就是有緣。

如果不是父母相遇,我們怎麼來到這個世間呢?我們成長經歷所遇,就決定了我們的人品、性格。

善導大師也說:

但以遇緣有異,

致令九品差別。

何者?

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

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

下品三人是遇惡凡夫。

我們遇到什麼人,就決定了什麼樣的根性。

我們以前想過要信佛,甚至要出家嗎?我是沒想過,但還是遇到了佛法,然後遇到了師父,念佛了,出家了。

一切都是遇,從小到大一直在遇,天天在遇,分分在遇,秒秒在遇。

「遇」這個字,表現出作為一個凡夫是毫無自主性的,人是沒有自主性的,都是在業力的牽引下、推動下活著。

按照因果來說,是有必然性的;可是對我們自身來說,其實是偶然性的,就是偶然中有必然,必然中有偶然。

02

李元松《就這樣》序裡說到生活中各種人事,包括有形的人事、無形的心緒,就像不斷升生的、無根的雲一樣。

文中說:

人生複雜多變,卻又美麗短暫,人性貪婪無比,卻都情非得已,對一個多情善感的人,人生、人性尤其增添不盡的憂思和感慨;曾經我也是風聲雨聲都興起思緒百感交集的人,只是隨著自己浸泡在佛法緣起的體驗越久,愁腸牽絆儘管依舊在,卻如虛空中的雲霧,飄蕩無根。人生就是這樣,像那點燃的香,淡淡的煙,從香盤升起,嫋嫋而上,慢悠悠的,特別優雅,像飛天一樣,任風吹散。我們人的生活狀態就是這樣,完全沒有自主性,完全沒有根性,任風吹到哪兒,我們就到哪兒,就像煙,一會兒這樣,一會兒那樣。

我們不是也這樣嗎?前年、去年這樣,今年又這樣,去年(2012年)八月十五時,師父說:「不知道明年八月十五在哪裡過。」

沒想到今年會在鑑真學院過中秋。

人生完全不能做主,其實人跟煙沒什麼區別。輕輕吹一口氣,煙就散了,四處散去了,人死了不就這樣嗎?一刻都不能停,一刻都不能做主。

人生有很多事情,不是爭取來的,也是爭取不來的。

世間人會認為有一部分是爭取來的,其實那爭取來的,就像大地上的一粒沙子一樣,絕大多數是爭取不到的。

爭取不到,但是卻可以遇到,念佛法門不是我們遇到的嗎?是我們爭取來的嗎?我們的生死心真的有那麼切,爭取來了這個法門?

其實不是的,是遇到了。

就像被放生的魚,被放生的這個人遇到了,在那個時間點,花了這筆錢就買到了,並且放生了。我們也是一樣的。

《法華經》窮子喻裡的兒子與父親失散多年,被父親遇到了,父親想盡辦法要認子,把財產要給他。

03

師父《〈往生論〉要義》裡,對「遇」字的解釋,特別好。

誠然,《往生論》為純然佛力之教、易行之道,但佛本願力究竟是如何產生其不虛作住持功德之作用呢?或者說,在理解安心上雖然知道有佛本願力可靠,落實到個人修持上,究竟怎樣才是靠上佛之本願力呢?

本偈出現一個關鍵性的字——「遇」。若不遇佛本願力,則空然而過;若遇佛本願力,則無一空過。

遇是交會,當眾生心與佛本願力交會時,即被佛所救,無一遺漏。對此,天親菩薩個人的答案是「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也就是通過了知彼佛本願力,產生歸命願生之心而稱念彼佛名號,即是「遇」。

可知名號正是佛與眾生交集之點,如同兩物焊接之處,佛本願力垂現名號,眾生心口稱念,彼此不離。

不僅本偈,所有三嚴二十九種功德莊嚴,也皆通過名號與眾生發生交集,不然此土穢染眾生又如何能夠攀緣彼佛淨土呢?

「遇」這個字,能給我們很大的安心,因為不是我們攀求來的。佛道上哪怕有一點點要讓我們凡夫去攀求的,那是絕對辦不到的。

所以,佛用了「遇」這個字,他既不是主動,也不是被動,不是攀求來,也不是被推動的,是剛好碰到、相撞,像電線跟電線一樣,接上了,兩線相碰,線路一通,燈就亮了。

「遇無空過」就有點這個意思,只要碰到燈就亮,只要念到這句佛號,就必然往生,就給我們特別大的安心。

視頻:智隨法師

文字:宗道法師

願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

相關焦點

  • 彌陀贊——念佛法門
    8、《涅槃經》:「佛告大王:假令開大庫藏,一月之中,布施一切眾生,所得功德,不如有人稱佛一聲,功德過前,不可較量」。法照法師的一生大師模仿《無量壽經》中風吹寶樹,依五種高低緩急之音調而念佛,創立《五會念佛法門》:第一會平聲緩念「南無阿彌陀佛」;第二會平上聲緩念「南無阿彌陀佛」;第三會非緩非急念「南無阿彌陀佛」;第四會漸急念「南無阿彌陀佛」;第五會轉為急念「阿彌陀佛
  • 念佛是安樂法門,蓮池大師:受持一佛名號,現世當獲10種功德利益
    一、念佛是安樂法門極樂世界又稱為「安樂世界」、「安樂國」、「安樂淨土」,是佛陀「以樂攝受」眾生而作的開示。修持淨土法門可以獲得生命真正的安樂,所以念佛是一種安樂法門。《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中說:「若我成佛,周遍十方,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無等界眾生之輩,蒙佛威光所照觸者,身心安樂超過人天,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 有九種往生極樂世界的法門,念佛法門最容易
    有九種往生極樂世界的法門,念佛法門最容易《廬山蓮宗寶鑑》云:一日一夜懸繒蓋,專念往生心不斷,臥中夢佛即往生,無量壽經如是說。晝夜一日稱佛名,殷勤精進不斷絕,展轉相勸同往生,大悲經中如是說。一日二日至七日,執持名號心不亂,佛現其前即往生,阿彌陀經如是說。若人聞彼阿彌陀,一日二日若過等,繫念現前即往生,般舟經中如是說。一日一夜六時中,五體禮佛念不斷,現見彼佛即往生,鼓音王經如是說。
  • 經常這樣念佛!會生病!!!|阿彌陀佛|法門|菩薩|業障|諸佛...
    吾人用法,須稱量自己之精神氣力、宿昔善根,或大,或小,或金剛,或默,俱無不可。昏沉則不妨大聲以退昏,散亂亦然。  若常大聲,必至受病。勿道普通人不可常如此,即極強健人亦不可常如此。」  註:念佛的方法怎可以千篇一律?古人立下一個規矩,就如同藥鋪中準備全部藥品。
  • 信佛、學佛、念佛、修佛,你在哪一層?
    貧窮布施難,豪貴學道難,棄命必死難,得睹佛經難,生值佛世難,忍色離欲難,見好不求難,被辱不嗔難,有勢不臨難,觸事無心難,心行平等難,不說是非難,會善知識難,見性學道難,隨化度人難,睹境不動難,善解方便難。生值佛世,何以說難呢?若無善根因緣,不說遇著佛,遇菩薩阿羅漢也難。《智度論》云:「舍衛城有九億家,三億信而不見,三億不見不聞。」
  • 印光法師 :杭州雲居山常寂光蘭若七七念佛緣起
    杭州雲居山常寂光蘭若七七念佛緣起 / 印光法師 念佛一法,乃如來普度眾生之特別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上之等覺菩薩,不能出於其外。下之逆惡罪人,亦可入於其中。不斷惑業,得預海會。一得往生,定證菩提。念佛這一法門,是如來普度眾生的特別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向上來說,等覺菩薩不能超出淨土法門之外。向下來說,五逆十惡的罪人也可以進入淨土法門之中。不斷惑業,得以預入蓮池海會。只要一往生淨土,就必定能證得菩提。何況末世眾生,根機陋劣。不依靠這個法門,那麼依靠哪個法門能做得更好呢?
  • 念佛法門,是以阿彌陀佛萬德洪名為緣。《印光法師嘉言錄》13、14
    【序】六一14.念佛法門,它的來由是非常久遠的。因為我們的一念心性,好像虛空一樣,永遠不會改變。雖然本體永恆不變,但功能作用念念隨緣而變。不隨佛法界的緣,就會隨九法界的緣。不隨三乘的緣,就會隨六道的緣。不隨人天的緣,就會隨三途的緣。因為所遇因緣的染淨不同,致使眾生受報的苦樂境界也截然不同。雖然自性本體沒有一點改變,而呈現出的假相和功用早已有著天淵的差別。
  • 念佛法門最殊勝的地方是時時處處得阿彌陀佛加持
    1.念佛法門最殊勝的地方是時時處處得阿彌陀佛加持第三、淨土念佛法門最殊勝的地方是得阿彌陀佛加持,而且這個加持不是在你臨命終時,臨命終時當然加持,現在就得阿彌陀佛加持。時時處處都在加持,佛光時時注照著你,這一點是其他法門所不具備的。
  • 修「念佛法門」與「開悟」是什麼關係?
    這首回向偈,相信是所有修學念佛法門,而且想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內心中最普遍的願望;因為念佛的菩薩,在累積功德、福德之後,就會藉由這首回向偈,希望回向成就往生極樂世界,同時也希望回向能夠證悟無生。因此由這首回向偈來看,我們可以相信,所有求生極樂世界的菩薩,都是希望不僅能夠往生極樂世界,並且也都希望能夠花開見佛悟無生。
  • 劉素雲老師修行念佛語錄-念佛偈
    學佛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求生淨土。除此之外,一無所求,人到無求品自高。世間法裝的太多,阿彌陀佛就裝不下啦。欲得與佛至誠感通,就是老實,真誠,善良。念佛功德最殊勝,念佛方法最容易,彌陀名號攝盡一切功德,萬德洪名,功德最勝,稱名念佛,無論任何根基,三根普被,法門最易。
  • 佛教:真能老實念佛,一切魔不能侵擾
    佛云:「若人但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禪」,印光大師語:「若論念佛法門唯以信願行三法為其宗要。三法具足,決定往生。若無真信切願,縱有真行,亦不能生。」念佛法門圓收圓超一切法門,淨土以外法門全憑自力,末世修行,多諸障難。
  • 眾生不問根器利鈍,儲積三資糧—信、願、行,往生可蒙佛接引!
    我今念佛,日後當生西方,何幸如之!發大歡喜,莫生煩惱。倘遇不如意事,即便撥轉心頭,將一聲佛急急提念,卻迴光返照,我是阿彌陀佛世界中人,奈何與世人一般見識,回瞋作喜,一心念佛:此是智慧中人,大安樂解脫法門也。」引言眾生都具有佛性,只因一念無明,輪迴六道,枉受諸苦。
  • 「一切不如念佛」的二十九條理由!見聞者福慧雙增!
    第九,「念佛直取佛果」。念佛不光到報土去,而且直接證取佛果,因為淨土念佛法門是「以果地覺為因地心」。其他法門從因向果,這個不可為比,所以念佛超越餘行。第十,「念佛成佛有餘」。第十四,「念佛萬修萬人去」。其他法門,修行雜行求往生的人,「百時稀得一二,千時稀得三五」,而念佛是萬修萬人去,所以念佛超越餘行。第十五,「念佛佛光攝取」。
  • 念佛圓通之精義(續談知見之一)
    佛說《楞嚴經》,目的在教人們修楞嚴大定而證五蘊空,得究竟解脫,是故先說究明心性的知見,七度徵心,了不可的,然後令25位菩薩各自敘述修持楞嚴大定的圓通法門,再命文殊師利菩薩評論,最後世尊在說明五蘊區宇間真空之境界。若是持名念佛,單憑修行者一心不亂的信願力,往生淨土即可,不必從究明心性開始,不厭其煩地說到色受想行識等五蘊之區宇及證空之境。
  • 念佛在修行路上的重要性!
    本來此篇文章應當開始說明念佛行門的具體操作內容。但此篇因為各種因緣,轉而有必要先強調念佛行門之重要性,再往後逐步說明具體實操內容。在這裡可以先賣個關子:念佛非唸佛,非諗佛,非想佛,真念佛乃惗佛也。這一句話有興趣的學人不妨可以參一參。
  • 我們六祖慧能大師宣講的念佛法門同樣殊勝!
    所謂「法門無盡誓願學」嘛!但我們一定要明白佛法是相融的。我們的佛法是世出世間法。何為世出世間法?即釋迦牟尼佛所宣講的一切教法都是可以和一切世間法相融之意甚至可以說,恰恰就是因為有了一切世間法,我們偉大的釋迦牟尼佛才宣講出了一切出世間法。既然佛法尚且能和一切世間法相融無礙,那麼有何道理不同佛教宗派之間的教法不能相融呢?持此見者必是偏狹之人!
  • 佛教:有三種人,再念佛也難得往生,看看有你嗎?
    念佛,通俗來講指口念「阿彌陀佛」或者「南無阿彌陀佛」,它是淨土宗的專修法門,並以此作為往生極樂淨土的方法。實際上,念佛法門包括持名、觀想、觀像、實相念佛四類,口念彌陀,即持名念佛。所謂「念佛一聲,增福無量;禮佛一拜,罪滅河沙」,經雲念佛能夠除煩惱、消業障,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四類當中,不管修學哪種念佛法門,一聲佛號念到一心不亂,其餘三者不求自得。
  • 恭迎阿彌陀佛聖誕丨憶佛念佛 佛祖同懷
    ——《觀經疏》● 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往生禮讚》●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唯觀念佛眾生攝取不舍,故名阿彌陀。
  • 佛教:白傘蓋佛頂,以無相不可得智光覆蓋法界眾生,遮護芸芸眾生
    在佛教的歷史之中,佛菩薩皆有起緣起,今天就為大家分享佛教佛教:白傘蓋佛頂,以無相不可得智光覆蓋法界眾生,遮護芸芸眾生:白傘蓋佛母的崇拜在我國自唐代開元三大士之一的印度高僧不空譯,至清代再次掀起一股熱潮。在印、藏佛教中是非常古老且普遍的。諸佛頂尊是從如來的佛頂中化現,是佛智的象徵,白傘蓋佛頂和尊勝佛頂是最著名的佛頂尊。
  • 覺明妙行菩薩:修念佛方便法14條,觀者隨喜功德、大有裨益!
    既知三世諸佛皆唯心造,則今日對於一切非佛之境,皆可作佛境觀,以其無論何境,皆是假現,皆不離法界之性,今若依法界性作種種觀,則境隨心變,無所不可,由此方便,則凡目之所見,與不能見,皆可借作阿彌陀佛;凡耳之所聞,與不得聞,皆可借作念佛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