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宗道法師:彌陀救度,可遇不可求
01
關於「遇」字的詞,有很多,「遇見、奇遇、遇緣、遇難、機遇、知遇」等,還有「尋隱者不遇」「他鄉遇故知」「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們也常用,比如「遇無空過者」「遇緣不同」等。#念佛#
「遇」是沒有約定的,有不期而會的意思,出乎意料地碰到了。如「他鄉遇故知」,在一個城市不小心就碰到小時候的同桌,十幾年沒見了,完全沒有提前預知的,這叫「遇」。否則,就叫「約」了,約好在哪裡見。
我們今天能坐在這裡,你們曾經想到過嗎?也是不期而會。
我們人生大部分時間,都是不期而會,遇到了,就是有緣。
如果不是父母相遇,我們怎麼來到這個世間呢?我們成長經歷所遇,就決定了我們的人品、性格。
善導大師也說:
但以遇緣有異,
致令九品差別。
何者?
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
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
下品三人是遇惡凡夫。
我們遇到什麼人,就決定了什麼樣的根性。
我們以前想過要信佛,甚至要出家嗎?我是沒想過,但還是遇到了佛法,然後遇到了師父,念佛了,出家了。
一切都是遇,從小到大一直在遇,天天在遇,分分在遇,秒秒在遇。
「遇」這個字,表現出作為一個凡夫是毫無自主性的,人是沒有自主性的,都是在業力的牽引下、推動下活著。
按照因果來說,是有必然性的;可是對我們自身來說,其實是偶然性的,就是偶然中有必然,必然中有偶然。
02
李元松《就這樣》序裡說到生活中各種人事,包括有形的人事、無形的心緒,就像不斷升生的、無根的雲一樣。
文中說:
人生複雜多變,卻又美麗短暫,人性貪婪無比,卻都情非得已,對一個多情善感的人,人生、人性尤其增添不盡的憂思和感慨;曾經我也是風聲雨聲都興起思緒百感交集的人,只是隨著自己浸泡在佛法緣起的體驗越久,愁腸牽絆儘管依舊在,卻如虛空中的雲霧,飄蕩無根。人生就是這樣,像那點燃的香,淡淡的煙,從香盤升起,嫋嫋而上,慢悠悠的,特別優雅,像飛天一樣,任風吹散。我們人的生活狀態就是這樣,完全沒有自主性,完全沒有根性,任風吹到哪兒,我們就到哪兒,就像煙,一會兒這樣,一會兒那樣。
我們不是也這樣嗎?前年、去年這樣,今年又這樣,去年(2012年)八月十五時,師父說:「不知道明年八月十五在哪裡過。」
沒想到今年會在鑑真學院過中秋。
人生完全不能做主,其實人跟煙沒什麼區別。輕輕吹一口氣,煙就散了,四處散去了,人死了不就這樣嗎?一刻都不能停,一刻都不能做主。
人生有很多事情,不是爭取來的,也是爭取不來的。
世間人會認為有一部分是爭取來的,其實那爭取來的,就像大地上的一粒沙子一樣,絕大多數是爭取不到的。
爭取不到,但是卻可以遇到,念佛法門不是我們遇到的嗎?是我們爭取來的嗎?我們的生死心真的有那麼切,爭取來了這個法門?
其實不是的,是遇到了。
就像被放生的魚,被放生的這個人遇到了,在那個時間點,花了這筆錢就買到了,並且放生了。我們也是一樣的。
《法華經》窮子喻裡的兒子與父親失散多年,被父親遇到了,父親想盡辦法要認子,把財產要給他。
03
師父《〈往生論〉要義》裡,對「遇」字的解釋,特別好。
誠然,《往生論》為純然佛力之教、易行之道,但佛本願力究竟是如何產生其不虛作住持功德之作用呢?或者說,在理解安心上雖然知道有佛本願力可靠,落實到個人修持上,究竟怎樣才是靠上佛之本願力呢?
本偈出現一個關鍵性的字——「遇」。若不遇佛本願力,則空然而過;若遇佛本願力,則無一空過。
遇是交會,當眾生心與佛本願力交會時,即被佛所救,無一遺漏。對此,天親菩薩個人的答案是「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也就是通過了知彼佛本願力,產生歸命願生之心而稱念彼佛名號,即是「遇」。
可知名號正是佛與眾生交集之點,如同兩物焊接之處,佛本願力垂現名號,眾生心口稱念,彼此不離。
不僅本偈,所有三嚴二十九種功德莊嚴,也皆通過名號與眾生發生交集,不然此土穢染眾生又如何能夠攀緣彼佛淨土呢?
「遇」這個字,能給我們很大的安心,因為不是我們攀求來的。佛道上哪怕有一點點要讓我們凡夫去攀求的,那是絕對辦不到的。
所以,佛用了「遇」這個字,他既不是主動,也不是被動,不是攀求來,也不是被推動的,是剛好碰到、相撞,像電線跟電線一樣,接上了,兩線相碰,線路一通,燈就亮了。
「遇無空過」就有點這個意思,只要碰到燈就亮,只要念到這句佛號,就必然往生,就給我們特別大的安心。
視頻:智隨法師
文字:宗道法師
願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