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法皆由心生,心無生無滅,則是佛

2020-12-14 紙上談兵讀史

山中吟(清珙)林木長新葉,繞屋清陰多。深草沒塵跡,隔山聽樵歌。自耕還自種,側笠披青蓑。好雨及時來,活我新栽禾。遊目周宇宙,物物皆消磨。既善解空理,不樂還如何。

作者簡介

石屋清珙,元朝知名禪宗思想家,屬於禪宗臨濟一系。俗家姓溫,江蘇常熟人。他早年依本州崇福寺永惟法師出家,後登天目山參訪高峰原妙禪師,後在高峰禪師的指引下又去參訪「及庵宗信」禪師,並得到他的印可

禪師出入吳越,激揚禪社,廣結般若緣。禪師繼承了六祖惠能一系的禪法思想,提出了無心處正好用心的禪學思想。禪師還在馬祖和南泉普願兩位大德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無心處正好用心的禪學思想。

禪師清晰地詮釋了馬祖大師「不是,不是,不是」思想的真切涵義。無論是「即」也好,還是「非」也罷,都旨在弘揚六祖禪宗所強調的在修行過程所堅持的「無」、「無」、「無」的思想。

六祖慧能說:「我此法門,皆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禪師的無心處用心的禪學思想,不僅破除一切妄念執著,而且立修行精進心。從禪宗角度來看,萬法皆由生,生則種種生,滅則種種滅,無生無滅則是

無心並不意味著無所用心,事事不為,佛法不修,戒律不持。 六祖提倡以「無心」為主旨的三無思想,但同時要求參禪者應勤修、不虛度光陰 。在禪師看來,無心莫謂便無事,而是於「無心」處精進修行

作品欣賞

禪師創作的這首詩作,描寫的是善解禪理、超凡脫俗的居士生活。「超然」二字,通常用來形容人的精神生活,但難以用筆墨來描繪。歷代的文人、雅士常常著眼於詩詞意象的選擇。他們常藉助色彩的渲染、情感的傾注,用自然天成之趣,來描寫淡泊之情。所謂的天理源自自然,而性情之說。

全詩的前半部分,首先描寫了居士生活的環境。鬱鬱蔥蔥的樹木透露出絲絲嫩綠,他們圍繞著房屋,送來陣陣清涼。禪師從屋內向遠處眺望,茂盛的碧草一望無際,它們遮蔽了通向遠山的道路。蒼茫的遠山中,不時傳來樵夫的歌聲。

通過禪師的景致描寫,一股寧靜的氣息撲面而來。這裡遠離塵世,沒有紅塵中的名利追求,沒有世態人情的冷暖。禪師巧用一個「」字,將一切運用的恰到好處,它湮沒了一切塵緣。唐代高僧有詩句能為此意境作注,這裡雖沒幽松,但樵夫自悠閒歌聲不是同樣能寫出這份清靜嗎?

外在環境必然影響居士的內在心態,緊接四句,筆鋒一轉,自然轉入內心世界的表達。自,頭頂竹笠,身披蓑衣,日出而作,日沒而息,息事寧人,沒有任何奢望。但願好雨及時來臨,澆灌新栽的禾苗。這幅田園風光透出生活的平靜,是作者內心的體驗,沒有絲毫的矯揉造作,不像一般的禪家所追求的那種「」,單純地追逐「靜」,反而可得。

正像神會禪師所說的,「聲聞修被空,修被定……」。尾聯部分點出「」的原因。世間萬物,都是有的,既然知道這些道理,為什麼不樂呢?看來「樂」是內的平靜,是家所追求的境界自性清淨。只有自性清淨才能「惠如日,,智惠常明」。六祖慧能成名偈云:「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萬物本來沒有什麼「實相」,怎麼會有塵呢?萬物皆空,何必自尋煩惱呢?

相關焦點

  • 由心生萬法,這顆「心」在哪?阿難與釋迦牟尼的辯證
    之前有討論過阿難尊者和佛辯論人們這顆「自性心」在哪的問題。七處證心是《楞嚴經》中最經典的一出地方,佛對阿難尊者提出的「心論」一一駁回,從心在內到在外再到在一處,接著又是明暗處,這些「住處」都被佛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情況駁回了。接著阿難又說:實我心性,隨所合處,心則隨有。
  • 金剛經:「一切法都是佛法」,是法無定法,萬法皆法的自在之道
    這個一切法,頗有點像過去武俠小說中那些以劍入道的高手一樣,只要到了一定的境界與修為,那麼萬物皆劍,手中有沒有鋒利無比的寶劍根本就不重要,任何一件事物到了手中都能夠成為克敵制勝的武器,落葉飛花,皆可制敵。
  • 佛說:有佛菩薩心,萬事皆可成!(功德無量)
    佛說:有佛菩薩心,事事皆可成!(看懂的功德無量)我們的煩惱,業,苦果,是屬於雜染的;聖者的戒定慧等功德,是屬於清淨的。而染與淨,都以心為依止。這個所依心,唯識學中名為阿賴耶識,即心識活動的最微細部分;最深細的阿賴耶識,成為生死與涅槃的樞紐。
  • 佛說:「相由心生」,有福之人常有這3種相貌,看看你有嗎?
    它就是在告誡眾生,修行不要向外尋,要修自己的心、自己的念頭。佛門裡說「一切唯心造」,境隨心轉,人的心念變了,氣場和「風水」就會隨之變化。所以,佛門裡認為有一種可以改變命運的法門就是轉念、修心。真正美好的容顏是不需要用外在的東西去裝飾和雕琢的,它必是由內而外顯現的。
  • 佛教的核心是,緣起性空,自心現量,自淨其意,是為佛教
    佛教的核心是,緣起性空,自心現量,自淨其意,是為佛教。佛教本質上是無神論,認為宇宙世界、神靈眾生,都是我們自心所現,是業力因緣所化,故而佛說: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天人對於人類就是神靈,天帝對於天人就是神靈,造物主對於天帝就是神靈,而法界聖賢對於造物主,就是神靈,而法界聖賢,卻是如來一念錯覺,清淨業所現十法界莊嚴國土,實相中,本無菩薩與眾生,即無眾生,也無如來,清淨如如,無生無滅,無來無去,故佛說,眾生界就是佛界,眾生心就是佛心。佛與眾生一心之隔,心迷則佛即眾生,心覺則眾生是佛。
  • 佛性不生不滅,不僅是不可思議的,而且也是不可言說的
    (《護法品》)實性不是有為法,而是無為法。它不依因緣而生,是已經存在的,是長存的,是常在的。慧能強調所謂的明心見性就是要達到無生無滅。「但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無動無靜,無生無滅,無去無來,無是無非,無住無往。」(《付囑品》)坐禪也是要證入無生無滅的實性空性:「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生無滅,是如來清淨禪。諸法空寂,是如來清淨坐。」
  • 念心生萬法,執著空,遣除有,就失去佛性當中本具的「妙有」功德
    「一種不通」,假使不通達、不了解無上菩提,不了解這念心才是最究竟的,沒有契悟、沒有安住在覺性上面,「一念不覺生三細」,始終在外面東求西找,始終是心外求法,不知道這念心本來就具足一切法,不假外求;一念不生,就是無上法。
  • 諸法實相,皆空無實,猶夢所見,本自非真
    我念往昔有佛世尊。號叫須波日。時有一人。行值曠野。饑渴困苦。遂即睡眠。夢中具得諸種上妙美食。食之既飽。無復飢虛。從是寤已。還復饑渴。是人因此即自思惟。如是諸法。皆空無實。猶夢所見。本自非真。如是觀時。悟無生忍。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賢護。我念往昔」,往昔時啊有一個佛,他的名號叫須波日。在須波日佛這一劫裡邊,「時有一人。行值曠野。」
  • 《金剛經》裡的「無住生心」是什麼意思?
    《金剛經》四句偈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一切有為法,依因緣和合而生,依因緣分散而滅,有生有滅,存在著成住壞空四種現象,是個由生到滅和過程,是假生假滅,不是實生實滅,若是實生實滅,便是無生無滅。
  • 佛與魔是同還是異
    一、從相的角度從析,佛魔非一。佛是指所有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大聖人的總稱,在我們現世的娑婆世界,一般是指兩年五百年前在古印度出家、最終證得解脫之道的喬達摩·悉達多太子,即釋迦摩尼佛。而魔則是經中所記載的意圖壞佛正法的魔王波旬及其子孫眷屬。所以,佛與魔是分別代表正法和邪法的兩個對立面,實非同一人。
  • 心情煩悶時,不如讀一讀這首古七佛偈,此佛一場法會曾開悟3萬人
    點評:佛知道這個身體不實的,性空的,不見有一個身體可得,這個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斷不常的就是佛,這個也是正見正知,而且呢,不是離開身體,不是離開生滅法,不是離開因果有一個無生法忍可得,有一個究竟大涅槃可得,有一個「佛」可得。
  • 永明延壽大師心宗八百問2萬法皆空,何必「指月」百卷?
    又問,既然考慮到大眾有執指為月之嫌,又為何於佛海中標宗(心宗)明教(教義)?答:《法華經》說,諸法常無性(無自性、無他性、無義性),佛種從緣起,以萬法常無性,無不性空時,法爾能隨緣,隨緣不失性。興起心宗的緣由,古代大德有提到過十種緣,一法爾如此,二因願力,三感應故,四顯本故,五彰德故,六現位,七開發故,八見聞故,九成行,十乃得果故。
  • 佛說:隨其心境,則佛土淨。清淨心生智慧,純善心生福德
    動若不止,止水皆化波濤;靜而不擾,波濤悉為止水。水相如此,心境亦然。不變隨緣,真如當體成生滅;隨緣不變,生滅當體即真如。一迷即夢想顛倒,觸處障礙;一悟則究竟涅槃,當下清涼。唐朝時,溫州淨居寺有一位玄機比丘尼。她住在大日山的石窟中,打坐參禪。
  • 佛魔同性
    (緣起:有弟子問「師父,你說真的有佛和魔嗎?」因而,師父為此開示。) 無話可講,因人分別。妄心動,才有有和無。宇宙是佛,佛是宇宙。全是人心妄動,去除動靜二想,是為歸一。是法乎?非法!非法乎?是法!道假以成法,法空以成真,真非真,語言道斷是如來。念力是什麼?工具!上天、入地、成羅漢、成菩薩、成佛,都以願力而成!師父有相嗎?有相!師父,有人身、有法身、有報身、有化身。師父,有相嗎?無相!本無去來,相從何生?無生無滅,是相非相。本就不增不減、不生不滅、不垢不淨,相由眾生成。
  • 心理學秘籍:楞嚴經隱藏大秘密,證悟萬法清淨,將體驗解脫大自在
    心理學秘籍:楞嚴經佛「棄」因緣和合開示實相,萬法歸一又名:楞嚴經隱藏大秘密,證悟萬法清淨,將體驗到大解脫大自在學佛修行者大都知道,若能證悟不生不滅的真心自性,那麼此心不論在任何處境下,皆能隨處而安,哪怕身毀在即,當下也能自在入定,思想出入全然無礙。
  • 佛說心是源 應力淨自心
    不從虛空墜,不似地生谷,現證諸先賢,凡皆具煩惱。要解脫必須精進, 因為以前的阿羅漢, 這些斷除煩惱的大成就者, 他們的果位, 不是從天上掉下來, 也不是他人讓他們獲得, 如同稻穀由地生長。 大成就者所得果位, 都是自己修持證悟, 由認識教理對治煩惱而獲得的。
  • 佛的十種別號
    不僅如此所有的眾生一切的樹木花草牛馬豬羊都是如來,因為萬法都是從如變現而來,只是有迷悟之別,迷為眾生,悟者成佛,覺(jiao)為眾生,覺(jue)者為佛。迷在你我他之別,而不知萬法都是一個本體,都是從如而來。不能同體大悲,而自私其小。第二號應供,應供就是講因果報應,一切眾生都是應自己的心而變現供養,你的心在哪裡你的果報就在哪裡!
  • 何謂生忍、法忍、無生法忍?
    可見忍辱表現出來,最平常的心行法相就是忍耐;就是面對不如意的環境,而不生瞋恨怨惱的心。但佛法中講忍,還有另一個層面的意義:所謂於法實相安住名忍。就是面對深妙乃至聞所未聞法,依自己的智慧難以了知、難以理解,甚至不可思議,但卻是諸法實相時,心不驚怖能安忍,就是接受而安住不動搖。
  •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心外無法,心外無物,一切皆由心生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心外無法,心外無物,一切皆由心生 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此心為本心,本性本源之心,天人合一者之心,神人聖人之心,佛心道心,大人之心,大夫之心,真人之心,真人之正心。擁有此心者,盤古也,上帝也,道也,一也,一者非二,何來善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