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是領悟智慧的門徑,不明白這個智慧,生活中遇到事情就不會處理,導致越來越糟糕的結果顯現,生活一塌糊塗,那樣做,心態不好,身體不好,就不能好好生活了,歡喜不起來。至少這是我個人接觸佛法的緣起,想要從中領悟一些利於人生的智慧。當然這樣想也是執著,沒有覺悟的徹底。
也正是因為愚鈍所以才知曉要多讀經典了解「善知識」,一日不接觸「善知識」,種種不合理的思緒就會侵擾自己,生活狀態就會走下坡路,這是個人在具體生活中體會到的事情。佛經需要讀更需要領會且去實踐,在實踐之前了解相關的理論知識相當重要,所以和《楞嚴經》結緣。
之前有討論過阿難尊者和佛辯論人們這顆「自性心」在哪的問題。七處證心是《楞嚴經》中最經典的一出地方,佛對阿難尊者提出的「心論」一一駁回,從心在內到在外再到在一處,接著又是明暗處,這些「住處」都被佛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情況駁回了。
接著阿難又說:實我心性,隨所合處,心則隨有。佛又用具體的事件舉例說明,按照阿難所講,這顆心是由「法」生故,種種心生,那麼這心就得依靠個什麼才能存在嗎?才能證實這「心」的存在嗎?這樣與實際情況相違背,實際上這心一直都在那起作用,不需要外界有什麼來打配合,心一動念什麼情況都出來了。如果心如阿難所說還有一個實體在那和外來的打配合,那麼那個是什麼?心裏面還有心嗎?
所以佛又波駁了阿難,因為阿難這樣的解釋還是不究竟。這幾段越來越難理解,因為自己沒經歷過那個境界,不曉得這些文字表達的什麼含義,這個時候就只能「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
佛這是第五次駁了阿難的解釋,接著還要阿難回答,不直接告訴阿難答案,這個就叫做引導,別人直接教的不如自己去悟,當自己思維意識裡面形成一個具體的框架結構,那麼不用別人教自己就會自行學習,加以驗證,努力精進,這個是關鍵。第五次辯論阿難又被駁了,接著還有,下次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