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心生萬法,這顆「心」在哪?阿難與釋迦牟尼的辯證

2021-01-12 止一為正

學佛是領悟智慧的門徑,不明白這個智慧,生活中遇到事情就不會處理,導致越來越糟糕的結果顯現,生活一塌糊塗,那樣做,心態不好,身體不好,就不能好好生活了,歡喜不起來。至少這是我個人接觸佛法的緣起,想要從中領悟一些利於人生的智慧。當然這樣想也是執著,沒有覺悟的徹底。

也正是因為愚鈍所以才知曉要多讀經典了解「善知識」,一日不接觸「善知識」,種種不合理的思緒就會侵擾自己,生活狀態就會走下坡路,這是個人在具體生活中體會到的事情。佛經需要讀更需要領會且去實踐,在實踐之前了解相關的理論知識相當重要,所以和《楞嚴經》結緣。

之前有討論過阿難尊者和佛辯論人們這顆「自性心」在哪的問題。七處證心是《楞嚴經》中最經典的一出地方,佛對阿難尊者提出的「心論」一一駁回,從心在內到在外再到在一處,接著又是明暗處,這些「住處」都被佛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情況駁回了。

接著阿難又說:實我心性,隨所合處,心則隨有。佛又用具體的事件舉例說明,按照阿難所講,這顆心是由「法」生故,種種心生,那麼這心就得依靠個什麼才能存在嗎?才能證實這「心」的存在嗎?這樣與實際情況相違背,實際上這心一直都在那起作用,不需要外界有什麼來打配合,心一動念什麼情況都出來了。如果心如阿難所說還有一個實體在那和外來的打配合,那麼那個是什麼?心裏面還有心嗎?

所以佛又波駁了阿難,因為阿難這樣的解釋還是不究竟。這幾段越來越難理解,因為自己沒經歷過那個境界,不曉得這些文字表達的什麼含義,這個時候就只能「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

佛這是第五次駁了阿難的解釋,接著還要阿難回答,不直接告訴阿難答案,這個就叫做引導,別人直接教的不如自己去悟,當自己思維意識裡面形成一個具體的框架結構,那麼不用別人教自己就會自行學習,加以驗證,努力精進,這個是關鍵。第五次辯論阿難又被駁了,接著還有,下次繼續。

相關焦點

  • 萬法皆由心生,心無生無滅,則是佛
    無論是「即心即佛」也好,還是「非心非佛」也罷,都旨在弘揚六祖禪宗所強調的在修行過程所堅持的「無念」、「無住」、「無相」的思想。從禪宗角度來看,萬法皆由心生,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心無生無滅則是佛。
  • 明心見性心在哪裡?阿難七處徵心破迷開悟
    在《楞嚴經》中,佛問阿難,心在哪裡?阿難從七處徵心:心在身內、心在身外、心在眼根、心在暗明、心在內外明暗之間、心在中間、心在無著(無住所)?阿難每徵一次,都被佛破為無有是處,最終阿難窮其博聞強記仍徵不得其本心,請求佛開示。佛告訴他:無始劫來的生死根本,痴人喚作本來人,而非本心。
  • 法華經:釋迦牟尼佛授記阿難,山海慧自在通王佛的含義(52)
    根據法的有無,佛弟子可分為有學者和無學者。有學者是指三果以及以下的聖者。因為「有」相沒有斷盡,故稱有學。其修學時尚有法在心。【爾時阿難、羅侯羅而作是念:我等每自思惟,設得授記,不亦快乎。】當佛陀授記完五百弟子時,阿難和羅喉羅也動心了,他們想:「我們每每也是這樣想的,假設我們也能得到成佛授記,這難道不是一件很暢快的事嗎?」
  • 念釋迦牟尼佛,不念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看到會流眼淚。為什麼?
    我現在發心往生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就報了名,就注了冊,極樂世界就有我一分了,我現在拼命念佛,萬緣放下,哪有不去的道理!我們動個念頭求往生,七寶池裡頭就有一朵蓮花,蓮花上有我們的名字。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佛沒有妄語。我們往生極樂世界,佛來接引就是拿著這朵蓮花。
  • 心是一切的緣起、心是萬法的根源
    我們從經典的記載可以看得出智慧聖人在境界面前轉化了心性的作用、他對境界是不分別的,煩惱、好壞對他沒有什麼意義、他很善於利用這些讓自己的心解脫出來,這是他行道的宗旨。所以我們學佛有個概念一定要清楚,不是學完佛什麼都沒有了、而是能夠轉化它!
  • 阿難學佛因緣:羨慕佛祖法相莊嚴,佛法能夠使相貌變得美麗嗎?
    根據《楞嚴經》,我們可以得知,阿難學佛的因緣是因為羨慕佛祖法相莊嚴,其實相由心生確實是如此。我現將各種改變相貌的法門整理帖出,並附上經文出處,與各位師兄分享。懇請各位師兄依法修行之餘,不要加重對色身的執著。《金剛經》有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 如來佛祖 釋迦牟尼佛陀
    相對晚期的佛典編者對此添加戲劇性描寫:摩耶夫人懷孕前夢見白象入胎;她在藍毗尼園的無憂樹下,是站著生下佛陀的;阿含經更說佛是從摩耶右脅生出的;相士阿私陀聽聞太子出生,進宮預言太子將會成佛,而他等不到這一天,所以悲喜交加。摩耶夫人在他誕生七天後去世,他由淨飯王的續妃波闍波提撫育(大乘佛教傳此人是佛的姨母;另說由乳母撫養)。
  • 楞嚴經的緣起,摩登伽女與阿難的情感糾纏
    太子一開始並不同意,但是經過一段時間受到了須達多長老的誠意所感動,就同意和長老一起供養佛陀吧,這也是「祇樹給孤獨園」的由來。之後,釋迦牟尼佛便應須達多長老的邀請,率領他的弟子,來到了北方的祇樹給孤獨園弘法。 波斯匿王在他父親忌日的那天迎請佛陀和諸大菩薩到他的王宮來應供,城中的百姓也藉此機會,一起齋僧。
  • 「楞嚴」的奧秘,從標題切入,從「阿難」遇難緣起
    《楞嚴經》全稱為《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根據佛教經典一般寫作套路,這部經典的標題就是這部經典想要解釋的東西,該經典之殊勝可見一斑。大佛頂是成佛者最聚智慧的身體部位。如來之意為「如所從來,如所從去」,知悟本性,逍遙自在。
  • 古代博士生——最受歡迎的尊者阿難!
    (2)阿難跋陀,意譯作喜賢,以能使持緣覺藏而得此名。(3)阿難迦羅,意譯喜海,以能使持菩薩藏而得此名。據《圓覺經略疏》之解釋說,阿難善能受持,弘傳佛陀一代大小之法藏,世人由所傳之法而讚嘆其德,故有阿難三名之說。
  • 《佛教三字經》I 法界生起、證道成佛、啟教傳道、集結三藏
    這是一本佛學入門書,主要內容是以韻文的形式,提挈佛法的主要精神,辨析佛學的基本義理,介紹佛教的主要宗派等。當時,由敏修長老為此書作了注釋。繼由近代普陀洛迦山印光大師重新訂正修改,把原文改正了十分之三;注釋改正了十分之七。後由楊仁山居士將新舊兩本《佛教三字經》重新改作,使法門更加齊備;義理更加周詳。改名為《佛教初學課本》。
  • 釋迦牟尼佛偈
    他身無覆蓋,不避風雨,目不瞬動,心不恐怖,摒除一切,全體放下。獨修苦行六年之久,他由最初每日食一麻一麥,漸漸至七日食一麻一麥以至於不飲不食起來。終於,他身體變得極度消瘦,有若枯木,手摩胸腹,能觸背脊。有一日,他忽然覺悟到:過度享受固然不易達到解脫大道,但是一味苦行,也是沒有辦法進趨大徹大悟的法門。於是他決定重新進食,放棄了苦行。
  • 心理學秘籍:楞嚴經隱藏大秘密,證悟萬法清淨,將體驗解脫大自在
    楞嚴經中,佛陀開示一切煩惱根源在於世人不明白無生無滅的真實心,而用妄念停留在諸法萬象中輪迴不息,也就有了生滅相續的煩惱。佛問阿難,你心在哪?阿難七處徵心,說到心在身內。心在身外。心藏在根裡。心即見外而明,見暗即見內。心隨物遇合而存在。心在內外中間。心不在任何一個地方。
  • 因緣而生,緣起性空,緣示現的一切法都在我們身上,為什麼呢?
    緣主自身,云何自身,緣起自心,非它緣,它緣非我緣,我心即緣。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還是諸因緣,觀自性為王,緣王非自性,是為了見性,故自性為王。」阿德經曰:「自性乃因,因緣故生果,故能隨之緣轉而生萬法。眾生未能出離生死,流轉苦海,皆已心客為心,客緣為主,卻失真心,不明心性,故入苦海。」
  • 楞嚴經·卷一|阿難已得了初果,為何還不能抵抗邪咒?
    阿難已得初果,又被譽為多聞第一,其博聞強識無人能及,為何還會遭遇邪咒之難呢?有人因此而生出偏見,說多聞無益,不如專修定力。誠然,似阿難那樣,偏於多聞,定功不足,就容易為境界所轉。但是,如果偏於定功,沒有聞解,只能行卻不知道為何而行,往往也會陷於勞而無功。就好比有的人,只知道天天念佛,把心定在佛號上,卻不知道佛是誰,又如何能成佛呢?
  • 心如明鏡,境由心生
    蘇軾回家就在蘇小妹面前炫耀這件事。蘇小妹冷笑一下對哥哥說,見心見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說看你像尊佛,那說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說佛印像牛糞,想想你心裡有什麼吧!物隨心轉,境由心生。同一件事物,不同的人看到的也不一樣!
  • 佛教:阿難與摩登伽的故事,石橋禪故事新編,大愛須修緣
    楞嚴法會阿難如實回答道:「世尊呀,此生我雖然不曾與一個女子深愛過,或許我也懂得愛,只是一時不知道該用什麼言語修辭來描述愛。愛女兒的母親告訴女兒,明日倘若遇到這個出家人,就請他到自己的家裡,接受這家人的供養,培養些許福報。第二天,女子在井邊提水之時,這個沙門又一次來到了井邊,她還是像昨日一樣,供養阿難一缽盂清水,等阿難喝過水,女子鼓起勇氣問道:「小女子失敬,鬥膽請問尊者名諱,可否告知?」阿難收起缽盂,雙手合十:「我是釋迦牟尼的弟子阿難,不知道姑娘有什麼疑惑,可以讓我為你指點嗎?」
  • 學佛求道始於「動機」,看《楞嚴經》中阿難的緣起,明白心的變化
    這是一個非常有必要討論的問題。《楞嚴經》緣起於阿難尊者遇難,於是佛問阿難,你當初為什麼選擇和我出家修行,當和尚。阿難很老實的回答說,我看佛有三十二勝相,非常好看,這不像是人世間父母所生的樣子。所以說阿難的動力是「好色」,「色」不單是男女的外貌,也指人世間種種能夠吸引眾生五官的「相」,因為有了這個偏好才有了煩惱妄想,這個以後再具體說。
  • 佛說:「相由心生」,有福之人常有這3種相貌,看看你有嗎?
    如果我們常去寺院的話應該會發現有些寺院大殿的門上掛著的就是這四個大字。它就是在告誡眾生,修行不要向外尋,要修自己的心、自己的念頭。佛門裡說「一切唯心造」,境隨心轉,人的心念變了,氣場和「風水」就會隨之變化。所以,佛門裡認為有一種可以改變命運的法門就是轉念、修心。真正美好的容顏是不需要用外在的東西去裝飾和雕琢的,它必是由內而外顯現的。
  • 「相由心生」啥意思?
    「相由心生」啥意思?他愛不愛你愛你多少能從眼神裡看出來嗎?看著我的眼睛說相由心生,第一種解釋說的是一個人的面相,美好醜陋奸詐平和自卑孤傲張狂猥瑣等等表現,是有ta的內心決定的。相由心生,第二種解釋是行為表現都是由發心心性決定的,這是佛家的解釋,說的是一個人表現得溫良恭儉讓真善美假惡醜等等行為,是由這個人的本性決定的。放到戀愛婚姻家庭經營裡來理解,就是兩口子是不是相愛,愛多愛少,愛真愛假,也是可以通過各種表現被發現的,我覺得各種具體示愛的言行當中,眼神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