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如明鏡,境由心生

2020-12-24 嬛嬛香寇

最近有些魔幻,莫名其妙的,腦子裡總盤旋著兩個不相干的經典故事,一個是蘇軾與佛印之間「佛與屎」論;還有一個是小時候耳熟能詳的童話《狼與小羊》。

《蘇軾與佛印的故事》

一天, 蘇軾與佛印在一起打坐。蘇軾問:你看看我像什麼啊?佛印說:我看你像尊佛。蘇軾聽後大笑,對佛印說: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兒像什麼?就活像一攤牛糞。這一次,佛印又吃了啞巴虧。

蘇軾回家就在蘇小妹面前炫耀這件事。

蘇小妹冷笑一下對哥哥說,見心見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說看你像尊佛,那說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說佛印像牛糞,想想你心裡有什麼吧!

物隨心轉,境由心生。同一件事物,不同的人看到的也不一樣!有時候就如「佛」與「屎」的差距!

《狼與小羊》

小時候心性單純,看得是熱鬧。長大了,閱歷多了,心境也複雜了,就越發感嘆原來那些年我讀的童話也不全是騙人的,還有些暗黑!

說一隻狼來到小溪邊,看見小羊正在那兒喝水。狼很想吃掉小羊,又怕其他動物說閒話,心想「我得找一個合理的藉口」,既能吃掉小羊又能堵住悠悠眾口!

於是狼就故意找碴兒,說:「你把我喝的水弄髒了!害我喝不到乾淨的水了,你安的什麼心?」小羊不知狼的險惡用心,對狼說:「狼先生,這條河是大家的,不是你一個人的。況且您站在上遊,我站在下遊。怎麼會弄髒您喝的水哪?」

狼見這個藉口行不通,又換一個藉口。說:「我聽別的動物說,你去年在背地裡說我的壞話!」小羊聽了更著急了,它喊起來:「啊!狼先生!那怎麼可能呢?去年我還沒有出生呢!

狼知道自己難不倒小羊,就對小羊說:「即使你很能辯解,但是今天我還是要吃掉你!」說著,就往小羊身上撲去。

同一個故事,有人品出了「弱國無外交」的道理,在弱肉強食的環境下,講道理講正義是不夠的,有實力才能生存。當然在眾生平等的大環境下,邪不壓正,公道自在人心,正義不會缺席!

也有人悟出了"狼的本性不會變,對於心懷叵測,決心幹壞事的人,為了滿足自己的利益,壞蛋總是千方百計找藉口,即使藉口多麼荒誕無稽,因此不要同狼浪費口舌,抱有幻想,要勇於鬥爭"!。

相關焦點

  • 心如明鏡,秉承「初心」
    作為新時代的黨員幹部,要深刻體會和學習革命先輩的「大別山精神」,只有理想堅定、信念執著,認真履行共產黨人的神聖職責,才能心如明鏡,秉承「初心」,把人生理想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中去。
  • 心如明鏡,才能照出世間的真相
    羅志淵心語(2020年12月18日) 有一種感覺,叫心有靈犀;有一種美好只有心如明鏡,才能照出世間的真相。活在當下,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充分用好每分每秒,坦坦蕩蕩,認真生活,不悲不喜。 生活,由苦與樂組成。人生,悲喜交加,悲中有喜,喜中帶悲。你要懂得轉換,才能真正掌握生活。平凡的日子,有自己的詩意,不凡的人生,也有自己的軌跡。不論悲喜,都坦然面對。我對生活的態度就是,欣然接受一切,走好每一步,並探索未來。
  • 《莊子·應帝王》:心如明鏡,如實觀照
    聖主明君亦如得道之人,唯有明悟,才知如何引導芸芸眾生,依靠的是「行不言之教」,而非繁雜、嚴厲之法制。「鐋萬物而不為義,澤及萬世而不為仁」——調和萬物而不以為是義,恩澤於萬代而不認為是仁。此為大宗師之所為,亦為得道之帝王應所為,這裡的主張如若《道德經》中所述「萬物作而弗始, 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即無論是引導,育養,或是恩澤,其所言所為皆不居功,不自傲,不去強加,而是倡導順其自然,只需引導之力,而非強制之力。無為名屍,無為謀府,無為事任,無為知主。
  • 壇經諦義: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疏解】神秀作的偈子,是一個著名的偈子。因為沒有神秀的偈子,也就沒有慧能的偈子。心如明鏡臺。這句話講的是觀心。佛家常形容心知猶如照物之鏡,鏡面若是清淨了,才能照見物體的真相;若是被汙染了,鏡子就不能照物,或照物扭曲,不能呈現所照之物的實相。心如明鏡,這是佛家在講解佛理時常用的比喻。神秀講這句話,表明自己是以此為內在修行的。
  • 「相由心生,境由心轉」:改變自己的心態,人生會是另一番景象
    在人的一生之中,你所經歷到的各種事情,不管是好是壞,這更多的還是看你如何想像,人全憑一顆心,心態決定了一切,如果能保持好自己的心態,你就會有一個不一樣的人生。在這個世界上,你若想改變世界是不可能的事,但改變自己卻是輕而易舉。
  • 禪語之: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
    神秀的畿子便是這首: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神秀的這首詩表達的意思是,要時刻自我約束,保持自己的純潔,不要讓自己的心靈和身體變髒了,達到修身。id=1667304410147739039&wfr=spider&for=pc而與之對應的六祖慧能的另一首則更通達佛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本意,萬物空向,哪裡來的菩提樹和明鏡臺,哪裡的塵埃。
  • 成語「相由心生」是何意?難道一個人的好壞,就看他是否美醜?
    一、相由心生大家應該聽說過「相由心生」這個詞,很多人覺得它指的是一個人的性格或者心境與他的相貌是統一的。我們通過觀察一個人的外貌,就可以得知此人心裡到底在想什麼,進而推測出這個人到底是好是壞。其實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而且特別不靠譜,接下來通過幾個例子簡單分析一下這個說法有何漏洞。
  • 萬法皆由心生,心無生無滅,則是佛
    禪禪師清晰地詮釋了馬祖大師「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思想的真切涵義。無論是「即心即佛」也好,還是「非心非佛」也罷,都旨在弘揚六祖禪宗所強調的在修行過程所堅持的「無念」、「無住」、「無相」的思想。從禪宗角度來看,萬法皆由心生,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心無生無滅則是佛。
  • 心本無生因境有|如何安心?無心可得,是為安心!
    不過,明慧法師在他所著述的《金剛經發微》中,便提出對明心見性的獨特看法:「所謂明心見性者,能夠領悟這種因緣生法當體即空之道理,了解般若空理,便明白一切心皆不可得,如此便謂之明心。|一切眾生之心皆對境而生起,無論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皆無實性。|心是無常,念念生滅,念念變遷,實是無心,以假名字名之為心。
  • 相由心生,境隨心轉,有容乃大!
    「相由心生」一詞出自《無常經》,佛曰:「世事無相,相由心生,可見之物,實為非物,可感之事,實為非事....命由己造,相由心生,境隨心轉,有容乃大」。此處的「相」指的是物相,世間萬物的表現形式。相由心生就是說一個人看到的事物,或者對事物的理解、解釋、觀感,由他的內心決定。
  • 「相由心生」啥意思?
    「相由心生」啥意思?他愛不愛你愛你多少能從眼神裡看出來嗎?看著我的眼睛說相由心生,第一種解釋說的是一個人的面相,美好醜陋奸詐平和自卑孤傲張狂猥瑣等等表現,是有ta的內心決定的。相由心生,第二種解釋是行為表現都是由發心心性決定的,這是佛家的解釋,說的是一個人表現得溫良恭儉讓真善美假惡醜等等行為,是由這個人的本性決定的。放到戀愛婚姻家庭經營裡來理解,就是兩口子是不是相愛,愛多愛少,愛真愛假,也是可以通過各種表現被發現的,我覺得各種具體示愛的言行當中,眼神是最重要的。
  • 佛教:「相由心生」是什麼意思?
    佛像其實引經據典,不過是這四個字,現免費提供,覺悟的核心就是:「相由心生」,也就是說,「相由心生」其實就是覺悟者的共識。換句話說,真的悟得了「相由心生」這四個字,那你就覺悟了。為什麼這麼說呢?也就是說,真的證到「相由心生」的話,就不只是覺悟而是成佛了。那麼,什麼是「相由心生」呢?
  • 老和尚問,能觀的心沒有了,境也沒有,自己體會一下還有什麼?
    我們的心依靠到五戒,五戒是一個境;依靠到十二因緣,十二因緣是一個境;依靠到六波羅蜜,六波羅蜜是一個境;依靠到菩提,菩提也是一個境;依靠到涅槃,涅槃還是一個境。「境為妙假」,所觀之境是假;「觀為空」,能觀之智是空。能觀的這個心,本來沒有,是我們自己產生出來的,既然有生,一定有滅;所以能觀之智是空,所觀之境也是空。因為有「能」,所以才有「境」。境從哪裡來?
  • 王陽明心學:相由心生,臉上出現這3種怪相,多半是心術不正之人
    王陽明提出的「相由心生」,不論是古人還是現代人,都很認同這個觀點。因為人的內心有什麼想法,常常不經意間表現在細微的面部上,時間長了就容易形成「記憶」神態,從而會影響人的面貌。王陽明有一套心學的「識人術」,能通過相貌來判斷出一個人是君子還是小人,特別是臉上出現3個怪相的人,多數是心術不正之人,王陽明告誡人們要小心為妙。
  • 由心生萬法,這顆「心」在哪?阿難與釋迦牟尼的辯證
    之前有討論過阿難尊者和佛辯論人們這顆「自性心」在哪的問題。七處證心是《楞嚴經》中最經典的一出地方,佛對阿難尊者提出的「心論」一一駁回,從心在內到在外再到在一處,接著又是明暗處,這些「住處」都被佛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情況駁回了。接著阿難又說:實我心性,隨所合處,心則隨有。
  • 不瞞你說,真正的聰明人,心如明鏡
    很多的人初出茅廬,也沒有什麼本事,就想著做一番頂天立地的事,結果要麼整天陷入空想狀態,要麼就是整天渴望著一夜暴富,一蹴而就,不能夠真正腳踏實地的去做,整個人急功近利,不僅不能沉下心來,而且思路很也是極端瘋狂,反倒弄巧成拙,不能夠實現自己想實現的抱負,這是非常可惜的。
  • 印光大師:願離娑婆如囚出牢獄絕無繫戀之心;願生極樂如歸心似箭
    印光大師:願離娑婆如囚出牢獄絕無繫戀之心;願生極樂如歸心似箭【印光大師開示】凡我有情,聞是淨土法門者。當信娑婆極苦,西方極樂。當信多生已來,業障深重,匪憑佛力,驟難出離。當信求生決定現生得生。由是堅定一心,願離娑婆,如囚之欲出牢獄,絕無繫戀之心。願生西方,如客之思歸故鄉,豈有因循之念。從此隨分隨力,至心持念阿彌陀佛聖號。無論語默動靜,行住坐臥,迎賓待客,穿衣吃飯,務令佛不離心,心不離佛。
  • 修行,最重要的是要知道「心」與「境」,中道實相才是最究竟的
    如果雜念、妄念、惡念都沒有了,四正勤這個法門也要放下,這念心要安住在中道、安住在實相上面。所以,中道實相才是最究竟的。 前面屬於有為法,後面歸於無為法。譬如修空觀,初初開始修的時候屬於有為法,空觀現前了就屬於無為。所以,無論修空觀或修假觀,空、假現前後,空、假都不住,歸於中道實相,這樣就能契入佛智。
  • 佛說:「境隨心轉則悅,心隨境轉則煩」,誰能看開,誰就超脫!
    佛說:「境隨心轉則悅,心隨境轉則煩」,誰能看開,誰就超脫!一個人過的快樂與否,其實只取決於他自己,一個人的境況會隨著自己內心改變而改變,周身的環境只不過是內心的反映。要想人生順遂,就要學會反觀內心。01.所謂心隨境轉,苦不堪言;境隨心轉,才得自在。
  • 王俊凱有自信,他對什麼事情也心如明鏡,也知道下一步該怎麼做
    因為他是王俊凱,他有自信,他走的每一步都是踏實的走的每一步都是他的自信,他對什麼事情都心如明鏡,也知道下一步該怎麼做,他不僅是我追的星,他更是最踏實最有天賦最值得我去學習的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