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觀什麼,六根觀外面的境界也好、修六波羅蜜也好……都是一個心、一個境。初修行的人,往往需要有心、有境,假使沒有心、也沒有境,就好像沒有依靠。我們的心依靠到五戒,五戒是一個境;依靠到十二因緣,十二因緣是一個境;依靠到六波羅蜜,六波羅蜜是一個境;依靠到菩提,菩提也是一個境;依靠到涅槃,涅槃還是一個境。
「境為妙假」,所觀之境是假;「觀為空」,能觀之智是空。能觀的這個心,本來沒有,是我們自己產生出來的,既然有生,一定有滅;所以能觀之智是空,所觀之境也是空。因為有「能」,所以才有「境」。境從哪裡來?從能觀之智、能觀的這個心產生出來;假使沒有能觀的這念心,哪裡找一個境?所以心和境是一個。能觀的這個心,就是佛法所講的能觀之智,《圓覺經》裡面講,智是幻智,是幻化不實的,假使執著這個幻智,還是不究竟。
所以在小乘來講,道成就了,還要灰身泯智;這裡所講是最高的境界,「境由能境」由能產生境,因為有能觀這個心,所以外面才有境;假使這個能觀的心沒有了,銷歸自性,境也沒有了。相反地,因為有外面的境界,所以這個心才會起心動念。從過去一直到現在,我們對外面的境界始終牽腸掛肚,心當中種了很多種子,所以就一定會起種種妄想,想名利財色、情愛、欲愛……想入非非;假使沒有外面的境界,這些心念怎麼會產生出來?
心和境這兩個,好像交蘆一樣,互相依存,所以是生滅的。一個是能、一個是境,要知道這兩個原來還是一個,都是空性。能觀的這個心也是空,所觀的這個境也是空,確確實實是一個空性。為什麼要境觀雙亡?無論修密法、修止觀,能觀這個心、所觀這個境,能夠起種種作用,這就是神通妙用;假使不懂得這個道理,對能觀之智、所觀之境產生了執著,就稱為法執,就得不到解脫。「境觀雙亡」,沒有所觀之境、沒有能觀之心,「即是中」,這就是中道實相。一念不生,什麼人都找不到自己,沒有蹤跡。
有能、有所就是「兩段」,能觀之智、所觀之境,都是由真空中所顯現出來的,本來就是一個,都是空性。為什麼要境觀雙亡、無心無境?因為境、觀、能、所都是修行的方便,用來返照、運用我們這念心;最後要用而無用,照而無照,歸於這個絕對的心。本來是一個真空;「兩」就是有心有境,心和境這兩者都是從真空當中產生出來的。「一空同兩」,我們當下這念心、這個真如自性,本來就是了了分明、寂照一如;起覺照、修三昧,都是修行的方便,最後覺察、覺照的這個心,還是要歸一。
這念心竟像虛空這樣廣大,沒有邊際;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統統都在虛空當中。明白「一空同兩」的道理,心和境統統歸一了,無始以來所有一切功德智慧,都在這念心當中,所以「齊含萬象」。這念心屬於無為法,無為而無所不為,無所不為,就是「齊含萬象」。佛能夠知道無量無邊的事情,而羅漢只知道八萬大劫以內的事情,八萬大劫以外的事情就不知道了,這是什麼道理?聲聞只是取一個偏空;而如來佛是證到沒有取捨的這個心,因為沒有取捨,十方世界,過去、現在、未來,都在這念心當中。
所以如來佛的心境無邊:時間無邊、空間無邊、「齊含萬象」,一切萬法都包含在這念心當中,無始以來的事情統統知道。眾生就是見到好的就歡喜,見到壞的就討厭,容易心生取捨。以吃飯為例,假使看到一桌的菜餚辦得很精緻,心中就歡喜得不得了,大吃一餐;相反地,假使看到桌上的飯菜,沒有色、沒有香、又沒有味,真正是粗茶淡飯,因為對好壞取捨的觀念已經是根深蒂固了,
馬上就心生討厭,吃也吃不下,這就是有取有舍,一下就落入兩邊。假使我們這念心沒有取捨,時時刻刻都安住在中道、安住在實相上面,內外統統成了一個境界,哪裡還會偏到一邊去?偏到這一類、偏到那一類。有類、無類、美類、醜類、是類、非類……如果這念心沒有取捨,哪裡還有這些偏頗?絕對是不可能的事情!達到這個境界,就是「一空同兩」,才能「齊含萬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