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和尚問,能觀的心沒有了,境也沒有,自己體會一下還有什麼?

2020-12-12 禪淨密實修

不管是觀什麼,六根觀外面的境界也好、修六波羅蜜也好……都是一個心、一個境。初修行的人,往往需要有心、有境,假使沒有心、也沒有境,就好像沒有依靠。我們的心依靠到五戒,五戒是一個境;依靠到十二因緣,十二因緣是一個境;依靠到六波羅蜜,六波羅蜜是一個境;依靠到菩提,菩提也是一個境;依靠到涅槃,涅槃還是一個境。

「境為妙假」,所觀之境是假;「觀為空」,能觀之智是空。能觀的這個心,本來沒有,是我們自己產生出來的,既然有生,一定有滅;所以能觀之智是空,所觀之境也是空。因為有「能」,所以才有「境」。境從哪裡來?從能觀之智、能觀的這個心產生出來;假使沒有能觀的這念心,哪裡找一個境?所以心和境是一個。能觀的這個心,就是佛法所講的能觀之智,《圓覺經》裡面講,智是幻智,是幻化不實的,假使執著這個幻智,還是不究竟。

所以在小乘來講,道成就了,還要灰身泯智;這裡所講是最高的境界,「境由能境」由能產生境,因為有能觀這個心,所以外面才有境;假使這個能觀的心沒有了,銷歸自性,境也沒有了。相反地,因為有外面的境界,所以這個心才會起心動念。從過去一直到現在,我們對外面的境界始終牽腸掛肚,心當中種了很多種子,所以就一定會起種種妄想,想名利財色、情愛、欲愛……想入非非;假使沒有外面的境界,這些心念怎麼會產生出來?

心和境這兩個,好像交蘆一樣,互相依存,所以是生滅的。一個是能、一個是境,要知道這兩個原來還是一個,都是空性。能觀的這個心也是空,所觀的這個境也是空,確確實實是一個空性。為什麼要境觀雙亡?無論修密法、修止觀,能觀這個心、所觀這個境,能夠起種種作用,這就是神通妙用;假使不懂得這個道理,對能觀之智、所觀之境產生了執著,就稱為法執,就得不到解脫。「境觀雙亡」,沒有所觀之境、沒有能觀之心,「即是中」,這就是中道實相。一念不生,什麼人都找不到自己,沒有蹤跡。

有能、有所就是「兩段」,能觀之智、所觀之境,都是由真空中所顯現出來的,本來就是一個,都是空性。為什麼要境觀雙亡、無心無境?因為境、觀、能、所都是修行的方便,用來返照、運用我們這念心;最後要用而無用,照而無照,歸於這個絕對的心。本來是一個真空;「兩」就是有心有境,心和境這兩者都是從真空當中產生出來的。「一空同兩」,我們當下這念心、這個真如自性,本來就是了了分明、寂照一如;起覺照、修三昧,都是修行的方便,最後覺察、覺照的這個心,還是要歸一。

這念心竟像虛空這樣廣大,沒有邊際;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統統都在虛空當中。明白「一空同兩」的道理,心和境統統歸一了,無始以來所有一切功德智慧,都在這念心當中,所以「齊含萬象」。這念心屬於無為法,無為而無所不為,無所不為,就是「齊含萬象」。佛能夠知道無量無邊的事情,而羅漢只知道八萬大劫以內的事情,八萬大劫以外的事情就不知道了,這是什麼道理?聲聞只是取一個偏空;而如來佛是證到沒有取捨的這個心,因為沒有取捨,十方世界,過去、現在、未來,都在這念心當中。

所以如來佛的心境無邊:時間無邊、空間無邊、「齊含萬象」,一切萬法都包含在這念心當中,無始以來的事情統統知道。眾生就是見到好的就歡喜,見到壞的就討厭,容易心生取捨。以吃飯為例,假使看到一桌的菜餚辦得很精緻,心中就歡喜得不得了,大吃一餐;相反地,假使看到桌上的飯菜,沒有色、沒有香、又沒有味,真正是粗茶淡飯,因為對好壞取捨的觀念已經是根深蒂固了,

馬上就心生討厭,吃也吃不下,這就是有取有舍,一下就落入兩邊。假使我們這念心沒有取捨,時時刻刻都安住在中道、安住在實相上面,內外統統成了一個境界,哪裡還會偏到一邊去?偏到這一類、偏到那一類。有類、無類、美類、醜類、是類、非類……如果這念心沒有取捨,哪裡還有這些偏頗?絕對是不可能的事情!達到這個境界,就是「一空同兩」,才能「齊含萬象」。

相關焦點

  • 《將夜》劍聖柳白號稱世間第一強者,卻為什麼沒有破五境呢?
    昊天世界四大不可知之地,一觀一寺一門二層樓,一觀是指知守觀,一寺是說懸空寺,一門即是魔宗山門,而二層樓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書院二層樓。四大不可知之地之所以享譽世間,是因為它們的創始人都太牛逼了,影響力都太大了。
  • 修行,最重要的是要知道「心」與「境」,中道實相才是最究竟的
    用四念處觀幫助自己淨化心念──過去執著淨,就用四念處來破除我們對於淨的執著;過去善也想、惡也想、有也想、無也想,時時刻刻心當中患得患失、有取有舍、迷迷糊糊,所以用四正勤來對治我們的雜念、妄念和惡念。如果雜念、妄念、惡念都沒有了,四正勤這個法門也要放下,這念心要安住在中道、安住在實相上面。所以,中道實相才是最究竟的。 前面屬於有為法,後面歸於無為法。
  • 劍來:阿良說沒有上五境的野修,那馮雪濤和劉老成算什麼?
    一個有想法、有信念但除此之外身無長物的人是很可怕的,他們有著明確的目標,也不怕自己會失去什麼,因為他們根本就沒什麼可以失去的,他們要做的就是不惜一切代價完成目標,至於結果,無非成王敗寇。走出小鎮前、甚至說遇到阿良前的陳平安就是這樣一個人,想要的很明確,但擁有的卻撐不起自己的心,所以只好去拼去搏,好在皇天不負有心人!
  • 論動中禪與觀心法門
    我回想一下我身邊熟悉的佛友,粗算一下也有十幾個都是這樣的,基本上都是大學生,但是佛法一學就殘了。一門心思空呀空,觀心呀觀心,應知這種理論是無底深淵,無窮無盡的,人家六祖不識字,只管「應無住而生其心」即可,不要陷入文字遊戲中不能自拔。該吃就吃,該坐就坐,該睡就睡,活在每一個當下。
  • 心如明鏡,境由心生
    最近有些魔幻,莫名其妙的,腦子裡總盤旋著兩個不相干的經典故事,一個是蘇軾與佛印之間「佛與屎」論;還有一個是小時候耳熟能詳的童話《狼與小羊》。蘇軾問:你看看我像什麼啊?佛印說:我看你像尊佛。蘇軾聽後大笑,對佛印說: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兒像什麼?就活像一攤牛糞。這一次,佛印又吃了啞巴虧。蘇軾回家就在蘇小妹面前炫耀這件事。蘇小妹冷笑一下對哥哥說,見心見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說看你像尊佛,那說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說佛印像牛糞,想想你心裡有什麼吧!
  • 《將夜2》柳白號稱世間第一強者,為何沒有破五境?一生敗過幾次
    柳白號稱世間第一強者,卻為什麼沒有突破五境呢?其實在《將夜》的世界當中,有四大不可知之地,一觀一寺一門二層樓。它們之所以享譽世間,除了底蘊雄厚之外,創始人本身也是修為通天,如果還有一個地方可以與以上四地齊名,那就是南晉的劍閣,而代表人物就是劍聖柳白。
  • 佛說:「境隨心轉則悅,心隨境轉則煩」,誰能看開,誰就超脫!
    佛說:「境隨心轉則悅,心隨境轉則煩」,誰能看開,誰就超脫!一個人過的快樂與否,其實只取決於他自己,一個人的境況會隨著自己內心改變而改變,周身的環境只不過是內心的反映。要想人生順遂,就要學會反觀內心。01.所謂心隨境轉,苦不堪言;境隨心轉,才得自在。
  • 「相由心生,境由心轉」:改變自己的心態,人生會是另一番景象
    在人的一生之中,你所經歷到的各種事情,不管是好是壞,這更多的還是看你如何想像,人全憑一顆心,心態決定了一切,如果能保持好自己的心態,你就會有一個不一樣的人生。在這個世界上,你若想改變世界是不可能的事,但改變自己卻是輕而易舉。
  • 什麼是四念處觀?該如何如理如法的觀行?
    當然這裡面還有一個地方是有問題的,修行需要時時刻刻的觀察自己嗎?我們知道解脫道的四念處觀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這裡面並沒有說要去觀察自己,而事實上整個解脫道的觀行就是要去觀一切五蘊十八界這些法都是無我法。如果真正去觀行的話,你會發現色、受、想、行、識,剛剛說的身念處觀、受念處觀、心念處觀、法念處觀,最終去觀行得出的結論是這裡面確實沒有一個恆常不變的我的存在。
  • 夢幻西遊手遊:蜃境玩法,女兒村玩法攻略
    上期給大家帶來了方寸蜃境打法,今天給大家講講另外一個只有女孩子的封系門派-女兒村。女兒村同方寸一樣是封系,但是她是三封,這點來看好像優勢會更大(水不水的另說,困難怪還是建議觀心),而且女兒的鏡花隱是真的好用,輸出怪物絲血觸發效果完全就是拯救全局啊。
  • 精讀|孤獨是內心的狂歡,沒有與內心交談,不會懂得和自己獨處
    若想細思深慮迴蕩於胸,則必先有孤獨之境坐落於心。自娛自樂是一種本領,經營自我是一種能力,心靈空虛寂寞則又是另外一回事。寂寞會發慌,孤獨則是飽滿的。享受孤獨,是我所能想到的關於生命最安靜的狀態。享受孤獨不只是學會獨處,更是為了重新勘察自己與世界的距離,追求自我的豐富與獨立,是我所能想到的最大的自由。在亂世的喧囂與世人的迷信中,我們應當為自己開闢一處心靈的孤獨之境。正如《菜根譚》中所說: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
  • 心本無生因境有|如何安心?無心可得,是為安心!
    人們對此若未經調節、鍛鍊,內心往往隨境而轉,忐忑不安。如何能停下來歇息一下?如何能夠安心處世呢?面對安心的課題,我們要首先了解,什麼是心?在原始佛教的教義中,「心」的意義一般為思想、心靈、想像、理智等,它是我們精神意識活動的統稱。我們一向以心作為思想主體,而發展出不同心理作用,稱之為「心所」。
  • 微博楊冪鱷魚沒有心是什麼梗 微博楊冪鱷魚沒有心什麼意思
    微博楊冪鱷魚沒有心是什麼梗 微博楊冪鱷魚沒有心什麼意思時間:2020-04-02 22:36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微博楊冪鱷魚沒有心是什麼梗 微博楊冪鱷魚沒有心什麼意思 楊冪微博更新動態鱷魚沒有心想必大家在看這個微博之後大部分小夥伴都是非常懵的,這到底是什麼意思?
  • 從「有我」與「無我」中體會王國維《人間詞話》的意境
    01有我之境,以我觀物以我觀物必然是入我之目而出我之心,所觀之也就被著上了「我」的一些色彩當我們在感受一種和自己並沒有切身關係的情景事物的一瞬之間,目之所見的景物或將因我們自身內心之中的情感波動而帶有不同的「情緒」,進而將物與我相統一,物之色其實亦是我之色。這種「有我」之境的詞作可以從秦觀的《踏莎行·郴州旅舍》中悟得一二: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
  • 從王國維的「人生三境」看教育者的「教學三境」
    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為晏歐諸公所不許也。" ——王國維《人間詞話》 第一境界是「立」、第二境界是「守」、第三境界是「得」。第一境界是立志、是下決心,只有具備了這個條件才會有第二、第三境界。
  • 《觀無量壽經》講記-第六十三集-印正老師
    做觀不適合我們現代人修行了。比較的結果我相信只有傻瓜才說做觀容易。【自非生盲】意思是大家都不是盲人兩隻眼睛都能眼見日薄西山的情景,把心意識專注在落日上,什麼都不想。佛這樣一說,凡夫的問題又來了。什麼問題呢?假如這個修行人是個盲人,他就沒有資格做觀了?
  • 一天的清明時刻在什麼時候?復活一下,說過「此心光明」的那個人
    作者:盛三正 twowrite對一個已經入聖境的人來說,一天什麼時候是清時時刻?自然是清晨。為什麼這樣說?在《傳習錄》中,王陽明就回答過清晨之境,如伏羲遊歷。天有他自己運行的規律,作為一個明白天道天理的人,怎麼能埋怨天如此不近人情呢?這一夜,王陽明可能並沒有入睡的,他等著清晨的到來。也有人說,王陽明這一夜,做了一個美妙的夢。還對同行弟子說,在哪裡了?弟子說,青龍埔。
  • 專題一百:沒有故事是什麼體驗(百位上海女性的故事)
    沒有故事,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呢?按照她說的,就是朋友之間在講述情感經歷時,你無話可說,因為你的感情經歷基本沒有什麼波瀾;就是被問及之前談過幾個對象時,你永遠不會忘記對方驚訝的面孔;就是當你寫了一段優美的情話時,都會被認為不可思議,沒經歷過也能寫的這麼好。
  • Re零:菜月昴句句扎心與碧翠絲吵架,碧翠絲只恨自己沒有「劇本」
    菜月昴沒能體會到「碧翠絲」的心結與良苦用心!本周目菜月昴不僅沒能解決關鍵問題,反而還生出了更多的「疑慮」,那就是碧翠絲手中還有一本【福音書】,這下子碧翠絲又有了「魔女教成員」的嫌疑,二人間的誤會更深了!如果碧翠絲是「敵人」那麼菜月昴就不得不幹掉碧翠絲,這將是一個悲傷的故事!
  • 「將夜」:越五境人物實力的對比
    單從戰鬥角度來看的話,我覺得缺乏參考物,非要爭誰實力更強往往無果而終,畢竟很多人並沒有一對一的戰鬥過。我們不妨先從書中的文字描述來看。不去討論誰打架更厲害,選一個標準,從速度與力量的領域來看實力的強弱。首先以酒徒為參照,書中已明確他具有無距與無量的境界手段。無距說到底就是速度,一念之間瞬移至萬裡之外。此外書中共有三人無距,觀主、李慢慢、酒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