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裡的「無住生心」是什麼意思?

2020-12-05 然好

《金剛經》四句偈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一切有為法,依因緣和合而生,依因緣分散而滅,有生有滅,存在著成住壞空四種現象,是個由生到滅和過程,是假生假滅,不是實生實滅,若是實生實滅,便是無生無滅。

六祖慧能在《金剛經》的解義裡指出:無相為宗,無住為體,妙有為用。相即性體之用,有體必有用,性相一如。

古人用「以金作器,器器皆金」來比喻金作體,器作相,器可以變化,但金的本質不會變。同理,相可以千變萬化,性不會變。

現象是隨著眾生妄念、妄想、執著在變化。相雖然有,它的性質就像夢幻泡影一樣,不是真的存在,是假有、是幻有、是暫時的存在。說暫時只是方便說,它根本就不存在,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如果一個人充分理解這些道理,就不至於在現實中那麼執著了。

為什麼要不執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名相只是一種溝通的工具,是名名相,工具是假設的,並不是真的,所以不能執著,不但名相不能執著,連言語也是一種溝通工具,也是因緣所生,全是性體的作用,這些相我們平常可以用,但是不能執著它。

十法界都是相虛妄,不但不可得,我們能見能想的這個心也不可得,內外統統不可得,才是實相真相,離一切妄想執著,一真法界就現前,才能恢復性德,我們的真心本性就完全顯露。所以《金剛經》云:「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真相是什麼?是一剎那九百生滅的相續相,《楞嚴經》雲「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十法界依正莊嚴現象之生,是隨眾生心,所以佛在《金剛經》上教我們無住,又因為相相續不斷,相不能滅,相會轉變,就是因為相會轉變,所以佛才教我們生心。生心跟無住與事實真相完全相應。

生什麼心?佛在《金剛經》教我們「應無所住而行布施」,布施是為一切眾生服務,也就是生個無條件為一切眾生服務的心,無住布施就是無條件地為眾生服務,有條件就是有住,有住生心著有,無住不生心著空,要空有兩邊都不著,才與性相的事實相應。

《金剛經》的「無住生心」告訴我們,凡事凡物都是性體的作用,相是隨著分別執著而變化的,所以我們平常生活中不應當對事物執著,可以使用,但不要執著,就對了。性是體,生心是妙用,代表清淨、平等、慈悲……總的來說,「無住生心」大意是叫我們放下一切執著,用真心去過真實生活。

本文純屬作者讀書心得報告,不能代表佛法。讀者自明。

相關焦點

  • 《金剛經》:從「無住生心」裡找點啟迪
    讀過《金剛經》的人都知道,《金剛經》的精髓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一句,相傳六祖慧能就是聽到五祖宏忍法師講解這一句而頓悟的,扼要起來是「無住生心」四個字。有古德在註疏裡將這句話裡的而字比作開關,開關一按,你就開悟了,開關按不下,你就不能明心見性,因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的重點在於一個而字。
  • 《金剛經》:「無住生心」
    看過《金剛經》的人都知道,《金剛經》的「原理」就「無住生心」四個字,要空有兩邊都不著,「無住」是不著有,「生心」是不 著空,這樣才符合《金剛經》上的「原理」。相傳六祖慧能就是因為聽到五祖宏忍大師講解這四個字而頓悟的,又因為《金剛經》素有佛經綱要之稱,因而充分理解這四個字,不但是學習《金剛經》之必須,也是學佛之關鍵。如下淺談「無住生心」。在六祖慧能《金剛經》的解義裡,以「無相為宗,無住為體,妙有為用」來指導我們修習佛法。
  • 聽高僧法師講《金剛經》:釋迦牟尼佛
    如下就讓我們站在法師的高度,了解一下什麼叫「佛」。首先,佛只是個簡稱,全稱為釋迦牟尼佛。過去我從其它一些典籍裡,看到對釋迦牟尼佛的解釋為後人對他的尊稱。但法師的解釋卻從教育角度入手。一句話就把佛的意思、含義囊括了。什麼意思?什麼含義呢?我們人生感到的痛苦煩惱,類似於我們得了病,所謂心病還得心藥醫,應病與藥,佛法就是那個藥方。
  • 我們對金剛經耳聞能詳,可它到底講了什麼(心亂的人再忙也要看)
    金剛經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因六祖慧能大師在金剛經下成就而名聲顯赫。那麼金剛經講得圓滿究竟的智慧是什麼呢?很多人覺得金剛經講的空性,這是不準確的說法,但是金剛經的對機者「須菩提」尊者確實是解空第一。啟用解空第一的「須菩提」尊者為本經的受教受益者,也說明了若不明空性之人於此經不能受益。
  • 《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清淨心,是通向幸福快樂生活的源泉
    讀過《金剛經》的人都知道,《金剛經》的核心內容就「無住生心」四個字,相傳六祖慧能就是聽五祖宏忍法師講解這四個字而頓悟的。在《金剛經》的第十品(莊嚴淨土分)裡說「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 《金剛經》:什麼是「三心不可得」?
    導語:《金剛經》中有許多的經典名句,千百年來流傳甚廣。人們在其中反覆揣摩,反覆研究。有些人能理解其中的意思,有些人則不能。對於很多致力與修行的人來說,弄懂其中的意思其實很簡單。因為這部佛經,就是讓人修行的。
  • 讀了《金剛經》,才知道什麼叫做真正的快樂
    《金剛經》裡指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人間的一切現象都是虛妄且短暫的,只有「無住生心」才是事實真相。佛家的觀點認為,人在修行中覺悟,就會產生一種不可思議的感應,從清淨心生出來喜悅,是一種真正的快樂,任何欲望上的滿足都比不上這種自然流露出來的愉悅感,並且綿綿不斷,這時清淨心就猶如一隻快樂的泉眼,能生出無窮無盡的真正快樂,佛家稱之為「法喜充滿」。我生長在農村,是見過泉眼的人。
  • 《金剛經》:福慧雙修
    在《金剛經》裡,須菩提問佛:「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回答說:「應無所住,行於布施。」又答:「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鑑於大家都很想知道如何得福,本文就來談一談這個問題。眾所周知,《金剛經》的「原理」是「無住生心」四個字,不管我們做什麼,都要空有兩連都不著,才符合《金剛經》的「原理」,才叫學佛,否則就是不得要領。我們平常都講福慧雙修,很少聽到過只講修福不修慧的,原因在哪裡?
  • 《金剛經》:不可思議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讀過《金剛經》的人都知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一句是《金剛經》的精華所在,相傳六祖惠能就是聽到五祖宏忍法師講解這一句而頓悟的,扼要起來就「無住生心」四個字,這個觀點貫穿全經。這句話是《金剛經》最精妙的部分,如果你學會了這句話,不但對修行學佛有幫助,對我們在平常生活裡觀察事物也有莫大的啟迪意義。如下淺談。我們平常看到的事物,在你眼前以為真,那只是你的認知,《金剛經》上指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站在佛家的角度卻認為是虛妄的,這跟我們平常的觀念不一樣,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清涼學堂丨不可不讀的佛經:《金剛經》
    我們並不清楚自己會在什麼時候與佛法相遇,繼而生起深信,在生活中的點滴中去踐行佛法。 佛經是佛陀留給我們的法寶,正如《三皈依文》所說,「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當我們能夠見到佛經、聽聞佛法,並且接受佛陀的教導,就要努力精進,不會再悖離佛法,而要深入經藏,接受佛陀的教法,學習用大海般廣闊的智慧,來破除我執煩惱。
  • 《金剛經》所說「無所住而生心」究竟是什麼意思?
    上一篇文章講了《金剛經》很多人都不知道的事情,現在我們接著來講一講!「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四句著名的偈子,正出自禪宗六祖慧能大師筆下。當初大師就是聽聞《金剛經》而發心入道的。話說當吋大師還是樵夫,一天送貨吋聽見客人誦經。然後他問那位客人念的是什麼?客人說念的是金剛經。
  • 《金剛經》中講的「般若」到底是什麼意思?
    《金剛經》有六種版本,大同小異,最流行的就是鳩摩羅什大師所譯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這部經講什麼呢?就是經題上的這個「般若」,般若就是智慧,但不是普通的智慧。經題的意思就是,以如金剛般銳利的大智慧到彼岸。到底什麼是「般若」呢?今天我們就專門討論一下這個問題。
  • 《金剛經》:從六祖慧能的解義裡,看一流人物?
    讀過《金剛經》的人都知道,《金剛經》的「原理」就「無住生心」四個字,要空有兩邊不能著。且看《金剛經》第九品(一相無相分)節選: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
  •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是什麼意思?《金剛經》在教我們什麼?
    今天先來說一下《金剛經》,其全稱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屬於大乘佛教般若類的經典。從字面理解,金剛指無堅不摧,堅若磐石的,「般若」是開悟的智慧,也就是佛法的意思,「般若密」是指到達彼岸的意思,我們知道佛陀的世界觀裡是有六道輪迴的,到達彼岸就是脫離六道輪迴達到涅槃。那麼《金剛經》就是教人堅若磐石的開悟智慧。1、何為「破相」?
  • 《金剛經》:為什麼要不住相布施?
    看過《金剛經》的人都知道,《金剛經》的「原理」就「無住生心」四個字,要空有兩邊都不著。在《金剛經》裡有一大問,須菩提問佛:「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陀回答說:「應無所住,行於布施。」又答:「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 《金剛經》的名字究竟是什麼意思
    《金剛經》,全名《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或者《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是大乘佛教很多宗門都奉持的佛法寶典,在佛教中,《金剛經》一直以來,都佔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這部佛經,能以佛的般若智慧,斬斷娑婆眾生的一切「妄想執著」,讓他們到達涅槃的彼岸。
  • 《金剛經》講什麼?
    什麼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翻譯過來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的意思,不但整部《金剛經》就講這六個字,甚至所有佛陀的教法都在講這六個字。相傳,當年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目睹啟明星悟道成佛時,就成就了「無上正等正覺」,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要不他怎麼能在《金剛經》裡講得出呢?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後,曾發出過一聲感嘆,曰:「奇哉!奇哉!奇哉!
  • 《金剛經》中的無相說的是什麼?
    今天,我們來說說《金剛經》中的「無相」說的到底是什麼意思,還是那句話,說的不對的地方請大家多多包涵。作為一部專門討論「空的智慧」的寶典,《金剛經》中的許多地方都提到了一個名詞:「相」,那麼「相」是什麼意思呢?「無相」又說的是什麼意思呢?
  • 無住妙行《金剛經》,無所掛礙大自在
    在《金剛經》裡開宗明義,須菩提問佛陀:我們應如何安住其心,如何降伏其心?  安住其心為什麼非常重要呢,當我們的心和身體是分離的、游離的,不能聚焦一點,力量就分散了,做什麼事都很難成功。如果能把心安住下來,做什麼專注一境,心無旁騖,就很容易把力量集中一點去突破它。
  • 佛教:「相由心生」是什麼意思?
    佛像其實引經據典,不過是這四個字,現免費提供,覺悟的核心就是:「相由心生」,也就是說,「相由心生」其實就是覺悟者的共識。換句話說,真的悟得了「相由心生」這四個字,那你就覺悟了。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所謂的覺悟,並不是成佛,覺悟不過是認識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並沒有實際證到。也就是說,真的證到「相由心生」的話,就不只是覺悟而是成佛了。那麼,什麼是「相由心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