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四句偈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一切有為法,依因緣和合而生,依因緣分散而滅,有生有滅,存在著成住壞空四種現象,是個由生到滅和過程,是假生假滅,不是實生實滅,若是實生實滅,便是無生無滅。
六祖慧能在《金剛經》的解義裡指出:無相為宗,無住為體,妙有為用。相即性體之用,有體必有用,性相一如。
古人用「以金作器,器器皆金」來比喻金作體,器作相,器可以變化,但金的本質不會變。同理,相可以千變萬化,性不會變。
現象是隨著眾生妄念、妄想、執著在變化。相雖然有,它的性質就像夢幻泡影一樣,不是真的存在,是假有、是幻有、是暫時的存在。說暫時只是方便說,它根本就不存在,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如果一個人充分理解這些道理,就不至於在現實中那麼執著了。
為什麼要不執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名相只是一種溝通的工具,是名名相,工具是假設的,並不是真的,所以不能執著,不但名相不能執著,連言語也是一種溝通工具,也是因緣所生,全是性體的作用,這些相我們平常可以用,但是不能執著它。
十法界都是相虛妄,不但不可得,我們能見能想的這個心也不可得,內外統統不可得,才是實相真相,離一切妄想執著,一真法界就現前,才能恢復性德,我們的真心本性就完全顯露。所以《金剛經》云:「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真相是什麼?是一剎那九百生滅的相續相,《楞嚴經》雲「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十法界依正莊嚴現象之生,是隨眾生心,所以佛在《金剛經》上教我們無住,又因為相相續不斷,相不能滅,相會轉變,就是因為相會轉變,所以佛才教我們生心。生心跟無住與事實真相完全相應。
生什麼心?佛在《金剛經》教我們「應無所住而行布施」,布施是為一切眾生服務,也就是生個無條件為一切眾生服務的心,無住布施就是無條件地為眾生服務,有條件就是有住,有住生心著有,無住不生心著空,要空有兩邊都不著,才與性相的事實相應。
《金剛經》的「無住生心」告訴我們,凡事凡物都是性體的作用,相是隨著分別執著而變化的,所以我們平常生活中不應當對事物執著,可以使用,但不要執著,就對了。性是體,生心是妙用,代表清淨、平等、慈悲……總的來說,「無住生心」大意是叫我們放下一切執著,用真心去過真實生活。
本文純屬作者讀書心得報告,不能代表佛法。讀者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