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清淨心,是通向幸福快樂生活的源泉

2020-12-17 然好

讀過《金剛經》的人都知道,《金剛經》的核心內容就「無住生心」四個字,相傳六祖慧能就是聽五祖宏忍法師講解這四個字而頓悟的。

在《金剛經》的第十品(莊嚴淨土分)裡說「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我們從這一段裡,可以得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生的是自性清淨心,重要的是,這裡把生清淨心的標準說了出來,要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六祖慧能在《金剛經》的解義裡說「不住色生心,即是悟人」,可見清淨心也是佛心。

清淨心是怎樣的?它是清淨的,也是平等的。真正的清淨心是種不可思議的如來境界,只有到達這種境界的人才能體會,它無以言說,它無法表達。

實不得已,只好引用古德註疏裡的譬喻來描述,古德把清淨心譬喻為一杯乾淨的水,當這杯水沒有任何波動、沒有任何汙染的時候,這杯水是絕對清淨的、是絕對平等的,正如《無量壽經》上所說,這個時候水錶的是清淨、平等、覺的意思。

佛心要像一杯乾淨的水一樣清淨,沒有汙染,一點也不混濁,而且是平等的,我們的心也要保持清淨和平等,在平等的基礎上,可以延伸出「眾生皆是佛」、「眾生平等」等觀念,因而佛心也是慈悲的。

清淨心就是真心,只要有所住,心就不清淨。我們平時有分別執著,有妄念就不平等,像波浪一樣起起伏伏,心就不能平等;我們平常有許多貪瞋痴,猶如汙垢,因而心就不清淨;現實生活中的每一個人,這兩種障礙都非常嚴重,但每個人自性本有,我們學佛,是把這些毛病改掉,妄念止息,去除貪瞋痴,便我們的心恢復清淨、平等而已。

混濁的心是妄心,清淨心是真心,應無所住而生清淨心,《金剛經》上的核心「無住生心」這四個字,概要起來,是叫我們回頭是岸,恢復到自性清淨心,等同於到達彼岸。

禪宗的修行講觀照,我們一般人難以企及絕對清淨的心境,可以拿一杯乾淨的水來觀照,心中無物才是最高的境界,觀照不一定要看到這杯乾淨的水,只要心中有這樣的觀照就行,以時刻提醒自己保持內心的清淨與平等。

清淨心裡沒有分別執著,假如一個人擁有這樣的清淨心境,在日常生活中,表面上別人看不出,跟大家沒什麼兩樣,實際上心態完全不同,過的就是自在、幸福、美滿的生活。

在清淨心境的作用下,生活還是那個生活,工作還是那個工作,大事小事認認真真去做,但不掛心上,是種做而無做的境界;在清淨心境的作用下,無所謂得失,面對得失,是種得而無得、失而無失的境界;在清淨心境的作用下,人生活在塵世,但不為外境所亂,心裡始終保持乾乾淨淨,學佛的好處就顯現出來的,擁有這樣的心境,內心是自在的,幸福快樂也就不難得了。

在具體的修行方法上,《金剛經》教我們「應無所住,行於布施」,也就是叫我們放下,又說「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議」;在《金剛經》裡,提到福德之處共有六次之多,一次比一次殊勝,相對的是一次比一次要放下得多,如果我們把《金剛經》上的「理論」應用到日常生活當中來,那麼,生活中的你放下得愈多,心就越清淨,那個福德就無量無邊。

福德不單指財物,在佛家的觀念裡,凡有形物質的相都是可數的,有限量的,真正的福德指的是一個人的清淨心,也可以理解為清淨心境,那個清淨心是個能生的東西,每個人自性本來具有,猶如一個泉眼,它能生起一個人所有的智慧和幸福快樂等等,可以多到不可思議。

如果我們把佛家的這些觀念應用到現實生活中來,你會發現,物質並不能真正帶給人幸福快樂,即便有也是一時的,不能長久,而真正的幸福快樂,是不需要依靠外物的,它由內心生起,錦錦不絕,是一種不可思議的自然流露,任何物質上的滿足都比不上這種從心裡天然生起的幸福感覺。

當一個人真正擁有這種清淨心境,幸福的感覺就不需要藉助於外物,可以隨時隨地,可以永遠無止息,當然也可以幸福快樂到不可思議。

在我的觀念裡,我認為學佛不必追求成佛,但佛家的許多觀念其實很適合於我們現實生活中應用,如果生活中的你,以追求幸福快樂為目的,那麼,應無所住而生清淨心,就是通向幸福快樂生活的源泉。

我覺得,生活中的我們無法做到事事完滿,但其中的道理是相通的,在《金剛經》上關於福德的論述中,我們不難得出一個啟迪:放下得愈多,心就越清淨,得福德就越多。我想,這些觀念也許對現實生活中的每一個人都有一定的借鑑意義,所以,藉由這個機會引薦給大家,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最後,我想表達我的觀點:我所理解的佛法,處處都是講人生。

本文純屬作者讀書心得報告,不能代表佛法。讀者自明。

相關焦點

  • 怎樣理解《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怎麼降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一問引出一部曠世奇經《金剛經》。無所住是什麼?無所住就是不執著。怎樣做到不執著?首先要破四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 《金剛經》:空性、無住、成佛
    二、無住《金剛經》:「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凡夫眾生之所以是凡夫眾生,病根全在一個「住」字上。當應無所住的時候,就會不住在六塵上,不住在六識上,不住在十二處上,不住在十八界上。
  • 《金剛經》:從「無住生心」裡找點啟迪
    按照說文解字裡的解釋,而字借用為連詞,有「和」、「及」、「才」、「就」、「並且」等多種含義和作用;故而,無住與生心是連在一起的,派生出無住和生心、無住及生心、無住才生心、無住就生心、無住並且生心等意,無論哪一個意思,都說明無住與生心是同時作用的。
  • 《金剛經》:「無住生心」
    《金剛經》是實相般若,總的來說就是破相顯體,用現有的話來說是「透過現象看本質」,無住依般若智起妙用就生心,生個什麼心?我們學佛,當然是生個佛心了,是真心、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總之都是個名稱而已。我們在平常生活中,習慣了爭名奪利,處處都著了相,而所有人間煩惱都是依附在相上來的,所以《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告訴我們事物的虛妄性,領悟實相無相,才肯放下,在具體的修行方法上,《金剛經》上教我們「應無所住,行於布施」,就是叫我們不管什麼統統都放下,什麼都放下了就是「無住」了,依般若智起妙用就生真心、如來心。
  • 《金剛經》:為什麼要不住相布施?
    看過《金剛經》的人都知道,《金剛經》的「原理」就「無住生心」四個字,要空有兩邊都不著。在《金剛經》裡有一大問,須菩提問佛:「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陀回答說:「應無所住,行於布施。」又答:「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 佛說:滅卻心頭火,剔起佛前燈;擁有一顆清淨心,才是幸福的源泉
    世人常常覺得很煩躁,往往是因為心火太旺,只有將心火熄滅,心靈才能重歸清淨。曾有位得道高僧說:「不是天氣熱,是心火不熄;不是境不順,是內心矛盾。」夏日炎炎,酷熱難耐,我們應當向何處尋求清涼之所?詩云:「人人避暑走如狂,獨有禪師不出房,不是禪師無熱惱,只願心靜自然涼。」由此可見,只有心靜,方可淨心。
  • 《金剛經》:不可思議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讀過《金剛經》的人都知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一句是《金剛經》的精華所在,相傳六祖惠能就是聽到五祖宏忍法師講解這一句而頓悟的,扼要起來就「無住生心」四個字,這個觀點貫穿全經。所以《金剛經》上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把一切生滅現象描繪成夢、幻、泡、影、露、電,形容既幻且短暫,教我們「應作如是觀」,等於佛家把觀察事物的答案告訴了我們。這些生滅相由生到滅的過程有多快呢?
  • 讀了《金剛經》,才知道什麼叫做真正的快樂
    《金剛經》裡指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人間的一切現象都是虛妄且短暫的,只有「無住生心」才是事實真相。佛家的觀點認為,人在修行中覺悟,就會產生一種不可思議的感應,從清淨心生出來喜悅,是一種真正的快樂,任何欲望上的滿足都比不上這種自然流露出來的愉悅感,並且綿綿不斷,這時清淨心就猶如一隻快樂的泉眼,能生出無窮無盡的真正快樂,佛家稱之為「法喜充滿」。我生長在農村,是見過泉眼的人。
  • 《金剛經》裡的「無住生心」是什麼意思?
    《金剛經》四句偈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一切有為法,依因緣和合而生,依因緣分散而滅,有生有滅,存在著成住壞空四種現象,是個由生到滅和過程,是假生假滅,不是實生實滅,若是實生實滅,便是無生無滅。
  • 讓慧能大師開悟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是怎樣的解脫境界
    壇經中說,在五祖決定把禪宗衣缽傳給慧能大師的當夜,給六祖詳細講解了金剛經。當六祖慧能大師,聽到無所住而生其心時,當下大悟,當下就徹悟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既是讓六祖慧能大師徹底開悟的一句話,也是佛陀對當年,對須菩提長老所提的,如何實現正等正覺的問題的回答。這句話,出自佛陀在金剛經中說的,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 《金剛經》最富含哲理的幾句話,讀通此經,即可開悟
    有一點共同的是,不論是出家僧眾,還是在家居士,或者對佛教沒有興趣的人,都知道《金剛經》是本好書。全經共分為三十二品,有五千多字。現今社會上流傳最廣,也是最早流傳的是由後秦鳩摩羅什所翻譯的譯本。《金剛經》是許多學佛人入門的首先。《心經》側重觀身心五蘊,闡揚發菩提心、行無我的大乘菩薩道;而《金剛經》徹始徹終歸宗於般若無住的離相法門,以此明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金剛經》:福慧雙修
    在《金剛經》裡,須菩提問佛:「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回答說:「應無所住,行於布施。」又答:「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鑑於大家都很想知道如何得福,本文就來談一談這個問題。大家留意哦,應無所住最終指向的是徹底清淨心,這是性上來講的,是修慧;而行於布施總的來說是舍,這是從相上來講的,是修福;實際上,佛陀的回答「應無所住,行於布施」這句話講的就是福慧雙修,大家平時都很喜歡講得福,佛陀在這裡告訴我們要福慧雙修,至於如何得到,全在這句話裡了。
  • 金剛經 · 第四品 · 妙行無住分
    菩薩只要依著我的教法修行,自然能令妄心不起,真正安住於清淨的菩提本心。」對於安住其心,應把握四項住心的標的。一、布施不住六塵 二、福德喻如虛空 三、無相施福難量 四、心應無住而住經文中:「菩薩於法,應無所住分,行於布施。」此法,即是眾生心,它能統合世出世間染淨因果,有為無為等色心諸法。
  • 無住妙行《金剛經》,無所掛礙大自在
    在《金剛經》裡開宗明義,須菩提問佛陀:我們應如何安住其心,如何降伏其心?  安住其心為什麼非常重要呢,當我們的心和身體是分離的、游離的,不能聚焦一點,力量就分散了,做什麼事都很難成功。如果能把心安住下來,做什麼專注一境,心無旁騖,就很容易把力量集中一點去突破它。
  • 如何在複雜的生活中擺脫煩惱?金剛經9字箴言,讓你輕鬆開悟
    我們為什麼要讀金剛經,身在紛繁複雜的社會我們疲憊不堪,總是嘗試尋找一種可以解脫的方法,感悟人生的意義,金剛經可以指引你修心的方向,讓你生活的更輕鬆快樂,下面讓我們一起感悟一下。金剛經開篇就提出了一個人生大問題「云何降伏其心?」
  • 南懷瑾:《金剛經》所說的,無非就是三句話,想明白了才知道人生
    的確是這樣,南懷瑾在金剛經的講座中曾經說過,金剛經所說的,無非就是三句話:一、所有相皆是虛妄。《金剛經》裡有句非常著名的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二、所有皆是無主。《金剛經》裡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世間上一切因緣和合而生的法,都如夢幻泡影般無常虛幻,這一點我們應該看破。既然一切終究是空,何須將其掛懷,何須將其住在心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內心不掛任何事情在心頭,而生其心,生什麼心?
  • 《金剛經》說「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不可得」,用意就這四個字
    學佛就免不了要閱讀經書,而佛門眾經書中,無有能比《金剛經》,金剛般若是最殊勝的法門。《金剛經》曰:「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這句話告訴我們,世間諸佛都是以《金剛經》之法門得道,世間諸法都是從《金剛經》中受到啟發,可見受持本經功德之殊勝。《金剛經》中的每一句話,幾乎都是重點,都蘊含著佛門的精髓,有許多人讀懂了其中一句話就能夠覺悟超脫。
  • 捨得一詞在金剛經中的含義
    「捨得」者,實無所舍,亦無所得,是謂「捨得」。這句話出自《了凡四訓》,捨得一詞的來歷是《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捨得就是對這句話的一個延伸性的解釋。我們來看下原文《金剛經》第十品「莊嚴淨土分」:「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 《金剛經》所說「無所住而生心」究竟是什麼意思?
    上一篇文章講了《金剛經》很多人都不知道的事情,現在我們接著來講一講!「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四句著名的偈子,正出自禪宗六祖慧能大師筆下。當初大師就是聽聞《金剛經》而發心入道的。話說當吋大師還是樵夫,一天送貨吋聽見客人誦經。然後他問那位客人念的是什麼?客人說念的是金剛經。
  • 聽高僧法師講《金剛經》:釋迦牟尼佛
    我們眾生的痛苦煩惱這個病,原因大致可歸納為兩種:一種是我們沒有慈悲心,即是自私自利、損人利己;另一種是我們的心不清淨,妄想很多,執著很重,心不清淨。「釋迦」的意思就是慈悲,對應的是前者;「牟尼」就是清淨、寂滅的意思,對應的是後者。等於給我們眾生痛苦煩惱這個病開出了藥方,對應修行這些病就好了,到了究竟處,痛苦煩惱自然就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