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過《金剛經》的人都知道,《金剛經》的核心內容就「無住生心」四個字,相傳六祖慧能就是聽五祖宏忍法師講解這四個字而頓悟的。
在《金剛經》的第十品(莊嚴淨土分)裡說「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我們從這一段裡,可以得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生的是自性清淨心,重要的是,這裡把生清淨心的標準說了出來,要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六祖慧能在《金剛經》的解義裡說「不住色生心,即是悟人」,可見清淨心也是佛心。
清淨心是怎樣的?它是清淨的,也是平等的。真正的清淨心是種不可思議的如來境界,只有到達這種境界的人才能體會,它無以言說,它無法表達。
實不得已,只好引用古德註疏裡的譬喻來描述,古德把清淨心譬喻為一杯乾淨的水,當這杯水沒有任何波動、沒有任何汙染的時候,這杯水是絕對清淨的、是絕對平等的,正如《無量壽經》上所說,這個時候水錶的是清淨、平等、覺的意思。
佛心要像一杯乾淨的水一樣清淨,沒有汙染,一點也不混濁,而且是平等的,我們的心也要保持清淨和平等,在平等的基礎上,可以延伸出「眾生皆是佛」、「眾生平等」等觀念,因而佛心也是慈悲的。
清淨心就是真心,只要有所住,心就不清淨。我們平時有分別執著,有妄念就不平等,像波浪一樣起起伏伏,心就不能平等;我們平常有許多貪瞋痴,猶如汙垢,因而心就不清淨;現實生活中的每一個人,這兩種障礙都非常嚴重,但每個人自性本有,我們學佛,是把這些毛病改掉,妄念止息,去除貪瞋痴,便我們的心恢復清淨、平等而已。
混濁的心是妄心,清淨心是真心,應無所住而生清淨心,《金剛經》上的核心「無住生心」這四個字,概要起來,是叫我們回頭是岸,恢復到自性清淨心,等同於到達彼岸。
禪宗的修行講觀照,我們一般人難以企及絕對清淨的心境,可以拿一杯乾淨的水來觀照,心中無物才是最高的境界,觀照不一定要看到這杯乾淨的水,只要心中有這樣的觀照就行,以時刻提醒自己保持內心的清淨與平等。
清淨心裡沒有分別執著,假如一個人擁有這樣的清淨心境,在日常生活中,表面上別人看不出,跟大家沒什麼兩樣,實際上心態完全不同,過的就是自在、幸福、美滿的生活。
在清淨心境的作用下,生活還是那個生活,工作還是那個工作,大事小事認認真真去做,但不掛心上,是種做而無做的境界;在清淨心境的作用下,無所謂得失,面對得失,是種得而無得、失而無失的境界;在清淨心境的作用下,人生活在塵世,但不為外境所亂,心裡始終保持乾乾淨淨,學佛的好處就顯現出來的,擁有這樣的心境,內心是自在的,幸福快樂也就不難得了。
在具體的修行方法上,《金剛經》教我們「應無所住,行於布施」,也就是叫我們放下,又說「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議」;在《金剛經》裡,提到福德之處共有六次之多,一次比一次殊勝,相對的是一次比一次要放下得多,如果我們把《金剛經》上的「理論」應用到日常生活當中來,那麼,生活中的你放下得愈多,心就越清淨,那個福德就無量無邊。
福德不單指財物,在佛家的觀念裡,凡有形物質的相都是可數的,有限量的,真正的福德指的是一個人的清淨心,也可以理解為清淨心境,那個清淨心是個能生的東西,每個人自性本來具有,猶如一個泉眼,它能生起一個人所有的智慧和幸福快樂等等,可以多到不可思議。
如果我們把佛家的這些觀念應用到現實生活中來,你會發現,物質並不能真正帶給人幸福快樂,即便有也是一時的,不能長久,而真正的幸福快樂,是不需要依靠外物的,它由內心生起,錦錦不絕,是一種不可思議的自然流露,任何物質上的滿足都比不上這種從心裡天然生起的幸福感覺。
當一個人真正擁有這種清淨心境,幸福的感覺就不需要藉助於外物,可以隨時隨地,可以永遠無止息,當然也可以幸福快樂到不可思議。
在我的觀念裡,我認為學佛不必追求成佛,但佛家的許多觀念其實很適合於我們現實生活中應用,如果生活中的你,以追求幸福快樂為目的,那麼,應無所住而生清淨心,就是通向幸福快樂生活的源泉。
我覺得,生活中的我們無法做到事事完滿,但其中的道理是相通的,在《金剛經》上關於福德的論述中,我們不難得出一個啟迪:放下得愈多,心就越清淨,得福德就越多。我想,這些觀念也許對現實生活中的每一個人都有一定的借鑑意義,所以,藉由這個機會引薦給大家,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最後,我想表達我的觀點:我所理解的佛法,處處都是講人生。
本文純屬作者讀書心得報告,不能代表佛法。讀者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