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從「無住生心」裡找點啟迪

2020-12-05 然好

讀過《金剛經》的人都知道,《金剛經》的精髓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一句,相傳六祖慧能就是聽到五祖宏忍法師講解這一句而頓悟的,扼要起來是「無住生心」四個字。

有古德在註疏裡將這句話裡的而字比作開關,開關一按,你就開悟了,開關按不下,你就不能明心見性,因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的重點在於一個而字。

按照說文解字裡的解釋,而字借用為連詞,有「和」、「及」、「才」、「就」、「並且」等多種含義和作用;故而,無住與生心是連在一起的,派生出無住和生心、無住及生心、無住才生心、無住就生心、無住並且生心等意,無論哪一個意思,都說明無住與生心是同時作用的。

六祖慧能在《金剛經》的解義裡說「無相為宗,無住為體,妙有為用」,無住與生心,是體用並顯,無住為體,生心為用,用不離體,體不離用;無住與生心,指的是同一個「東西」。

佛說「一切法由心想生」,指出萬法出自同一個本體,大千世界都是心性的變現,反過來,一切即是一,萬法歸一。這是個「天下大同」的觀念。

所以佛法上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空一如,即空即色,空的當下是色,色的當下是空;心外無法,法外無心。

佛法認為,真心是無形無相的空如來藏,大千世界是不空如來藏,在心外無法的前提下,真心裡包含著萬法,空而不空。

《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又用四相(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來涵蓋人間一切現象乃至整個宇宙虛空,它們空無自性,本質為空,不空而空,而自性是空而不空,在萬法歸一原則下,不空而空就是空不空。故而,大千世界不空如來藏就是真心無形無相的空如來藏,所謂「如來藏裡藏如來」,實指同一個。這也是一個「天下大同」的觀念。

在「天下大同」的觀念裡,萬物乃至整個宇宙虛空都是相融的,無有分別,你即是我,我即是你,此即是彼,彼即是此,故而無住不等於不存在,而是為了生心。

在具體的修行方法上,《金剛經》教我們「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是叫我們放下虛妄的大千世界,回歸到真心上來,放下即是無住,無住而生心,無住即是生心。

佛菩薩放下了一切執著,是萬法歸一,是一心一意,我們凡夫用的是三心兩意;禪宗講「識得一,萬事畢」,只要證得一心,就知道萬法無不是一。在「眾生皆有佛性,人人可成佛」原則下,可以得出佛是個開悟的人,而凡夫是未開悟的佛的結論。

現實生活中的我們,有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好爭名奪得,無處不執著,全在相上,吃要吃好的,穿要穿漂亮的,名聲要響亮的,財物越多越好,關心全是外在的東西,從而覺得活得累,很少有人在乎無形的精神上的負擔。

在《金剛經》裡,關於「無住生心」的論述有多處,例如「要不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等,總之就是要做到無住才能生心,更重要的是《金剛經》上以得福德進行了多次對比,一次比一次殊勝,說「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放下得越多得福德就越多,這跟我們平時的觀念不一樣,我們平常總是以為擁有得越多得福德就越多,佛法的觀點卻正好相反,認為得福德不在於有形的物質上,而是直指一個人的清淨心處。

如果我們把這兩種觀念進行對比,也不難得出一個結論,人的幸福不能寄托在有形的物質上面,任何寄托在有形的物質上面的幸福都是不牢靠的,如同吸菸的人將滿足寄托在菸草一樣,離於了菸草就毫無滿足可言,而真正的幸福是不需要依靠外物的,它源自一個人的清淨心,當一個人擁有了一顆真心,就會隨時隨地流露出真情性,任何物質上的滿足都比不上這種由自真心自然流露快樂。

在佛家的萬法歸一的「天下大同」觀念裡,物我是相融的,哪裡還有我?哪裡又不是我?實則沒有分別執著的必要。

我覺得佛家的有些觀念很「偉大」,也許我們凡人很難做得到,但「無住生心」的道理就放在這裡,假如我們將佛家的教條「大道理」放到一邊去,我覺得,「無住生心」的「原理」可以指導我們,放得下多少就換得來多少清淨,從而得到相應的幸福和快樂,區別只有程度上的不同;就我個人而言,我特別贊同佛家的幸福快樂不能依靠外物而是由心的觀點,「無住生心」這四個字,也許可以當作我們人生的指引。

綜觀現實,人的痛苦煩惱無非來自精神和物質兩方面。我有個不成熟的觀點,按照現代的「守恆定律」,不管是什麼東西它的總量都是維持不變的,如果把「無住生心」套入「守恆定律」當中來,那麼,理論上放得下多少就會得到多少的幸福快樂,又由於「無住生心」是同時作用的,理論上放下的當下就會得到相應的解脫。

……

本文純屬作者讀書心得報告,不能代表佛法。讀者自明。

相關焦點

  • 《金剛經》:「無住生心」
    看過《金剛經》的人都知道,《金剛經》的「原理」就「無住生心」四個字,要空有兩邊都不著,「無住」是不著有,「生心」是不 著空,這樣才符合《金剛經》上的「原理」。相傳六祖慧能就是因為聽到五祖宏忍大師講解這四個字而頓悟的,又因為《金剛經》素有佛經綱要之稱,因而充分理解這四個字,不但是學習《金剛經》之必須,也是學佛之關鍵。如下淺談「無住生心」。在六祖慧能《金剛經》的解義裡,以「無相為宗,無住為體,妙有為用」來指導我們修習佛法。
  • 《金剛經》裡的「無住生心」是什麼意思?
    六祖慧能在《金剛經》的解義裡指出:無相為宗,無住為體,妙有為用。相即性體之用,有體必有用,性相一如。古人用「以金作器,器器皆金」來比喻金作體,器作相,器可以變化,但金的本質不會變。同理,相可以千變萬化,性不會變。
  • 《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清淨心,是通向幸福快樂生活的源泉
    讀過《金剛經》的人都知道,《金剛經》的核心內容就「無住生心」四個字,相傳六祖慧能就是聽五祖宏忍法師講解這四個字而頓悟的。在《金剛經》的第十品(莊嚴淨土分)裡說「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 《金剛經》:不可思議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讀過《金剛經》的人都知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一句是《金剛經》的精華所在,相傳六祖惠能就是聽到五祖宏忍法師講解這一句而頓悟的,扼要起來就「無住生心」四個字,這個觀點貫穿全經。這句話是《金剛經》最精妙的部分,如果你學會了這句話,不但對修行學佛有幫助,對我們在平常生活裡觀察事物也有莫大的啟迪意義。如下淺談。我們平常看到的事物,在你眼前以為真,那只是你的認知,《金剛經》上指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站在佛家的角度卻認為是虛妄的,這跟我們平常的觀念不一樣,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聽高僧法師講《金剛經》:釋迦牟尼佛
    過去我從其它一些典籍裡,看到對釋迦牟尼佛的解釋為後人對他的尊稱。但法師的解釋卻從教育角度入手。法師認為,佛教不是宗教,而是一種教育,因而我們學佛就是接受佛學的教育,佛是我們的老師(本師)。法師說:「《金剛經》上所講的,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名號。」也就是說釋迦牟尼佛這個名號是綱領,《金剛經》上的內容是細講。那麼我們要怎樣修行才算圓滿、才能解脫痛苦煩惱呢?法師說:「『應無所住』就是牟尼的意思,『而生其心』就是釋迦的意思。
  • 《金剛經》:福慧雙修
    在《金剛經》裡,須菩提問佛:「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回答說:「應無所住,行於布施。」又答:「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鑑於大家都很想知道如何得福,本文就來談一談這個問題。眾所周知,《金剛經》的「原理」是「無住生心」四個字,不管我們做什麼,都要空有兩連都不著,才符合《金剛經》的「原理」,才叫學佛,否則就是不得要領。我們平常都講福慧雙修,很少聽到過只講修福不修慧的,原因在哪裡?
  • 我們對金剛經耳聞能詳,可它到底講了什麼(心亂的人再忙也要看)
    此種智慧,就是六祖慧能言下契入的那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無住生心。也就是道德經的核心智慧,無為而為。此種究竟圓滿的般若智慧,在我們中華文明的智慧傳承中更是一脈相承的一以貫之。所謂的覺悟,覺悟什麼呢?就是佛的境界,也就是所謂自利利他,自覺覺他的這個覺悟。
  • 《金剛經》:從六祖慧能的解義裡,看一流人物?
    讀過《金剛經》的人都知道,《金剛經》的「原理」就「無住生心」四個字,要空有兩邊不能著。且看《金剛經》第九品(一相無相分)節選: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
  • 讀了《金剛經》,才知道什麼叫做真正的快樂
    《金剛經》裡指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人間的一切現象都是虛妄且短暫的,只有「無住生心」才是事實真相。佛家的觀點認為,人在修行中覺悟,就會產生一種不可思議的感應,從清淨心生出來喜悅,是一種真正的快樂,任何欲望上的滿足都比不上這種自然流露出來的愉悅感,並且綿綿不斷,這時清淨心就猶如一隻快樂的泉眼,能生出無窮無盡的真正快樂,佛家稱之為「法喜充滿」。我生長在農村,是見過泉眼的人。
  • 清涼學堂丨不可不讀的佛經:《金剛經》
    據說,六祖慧能出家之前,就是聽到有人誦讀《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當下若有所悟而決定出家求道。後來到湖北黃梅見五祖弘忍,聽五祖講《金剛經》,再聽到這句話而豁然大悟。 《金剛經》受到漢傳佛教長久普遍的重視,是一部深入中國,對中國的歷史和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的一部經典。今天,我們做簡短介紹,看看《金剛經》到底說了些什麼。
  • 《金剛經》:為什麼要不住相布施?
    看過《金剛經》的人都知道,《金剛經》的「原理」就「無住生心」四個字,要空有兩邊都不著。在《金剛經》裡有一大問,須菩提問佛:「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陀回答說:「應無所住,行於布施。」又答:「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 無住妙行《金剛經》,無所掛礙大自在
    在《金剛經》裡開宗明義,須菩提問佛陀:我們應如何安住其心,如何降伏其心?  安住其心為什麼非常重要呢,當我們的心和身體是分離的、游離的,不能聚焦一點,力量就分散了,做什麼事都很難成功。如果能把心安住下來,做什麼專注一境,心無旁騖,就很容易把力量集中一點去突破它。
  • 《金剛經》說「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不可得」,用意就這四個字
    學佛就免不了要閱讀經書,而佛門眾經書中,無有能比《金剛經》,金剛般若是最殊勝的法門。《金剛經》曰:「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這句話告訴我們,世間諸佛都是以《金剛經》之法門得道,世間諸法都是從《金剛經》中受到啟發,可見受持本經功德之殊勝。《金剛經》中的每一句話,幾乎都是重點,都蘊含著佛門的精髓,有許多人讀懂了其中一句話就能夠覺悟超脫。
  • 《金剛經》:什麼是「三心不可得」?
    導語:《金剛經》中有許多的經典名句,千百年來流傳甚廣。人們在其中反覆揣摩,反覆研究。有些人能理解其中的意思,有些人則不能。對於很多致力與修行的人來說,弄懂其中的意思其實很簡單。因為這部佛經,就是讓人修行的。
  • 失而復得《金剛經》:原來你的好運裡藏著累世的善緣
    寺中主持犯了難,有一法名辯悟的僧人想起了寺中留存的鎮寺之寶《金剛經》,便提議用此寶去蘇州山塘上的王相國家,去典當個四五十石糧食暫度難關,待以後日子好過了再贖回來。此事被這位太守記在心中,他並非是佛教信徒,只是聽其價值遂起貪心,上任後他輾轉周折,多次明裡暗裡向他人索賄,因其經書難得,非千金能買故一直未得手。後來因江陰府一樁盜竊案拘了一個行腳僧,太守便想出栽贓陷害的計謀,把住持和辯悟押監。後又命原差告知辯悟緣由。為救住持性命,辯悟只得回去取經。話說這經書當初不丟了第一頁嗎?
  • 答案就在《金剛經》裡!
    君不見,寺廟裡,寓所裡,公園中,到處可見「放下」二字,不好,人家刻到這些地方幹嘛!好,確實是好!好在哪裡?一是言簡意賅。二是給人留下很大很大的想像空間。你說的「放下」和他說的「放下」,或許不一樣。你也說放下,他也說放下,可能誰也放不下。說說而已,千萬別當真,當真您就又放不下了。雞毛蒜皮點小事,叫那個真幹嘛,執著,佛祖越不讓你執著,你越執著,真是沒救了!
  • 《金剛經》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現在讓我們回到《金剛經》的最後四句偈上來。在佛教裡,「無明」是貪、嗔、痴、慢、疑的總稱,認為種種慾念都是違背宇宙法則真諦的,不是正知正見,均被視為顛倒夢想,故如夢、幻、泡、影、露、電,不真實,易破滅,易粉碎,易變易,快且短暫,不可能恆常不變。我們由此可知,《金剛經》最後的四句偈,本來是講智慧層面的。
  • 《金剛經》解釋:誦讀金剛經的作用
    《金剛經》是佛經中的經典經文,在佛學中也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金剛經講的是大乘佛法。而金剛咒是金剛經中的咒語,念誦金剛經和念誦金剛咒效果是一樣的。修持金剛經對我們是有非常多的好處的,可以讓我們能夠看淡功利,讓我們修行的境界向更高的層次發展。
  • 《金剛經》:過去心不可得,活在過去是否也害了你?放下忘記過去
    同時當我遇到《金剛經》的時候,我也很慶幸可以遇到金剛經,因為金剛經核心理念就是勸人向善,下執念,忘記過去,然後方能輕鬆面對未來。而活在過去是否也害了你?從現在開始面對過去的時候就要想著忘記過去,放下過去。因為活在過去真的會害了你,因為你只是沉浸在過去的那個自己裡面。
  • 《金剛經》:和尚看人還分三六九等,是沒有領悟到佛祖的平等心
    看人分三六九等,是這個紅塵滾滾的俗世裡最為常見的事情,特別是在一些服務行業來說就更為如此,這你也不能怪別人雙眼看人低,說他們勢利,畢竟是無利不起早,都是討生活,難免便會有這三六九等的招待之道,商人又不是聖人,你總不能強求他一視同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