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在《金剛經》的最後,有一首著名的偈,曰: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這首偈廣為人知,千百年來,不知被多少人學習過,那麼我們應該怎樣理解這首偈呢?
為了說明這首偈所指,首先讓我們回顧一下《金剛經》。在《金剛經》裡,是由須菩提與佛陀的對話形式展開,須菩提提問的問題是: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到了《金剛經》的最後,佛陀才以這首偈作為總結,也就是說這首偈是針對須菩提的提問作出的回應。
猶記得當年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目睹啟明星悟道成佛時,曾發出過這樣一聲感嘆:
奇哉!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釋迦牟尼的這一聲感嘆,言下之意是說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他自己因為沒有妄想執著,所以他證明得了,成佛了。
據說釋迦牟尼在悟道成佛時,證得的是「十二因緣法」,這十二因緣由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共十二個環節組成,一環扣一環,構成一個完整的理論系統,用以解釋人生事象。若想要免除老死,就應免生,如此反推,斷絕一切「無明」,就能通達《心經》裡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諸法空相境地。
按照因緣所生法,在諸法空相的境地裡,並沒有一個「我」的存在。凡人因為執著於有我,在智慧裡摻雜了種種妄想、分別、執著,因而不能證得。換句話說,必須把「我」破掉,才能得到真正的如來智慧。
佛法認為眾生流轉六道輪迴之苦皆由「十二因緣法」中的「無明」而起,也就是糊塗、愚昧、不通曉真理、對宇宙人生的真相不了解等等,沒有所謂的正知正見,卻有無數顛倒夢想,錯把虛妄的當作了真實。也就是說,種種顛倒夢想皆因「無明」而起。
現在讓我們回到《金剛經》的最後四句偈上來。在佛教裡,「無明」是貪、嗔、痴、慢、疑的總稱,認為種種慾念都是違背宇宙法則真諦的,不是正知正見,均被視為顛倒夢想,故如夢、幻、泡、影、露、電,不真實,易破滅,易粉碎,易變易,快且短暫,不可能恆常不變。
我們由此可知,《金剛經》最後的四句偈,本來是講智慧層面的。簡而言之,《金剛經》最後的四句偈,本來講的是人的內心的狀態,一定程度上,偈中的「有為」,是指人的種種慾念的起伏變化,如夢、幻、泡、影、露、電一樣變化無常;而與「有為」對應的「無為」,一定程度上是指「無我」的狀態,即《金剛經》裡說的「如如不動」的內心。
我們再來看《金剛經》另一句經文:
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就是說,並沒有定法能獲得「無上正等正覺」的智慧,四句偈裡的夢、幻、泡、影、露、電種種內心境況也只有靠自己去體驗感受。如果非要將人分出一個高低,那麼凡人就屬於「有為」之類,而聖人則屬於「無為」之類。
四句偈說「有為」是對宇宙人生的顛倒認識,那麼「無為」就是正知正見,只要你擁有了相應的智慧,那麼無論你在社會上從事何種行業?都能決定不迷惑,所作所為都會是勝利的、正確的,所以行行、事事都能成就,這是佛教給我們的。
凡人因為「有為」而心有種種波動,而聖人因為「無為」所以內心「如如不動」。
《佛遺教經》有一句經文充分說明了內心「如如不動」的重要性,曰:
制之(心)一處,無事不辦。
這句話深刻啟迪我們,只要能夠把心專注在一處,那麼一切事情就不難辦了,就沒有什麼事情是辦不成了。
舉例來說,才出家不久的蔡志忠(釋延一)非常推崇這句話,他在《《金鋼經》解密》一書裡,就以「制心於一處,無事不辦」作為序下的第一句話,並在序中講述了他體會到的這句話帶來的種種好處,說他很多重要的工作都是在這種狀態下完成的。
我們凡人就是因為心太過散亂,不能把心專注在一處,若能做到一心不亂,效果往往大到不可思議,就像聚成一個點的雷射,聚集到很大的能量,能夠穿透很厚的東西一樣。
在四句偈裡與「有為」相對的「無為」,當內心「如如不動」就是制心於一處,也就得定了,定能生慧,慧起來了,世出世間一切法自然通達明了。以活學活用的觀點來看,不對一切的人、事、物作任何幹涉,不摻雜自己的任何觀點,就是相對的「無為」,換句話說也就能無所不為。
我覺得,無為無不為實乃是我們處事的原則,無論事大事小,「無我」而作種種事,作而不計較得失,就像那個空而不空、不空而空一樣,這樣就萬事都圓融無礙了。反之,若雞毛蒜皮的小事都要斤斤計較,就會陷於苦惱之中。
比方說,在愛情中,在「有為」之下就會失去甜蜜,若能「無為」,以「無我」的心態忘情融入到愛情當中,這樣的愛情才甜蜜、才是真正的愛情。工作事業、為人處世的道理亦然。
所以,《金剛經》上四句偈深刻啟迪我們,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是有為的,對世間存在的一切,都想控制在自己的有為法之中,面對愛情想控制愛情、面對事業想控制事業、面對人間想控制人間,但從來都沒有人能夠真正控制得了,只有超越自己,去除自己內心的有為法,達至「無為」境界,才會於一切圓融無礙,一切也就圓滿成就了。
綜觀整部《金剛經》,由須菩提的提問作為開端,以四句偈作為結尾,經中沒有出現一個「空」字,但是通篇都在講「空」的智慧。不過,由於我實在太過渺小,最後,請允許我引用弘一法師在《人生之最後》的一段話作為本文的結尾:
空者是無我,不空者是救世之事業。雖知無我,而能努力作救世之事業,故空而不空。雖努力作救世之事業,而決不執著有我,故不空而空。如是真實了解,乃能以無我之偉大精神,而作種種之事業無有障礙也。
因而,《金剛經》中的四句偈,本意是教我們把「我」破掉,按照弘一法師的說法,「無我」乃是一種偉大精神,能作種種之事業無有障礙,這樣才能學以致用,否則光讀死書就沒有多大意義了。
今回就說到這吧,共勉!
編撰:然好
本文純屬作者讀書心得報告,不能代表佛法,讀者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