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2021-01-09 然好

話說在《金剛經》的最後,有一首著名的偈,曰: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這首偈廣為人知,千百年來,不知被多少人學習過,那麼我們應該怎樣理解這首偈呢?

為了說明這首偈所指,首先讓我們回顧一下《金剛經》。在《金剛經》裡,是由須菩提與佛陀的對話形式展開,須菩提提問的問題是: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到了《金剛經》的最後,佛陀才以這首偈作為總結,也就是說這首偈是針對須菩提的提問作出的回應。

猶記得當年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目睹啟明星悟道成佛時,曾發出過這樣一聲感嘆:

奇哉!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釋迦牟尼的這一聲感嘆,言下之意是說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他自己因為沒有妄想執著,所以他證明得了,成佛了。

據說釋迦牟尼在悟道成佛時,證得的是「十二因緣法」,這十二因緣由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共十二個環節組成,一環扣一環,構成一個完整的理論系統,用以解釋人生事象。若想要免除老死,就應免生,如此反推,斷絕一切「無明」,就能通達《心經》裡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諸法空相境地。

按照因緣所生法,在諸法空相的境地裡,並沒有一個「我」的存在。凡人因為執著於有我,在智慧裡摻雜了種種妄想、分別、執著,因而不能證得。換句話說,必須把「我」破掉,才能得到真正的如來智慧。

佛法認為眾生流轉六道輪迴之苦皆由「十二因緣法」中的「無明」而起,也就是糊塗、愚昧、不通曉真理、對宇宙人生的真相不了解等等,沒有所謂的正知正見,卻有無數顛倒夢想,錯把虛妄的當作了真實。也就是說,種種顛倒夢想皆因「無明」而起。

現在讓我們回到《金剛經》的最後四句偈上來。在佛教裡,「無明」是貪、嗔、痴、慢、疑的總稱,認為種種慾念都是違背宇宙法則真諦的,不是正知正見,均被視為顛倒夢想,故如夢、幻、泡、影、露、電,不真實,易破滅,易粉碎,易變易,快且短暫,不可能恆常不變。

我們由此可知,《金剛經》最後的四句偈,本來是講智慧層面的。簡而言之,《金剛經》最後的四句偈,本來講的是人的內心的狀態,一定程度上,偈中的「有為」,是指人的種種慾念的起伏變化,如夢、幻、泡、影、露、電一樣變化無常;而與「有為」對應的「無為」,一定程度上是指「無我」的狀態,即《金剛經》裡說的「如如不動」的內心。

我們再來看《金剛經》另一句經文:

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就是說,並沒有定法能獲得「無上正等正覺」的智慧,四句偈裡的夢、幻、泡、影、露、電種種內心境況也只有靠自己去體驗感受。如果非要將人分出一個高低,那麼凡人就屬於「有為」之類,而聖人則屬於「無為」之類。

四句偈說「有為」是對宇宙人生的顛倒認識,那麼「無為」就是正知正見,只要你擁有了相應的智慧,那麼無論你在社會上從事何種行業?都能決定不迷惑,所作所為都會是勝利的、正確的,所以行行、事事都能成就,這是佛教給我們的。

凡人因為「有為」而心有種種波動,而聖人因為「無為」所以內心「如如不動」。

《佛遺教經》有一句經文充分說明了內心「如如不動」的重要性,曰:

制之(心)一處,無事不辦。

這句話深刻啟迪我們,只要能夠把心專注在一處,那麼一切事情就不難辦了,就沒有什麼事情是辦不成了。

舉例來說,才出家不久的蔡志忠(釋延一)非常推崇這句話,他在《《金鋼經》解密》一書裡,就以「制心於一處,無事不辦」作為序下的第一句話,並在序中講述了他體會到的這句話帶來的種種好處,說他很多重要的工作都是在這種狀態下完成的。

我們凡人就是因為心太過散亂,不能把心專注在一處,若能做到一心不亂,效果往往大到不可思議,就像聚成一個點的雷射,聚集到很大的能量,能夠穿透很厚的東西一樣。

在四句偈裡與「有為」相對的「無為」,當內心「如如不動」就是制心於一處,也就得定了,定能生慧,慧起來了,世出世間一切法自然通達明了。以活學活用的觀點來看,不對一切的人、事、物作任何幹涉,不摻雜自己的任何觀點,就是相對的「無為」,換句話說也就能無所不為。

我覺得,無為無不為實乃是我們處事的原則,無論事大事小,「無我」而作種種事,作而不計較得失,就像那個空而不空、不空而空一樣,這樣就萬事都圓融無礙了。反之,若雞毛蒜皮的小事都要斤斤計較,就會陷於苦惱之中。

比方說,在愛情中,在「有為」之下就會失去甜蜜,若能「無為」,以「無我」的心態忘情融入到愛情當中,這樣的愛情才甜蜜、才是真正的愛情。工作事業、為人處世的道理亦然。

所以,《金剛經》上四句偈深刻啟迪我們,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是有為的,對世間存在的一切,都想控制在自己的有為法之中,面對愛情想控制愛情、面對事業想控制事業、面對人間想控制人間,但從來都沒有人能夠真正控制得了,只有超越自己,去除自己內心的有為法,達至「無為」境界,才會於一切圓融無礙,一切也就圓滿成就了。

綜觀整部《金剛經》,由須菩提的提問作為開端,以四句偈作為結尾,經中沒有出現一個「空」字,但是通篇都在講「空」的智慧。不過,由於我實在太過渺小,最後,請允許我引用弘一法師在《人生之最後》的一段話作為本文的結尾:

空者是無我,不空者是救世之事業。雖知無我,而能努力作救世之事業,故空而不空。雖努力作救世之事業,而決不執著有我,故不空而空。如是真實了解,乃能以無我之偉大精神,而作種種之事業無有障礙也。

因而,《金剛經》中的四句偈,本意是教我們把「我」破掉,按照弘一法師的說法,「無我」乃是一種偉大精神,能作種種之事業無有障礙,這樣才能學以致用,否則光讀死書就沒有多大意義了。

今回就說到這吧,共勉!

編撰:然好

本文純屬作者讀書心得報告,不能代表佛法,讀者自明。

相關焦點

  • 如何理解「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金剛經》裡面的一些經句經常反覆,有些拗口,一般人覺得有些繁瑣,有的地方不好理解,因其含義深遠,是幫助打開智慧之門的鑰匙,特別需要耐心領悟。今天和大家分享其中一名經典名句,共同感悟佛法智慧,有不妥的地方,敬請指教: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1:希望一直如少年,乾淨純粹心安,看透不美好卻相信美好,見過不善良卻依舊善良2:有些心事只能自言自語,有些秘密只能講給朋友。8:無論有什麼樣的記憶,時間都會把回憶裡的淚水風乾。再好的過去,回憶的次數多了,味道也就淡了9:挫折會來,也會過去,熱淚會流下,也會收起,沒有什麼可以讓我氣餒的,因為,我有著長長的一生。10:有苦,自我釋放;有淚,欣然品嘗;風吹雨打知生活,苦盡甘來懂人生!
  •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鳩摩羅什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 鳩摩羅什 斑大人,不如乾脆和我一起回去吧。【紅峰】 不要,我現在暫時留在他身邊。直到那轉瞬即逝的日子到來。【貓咪老師】。- 傑利密·泰勒 人們結成友誼的原因很多,有出於自然的,也有出於契約的,有出於自身利益的,也有出於共同志趣的。 - 傑·泰勒 人與人之間,只有真誠相待,才是真正的朋友。誰要是算計朋友,等於自己欺騙自己。
  • 佛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是什麼意思?很多人理解錯了
    佛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我第一次見到這句話,是在北大天才柳智宇出家前寫給父母的一封信上。在信中,他說佛陀早已告訴了我們六道輪迴、因緣果報、苦空無常等等事實真相。然後,又例舉了許多苦。
  • 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什麼是有為法和無為法?
    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一;什麼是有為法?有為法是變化的,無常的,生滅的,虛幻的,不真實的,不是永恆的。凡夫所做的一切都是有為法!種種的善業,修行,功夫,都是有為法,只能得人天果報,享人天福!享完就沒了。不能脫離六道輪迴,不是能成佛的真實功德。
  • 讀《金剛經》,如是觀一切有為法
    在《金剛經》裡,有著名的四句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何謂有為法?在佛學的觀點裡,有為是指「造作」,「有所作為」,這些「有為」表現出來的現象稱之為「有為法」。所以在《金剛經》四句偈裡,認為「一切有為法」都像夢、幻、泡、影,是虛妄不實的東西,也比作露、電,形容快且短暫,難以把握,實則也是無從把握,是佛家所說的「得非所得,了不可得」,所以《金剛經》裡還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話,叫做「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無非就是說明追求這些外物終究沒有實質意義。
  • 《金剛經》裡的這3句精華,值得反覆品讀,功德無量
    《金剛經》作為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佛的智慧精華,一直在佛學領域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它裡面所包含的理論,是佛教理論的基礎也是最高的境界。經文中有很多佛教經典名句,直到今天也廣為流傳。其中有三句,一直以來被奉為《金剛經》中的精華,反覆品讀這三句話,功德無量。
  • 讀到偈這個字,我寫了一首打油詩
    朝雲是個虔誠的佛教徒,她臨終之前,還口念《金剛經》上的偈語: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 《金剛經》名句賞析
    眾所周知,佛教有三藏十二部經、八萬四千法門,典籍浩瀚,博大精深,即使是佛學文化專業的研究者,窮極一生,也很難遍讀所有經典,這些經典當中,又分為兩大類,大乘經典和小乘經典,典義不同,大乘渡他人,小乘渡自己。
  • 七非先生如是說
    抑鬱症的成因很複雜,但無論如何,多去做利他的事,精力多關注到為別人奉獻和承擔上,同時用金剛經四句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來統攝自己的身心認識,這樣對自己的身心真實改善會有非常不可思議的效果。
  • 《金剛經》:不可思議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讀過《金剛經》的人都知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一句是《金剛經》的精華所在,相傳六祖惠能就是聽到五祖宏忍法師講解這一句而頓悟的,扼要起來就「無住生心」四個字,這個觀點貫穿全經。這句話是《金剛經》最精妙的部分,如果你學會了這句話,不但對修行學佛有幫助,對我們在平常生活裡觀察事物也有莫大的啟迪意義。如下淺談。我們平常看到的事物,在你眼前以為真,那只是你的認知,《金剛經》上指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站在佛家的角度卻認為是虛妄的,這跟我們平常的觀念不一樣,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諸和合所為,如星翳燈幻,露泡夢電雲,應作如是觀
    KnowArt|戴衛華楷書 新春抄經祈福 (6)完結篇為什麼在演說《金剛經》的時候要秉持不取於相。如如不動的原則呢?關於佛陀的這首偈頌,很多法師非常細心,認為夢幻泡影和露水,閃電不是一類東西,譬如露水,閃電,氣泡都是實有而不長久,夢和幻還有影就都是一類摸不到的東西,這一分別解釋就又多了,糊塗了。您要再看玄奘大師的翻譯:諸和合所為,如星翳燈幻,露泡夢電雲,應作如是觀。又多了好多比喻,這要分別理解起來是不是更羅嗦了,跟您說別再糾結。
  • 佛教三法印指什麼?佛子應學
    文/朋友請留神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佛說三法印是印證佛法的依據,雖然有些不是佛所說,但只要符合三法印一樣也是佛教的說法。佛說我以大事因緣而出生於世,一生之中講無數法門。已經為未來大眾留下自渡的因緣。
  • 《金剛經》四大名句,悟透一句,也很不錯!
    佛教中甚至有這麼一句話: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只要你不斷地研習它,琢磨它,你的智慧只會越來越廣大。在歷史上,由於不斷地有人悟到《金剛經》的一些句子所飽含的深意,因此特地將它單獨奉持。此經中也說:「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也就是說,只要受持此經中的一個佛句,他的功德,要比用滿世界的七寶來供養佛陀的功德要多、要好。
  • 念了一輩子《金剛經》,夢幻泡影是何意?悟透獲福無量!
    人到中年,唯心獨醉,人生沉浮,如一盞茶水,苦如茶,香亦如茶。古人說人生如夢,戲如人生,其實這話一點都不假,少年時可能不太明白,但是長大後才發現,紅塵陌上,來來往往,每個人都用自己的腳步丈量著前路茫茫,都以一顆不得不堅強的赤子之心感悟著生之不易,都以不能不咬緊牙關挺直脊梁的姿態扛起生命之重。在生活中苦苦掙扎過,驀然回首才發現,人生真的如夢。喝的都是茶,來的都是客,今天我們來聊一聊「夢幻泡影」。
  • 金剛經中句式,如來說什麼,即非什麼,是名什麼。怎麼理解呢?
    問:常常讀誦金剛經,有些句子讀著很美,但卻不是特別理解,請師父教導,例如: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怎麼理解?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這些句子都很美,但不太明白是什麼意思,懇請師父教導。
  • 《金剛經》講什麼?
    話說在《金剛經》開頭,須菩提就向佛請教起問題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整部《金剛經》由此展開,到了最後佛陀用一首偈作高度概括總結,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 《金剛經》裡的「無住生心」是什麼意思?
    《金剛經》四句偈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一切有為法,依因緣和合而生,依因緣分散而滅,有生有滅,存在著成住壞空四種現象,是個由生到滅和過程,是假生假滅,不是實生實滅,若是實生實滅,便是無生無滅。
  • 《金剛經》中最有智慧的4 句開悟箴言,讀懂了能讓你一生獲益
    ,距今已經有1300多年,它之所以流傳時間之長、流傳範圍之廣,與它內在的修心與引導人們開悟的智慧分不開,下面為大家講解下《金剛經》中最有智慧的4句開悟箴言,讀懂後可以讓你的一生收益。也不要去著相,不要認為我們所看到的就是實實在在的存在,心中有分別、有"我"在,就容易執著而被束縛,一切本為空,看破這世事的無常,就懂得活在當下這一念有多重要。
  • 《金剛經》最富含哲理的幾句話,讀通此經,即可開悟
    有一點共同的是,不論是出家僧眾,還是在家居士,或者對佛教沒有興趣的人,都知道《金剛經》是本好書。全經共分為三十二品,有五千多字。現今社會上流傳最廣,也是最早流傳的是由後秦鳩摩羅什所翻譯的譯本。《金剛經》是許多學佛人入門的首先。《心經》側重觀身心五蘊,闡揚發菩提心、行無我的大乘菩薩道;而《金剛經》徹始徹終歸宗於般若無住的離相法門,以此明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