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常常讀誦金剛經,有些句子讀著很美,但卻不是特別理解,請師父教導,例如: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怎麼理解?
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這些句子都很美,但不太明白是什麼意思,懇請師父教導。
金剛經中有很多類似的句式,如來說……,即非……,是名……。這樣的句式怎麼理解呢?
回答:《金剛經》裡有很多「如來說…,即非…,是名……」這樣的三連句,核心在「無所取、無所著」。
此思維可以套用一切現象:「所謂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是名一切法」、「所謂煩惱,即非煩惱,是名煩惱」,等等。
一切世間法,皆謂之假名。如來指示我們:見相破相,一法也不立,一法也不住,因一切皆是因緣和合而生,並非是真實永恆的事物,只是暫時安立之假名而已,故我們要明究本心,會歸中道,悟真空不空,妙有不有的微妙實義。
如來先破後立,不斷對有相進行否定,一切無所得,無所立,爾後找到入手處,心空及第歸,《金剛經》即告訴我們「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此心即我們的妙明真心,起心即妄,動念即乖,才生分別,已背本真,「但有言說,都無實義」,甚至「佛法」這個東西都不要執著,「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法相與非法,都不是彼岸,僅僅是渡河的渡船,不可執著。
《金剛經》結尾有一偈語: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