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中句式,如來說什麼,即非什麼,是名什麼。怎麼理解呢?

2021-01-09 華藏佛學

問:常常讀誦金剛經,有些句子讀著很美,但卻不是特別理解,請師父教導,例如: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怎麼理解?

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這些句子都很美,但不太明白是什麼意思,懇請師父教導。

金剛經中有很多類似的句式,如來說……,即非……,是名……。這樣的句式怎麼理解呢?

回答:《金剛經》裡有很多「如來說…,即非…,是名……」這樣的三連句,核心在「無所取、無所著」。

此思維可以套用一切現象:「所謂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是名一切法」、「所謂煩惱,即非煩惱,是名煩惱」,等等。

一切世間法,皆謂之假名。如來指示我們:見相破相,一法也不立,一法也不住,因一切皆是因緣和合而生,並非是真實永恆的事物,只是暫時安立之假名而已,故我們要明究本心,會歸中道,悟真空不空,妙有不有的微妙實義。

如來先破後立,不斷對有相進行否定,一切無所得,無所立,爾後找到入手處,心空及第歸,《金剛經》即告訴我們「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此心即我們的妙明真心,起心即妄,動念即乖,才生分別,已背本真,「但有言說,都無實義」,甚至「佛法」這個東西都不要執著,「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法相與非法,都不是彼岸,僅僅是渡河的渡船,不可執著。

《金剛經》結尾有一偈語: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相關焦點

  • 《金剛經》: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身相」究竟是什麼意思?
    一切會壞滅的法,都沒有永遠不變的真實法相,所以才說:「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譬如一個人從母胎出生,慢慢長大,他的面孔、身材、外觀等一直都在變,怎麼會有固定的身相呢?若是老年人把一生從小到老的照片擺出來,不管年輕時多漂亮、英俊、帥氣,老了還真的是老模老樣,發白皮皺,騙不了人的。身相確實一直在改變,哪有真實不變的身相可言?
  • 佛學:金剛經的即見如來,就是我們平凡的道心
    這一章節我們繼續來理解《金剛經》第五品「如理實見分」, 如理實見分的意思是講如何依照這佛法真理去見我們的真心實相。 須菩提說,不可以,世尊,不可以通過這三十二莊嚴相見到如來的法身實相。那是什麼緣故不能見到這真實的如來呢?如來所說的這個相,是累世修來的報身相,是有生不滅的外在形相,也是一種虛幻的假象,所以說這不是如來所說的法身實相。佛陀這時語重心長地對須菩提說,世間一切的外在形相,只要是能感受的都是虛妄不實的幻相,如果能用這般若智慧證悟到所有相都是虛幻的假象,並不執著這有生滅的假象,那才是真正見到了如來。
  • 佛說某某,即非某某,是名某某是什麼意思
    「當仁不讓於師」,這是中國治學傳統中的好風氣。讀書之後能有自己的見解,「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自圓其說,是值得提倡的。佛經中大部分是釋迦牟尼與弟子們之間的對話,切磋琢磨,教學相長,其實是很親切的。在《金剛經》裡,經常有這樣的話:佛說某某,即非某某,是名某某。例如: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
  • 《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相,就是一切現象,一切形象,一切存在。一個沒有常態的事物,你揪住不放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你對這個事物的感受認知也是暫時的片面的,不完全準確的,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其實也正是這個原因。
  • 《金剛經》中的無相說的是什麼?
    今天,我們來說說《金剛經》中的「無相」說的到底是什麼意思,還是那句話,說的不對的地方請大家多多包涵。作為一部專門討論「空的智慧」的寶典,《金剛經》中的許多地方都提到了一個名詞:「相」,那麼「相」是什麼意思呢?「無相」又說的是什麼意思呢?
  • 《金剛經》裡的三千大千世界
    說說《金剛經》第八段,佛陀在前面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既然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須菩提說:太多了,老師,為啥說多呢?因為老師您說的福德是福德的相,不是性,性就是自性,什麼是自性?事物各自擁有的不變不改的性質,就叫自性,咱們凡夫境界裡哪裡有不變不改的東西呢?
  • 金剛經|真身非身,實相無相,是名轉處覺菩提
    金剛經 第二十品 離色離相分「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讀《金剛經》,最困惑的地方:就是凡如來所言什麼?即非什麼?是名什麼?
  • 《金剛經》的精髓: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金剛經》全長不達萬字,從經的形式經文來看,全經理論都在闡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從立意上看,佛在經中鮮明地指出,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佛告訴須菩提,「當知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簡明的告訴佛弟子,佛與一切的區別,菩薩與非菩薩之間的不一樣。從學佛的根本目的看。
  •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是什麼意思?《金剛經》在教我們什麼?
    關於,我們要怎麼去修行?今天先來說一下《金剛經》,其全稱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屬於大乘佛教般若類的經典。從字面理解,金剛指無堅不摧,堅若磐石的,「般若」是開悟的智慧,也就是佛法的意思,「般若密」是指到達彼岸的意思,我們知道佛陀的世界觀裡是有六道輪迴的,到達彼岸就是脫離六道輪迴達到涅槃。
  • 金剛經中「若以色見我……」偈子是什麼意思?
    此中的「色塵」通俗地說就是視覺所認知的對象,具有色彩、明暗、形狀、遠近等不同屬性。「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金剛經》鳩摩羅什譯本這個偈子中,顯然這裡的「色」是指「色塵」而非「色蘊」,這是因為下句用「音聲」(聲塵)與此句相呼應。
  • 《金剛經》中的十大名句,感悟般若智慧!
    《金剛經》可以說是漢地佛教中流傳最廣的佛經之一。其義理深入淺出,無論是初學者,還是有一定境界的人,對《金剛經》中的般若智慧,都歡喜不已,都會如法受持。《金剛經》也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般若部經中的無上妙法,以其經中充滿般若智慧而聞名。
  • 《金剛經》講什麼?
    話說在《金剛經》開頭,須菩提就向佛請教起問題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整部《金剛經》由此展開,到了最後佛陀用一首偈作高度概括總結,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 怎樣理解《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怎麼降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一問引出一部曠世奇經《金剛經》。無所住是什麼?無所住就是不執著。怎樣做到不執著?首先要破四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那麼什麼是禪定呢?禪:一念不生是為禪;定:如如不動是為定。禪定用《金剛經》解釋就是"無住"。心是最難調伏的,當年禪宗二祖慧可,立於大雪中,斷臂向達摩祖師求安心之法,達摩祖師一句:"覓心了不可得,我己為你安了"。為什麼了不可得?
  •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一切眾生,即非眾生
    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凡夫迷佛性,六道輪迴便有種種相,例如黃金,根本沒有一切相,但經過錘鍊可以做成任何形狀的飾品,也可以造出佛菩薩羅漢相。若著了佛菩薩相飾品的形狀相,便迷失了黃金的本來面目,離佛相,離菩薩相、離飾品相,便認識黃金的非相——黃金不是一切相,但黃金能造種種相。
  • 《遙遠的救世主》中,「神即道,道法自然,如來」,怎麼理解?
    「神即道,道法自然,如來。」這是《遙遠的救世主》中被所有人都稱讚的一句話。一句話裡有三大宗教,這也不得不佩服作者。什麼是神?書中的神指的是基督教裡的上帝,「The God」,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把唯一神翻譯成「天主」。基督教(新教)在清朝末年將神由「天主」改譯為「上帝」。
  • 為什麼所有人讀了金剛經都會著相
    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若有人說,佛陀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你意下如何,這樣的人理解我今天所說的含義不?不理解,佛陀。這樣的人不理解佛陀你所說經文的含義。為什麼呢?
  • 《金剛經》:「無住生心」
    相傳六祖慧能就是因為聽到五祖宏忍大師講解這四個字而頓悟的,又因為《金剛經》素有佛經綱要之稱,因而充分理解這四個字,不但是學習《金剛經》之必須,也是學佛之關鍵。如下淺談「無住生心」。在六祖慧能《金剛經》的解義裡,以「無相為宗,無住為體,妙有為用」來指導我們修習佛法。
  • 《遙遠的救世主》:神、道、如來,究竟該如何理解
    也可以理解為三者的本體或本源就是神,三個位格是神的三種不同表現形式,實際上都是統一於神的。聖父即耶和華、聖子即耶穌基督。聖靈的出處有些分歧,可以暫時理解成一種至善至德的完美精神,或者靈魂。當然這麼說肯定是不準確的,三個位格應該是平等的,因為其本體都是同一個神。
  • 《金剛經》中「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是什麼意思?
    《金剛經》大乘正宗分中講:何以故。須菩提。若善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金剛經》好多處都提到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相」這個字的意思就是現象,文字上是現象,依照人的思想心理來說就是觀念。
  • 《金剛經》中,「壽者相」指的是什麼?真理解的人並不多
    讀過《金剛經》的人都知道,佛在經中多次提到「四相」,即我相、人相、眾生、壽者相。這「四相」看似簡單,但實際上所隱含的寓意卻是非常微妙的,尤其是「壽者相」,更不是一般人所能夠理解,也就是說,真正理解「壽者相」這一概念的人並不多。那麼,何謂「壽者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