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倆天寫了一篇小文章,被百家號平臺判定為封建迷信,扣分、禁言,如果給大家帶來了不好的影響,我萬分抱歉!
今天,我們來說說《金剛經》中的「無相」說的到底是什麼意思,還是那句話,說的不對的地方請大家多多包涵。
作為一部專門討論「空的智慧」的寶典,《金剛經》中的許多地方都提到了一個名詞:「相」,那麼「相」是什麼意思呢?「無相」又說的是什麼意思呢?
對於什麼是「相」,按照最粗淺的理解,就是凡是我們的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鼻子嗅到的,舌頭嘗到的,身體觸摸到的各種各樣的有形萬物以及思維意識形態中的各種觀念、禁忌等等無形之意,都是「相」,如果要想深入了解,恐怕要花費許多的時間才能去學習清楚。

如果覺得很難去理解「相」的涵義,那麼我們可以簡單一點,用一句話來概括:世間存在的萬物即是「相」,萬物之間的共同本質即可以超脫於萬物之上的沒有具體形象而又可以與萬物相生成的就是「無相」,相當於老子《道德經》第十四章中所說的沒有具體形象、概念的形容「道」的玄虛無形的境界:「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惚恍」。
有相便有分別,有分別便是有執著,有執著之心便難以領悟到佛祖的智慧與慈悲,想要看破學習空性的智慧,便是痴人說夢,所以凡是學習佛陀的智慧,都以「無相」作為自己的橋梁,以「有」為借假修真的手段,去努力的追求「無相」的境界,從而達到最終的目標----圓融自己對佛的認識,並與佛祖同一智慧的功德圓滿。

「無相」是《金剛經》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非常重要!在開始為大眾講解之時,佛祖便為大家確定了一個概念: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在這裡,佛祖連「我」都徹底的否定了,何況是別的東西,既然真我都不存在了,那麼別的東西也就不會再讓我們自己的心裡產生分別之心,認為對的便是對的,錯的便是錯的,而是要看到,對錯都只不過是事物的二個面而已,只要有事物的存在,便會有對錯的產生,對與錯都是分時間、地點、環境的,都不是固定的、絕對的,隨時在變化。
知道了這個觀點,那麼我們在面對任何事情的時候,我們便都可以看透迷霧之中的隱藏的真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看到了事物的真相,我們便再也不會讓心滯留在可以看見的物質和現像上,慢慢的心念流淌,能夠逐漸的做到「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境地。

達到了一切都是「無相」的狀態時,大概會是什麼樣子的呢?破除了一切執著煩惱的人,具體的情形很難用言語來形容,只有達到了這個境界的人,才能有自己的獨特的體會,借用一句話就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金剛經》中說: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即狂亂,狐疑不信。即此之謂也。那是一種渾沌無名的狀態,無所謂天地、永恆與短暫、長短、來去等等一切有名的分別。
「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是名如來」,《金剛經》中破相、破法,最後佛祖連自我都破了,「離一切相」,終於也就達到了無上正等正覺的目標,也就算是超脫於空與不空……等觀念之上了吧,知道了解並且能做到這些,那麼「無相」之心,也就自然而然的產生、獲得了。

《金剛經》中的一首著名的偈子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見如來。所說的就是教人破除一切的執著與障礙,成就如水流行一樣的圓融無礙的自然而然的智慧。不求「無相」,而「無相」自在其中矣!
「無相」的智慧,歷來有許多的前輩高僧深入研究,得到了許多獨特的見解,但是,「紙上得來終覺淺,要知比事需躬行」,那些見解都是別人的,我們可以借鑑,卻不能奉為唯一的正確,否則便落入有相之執著,離「無相」的要求離題萬裡,終生難入「無相」之門,豈不悲哉。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機緣,所以諸君還是需要自己努力的去參悟才好,否則一生學佛,卻終生都不得其門而入,豈非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