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個世間,都是由物質構成。這些物質,在佛教中稱之為「相」。一個人修行,就是要從有相,達到無相。
在《金剛經》中,佛陀提到了很多的「相」,具體的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作為菩薩,就是要做到沒有這四相,否則,就不是菩薩。
也就是說,放眼望去,這個世界的一切,都是假的。當你的認知達到這個程度,你才是真正的菩薩。《金剛經》中的「相」,究竟指的是什麼?帶著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一看,佛陀在《金剛經》中關於「相」的一些描述。
01事物存在的相
首先,佛陀提出,作為菩薩來說,應當不住相布施。這裡的相,就是指的具體事物。當你修行了,你去布施了,不要執著於你的布施,更不要執著於受到布施的人。
如果你執著於布施,你就會執著於得到、失去。而得失是一個人產生煩惱的最大根源,由此更會引出一個人的貪心、執心等等許許多多。而執著於他人,則會讓自己與他造下因緣。一旦因緣生起,你就會陷入因緣之中,反覆造因了緣,無法得到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