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四無相」是在每次上坐覺照念佛行持的時要誦的。把它作為一首偈語,我們要時常誦讀。這個也是《金剛經》的精華,我們叫它四無相偈。就是大家都熟悉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我們都知道要破四相,那麼首先應該知道什麼叫四相?四相裡面暗含著一個什麼道理?佛在《金剛經》中告訴我們「一切法皆從此經出」。《金剛經》是講空的。一切「妙有」皆從「空」中生,那麼也包括,經常念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金剛經》就是讓我們由「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當下,回歸到自性本空。佛陀一點一點給我們證實:一切皆無住,所以《金剛經》的精華就是四無相偈。
那麼為什麼我們把它搬到實修當中來作為一項重點的修持內容,原因就是我們修淨土念佛法門講的就是「借佛力」,就是與彌陀本願相應。我們要不斷地去至心一處、一心專念,而這些是有前提的,就是能夠覺察「自性本空」。也就是說,先把自己所有的知見、所有的依相而住、依相而修的傳統修學形式「化空」,包括我們的思想,我們每天如是上坐之前所修持的。這個四無相偈,就是讓我們「觀空」,就是讓我們能夠「洞悉」到所有的一切,包括我們自性的感知,覺相的「本來面目」,這是提升自我。這是凡夫與彌陀本願的「清淨覺相」相應的一種「覺照」。
如果我們不能觀到「四無相本空」,而是帶著一顆「有相的心」來修持「入無相之性」是不可能的,我們總是「妄想」著阿彌陀佛乘大願接引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都是帶著種種障礙來顯與彌陀佛性相應,這是主觀的障礙 這個障礙從我們「性體」上得不到「化空」,得不到解脫。我們是很難與彌陀本願相應,真正的與彌陀本願相應就是一念相應,念念相應念念感通,真是這麼簡單,那為什麼修起來那麼難,難以相應呢?原因就是我們自性都是帶著各種各樣的「有相障礙」去行持,包括我們思想的障礙,我們總認為往生極樂世界靠的就是念佛。事實上,「走過來」的同修發現念佛多年仍不能與佛感應道交,這不得不引起我們淨土學人的深刻反思。
四無相偈中,什麼是我相?我們把它明了了,我們念佛的時候就知道要以一顆什麼樣的念波層面去念,你是以一顆執著於「有相覺知」的層面來念無相,那種覺性本願「僥倖」的那個佛,還是以一顆經過行證而發起「本願共振」與彌陀相應的那個高度來念佛,二者功用是不一樣的。「我相」就是指讓我們破內六根,無我相之「我」是怎麼存在的呢?是因為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而產生當下的一種作用,這種作用就形成了「假我」。要想讓我們的「六根」不形成作用,「我相」就破除了。隨著我們「業識流」的種種習氣和妄想,怎能不形成作用啊!(想要了解更多實證實修內容,請添加評論區聯繫方式,進群)
要想做到「內無著」,我們往往都習慣於修定、修清淨心,這個是錯誤的方向,不是簡單的理解為「反觀內省、六根不外援」,想一想,我們「六根不外緣」的時候,即刻六根就會「內緣」,即使我們把眼睛蒙上,把身體束縛住,我們的六根仍然在作用,至少閉目靜坐念佛的時候,眼前漆黑,總想「向外看」。甚至我們靜坐入小禪定以後,感覺身心輕安,但身體的「六根的覺知」卻都在外緣,入甚深禪定就更不用提了。所以我們入甚深禪定也不是一心清淨,而是帶著自己紅塵和自性裡面的種種「貪慾」去遊歷十方,去隨意變現,就如同我們的夢境一樣,在夢裡六根看似不作用了,但是我們夜間為什麼要做夢呢?其實人的微細的夢是很多很多,一個接一個的變現,剎那不停……,所以夢境就是當六根不作用時,我們八識田自性裡面業識流的一種「變現」,大家不要簡單地認為:夢是很「隨意」的一種變現,
它是我們「禪定功夫和宿世根性」的一種顯現,但是往往要想真正地做到「內六根無著」,並不是大家所說的「反觀內省」,反觀「觀」什麼?內省「省」什麼?這只是大家說的漂亮名詞而已,反觀不還是「六根內援」了嗎?其實,你無論是觀內還是觀外,其實都是「妄想」在作用,都是在隨業流轉……。所以怎麼才能「破我相」呢 ? 「破我相」就是我們要對外界「作用」,但是作用什麼呢 ? 作用內六根執著。總的來說,就是一句話要「廣行慈悲喜舍廣行布施」。我們才能夠獲得「我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