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無相偈中什麼是我相?

2020-12-24 淨土禪院往生心法

「觀四無相」是在每次上坐覺照念佛行持的時要誦的。把它作為一首偈語,我們要時常誦讀。這個也是《金剛經》的精華,我們叫它四無相偈。就是大家都熟悉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我們都知道要破四相,那麼首先應該知道什麼叫四相?四相裡面暗含著一個什麼道理?佛在《金剛經》中告訴我們「一切法皆從此經出」。《金剛經》是講空的。一切「妙有」皆從「空」中生,那麼也包括,經常念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金剛經》就是讓我們由「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當下,回歸到自性本空。佛陀一點一點給我們證實:一切皆無住,所以《金剛經》的精華就是四無相偈。

那麼為什麼我們把它搬到實修當中來作為一項重點的修持內容,原因就是我們修淨土念佛法門講的就是「借佛力」,就是與彌陀本願相應。我們要不斷地去至心一處、一心專念,而這些是有前提的,就是能夠覺察「自性本空」。也就是說,先把自己所有的知見、所有的依相而住、依相而修的傳統修學形式「化空」,包括我們的思想,我們每天如是上坐之前所修持的。這個四無相偈,就是讓我們「觀空」,就是讓我們能夠「洞悉」到所有的一切,包括我們自性的感知,覺相的「本來面目」,這是提升自我。這是凡夫與彌陀本願的「清淨覺相」相應的一種「覺照」。

如果我們不能觀到「四無相本空」,而是帶著一顆「有相的心」來修持「入無相之性」是不可能的,我們總是「妄想」著阿彌陀佛乘大願接引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都是帶著種種障礙來顯與彌陀佛性相應,這是主觀的障礙 這個障礙從我們「性體」上得不到「化空」,得不到解脫。我們是很難與彌陀本願相應,真正的與彌陀本願相應就是一念相應,念念相應念念感通,真是這麼簡單,那為什麼修起來那麼難,難以相應呢?原因就是我們自性都是帶著各種各樣的「有相障礙」去行持,包括我們思想的障礙,我們總認為往生極樂世界靠的就是念佛。事實上,「走過來」的同修發現念佛多年仍不能與佛感應道交,這不得不引起我們淨土學人的深刻反思。

四無相偈中,什麼是我相?我們把它明了了,我們念佛的時候就知道要以一顆什麼樣的念波層面去念,你是以一顆執著於「有相覺知」的層面來念無相,那種覺性本願「僥倖」的那個佛,還是以一顆經過行證而發起「本願共振」與彌陀相應的那個高度來念佛,二者功用是不一樣的。「我相」就是指讓我們破內六根,無我相之「我」是怎麼存在的呢?是因為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而產生當下的一種作用,這種作用就形成了「假我」。要想讓我們的「六根」不形成作用,「我相」就破除了。隨著我們「業識流」的種種習氣和妄想,怎能不形成作用啊!(想要了解更多實證實修內容,請添加評論區聯繫方式,進群)

要想做到「內無著」,我們往往都習慣於修定、修清淨心,這個是錯誤的方向,不是簡單的理解為「反觀內省、六根不外援」,想一想,我們「六根不外緣」的時候,即刻六根就會「內緣」,即使我們把眼睛蒙上,把身體束縛住,我們的六根仍然在作用,至少閉目靜坐念佛的時候,眼前漆黑,總想「向外看」。甚至我們靜坐入小禪定以後,感覺身心輕安,但身體的「六根的覺知」卻都在外緣,入甚深禪定就更不用提了。所以我們入甚深禪定也不是一心清淨,而是帶著自己紅塵和自性裡面的種種「貪慾」去遊歷十方,去隨意變現,就如同我們的夢境一樣,在夢裡六根看似不作用了,但是我們夜間為什麼要做夢呢?其實人的微細的夢是很多很多,一個接一個的變現,剎那不停……,所以夢境就是當六根不作用時,我們八識田自性裡面業識流的一種「變現」,大家不要簡單地認為:夢是很「隨意」的一種變現,

它是我們「禪定功夫和宿世根性」的一種顯現,但是往往要想真正地做到「內六根無著」,並不是大家所說的「反觀內省」,反觀「觀」什麼?內省「省」什麼?這只是大家說的漂亮名詞而已,反觀不還是「六根內援」了嗎?其實,你無論是觀內還是觀外,其實都是「妄想」在作用,都是在隨業流轉……。所以怎麼才能「破我相」呢 ? 「破我相」就是我們要對外界「作用」,但是作用什麼呢 ? 作用內六根執著。總的來說,就是一句話要「廣行慈悲喜舍廣行布施」。我們才能夠獲得「我相」。

相關焦點

  • 《金剛經》中「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是什麼意思?
    若善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金剛經》好多處都提到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相」這個字的意思就是現象,文字上是現象,依照人的思想心理來說就是觀念。金剛經我相度眾生時,見有能度的我,則有我相,不見有能度眾生的我,則無我相
  • 《金剛經》裡面說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相指什麼?
    《金剛經》裡面多次出現,「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佛說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該如何理解這四相呢?從字面意義上看,相即形狀,四相即我的形狀、人的形狀、眾生的形狀、壽者的形狀。
  • 佛教問答:什麼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中的現實生活中的「相」?
    01「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基本含義這句話出自《金剛經》,原句是這麼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什麼是「如來」呢?按照《金剛經》的解釋就是「無所去,也無所來。」只有找到那個如如不動的「自己」才是找到了真正的「自己」。
  • 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領悟到什麼是我相,可能是一剎那的,也可能用了很長時間,但沒關係,那個是真相,隨時在等著我們,也許是通過閱讀經論,也許是別人的言教,也許你什麼都沒做,忽然間看到花開花落,你就明白了。誰知道呢?人相、眾生相,也是如此,通過緣起性空,通過對六塵、六識、六根的深入思維,也許忽然間有一天就明白了。人相,就是我們認識的那個「認識」,比如,我認識的一個人,這個就是一個相。他(他)作為一個被執取的、被誤解為不變的「相」,存在於我們的認知中。事實上,這個「相」是虛妄的。
  • 什麼是「無我相」?
    今天我們就帶著這個問題去佛經中找答案,我們已經知道在大乘佛經《金剛金》中「破相」的意思,那這部經書中還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話:「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也許,你明白了這句話,就不會有太多的痛苦了。1、「煩惱」從何而來?
  • 《金剛經》的精髓: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金剛經》的精髓: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金剛經》的精髓這一觀念,在我心中已定論了很長一段時間了。自我們認知以來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就想起《金剛經》,對其精髓的領會和理解。
  • 2019系列之《金剛經》裡的「我相」代表了什麼?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接著上回說:我人眾生壽者四相,先了解「相」,「相」這個字作為動詞,是看,查看,仔細看,相面,相馬就是這個相。經文裡的「相」,是名詞,看組詞,照相,相貌,長相,星相,這樣看來,我相就是我的模樣,我的形象,我的身體,我的血肉,我的言行。再給您一個解釋,「我相」就是「我」的定義,」我」的概念。中國的聖人老子就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 《金剛經素解》:如何不住我相,人相,壽者相和眾生相,如何無我
    你要說他入定什麼都不想,難道是真的沒有想法嗎?也不能這麼說,因為入定可以覺知周圍的一切。所以,只能用非有想,非無想來進行表達。佛陀又說道:「不管是怎麼樣的眾生,我都令他們證得涅槃,而進入寂滅解脫的境界,度他們到達解脫的彼岸。」什麼是無餘涅槃呢?無餘就是很徹底了,無漏了。所謂漏,就是六根還可以漏東西進來汙染本心。如果已經證得涅槃了,本心已經不會退轉了。
  • 《金剛經》中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指為何?如何斷滅
    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金剛經》《金剛經》處處提出四相,作為《金剛經》中極為重要的概念,四相究竟所指為何?下面,我們一一來加以說明。一、我相我相——度眾生時,見有能度的我,則有我相;不見有能度眾生的我,則無我相。我相不是本來有,取我則有我相,不取則無我相。何為取我而有我相?例如,你有錢財,若執自己有財便有我相,不執自己有財便無我相。我相,是從執著而有。
  • 斷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成就羅漢四果
    《金剛經》反覆強調修行要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我們一般人的會愛自己,愛自己就愛自己的樣子——我相,內心不斷重複對自己的念頭,可是念頭是剎那生滅的,所以我相就不斷在變化,直到我們老了以後,發現沒有一個不變的我。「我相」根本不存在,「我相」是我們想出來的一個東西。
  • 佛教問答:怎樣理解「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那麼我們不由發問,什麼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呢?01什麼是「我相」?「我相」其實很好理解,因為人凡事都帶著一個「我」,無論你說什麼,做什麼都離不開「我」這個相,只是對「我」這個相理解的層次不太一樣罷了。從根本上來說,所有相都是「我」相。只是在這裡主要區分一個小我,肉殼的我,另外就 是一個觀念的「我」而已。可是肉殼的「我」好理解,觀念的「我」卻難以明白。
  • 《金剛經》中的「相」,究竟指的是什麼?要如何破除?
    這些物質,在佛教中稱之為「相」。一個人修行,就是要從有相,達到無相。在《金剛經》中,佛陀提到了很多的「相」,具體的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作為菩薩,就是要做到沒有這四相,否則,就不是菩薩。也就是說,放眼望去,這個世界的一切,都是假的。當你的認知達到這個程度,你才是真正的菩薩。《金剛經》中的「相」,究竟指的是什麼?
  • 您怎麼理解: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不要還有我相,後者即是有是非,計較你我相,是壞的,會影響他人,也會受因果。修行要掃除四相。不要光看別人的過錯,不要起分別心,人皆有佛性。要常常看自己有無過失,有則改之,才不會與道相違。」夥伴們對佛經有些熟悉之後,在生活中,慢慢地開始結合佛經,從生活中去觀察,佛法在生活中的運用。這不一早我們開始了解「四相」。
  • 什麼是佛教中的「三十二」相!
    以佛學經論為主導,講解佛學相關的知識要點;今天為大家分享的主題是:佛教中的三十二相是指哪些形相?希望能幫到大家了解更多佛學知識!三十二相是轉輪聖王及佛之應化身所具足之三十二種殊勝容貌與微妙形相。以《大智度論》卷四所載,即:一,足下安平立相二,足下二輪相三,長指相四,足跟廣平相五,手足指縵網相六,手足柔軟相七,足趺高滿相八,腨如鹿王相九,垂手過膝相十,陰藏相十一,身廣長等相十二,毛上向相十三,一孔一毛生相
  • 佛理智慧:《圓覺經》之『云何我相、人相、眾生相、壽命相』
    善男子,其心乃至證於如來,畢竟了知清淨涅槃,皆是我相。善男子,什麼是我相?我相就是眾生的心所證的境界,即是心所了別的境界。譬如有人,百骸調適,不知有身,或因攝養不好,導致四肢軟弱麻木,忘了有身,若微加針刺或艾灸,則因痛覺而知有我,因為認知分別才感覺有我的身體,。
  • 《金剛經》中,「壽者相」指的是什麼?真理解的人並不多
    讀過《金剛經》的人都知道,佛在經中多次提到「四相」,即我相、人相、眾生、壽者相。這「四相」看似簡單,但實際上所隱含的寓意卻是非常微妙的,尤其是「壽者相」,更不是一般人所能夠理解,也就是說,真正理解「壽者相」這一概念的人並不多。那麼,何謂「壽者相」呢?
  • 佛在經上說的「我相」是什麼?他和「我執」有何不同?
    佛在金剛經中說:菩薩若有我相、人相、壽者相、眾生相,則不名菩薩。我相說的是什麼?圓覺經云: 「善男子,云何我相,謂諸眾生心所證者,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調適,忽忘我身,四肢弦緩,攝養乖方,微加針艾,則知有我,是故證取方現我體。善男子,其心乃至證於如來,畢竟了知清淨涅槃皆是我相。」
  • 《天道》:淺處說是導人向善的教義,善惡本有人相,我相,眾生相
    擺一道茶,我們一起聊聊關於《天道》中的那些不易被常人理解的想法和思維每個人都會用自己的眼界去解讀《天道》,至於看到什麼,知道什麼,都是你自己的極限。我認為的認為,是我的認為,非是《天道》裡的本來。即便是呼之欲出,也是不能說一個所以然。即便真理版和揣摩版允許在可能與事實之間,存續一個演化過程。可最終能看見什麼,悟到什麼,是真理版,還是踹度版。
  • 從《金剛經》、《圓覺經》、《涅槃經》中看「無我」與「我相」
    編輯:普寂緣起與大意本篇主要是談我義及由此體相關係而衍生的「我相」(此「我相」有別於下文中我人眾生壽者四相中的「我相」,故以引號標示) 。眾所周知,無我是佛法基本理論。《金剛經》中述及的「我相」更可細分為我、人、眾生、壽者四相。
  • 《金剛經》: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
    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須菩提。(一)「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