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裡面說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相指什麼?

2021-01-09 老龍居士

《金剛經》裡面多次出現,「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佛說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該如何理解這四相呢?

從字面意義上看,相即形狀,四相即我的形狀、人的形狀、眾生的形狀、壽者的形狀。《金剛經》是大乘佛法,講的是如何生菩提心,佛法唯識宗裡面講二無我:人無我,法亦無我。無我即不執著於這個"我"的形狀。六祖聽聞「應無所住處而生其心」頓悟自性,作出「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從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偈子來。「緣來是我」佛法有兩重道理一為因果,二為輪迴。又如何理解四相呢?從形狀來理解也無不可,不過限於文字,難達透徹,不能很好的解這其中的微妙關係。讀佛經最好的解讀是以佛經來講解佛經,佛經比較深奧邏輯比較微妙,流傳的佛經又比較多,建議可以先讀一下《佛經十三經》,同時可以參考相關大德高僧們的解讀,這樣比較容易讀懂。

《圓覺經》對此四相有解釋:

「善男子,云何我相?謂諸眾生心所證者……

云何人相?謂諸眾生心悟證者……

云何眾生相?謂諸眾生心自證悟所不及者……

云何壽命相?謂諸眾生心照清淨覺所了者,一切業智所不自見,猶如命根。」

——《圓覺經.淨諸業障菩薩》

這幾句解釋是從心識上來解釋的,已經比較通透明了了,但是對普通人來講還不夠通俗。六祖惠能對四相也有比較接地氣的說法,「修行人有四相。心有能所之分、主客之分,輕慢眾生成為我相。自恃持戒,輕破戒者稱為人相。厭三途苦,原生諸天,是眾生相。心中眷愛長年而勤修福業,法執不忘,是「壽者相」。有四相者即是眾生,無四相者即是菩薩。」

明白這四相有什麼作用呢?明白這四相就無需飲用太多的心靈雞湯了,不用在「我相」上顛倒我樂長淨了。看透紅塵又能入的紅塵,所謂的不畏生死,不住涅槃,日益精進,方能真正有益於眾生。

相關焦點

  • 《金剛經》中「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是什麼意思?
    《金剛經》大乘正宗分中講:何以故。須菩提。若善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金剛經》好多處都提到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相」這個字的意思就是現象,文字上是現象,依照人的思想心理來說就是觀念。
  • 《金剛經》中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指為何?如何斷滅
    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金剛經》《金剛經》處處提出四相,作為《金剛經》中極為重要的概念,四相究竟所指為何?下面,我們一一來加以說明。有了眾生相便迷失佛性,迷佛性則心有生滅——有眾生生,有眾生滅,故有眾生得滅度者——滅去眾生相,是為離相見性,見佛性則無生滅,是故無眾生得滅度者。四、壽者相壽者相—遇境逢緣,取捨分別,經過很長久的時間,仍堅持取捨分別,是為壽者相。
  • 《金剛經》中,「壽者相」指的是什麼?真理解的人並不多
    讀過《金剛經》的人都知道,佛在經中多次提到「四相」,即我相、人相、眾生、壽者相。這「四相」看似簡單,但實際上所隱含的寓意卻是非常微妙的,尤其是「壽者相」,更不是一般人所能夠理解,也就是說,真正理解「壽者相」這一概念的人並不多。那麼,何謂「壽者相」呢?
  • 斷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成就羅漢四果
    《金剛經》反覆強調修行要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我們一般人的會愛自己,愛自己就愛自己的樣子——我相,內心不斷重複對自己的念頭,可是念頭是剎那生滅的,所以我相就不斷在變化,直到我們老了以後,發現沒有一個不變的我。「我相」根本不存在,「我相」是我們想出來的一個東西。
  • 《金剛經》: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
    「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直譯--「若是執取一切法的法相,就是執著有真實的我、真實的人、真實的眾生,以及真實的壽者。」我是指覺知心,一般眾生都執著以為能分別了知的意識覺知心為真實、不壞,以這個覺知心為我,就這樣著我。可是意識覺知心是緣起的法,是因緣生、因緣滅的法,是虛幻不實、是無常不堅的法,這樣有生有滅的法,怎麼可能是真實不壞的呢?但是眾生就是一直執著此意識覺知心為真實,就是「著我」。
  • 《金剛經素解》:如何不住我相,人相,壽者相和眾生相,如何無我
    佛陀又說道:「不管是怎麼樣的眾生,我都令他們證得涅槃,而進入寂滅解脫的境界,度他們到達解脫的彼岸。」什麼是無餘涅槃呢?無餘就是很徹底了,無漏了。所謂漏,就是六根還可以漏東西進來汙染本心。如果已經證得涅槃了,本心已經不會退轉了。2.實無眾生【原文】「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 《金剛經》的精髓: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金剛經》全長不達萬字,從經的形式經文來看,全經理論都在闡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從立意上看,佛在經中鮮明地指出,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佛告訴須菩提,「當知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簡明的告訴佛弟子,佛與一切的區別,菩薩與非菩薩之間的不一樣。從學佛的根本目的看。
  • 佛教問答:怎樣理解「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那麼我們不由發問,什麼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呢?01什麼是「我相」?「我相」其實很好理解,因為人凡事都帶著一個「我」,無論你說什麼,做什麼都離不開「我」這個相,只是對「我」這個相理解的層次不太一樣罷了。從根本上來說,所有相都是「我」相。只是在這裡主要區分一個小我,肉殼的我,另外就 是一個觀念的「我」而已。可是肉殼的「我」好理解,觀念的「我」卻難以明白。
  • 您怎麼理解: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金剛經》中一直提到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在網絡上,這四相的解釋不少,各有不同。佛經中,佛陀告訴我們很多內容,但需要將之運用,則需要我們在生活中,去觀察與運用,畢竟法是每個人各自去實踐的,這樣才能變成智慧,學佛學智慧。
  • 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領悟到什麼是我相,可能是一剎那的,也可能用了很長時間,但沒關係,那個是真相,隨時在等著我們,也許是通過閱讀經論,也許是別人的言教,也許你什麼都沒做,忽然間看到花開花落,你就明白了。誰知道呢?人相、眾生相,也是如此,通過緣起性空,通過對六塵、六識、六根的深入思維,也許忽然間有一天就明白了。人相,就是我們認識的那個「認識」,比如,我認識的一個人,這個就是一個相。他(他)作為一個被執取的、被誤解為不變的「相」,存在於我們的認知中。事實上,這個「相」是虛妄的。
  • 《金剛經》裡說的「無我相、無人相……」為何會被曲解?
    如有一本講解金剛經的古書叫做《金剛心總持論》,那上面對「無四相」的解釋是:菩薩之人,知身是幻,悟世無常,不惜身命,何況資財,但學大乘佛之教法,名無我相。等觀眾生,皆如赤子,不擇冤親,平等濟度,名無人相。於世間心,一了永了,更不相續,名無眾生相。
  • 《金剛經》中的「相」,究竟指的是什麼?要如何破除?
    這些物質,在佛教中稱之為「相」。一個人修行,就是要從有相,達到無相。在《金剛經》中,佛陀提到了很多的「相」,具體的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作為菩薩,就是要做到沒有這四相,否則,就不是菩薩。也就是說,放眼望去,這個世界的一切,都是假的。當你的認知達到這個程度,你才是真正的菩薩。《金剛經》中的「相」,究竟指的是什麼?
  • 為什麼《金剛經》中說「若有四相,既非菩薩」?
    《金剛經》裡佛陀告訴須菩提說「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既非菩薩」。佛陀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們先看看「四相」的含義。四相是指「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四個部分,是佛家經典中經常提到的一個概念。我相。
  • 《金剛經》: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
    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須菩提。(一)「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 《金剛經》: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
    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直譯--「為什麼呢?如果執取空無一切法的非法相,就是執著有真實的我、真實的人、真實的眾生、真實的壽者。」若於一切法起「斷滅想」,則是「取非法相」;法相不可執取,非法相亦不可取,乃至不可執取「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為「非法相」。「取」,就是執著、認取的意思;「非法相」,就是一切法的斷滅相、空無所有之相。
  • 《金剛經》:破四相,破六塵,方可證悟心靈空境!
    1,破「四相」《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俗稱《金剛經》,其核心思想是「無住於相」,它要求人們克服一切的法相和非法相達到破無可破,徹底無礙的境界。認為宇宙間的事物本身不是恆常不變的,實相實為空性。所謂的「四相」指「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 為什麼所有人讀了金剛經都會著相
    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若有人說,佛陀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你意下如何,這樣的人理解我今天所說的含義不?不理解,佛陀。這樣的人不理解佛陀你所說經文的含義。為什麼呢?佛陀你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就不是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叫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 《金剛經》要義:掃一切相,破一切執(二)
    《金剛經》中所說的四相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見是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相,即相狀、現象,廣義上是指認識中的表象或概念(名)。簡單地說,眼耳鼻舌身意六識所直覺的對象稱為相。《金剛經》否定一切相,認為一切相皆非真實,一切相皆虛妄不實。諸法實相(真如)離一切相,即實相無相。反過來說,離一切相才能體證諸法實相。  《金剛經》是佛陀為最上乘的大乘菩薩說的,所以,佛陀一開始就單刀直入,開宗明義地教導菩薩:要降伏虛妄之心,持守心念,首先就要掃除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相」的分別執著。「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 金剛經釋疑:金剛經為什麼要破四相
    從這段問答中,即可解釋四相的問題:1、阿羅漢如果想「我是阿羅漢」,這個「我」,就是我相。2、阿羅漢如果想「我是阿羅漢,別人不是」,這個「別人」,就是「人」。3、阿羅漢如果想「我已經證得四果,不用再輪迴,別的眾生沒證,還要再接著輪迴」,這個「眾生接著輪迴」,就是死此生彼的眾生相。4、阿羅漢如果想「我已經證得四果,何時舍壽命,趣入涅槃」,這個「壽命」,就是壽者相。
  • 四無相偈中什麼是我相?
    「觀四無相」是在每次上坐覺照念佛行持的時要誦的。把它作為一首偈語,我們要時常誦讀。這個也是《金剛經》的精華,我們叫它四無相偈。就是大家都熟悉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我們都知道要破四相,那麼首先應該知道什麼叫四相?四相裡面暗含著一個什麼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