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裡面多次出現,「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佛說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該如何理解這四相呢?
從字面意義上看,相即形狀,四相即我的形狀、人的形狀、眾生的形狀、壽者的形狀。《金剛經》是大乘佛法,講的是如何生菩提心,佛法唯識宗裡面講二無我:人無我,法亦無我。無我即不執著於這個"我"的形狀。六祖聽聞「應無所住處而生其心」頓悟自性,作出「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從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偈子來。「緣來是我」佛法有兩重道理一為因果,二為輪迴。又如何理解四相呢?從形狀來理解也無不可,不過限於文字,難達透徹,不能很好的解這其中的微妙關係。讀佛經最好的解讀是以佛經來講解佛經,佛經比較深奧邏輯比較微妙,流傳的佛經又比較多,建議可以先讀一下《佛經十三經》,同時可以參考相關大德高僧們的解讀,這樣比較容易讀懂。
《圓覺經》對此四相有解釋:
「善男子,云何我相?謂諸眾生心所證者……
云何人相?謂諸眾生心悟證者……
云何眾生相?謂諸眾生心自證悟所不及者……
云何壽命相?謂諸眾生心照清淨覺所了者,一切業智所不自見,猶如命根。」
——《圓覺經.淨諸業障菩薩》
這幾句解釋是從心識上來解釋的,已經比較通透明了了,但是對普通人來講還不夠通俗。六祖惠能對四相也有比較接地氣的說法,「修行人有四相。心有能所之分、主客之分,輕慢眾生成為我相。自恃持戒,輕破戒者稱為人相。厭三途苦,原生諸天,是眾生相。心中眷愛長年而勤修福業,法執不忘,是「壽者相」。有四相者即是眾生,無四相者即是菩薩。」
明白這四相有什麼作用呢?明白這四相就無需飲用太多的心靈雞湯了,不用在「我相」上顛倒我樂長淨了。看透紅塵又能入的紅塵,所謂的不畏生死,不住涅槃,日益精進,方能真正有益於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