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要義:掃一切相,破一切執(二)

2021-01-09 網易

2020-08-03 13:12:33 來源: 一步一禪

舉報

  

2.掃四相、破四見

  

  《金剛經》中所說的四相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見是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相,即相狀、現象,廣義上是指認識中的表象或概念(名)。簡單地說,眼耳鼻舌身意六識所直覺的對象稱為相。《金剛經》否定一切相,認為一切相皆非真實,一切相皆虛妄不實。諸法實相(真如)離一切相,即實相無相。反過來說,離一切相才能體證諸法實相。

  《金剛經》是佛陀為最上乘的大乘菩薩說的,所以,佛陀一開始就單刀直入,開宗明義地教導菩薩:要降伏虛妄之心,持守心念,首先就要掃除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相」的分別執著。「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在《金剛經》中,佛陀一再強調掃四相的重要性。

  

  實際上四相隸屬於法相,是法相的一些具體表現形式。法相的範圍很大很廣,自然界的法相、社會領域的法相和心理、精神層面的法相統統都包括在內,而四相則側重於社會領域的法相。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具有自然屬性,但人的根本屬性是社會屬性,因為人是在特定的社會關係中生活的,所以,較之於自然界的法相,社會領域的法相對於人的思想觀念的影響更大、更深刻。故此,掃法相首先要掃除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四相。

  為什麼會有「我相」?我相因我執而起。我執是世人與生俱來的「執心」。佛教所說的「我」不是指我自己,不是人稱代詞「我」的意思,而是指實有、實常、自為主宰的東西,或叫自存不依他的自在自主者。我分為法我(諸法實體)和人我(個體自我)。

  按照佛教的緣起說,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依條件而生,且不能恆常存在,緣聚則生,緣散則滅。所以,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可以獨立自在、自為主宰的東西,這樣的自在自主者絕對不可能存在,這就是佛教常說的「諸法無我」。無我,意謂一切萬法都無常住不變、永恆實在的「我」(自為主宰者)存在,世間一切現象皆無獨立實常的自性。無我與無自性、性空基本同義,只不過與「自性」相比,「我」多了「自為主宰」的含義。

  

  無我分為人無我和法無我二義。人無我的意思是眾生個體皆由五蘊和合而成,沒有眾生所執為實常的自我。法無我的意思是世間一切法包括五蘊、四大等等,凡以名言概念表述的一切,皆是因緣所生法,皆是生滅法,或心識變現之法。可是,世人因迷惑顛倒,皆具有與生俱來的我執,錯誤地執著於實際上無「我」(自為主宰者)的東西,以為無「我」的東西是真實存在的實我,將並非實常自主者看作實常自主之我。如執五蘊和合的肉身為實在的我,或執色身為我,或執心為我,或執五蘊外別有我,或執五蘊中有我等等,皆屬我執。

  認為五蘊和合的身體是實我,或認為這個血肉之身就是真我,就著了我相。有了我相,就認為我是獨立存在的個體,必須滿足自己的需要,必須維護自己的權益;認為我是我,你是你,他是他,這樣就有了你我他的分別;有了這種自他分別心,就會產生自己與他人的疏離感和隔閡感,甚至覺得自己與他人是矛盾對立的,於是就著了人相。有了人相,就必定會著眾生相,將自我以外的眾多他人劃分為一個個群體,將自己所屬的群體與其他群體對立起來。於是,群體之間就產生種種競爭、爭執和衝突,甚至引發戰爭,這都是著了眾生相導致的後果。實際上狹隘的集體主義和狹隘的民族主義都可歸入眾生相。

  

  著了我相,就會產生種種執念和欲求,如希望自己健康長壽,甚至夢想長生不老;希望自己愛戀的人永不分離,自己喜歡的東西永不毀壞;希望自己的財富永不散失,地位永不動搖,事業永不衰落,這樣就著了壽者相。萬事萬物都存在外相,在緣盡消散之前事物的外相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具有使用期限或存在的時限,這就是壽者相。如果把相對的穩定性當成了恆常不變的實體,這就著了壽者相,就會生起種種煩惱痛苦。例如人生短暫,最多也只能活百歲,長生不老這是不可能實現的痴心夢想,若祈求永生不死就是執著於壽者相,只會增加無窮的煩惱和痛苦。

  四相皆起於我執。有了我執就產生種種煩惱痛苦,產生各種自私自利的念頭,甚至幹各種損人利己的壞事。所以,佛教認為我執是煩惱之根,一切煩惱皆從我執起;我執也是無明的主要內容,是使眾生流轉生死、世界惡濁不淨的萬惡之源。

  

  四相中的我相是根本,是核心。可以說,四相是我執的四個方面或四個層次。故此,要掃除四相必須先破除我執,若能破除我執,就能遠離四相。所以,在《金剛經》中,佛陀教導菩薩應離四相而修一切善法,離四相而度一切眾生,若不掃四相而修道修行,則不能成一切聖果。

  人的煩惱痛苦都因四相而起,若能破除我、人、眾生、壽者四相的執著,就不會有煩惱痛苦,不會起貪嗔痴慢疑之心。《金剛經》提到,佛陀在過去世被歌利王割肉餵鷹,當他被節節肢解時,他沒有生起嗔恨之心,因為佛陀當時內心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和壽者相的分別執著。

  四相皆由一念妄心而起,所以,四相其實就是四種主觀觀念的映射。相是現象,所以四相是從物質層面上說的。從心理層面而言,與「四相」相對應的是「四見」,即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金剛經》說:「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說義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見」意謂見解、觀念。四見是執著四相所產生的四種主觀心理意識,也是因緣而生,是假名稱謂,由內心的妄念而生,確實沒有這種種「見」的真實存在,只是隨順世俗,才說有四見罷了。若認為確實有四見的真實存在,就沒有理解佛說法的旨趣。因為諸「見」若確實存在的話,就談不上對治和斷除了。按照佛理,只要轉識成智,就能夠消除四見。

  

隨喜轉發,家宅永安,所求遂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菩薩無住相布施——漫談《金剛經》要義
    菩薩無住相布施——漫談《金剛經》要義 美佛慧訊 第八十二期 作者:昭慧法師 本經翻譯背景簡介 漢傳佛教界流通最廣的《金剛經》誦本,譯者是四大譯經家之一鳩摩羅什大師。
  • 《金剛經》:破四相,破六塵,方可證悟心靈空境!
    1,破「四相」《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俗稱《金剛經》,其核心思想是「無住於相」,它要求人們克服一切的法相和非法相達到破無可破,徹底無礙的境界。認為宇宙間的事物本身不是恆常不變的,實相實為空性。所謂的「四相」指「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 《金剛經》: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
    直譯--「若是執取一切法的法相,就是執著有真實的我、真實的人、真實的眾生,以及真實的壽者。」解釋--「若取法相」--修行是用意識覺知心來修行,意識心若取相,執取種種相,就包括「法相」和「非法相」。執取法相是執取什麼法呢?
  • 佛教:《金剛經》中的五大名句,越讀越開悟!
    誦讀金剛經有大福報,可幫助人破迷開悟,增進法身慧命,究竟解脫。就如《三皈依》裡所說: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佛法是人生的指路明燈,助人遠離無明黑暗,得到救渡。本篇文章,小編就該經中的五大名句,為大家簡要闡釋,希望大家能夠受益。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 《金剛經》的精髓: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金剛經》的精髓: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金剛經》的精髓這一觀念,在我心中已定論了很長一段時間了。自我們認知以來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就想起《金剛經》,對其精髓的領會和理解。
  • 從《金剛經》、《圓覺經》、《涅槃經》中看「無我」與「我相」
    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金剛經》屢屢提及這四相,說明菩薩度眾生是沒有我相的。佛陀更以自身的經歷,說明往昔遭歌利王割截身體時,若有這四相的話,應生瞋恨,那就不能成就菩薩行了。有趣的是,《金剛經》提及「我相」的時候,並不直接單單用「我相」二字,而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相併說。
  • 讀《金剛經》,如是觀一切有為法
    在《金剛經》裡,有著名的四句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何謂有為法?在佛學的觀點裡,有為是指「造作」,「有所作為」,這些「有為」表現出來的現象稱之為「有為法」。在「緣起性空」的理論基礎上,「一切有為法」空無自性,因而都是假生假滅。所以在《金剛經》四句偈裡,認為「一切有為法」都像夢、幻、泡、影,是虛妄不實的東西,也比作露、電,形容快且短暫,難以把握,實則也是無從把握,是佛家所說的「得非所得,了不可得」,所以《金剛經》裡還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話,叫做「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無非就是說明追求這些外物終究沒有實質意義。
  •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是什麼意思?《金剛經》在教我們什麼?
    今天先來說一下《金剛經》,其全稱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屬於大乘佛教般若類的經典。從字面理解,金剛指無堅不摧,堅若磐石的,「般若」是開悟的智慧,也就是佛法的意思,「般若密」是指到達彼岸的意思,我們知道佛陀的世界觀裡是有六道輪迴的,到達彼岸就是脫離六道輪迴達到涅槃。那麼《金剛經》就是教人堅若磐石的開悟智慧。1、何為「破相」?
  • 《金剛經》裡面說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相指什麼?
    《金剛經》裡面多次出現,「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佛說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該如何理解這四相呢?從字面意義上看,相即形狀,四相即我的形狀、人的形狀、眾生的形狀、壽者的形狀。
  • 西藏花教薩迦派與「道果法」,先修善,再破我執,除一切見
    後來,八思巴又進言忽必烈,請求元朝中央免除西藏寺院的一切賦稅負擔,驛使、官兵不要沿途住宿寺院,都得到忽必烈的認可。此舉對於藏區佛教文化的發展作用極大。同時,元朝統治者對藏僧大加賞賜,僧侶官員中貪汙盛行,元朝國庫入藏幾達半數,對內地危害程度很深。薩迦派教法的核心是「道果法」。
  • 破執念的覺慧: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聽聽一空怎麼說破執念煩惱
    經典佛語: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出自佛法經典《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當作如是觀。所有相皆是虛妄:一空為什麼說一切相皆為虛幻此方便說,是破執念的覺慧你且聽且證,且三思而行且聽如下賈明與致信對話:賈明問致信:所有相皆是虛妄怎麼理解?為何都是虛妄?致信答:所說所有相,從知而說有人的心相,從物而說有物的物相,心相和物相互依存而生,此而生出人之覺慧,佛陀所說相,乃包含宇宙世間一切所有存在。
  • 《金剛經》中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指為何?如何斷滅
    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金剛經》《金剛經》處處提出四相,作為《金剛經》中極為重要的概念,四相究竟所指為何?下面,我們一一來加以說明。一、我相我相——度眾生時,見有能度的我,則有我相;不見有能度眾生的我,則無我相。我相不是本來有,取我則有我相,不取則無我相。何為取我而有我相?例如,你有錢財,若執自己有財便有我相,不執自己有財便無我相。我相,是從執著而有。
  • 佛在經上說的「我相」是什麼?他和「我執」有何不同?
    佛在金剛經中說:菩薩若有我相、人相、壽者相、眾生相,則不名菩薩。我相說的是什麼?圓覺經云: 「善男子,云何我相,謂諸眾生心所證者,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調適,忽忘我身,四肢弦緩,攝養乖方,微加針艾,則知有我,是故證取方現我體。善男子,其心乃至證於如來,畢竟了知清淨涅槃皆是我相。」
  • 《金剛經》第6品《正信希有分》
    為什麼深信《金剛經》法義的眾生,就有無量無邊的功德呢?《金剛經》說:「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取相」,這個「相」,將世間、出世間的一切法都包括在裡面,取相就是執著一切相,對此我們可以稱之為「我執」;「取法相」,就是執著於有各色各樣的佛法,對此我們可以稱之為「法執」。「取非法相」,就是執著於非法相,對此我們可以稱之為「空執」。
  • 《金剛經》中「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是什麼意思?
    《金剛經》大乘正宗分中講:何以故。須菩提。若善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金剛經》好多處都提到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相」這個字的意思就是現象,文字上是現象,依照人的思想心理來說就是觀念。
  • 《金剛經》中,「壽者相」指的是什麼?真理解的人並不多
    讀過《金剛經》的人都知道,佛在經中多次提到「四相」,即我相、人相、眾生、壽者相。這「四相」看似簡單,但實際上所隱含的寓意卻是非常微妙的,尤其是「壽者相」,更不是一般人所能夠理解,也就是說,真正理解「壽者相」這一概念的人並不多。那麼,何謂「壽者相」呢?
  • 《金剛經》:知道這十個字的真義,便可以了悟本經的真空無相之妙
    在《金剛經》第三十一品知見不生分中,佛祖為了斷與須菩提長老的這一段公案而說了十個字,算是為此段隨機演說佛法劃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後世學習佛法的人,如果能夠真正的切實了解通達這十個字背後所說的真義,那麼便可以了悟到本經全部所說的真空無相之妙。
  • 《金剛經》:空性、無住、成佛
    一、空性《金剛經》是一部講空性的經典。空性是萬事萬物最基本的特性。人是四大五蘊和合而成,一切事物也是各種因緣和合而成。諸法之間,萬事萬物之間,互為緣起。我們堅信有一個實實在在的「法」存在,並產生對「法」的執著,這就形成了我執和法執這兩大執著。世上的人見了什麼就迷在了什麼上面。見財了就成了財迷了,見色成了色迷了,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我們證悟不到空性。「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 《頌金剛經》:離「四相」是成佛修行的實踐論
    證得各個階段不同修行境界的方法就是「離相」,能做到「離相」就是功果。「離相」雖然是一個簡單的詞,但在這裡卻包含著廣大的內容。《金剛經》說空為主旨,佛陀與須菩提反覆問答,一再伸言「離相」。何謂「離相」是一回事;怎樣「離相」是一回事;能離到何種程度是一回事;「離相」的終極意義又是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