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金剛經》、《圓覺經》、《涅槃經》中看「無我」與「我相」

2020-12-05 重樓逾陀

編輯:普寂

緣起與大意

本篇主要是談我義及由此體相關係而衍生的「我相」(此「我相」有別於下文中我人眾生壽者四相中的「我相」,故以引號標示) 。眾所周知,無我是佛法基本理論。《金剛經》中述及的「我相」更可細分為我、人、眾生、壽者四相。《圓覺經》對這四相有比較詳細的解讀。有趣的是,《涅槃經》卻處處說有我。當然,這個「我」的意義,在層次上是完全不同的。筆者從諸經中找出有關細節,試從這個「我相」的角度,鋪陳這種表面上看似不一致,卻貫徹中觀的義理。

「無我」的要義

佛說無我,基本說來就是「三法印」中的「諸法無我」,包括人無我與法無我。而本篇所說的,主要是人無我,即是指一切事物,包括人在內,都是因緣和合而成,是相對的,暫時的,沒有恆常自在的主體。而凡夫所說的這個「我」只不過是五蘊假合而成,並無恆常一體及自我主宰的能力。《俱舍論記》說:

「非自在故非我。」

《大乘義章》也說:

「苦非我體,故名為無我。」

亦即是說,無常故苦,苦故無我。但世間凡夫往往妄自執著有我,死守不放,從而引起諸多煩惱,招致種種苦果。佛陀苦心孤詣,一次又一次不厭其煩地,對我們述說無我的道理,希望我們能明白箇中道理,從而得到自在解脫。

《金剛經》中的四相

《金剛經》中佛在答須菩提關於「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的時候,對於不著「我相」如是說:

「所有一切眾生之類……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金剛經》屢屢提及這四相,說明菩薩度眾生是沒有我相的。佛陀更以自身的經歷,說明往昔遭歌利王割截身體時,若有這四相的話,應生瞋恨,那就不能成就菩薩行了。有趣的是,《金剛經》提及「我相」的時候,並不直接單單用「我相」二字,而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相併說。這四相其實包含了「我相」中的四種細微分別。在凡夫來看,其中分野實不大明顯,亦不易理解。但在菩薩的修行上,可以看到,這非但不簡單,且極重要。這在《圓覺經》中可以看到端倪。

《圓覺經》中的四相

《圓覺經》是佛陀對一眾大菩薩講解的深奧道理。在〈淨諸業障菩薩章〉中說到,一切眾生從無始以來,執著有我、人、眾生、壽者相,由是而妄見流轉,因此不能入清淨覺。據筆者的理解,這四相是修行時在不同階段、不同層次所覺證的我相,內容非常深邃奧妙。

首先是我相:「謂諸眾生心所證者」,亦即眾生心所證之的境界。就是說,在行者證悟的當下,發覺有一個「我」在證所證的境界,這就是我相。在這裡,佛陀用了一個〈病痛喻〉,就好像人在生病時,需療養而使用針艾,病者猛然感到針刺而幡然醒覺身體的存在。這就猶如在證悟的時候,感覺到有「我」的存在一樣,這就是我相。

其次是人相:「謂諸眾生心悟證者」。所謂「悟有我者,不復認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就是說,在證悟我相的基礎上,在「所證」的境中,知道有一個「能證」的心。而在這證悟的當下亦立刻明白,這個我實是非我,悟道的「我」也不能夠稱是「我」。雖然如此,那能覺知無我的,依然未完全離我,這便是人相。「悟已超過一切證者,悉為人相」,就是這個意思。而這時這種能覺悟「能與所」及「我非我」的境界已是一種超越。若與凡夫比較,已是什深層次的了。

再其次是眾生相:「謂諸眾生心自證悟所不及者」。既已超越人相中「我非我」的境界,但仍無法超越「我」的認知範圍。即是說,既有人相的「心所悟」,便有「心所悟」之不及。即便如此,此境界亦有差別相,仍有不平等心,由是便落入眾生相中。經中有云:

「『我是眾生』,則知彼人說眾生者,非我非彼。」

為何非我?因為我尚有心所悟之不及,故還不能涵蓋眾生,故我非眾生。為何非彼呢?因為同樣道理下,任何別的,也不可以是眾生。於是便有我、人和他的分別,這便是「眾生相」。這便從最初的我相落入了眾生相中。

最後是壽者相:「謂諸眾生心照清淨,覺所了者。」前面所說到的「眾生相」,是橫向的。知道非我非彼,但仍是眾生之一,而「壽者相」所說的,是縱向的。即是說這時修行上能覺的,只涵蓋業力能達的範圍,但對於業力以外的,依然無能為力。即有如經中云:

「一切業智所不自見,猶如命根。」

此處命根即業力的代名。這時已達心照清淨的境界。雖所覺仍有麈垢,但已是「我相」中的最細微階段。

《涅槃經》的有我

以上所說的都是從凡夫修行到佛位時,對「無我」信解行證的法門。但佛陀在《涅槃經》中卻把無我而有我的道理,從真實的角度,在更高層次上,再次開衍。在《涅槃經》卷二,佛陀闡述了常樂我淨的道理,其中我就是有我。

「諸法無我實非無我。何者是我?若法是實、是真、是常、是主、是依性不變易者,是名為我。」

從這裡可以看到,這時所說的我,是真實法性,與凡夫所理解的五蘊之我,是完全不同層次的。

其後佛在卷七中說:

「有諸外道,或說我常,或說我斷,如來不爾;亦說有我,亦說無我,是名中道。」

這就開示了有我、無我的中觀道理。隨之再進一步說:

「善男子,我者即是如來藏義。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即是我義。」

正是把「我」與「佛性」等同。再者,佛在在卷八深入開示:

「我與無我性無有二,如來秘藏其義如是。」

又說:

「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 」

佛於是時述說此無二之性與《般若經》的關係:善男子,我與無我性相無二,汝應如是受持頂戴。……如我先於《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中說我無我無有二相。這裡便清晰地指出其與《金剛經》的關係,說明我與無我實一事之兩面,不能只說無我,忽略有我的層面。離開此無我、有我二相說,始是中道般若的道理,始是真實法性之所在。

國醫乳藥喻

不過佛陀此時亦深深了解到,此前所說的,是「無我」的道理。但現在卻在《涅槃經》中處處說「有我」,那眾生一定非常困惑。尤其「三法印」中,不是清楚地說「諸法無我」嗎?那我們凡夫在學習佛理時,要說無我還是有我呢?所以佛陀在說這些「有我」的道理時,非常及時地用了一個〈國醫乳藥喻〉作了個解釋。

這個喻是如此說的。有一國王的醫師,慣用乳藥(即以牛乳為藥)治病,但其實並不知其所以然;只是無論什麼病,也胡裡胡塗地慣用此方而已。這時有一名醫,通曉各種病理,來到這國,得見國王,述說治病的道理。國王此時才知道,舊醫其實只是個庸醫,便把他辭退,而改聘新來的名醫作為國醫,並宣布從今以後,不得再復用舊醫的乳藥,因為此藥毒,多傷害故。

但其後國王染得一病,困苦欲死,便問國醫,應服何藥?國醫此時觀其病況,卻開了看似相同的乳藥作為藥方。國王於是大惑不解,反問醫師,乳藥不是毒藥嗎?此時國醫解釋道,是乳藥者,亦是毒藥,亦是甘露。要知道如今所開的乳藥,實與舊的乳藥不同。如今的乳藥,所採用的牛犢,不食酒糟、滑草、麥,不養在高處,不在溼處,從小飲清流,不使馳走,那這樣養大的牛犢所擠出的奶,便是甘露。其餘的,都是毒藥。國王此時便恍然大悟。

這個喻中,舊醫就好比一切外道。而國醫就是佛陀。國醫明白,乳藥可是甘露,亦可是毒藥。只因凡夫在這時,已非常執我,而執的這我又與佛陀所說的我,完全不同。所以佛陀才不得不在這時,高調宣說無我(即舊乳藥為毒藥)。但等到大家都明白,「若法是實、是真、是常、是主、是依性不變易者」時,乳藥就成了甘露。這即是說,如把五蘊我說成是我,這樣的乳藥,便是毒藥。但假如把這個我,看成是佛性,這時的乳藥,就是甘露。因為這個我的意思,是完全不同,就好比特別飼養牛犢的奶,不同一般的牛所擠的奶一樣,成了勝義。

總結與感想

佛說無我與有我,總的而言,其實是一事的兩面。亦即是說,我與無我性相無二, 我與無我無有二相。而這無二之性,才是實性。由此而開衍一切諸法善不善等,亦復如是,無有二相。如此便貫徹中觀般若的道理。

只是由於我們凡夫在這世上可能已生活了好幾百萬年,對這個五蘊之我,實在執得太緊了,所以佛陀不得不在娑婆世界下猛藥,述說無我,期令眾生能在修行上猛烈地去除我執。而恰恰這俱生我執卻又如此微細,所以佛陀不得不在《金剛經》及《圓覺經》中屢述這我、人、眾生、壽者四相,更嚴正地指出「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大概這實在是修行上的必須。不過同時必須指出,在圓滿的佛法上,或對於圓滿的覺者來說,我與無我,終究還是性相無二的。

筆者所讀過的有限諸經中,範圍包括了中觀,唯識及如來藏。其中所涉及的理論,已令筆者吃不消。但最令筆者最感深刻而驚嘆的,是這浩瀚的佛法中,角度雖然是多元,內容雖然有多種,範圍雖然有深淺,但眾多的道理,卻依然好像百川匯海,形成一個深廣浩大的江河系統。偶或有看似紛亂,前後不一的,但細想之下,卻是在更高層次上,前後呼應,深廣周嚴而圓融一致。所以不得不佩服佛陀的智慧。即如這篇所說的無我有我的理論,就是最好的明證。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相關焦點

  • 佛教正法:「金剛經發微」,佛教高端思想,你真未必讀得懂!
    《金剛經》梵本三百頌,漢譯一卷,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六百卷中的第五七七卷,十六會中的第九會。它的頌數與第十會的理趣般若同,二者都是十六會中篇幅最簡短的。本經前後共六譯,今日最為流通的,是譯於四一二年的鳩摩羅什的譯本。本經由於篇幅不多,又能顯示最上乘的無相深義,更加上經中又處處讚嘆讀誦受持的功德,自羅什法師譯出後,即極受到中國佛教界的重視。
  • 南懷瑾老師「圓覺經」的因緣
    臺灣印經處這下開成了!我說,好了,你趕緊到臺北去辦吧!我再問:你第一部印什麼經?他說唉呀!這又難了,佛經不曉得到哪裡找?我說你等著、等著!送官送到縣,送佛送上天,我的皮箱裡還有幾本佛經。一翻!《圓覺經》,好不好?好,就印圓覺經。以上是三十年前的一段往事。
  • 從禪坐到禪宗,從「我空法有」到「以心印心」,怎樣的解脫之徑?
    禪,本為梵文「禪那」( Dhynna )的簡譯,意為「靜慮」、「思惟修」。早於釋迦成佛前,印度人已經坐禪,在樹蔭下苦思生死問題,或於定中體會梵我合一,提升精神境界。可見坐禪是一種修行的形式,從《梨俱吠陀》到《奧義書》時代,坐禪已流行於各宗派。原始佛教的戒、定、慧三學中的定,就是指坐禪。
  • 佛在經上說的「我相」是什麼?他和「我執」有何不同?
    佛在金剛經中說:菩薩若有我相、人相、壽者相、眾生相,則不名菩薩。我相說的是什麼?圓覺經云: 「善男子,云何我相,謂諸眾生心所證者,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調適,忽忘我身,四肢弦緩,攝養乖方,微加針艾,則知有我,是故證取方現我體。善男子,其心乃至證於如來,畢竟了知清淨涅槃皆是我相。」
  • 《金剛經》裡面說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相指什麼?
    《金剛經》裡面多次出現,「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佛說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該如何理解這四相呢?從字面意義上看,相即形狀,四相即我的形狀、人的形狀、眾生的形狀、壽者的形狀。
  • 與眾經書不同,一部只對菩薩所講的經書,經中小眾圓覺經
    首先感謝大家的評論和關注,看到評論中好多人提到過很多經書,但提到圓覺經的一個也沒有,所以讓大家了解一下圓覺經,畢竟在末法時代多聞是沒有壞處的。圓覺經全名為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相傳由洛陽白馬寺佛陀多羅禪師譯出。圓覺經描述的心也稱為大圓滿覺或妙覺真心,因為三界唯心,所以一切不同的佛經只講心性。因為這是諸佛的本源,也是我們眾生共所同擁有的。無論哪部經書都是對心性的描述,雖然叫的名稱不同,什麼法界門體;寂滅真心;圓覺妙心;如來藏識等等,但都是圍繞著你的心來說的。
  • 《金剛經》的精髓: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金剛經》的精髓: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金剛經》的精髓這一觀念,在我心中已定論了很長一段時間了。自我們認知以來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就想起《金剛經》,對其精髓的領會和理解。
  • 佛教:何謂「緣起說」與「三法印」(深度長文)!
    從「自」的一面看,法法又是各動各靜,不相混亂的。如三束蘆葦草交叉立於空地上,從「他」的方面看,三束蘆草之能並立,是靠彼此互相支持,互出力量。如去其一,餘二亦不能立。但從「自」的方面看,那束還是那束,這束還是這束。每一束蘆草都仍各住各位,各持自己的體性(上述第一義的自性),彼此不相妨犯(注三)。動靜如此,生滅也如此。從「自」言,法法的生滅是自體的生滅。
  • 誦讀「金剛經」有大福報,如何快速背下金剛經和誦讀金剛經的好處
    背誦下來金剛經之後就不要求你了,因為說不定誦幾句金剛語時你會定在那裡幾個小時的,有的菩薩說不定哪一天就如此這般涅槃走了。當我們把金剛經持誦熟透至背誦自如時,就不要念誦取快取多為勝了,那是初誦時的要求。誦熟透後每天念一到三部就夠了,就要把時間拿出來多打坐入金剛定了,反觀自心,無相無住當下即入金剛定,再善加保任,日常生活力求綿綿不絕,會體悟到佛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四句偈的教導,真修行真受用!金剛經背誦下來一段就有一段的福德資糧,背誦下來之後就可以多多打坐了,這個時候往往變慢了,很多時候誦至某句時就定在那裡了。
  • 怎樣斷無明,生清淨心,《圓覺經》中佛到底根文殊菩薩說了什麼?
    可見佛家能融入到中國傳統文化中,是歷經波折。同時,也說明了佛家的智慧與中國本土思想有著濃厚的淵源。佛教文化,從古印度開始進入中國後。歷經波折,有能夠提出佛教中國化,這是相當難得的,歷經了將近兩千年的歷史。除了古賢大德、聖人及賢居的努力外。文字經典給中國文化開創了一代代的新篇章。影響之大的經書有許多,如《金剛經》、《楞嚴經》、《華嚴經》、《圓覺經》、《法華經》等等甚多。
  • 邂逅《道德經》:老子追求「無我」,可為什麼又強調說要惜身呢?
    五年前,我非常幸運地遇到了《道德經》,從此踏上了求「道」取經之途。文章中是作者在閱讀前輩著作,傾聽學者講座之後的一些感悟。希望通過分享與交流碰撞出更多的火花,能與你一同走進《道德經》的世界。今天這篇文章談一下我對《道德經》第十三章——「榮辱若驚」的一些理解。這一章理解起來比較困難,我也是反反覆覆看了不知多少遍,才有了一點皮毛的理解。看過之後大家應該會感覺其中的哲學道理和後來的佛理有一些相似。
  • 佛理智慧:《圓覺經》之『云何我相、人相、眾生相、壽命相』
    我自幼受母親影響,喜歡佛經,學佛修行二十多年,對佛法感悟頗深,希望把我的心得感悟與大家一起分享。《圓覺經》第九章,佛對淨諸業障菩薩說:善男子,云何我相?謂諸眾生,心所證者。譬如有人,百骸調適,忽忘我身。四肢弦緩,攝養乖方,微加針艾,即知有我,是故證取,方現我體。
  • 《金剛經》裡說的「無我相、無人相……」為何會被曲解?
    例如,鳩摩羅什譯本《金剛經》上有反覆出現的著名句式「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如前所述,在古代時,即使是一些高僧或大德居士在解釋佛經時,由於缺乏不同譯本的對照,也難以避免會對一些經文進行自己的發揮。
  • 「物我兩忘」、「梵我一如」、「我思故我在」究竟什麼是「我」?
    現實所見的情景,與人們的期待是相違背的,於是引起心靈的不安,種種焦慮、不安、憂悲、困擾、苦痛隨之而來,惱亂著身心,不得自在。「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潔,無物堪比倫,教我如何說?」-- 《寒山詩》大約在2600年前,印度的釋迦太子經過六年的苦修,終於在菩提樹下,解脫一切執見的束縛,成為了一代聖者。
  • 佛教之圓覺經原文及譯文
    圓覺經原文及譯文【如是我聞】"如是"指這部經。"我"是結集者——阿難尊者的自稱。"聞"是從佛陀親聞,或佛弟子間展轉傳聞。阿難尊者說:佛如此說,我如此聽,佛的確是如此講的,百分之百可靠,一一契合於佛說。此即是一般大乘經典說,唯有佛在這寂滅光明淨土中。然而《圓覺經》說此光明是一切眾生本來具有的,所以經中說"一切如來光嚴住持,是諸眾生清淨覺地"。意思是說,一切眾生都具有如來光明莊嚴、清淨圓覺的本質。這光明莊嚴、清淨圓覺本質,在大乘經典中有多個名詞,最通用的是:一真法界,也稱為法界。
  • 剖析「中觀學說」中最難理解的「 名相」(名詞),還原佛法真諦!
    《雜阿含經》二八八以「蘆葦」來譬喻這種相依性,如「三枝蘆葦立於空地,輾轉相依,而得豎立,識緣名色(名色緣識),亦復如是,輾轉相依,而得生長。」三、空寂性,是指「甚深緣起」,在《雜阿含》二九三經:「此甚深處,所謂緣起,倍復甚深難見,所謂一切取離、愛盡、無欲、寂靜、涅槃。」這是指離執、貪愛盡除、無欲、涅槃。
  • 《圓覺經》中,關於「無明」,佛的這兩個比喻,說得確實很到位
    在《圓覺經》中,佛為眾菩薩講解佛法,他說成就佛道最大的障礙就是「無明」,因此,要想有所覺悟,就必須「永斷無明」,也只有永遠斷滅掉「無明」才能夠真正的成就佛道。那麼,這個稱名為「無明」是什麼呢?「無明」來自於哪裡呢?
  • 六祖聽《金剛經》而悟道,你我讀此經,或能契悟正道、頓開法眼!
    芸芸眾經中,我發現《沙門果經》(Sāmaaphala Sutta)是其中一部很值得也很適合所有佛弟子研讀探究的經典。它記載著一位煩惱的國君,如何在聆聽佛陀的說示後,對自己惡行的覺醒與懺悔。何以故﹖ 讓我先簡略介紹這部經的內容。經文譯本《沙門果經》的篇幅不算很長,漢傳譯本(注1)大約只有四千五百字,南傳巴利藏譯本(注2)較為詳細。
  • 聞觀世音菩薩的「五觀」,佛弟子如何下功夫思維和修習?
    再觀六識妄心,依根緣塵而有,生滅無常;若離根塵,本無自性。如是內空我相,外忘法執,斷見思惑,證真諦理,是為真觀。」文珠法師說的真觀,強調的就是觀「空」。太虛大師則強調平等之義。大師在《法華經講演錄》中說:「真觀,謂以妙智觀於真性,知自身、眾生身、一切身平等不二。」太虛大師和文珠法師提出的「真觀」修行方法看似不同,其實是相通的。
  • 金剛經中「若以色見我……」偈子是什麼意思?
    【六塵中的色塵】「六塵」是以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來概括一切認知對象——即人們認為的所謂「物質存在」以及「概念存在」。其中前五個是概括(現代意義上)作為物質存在的認知對象;「法塵」是作為概念上的存在、認知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