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正法:「金剛經發微」,佛教高端思想,你真未必讀得懂!

2020-12-19 重樓逾陀

《金剛經》梵本三百頌,漢譯一卷,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六百卷中的第五七七卷,十六會中的第九會。它的頌數與第十會的理趣般若同,二者都是十六會中篇幅最簡短的。本經前後共六譯,今日最為流通的,是譯於四一二年的鳩摩羅什的譯本。本經由於篇幅不多,又能顯示最上乘的無相深義,更加上經中又處處讚嘆讀誦受持的功德,自羅什法師譯出後,即極受到中國佛教界的重視。

各主要宗派如三論、天台、唯識、賢首,以至禪宗,都有對本經的註疏。禪宗的五祖很重視本經的教學,六祖慧能更由於聽五祖講本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開悟。慧能弟子神會於北方傳法,更特別推重本經,認為本經「最尊最勝」(見《神會和尚遺集》引《南宗定是非論》卷下)。

本經徹底破除一切執著,包括對佛身及佛法的執以為實,極顯人空與法空。所以說

「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又說「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羅什譯本缺「是名佛法」一句)。

這是因為一切法都是眾緣所成,無自性的存在。其存在都是依存性的,故皆虛妄不實,便是出世間法,也是相對於世間法而施設。沒有世間法,也就沒有出世間法;有世間法,才有出世間法。所以,本經教菩薩作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生其心」,是起心動念,是主體接觸客體的活動,此屬緣起邊事;「無所住」,即無所黏著,是主體瞭然於客體的不實在,而還他個不實在,達至主客無阻隔,此屬性空邊事。這是說,心盡可生,事盡可作,但要不住於相,不黏滯於一切法上,虛妄的還他虛妄,離相無住,就是解脫的境界。

上面所簡述的本經經旨,全經處處透露,清楚易知。可惜歷代本經注釋,或偏重名相典故的疏解,陳陳相因,支離雜遝,與本經精神不相應;或將有為無為,世間出世間法打成兩橛,以有為、世間為不實,無為、出世間為真實,用有見裁空義,乖離本經的宗旨,如唯識宗的窺基撰《金剛般若經贊述》(兩卷),依無著世親的釋論,解「所言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說「言一切法者,謂佛所證法;即非一切法者,非餘人所得法,或非分別之相法也」(卷下)。將一切法分為佛所證法,與餘人所得法或分別之相法兩類,因此「彼(佛所證)一切法,便不是此(餘人所得或分別之相)一切法。(是名一切法未見解釋)。但經意第一句說緣起,第二句說性空,第三句說假名。

這是從不同角度去看一切法,並非有兩類不同的一切法。基師所解,全沾不著邊際。又解

「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說「如來說莊嚴者謂無相之莊嚴;即非莊嚴者,非有相之莊嚴;是名莊嚴者,是真實莊嚴也」(卷下)。

這種解釋,亦犯了上述同樣的過失。這都是看出世間、世間法為截然不同的兩回事,有乖《金剛經》經義。又如三論宗的吉藏撰《金剛般若疏》(四卷),解

「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說「雖常有真如佛性,心無所住則見,有所住則不見也。顯性之言,事在斯也」(卷四) 。

菩薩非佛,豈能說「常有真如佛性」?因地為菩薩,證果才成佛,若菩薩而有佛性,那就犯了因中有果的錯誤,而且上述的解釋亦不符合經意。又解上面一切法那句,說

「即非一切法者,一切顛倒之法,此非如來所證……是名一切法者,還結一切法如也」(卷四),

其誤亦同基師。除此,吉藏的疏解更喜於名相支節上無端糾纏,如解經文第一節,講乞食的種種利益作用,去了六百多字;講比丘所穿衣的種種顏色剪裁功用,去了八百多字;講缽的不同容量,又用去三百多字。這樣支離雜遝的疏解,是不少金剛經注釋的通病。而像吉藏、窺基那樣以有見裁空義,就更是歷代大部分注者的共同過失。這種過失對研習般若的學者來說,是致命的,因為他們循此!

明慧法師講解《金剛經》則完全沒有上面所舉的兩大通病。他的講解以中觀家的洞見,直入般若的畢竟空,由畢竟空而全得本經離相無住的經旨。下面略舉法師所說,以作印證。

從《金剛經》看「空」

本經處處有「說是XX,即非XX,是名XX」的話,這是開示「一切法是緣起無自性空,而假名的體與用非無」的般若要義。由這義理,可悟解從緣起中才見畢竟空,畢竟空中才無礙緣起的深義(若有法不空,就不成緣起了)。一般疏解能達此意的少之又少,如上舉吉藏、窺基的疏就全不是這麼一回事。法師解此,則說

「明白一切法無實性,即非一切法,但以假名字說,故是名一切法,能通達此三句語法,即是四句偈,即通達般若波羅蜜,通達空理」

隨引《中論觀四諦品》剖析「中觀學說」中最難理解的「 名相」(名詞),還原佛法真諦!的「三是偈」為說。這首偈正是闡明緣起──性空──假名的最好論證。只有般若的會家,才會以此偈去比配《金剛經》的「說是XX」等三句。這比配是何等貼合,又何等切要!又如本經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經中佛教菩薩日常修行的要訣,非常吃緊。法師解此,說

『小乘人見有色而心不住色….大乘人則明白色本空,無色可得,故不住色….小乘人見有而不去著,大乘人了達其空而不著。「應無所住」就是明理,「而生其心」謂之做事;「應無所住」為般若,「而生其心」便是方便。有般若有方便,如此方為菩薩行』。

短短的說話,不用典,不引文,只是直入直解,就將經意清楚解釋,並連帶說出大小乘人解空與不解空所造成的境界差別,以及菩薩須兼有般若與方便的這一特性,而解釋亦因此更圓滿。類此的直入直解,通篇如此。般若甚深,所以解般若最難,而要深入淺出去解說更是難中之難,但法師卻做到了。他解經一向不用科判的方式,就是要保持他的單刀直入的解說方法,避免學者徒勞於章節架構,反不易得經意。

有一點尤須特別指出,中國傳統佛教,無論空宗有宗,大多將有為無為,世出世法截然分為兩橛(如前文所說),而偏執最後實體、實法為有,為不空。便是解般若亦用此見。故本有佛性、真心不滅之說,縱非教界的共識,亦為多數宗派的主流思想。明慧法師解本經,則直探《般若經》的核心,揭示般若的畢竟空義,完全不受傳統思想的羈絆。

所謂「畢竟空」,即並非部分空,部分不空,而是無一例外的一切皆空。所以,不但有為、世間法性空,無為、出世間法也同樣性空。這對大部分講本有佛性、真心不滅的學者來說,是很不易了解,也極難接受的。法師於此,則慧解處處,不落前人的窠臼。如解「實相」,說「所謂實相….其實即是非相,非相即是空,無實體性。如來但以假名說為實相,實相只為如的義理,佛亦不許可執著此義理為實有的」;解「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說「凡指概括一切世出世間,十法界皆是虛妄假有,這是從因緣性見其虛妄」;解「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說「凡有皆是因緣有,相對有,假有….世間法如是,出世間法亦如是,佛亦如是。眾生空故,佛亦空。所以不能執著有佛之見」;解筏喻,說「筏只為過河之用。渡河後便要捨棄。空理亦如此,乃借用之道理;將空理破不空理,破得不空理之後,則空理亦不應執著」。這類慧解,求諸傳統的疏釋,是不可得的。

回想廿六年前,與法師初相識,他就對我一見如故,視我為忘年之交,在佛法方面,常作耳提面命。當時我已學佛數年,走的是傳統的老路,對《楞嚴》尤其歡喜。有一次,我花了多天工夫,根據圓瑛法師的楞嚴講義,列寫成長長的一份科判,請他過目,以示學經不懶。怎知他看也不看,臉色一沉,隨著就對我細說傳統佛教思想的不如理之處。以後,他便常常在交談之中,為我介紹印度原始佛教與大乘般若的義理。雖然交談是東一句,西一句,不循次序系統,我已從中得到極大的啟發,離開老路,從零開始,去探索佛法的源流演變。事後回想當日的情形,就有種脫胎換骨的感覺。如果當年沒有得到法師的寶貴啟引,相信今日我對般若的深義當無從索解,也就沒有可能說出法師這本發微有什麼特別的地方,有什麼異乎尋常的價值了。

如今,借著本書重讀,特說出我對法師的慧解之所見所得,以稍報他當日啟導之恩;同時也好讓有意參學般若的善友認識有這麼罕見的慧解,而知所珍視,好好地加以研習。那麼,我雖多費了篇幅,相信讀者還是會原諒吧!

相關焦點

  • 藏傳佛教 大威德金剛詳解
    「五根」與「五力」的不同是:「力」是經過修煉,達到純熟階段,足以對抗與信、勤等相反的思想行為的幹擾;而「根」是修得尚不成熟,難以抵抗相反的東西。   七覺支(又稱七菩提分):念覺支、分辨覺支、勤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舍念覺支。這七種修定境界是產生超世真智的前兆,所以稱「覺支」。   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 佛教:何謂「緣起說」與「三法印」(深度長文)!
    「緣起」即由因緣形成的意思。所謂「因緣」,約當世間所說的條件。佛法認為一切事物都由因緣所成的,亦即為條件的所在。條件是複雜的,變動的,故宇宙人生存在的現象也是紛繁而變幻不定的。人生所以充滿苦惱,就由於我們受到現象所迷惑,而起種種顛倒執著,莫能從中超拔解脫。佛陀卻能從紛繁複雜的現象中,覺悟到一周遍而必然的法則,由是「得智慧光、斷於習障,成一切種智」(《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三語)。這個法則就是緣起法。
  • 現在佛教在印度發展近況,佛教未來何去何從,《法滅盡經》已揭示
    當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瑕疵,顯異惑眾,於四供養,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應畜積。尤其是釋迦佛在世時,曾經預言,自己的法運只有一萬兩千年,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之後便再無佛法。04《法滅盡經》預言會成為現實嗎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候,曾經留下一部《法滅盡經》,這部經是在預言佛法的未來,它不僅預言了佛法的未來,也預言了三寶的未來
  • 藏傳佛教流傳逾千年的「剛舞」背後的意義是什麼?
    該幅油畫是張焰1995年於西藏拉薩繪畫的,描繪祖孫三代四人來到金剛舞法會的場景。那麼畫中觸及的「神舞」其實又是什麼呢?更正式的名稱是「剛舞」,是藏傳佛教舞蹈的一種,也是西藏地區的一種寺廟舞蹈。「剛舞」的藏文音譯是「多吉嘎羌姆」,「多吉」即是剛之意,有些學者考察泛釋羌姆一詞為「跳舞」或「消滅」,因此「多吉嘎羌姆」即有剛的舞蹈之意,簡稱剛舞。
  • 大公佛教專訪青海陀樂寺阿旺嘉措金剛上師
    法會期間,由阿旺嘉措金剛上師主法藏傳佛教吉祥薩埵灌頂儀式,為參加法會的四眾弟子吉祥灌頂。法會結束後,阿旺嘉措金剛上師接受了大公佛教記者的採訪。   嘉賓:阿旺嘉措金剛上師  陀樂寺阿旺嘉措金剛上師於公元1969年元月15日(藏曆元月15日)出生於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境內。
  • 追求普度眾生、以佛法利益蒼生──「論龔自珍之佛學思想」
    三、信仰佛教(一)發心淨土龔自珍立志禮佛,發願度生,其《發大心文》已清楚說明:震旦苦惱眾生某,稽首盡十方三世諸佛前:伏以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我今得少善力,得生人中,正像雲遐,末法現在,欲報大恩,鬚髮大願,
  • 日本佛教主要宗派簡介
    華嚴宗:與中國的華嚴宗相似,以《大方廣佛華嚴經》為核心思想的佛教宗派,將全宇宙視為毗盧遮那佛的顯現,說法界緣起,無盡緣起,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等思想的宗派。日本開山祖師為審祥,本山為奈良東大寺。法相宗:與中國的法相宗(唐玄奘就是這一宗派的著名代表)相似,以《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為核心思想的宗派,將唯識說奉為核心思想,即「一切唯識所現」(崇尚純粹的精神作用)。日本的開山祖師為道昭,本山是奈良興福寺、藥師寺,著名的京都清水寺也屬於這一宗派的衍生派系。
  • 末法時代修行的「三階佛法」普敬、認惡與空觀?
    早在一千五百多年前,中國佛教開始有一種「末法思想」,那是說釋尊入滅之後,佛法會經歷正法和像法時代,修行而能證悟的人逐漸減少,然後進入末法時代,在這一萬年間,只有殘存的教法,真可謂哀哉眾生!末法 (梵語 saddharma-vipralopa) 意指正法滅絕,末法思想則是佛法滅絕的一種預言思想。
  • 略述佛教建構「倫理學」之困難?
    某次上學途中,一位主修西方哲學的朋友來電,其知道筆者正在修讀「佛教倫理學」後,即說出一句至今仍讓筆者記憶猶新的話:「佛教不能建構倫理學!」不少宗教和哲學均有一套屬於自己的倫理思考,何以佛教偏不能有自己的倫理學?該朋友解釋:佛教主張一切法因緣而有,故一切法的本質為空,當中包括我們個人;我們的本質既是空,乃不能保證自己能有特定的價值取向。
  • 蔣介石表面上是基督教徒,內心卻受母親思想薰陶還是信仰佛教者
    有人說蔣介石不信仰佛教,因為他在公開場合已對夫人宋美齡有過承諾,一生只信仰基督教,這是蔣作為公眾人物,為掩蓋人耳目不得已而為之。大家都知道蔣母王採玉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王太夫人對佛教敬信修行,不但能夠念金剛經、彌陀經並且能熟讀法華、楞嚴經;她不但是吃齋修行的老太太,而且是一個精研佛法的學者。
  • 佛教分裂為「20個部派」,有這2點必然因素!(萬字長文,慎入)
    西北印為崇山峻岭,其文化樸實無華,人民思想趨於保守,在這地域弘化的佛教,自然表現得篤實穩健。加上此地與希臘、波斯等國接壤,彼此文化交流,發生巨大轉變,不能再保持固有文化的狀態。此區的佛教既要適應本地文化而弘揚,自與其他區的看法日漸相遠。東南印近海洋,人民富於想像,是以思想境界高超,故諸大乘經典亦首先出於此。例如華嚴經所說種種境界,有人認為皆與無涯的海洋有關。
  • 十分鐘看完佛教思想發展史
    還有,佛法本於「緣起邏輯」,若未契入,終是無法相應;這就是「十四無記」的由來。未達「法住」,非但多聞無益,反而會加固誤解;這就是佛陀制止弟子作不實談論的用意。佛陀時代的弟子們多能得到實益,很多問題不需要「理解」;因為已經得到「法樂」,對於其他「學問方便」——尤其「形上學」,懂或不懂都無所謂。佛涅槃後,內行弟子越來越少;終於,源於風格不同之各個團隊由於釋法差異,產生心理隔閡。
  • 敦煌寫經 法藏 P.3596 太玄真一本際經卷第四
    《本際經》又稱《本際》,唐·玄嶷《甄正論》卷下云:「至如《本際》五卷,乃是隋道士劉進喜造,道士李仲卿續成十卷。」收入《正統道藏》太玄部。「本際」詞源為佛教稱之「外道 」思想流派的哲學範疇,「本際外道」 是古代印度與原始佛教同時代的各種外道之一。然而,「本際」一詞在佛經中也間有使用。在原始佛教中,「本際」是指原本的實際情況。
  • 佛教:金剛力士,金剛怒目顛撲不破,以逆法警惕眾生不可起妄念
    在佛教的諸多代表人物之中,具有諸多救苦救難的佛菩薩,同樣也有許多威嚴的護法守衛佛學真諦,然而很多人卻只對菩薩眾生的諸佛菩薩虔誠信奉,卻忽視了諸多護法在佛教中的意義,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佛教:金剛力士,金剛怒目顛撲不破,以逆法警惕眾生不可起妄念:金剛力士
  • 觀修的智慧與歡喜 藏傳佛教五大金剛的藝術特性
    按照藏族史書《西藏王臣記》的說法,時輪金剛密法起源於古代印度北部的「香巴拉國」  (即佛教極樂世界之意),其國王月善最早傳承和弘揚《時輪金剛法》。大約在公元11世紀前後傳入西藏,到了13世紀時已經成為藏傳佛教密宗的重要修習經典之一。《時輪經》據說是釋迦牟尼佛晚年傳法的記錄,共有1200頌(每頌四句),分為五品:第一品講說外時輪,即宇宙的結構,包括天體運行的規律。
  • 什麼是三法印?若能理解三法印,也就能把握佛陀的根本思想了
    「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三法印是識別真佛法與假佛法的標準:一切法若與三法印相違的,即使是佛陀親口所說,也是不了義;若與三法印相契合的,縱然不是佛陀親口所說,也可視同佛說。因為三法印是「印」證佛法真偽的標準,如同世間的公文,憑藉印監可以確認公文的真假,因此稱為「三法印」。
  • 中國佛教八大宗派,你知道都是哪些?
    三論宗三論宗是中國隋唐時代佛教宗派,發源地為陝西西安戶縣草堂寺,江蘇省南京市郊棲霞山棲霞寺。因據印度龍樹《中論》、《十二門論》和提婆《百論》三部論典創宗而得名。又因其闡揚"一切皆空"、"諸法性空"而名空宗或法性宗,因此又名法性宗。如今該宗即漸趨衰弱。瑜伽宗瑜伽宗是由印度彌勒、無著、世親創立的宗派。
  • 佛教的三法印是什麼?
    很多人對佛教,了解的都不是很多,也包括一些佛教信徒們,他們自身,對佛教的了解,大多也只停留在偶像崇拜,燒香拜佛,求福報與平安上,其實佛教真正要講的,遠不止這些。佛教講了三法印,如果了解了這三法印,也就對佛教的中心思想,有了大概的了解。
  • 金剛乘和藏傳佛教是同一回事嗎?
    金剛乘和藏傳佛教是同一回事嗎?不,他們不是一回事。藏傳佛教和金剛乘佛教都遵循大乘傳統。但是,金剛乘大部分不是藏族。大多數藏傳佛教不是金剛乘。金剛乘是藏傳佛教中的聲望教學。在幾個國家(中國,日本,柬埔寨),金剛乘佛教等於藏傳佛教。金剛乘佛教是印度和周邊國家,特別是西藏發展起來的密宗佛教的一種形式。佛教史上的金剛乘(Vajrayana)標誌著從大乘投機思想向個人生活中佛教思想的確立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