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述佛教建構「倫理學」之困難?

2020-12-06 重樓逾陀

作者:多羅

筆者數年前曾修讀「佛教倫理學」課程,講者是一位研究佛教的學者,內容主要討論佛教對親情、愛情、政治和環保等不同議題的看法。由於課程涉及範圍廣泛,講者授課生動,該課遂成為筆者當時喜歡的課堂之一。某次上學途中,一位主修西方哲學的朋友來電,其知道筆者正在修讀「佛教倫理學」後,即說出一句至今仍讓筆者記憶猶新的話:「佛教不能建構倫理學!」

不少宗教和哲學均有一套屬於自己的倫理思考,何以佛教偏不能有自己的倫理學?該朋友解釋:佛教主張一切法因緣而有,故一切法的本質為空,當中包括我們個人;我們的本質既是空,乃不能保證自己能有特定的價值取向。換言之,佛教對社會上各種議題的立場當是不能確定,故難以建構一套屬於自己的倫理學。

的確,佛教的核心概念是緣起。大部分討論佛教倫理的書籍即從這一概念出發,認為正是一切法因緣而有,我們遂要珍惜當下,吾人與父母、伴侶、朋友和身外物的關係便是建立在這一不可思議的緣份上;又由於我們沒有獨立不變的本質,故一人的際遇並非命定。吾人可透過努力來改變自己的一生,佛教的樂觀精神乃從此處得以表現。凡此,均為佛教中有著正面倫理價值的觀點。

但在哲學史上,人類因了解世界實缺乏一穩定的價值根源而變得珍惜當下所有,卻沒有必然的保證。如古印度有名為順世外道(Lok ā yatika)的思想流派,其即主張人的身體是由地、水、火和風等四大元素所組成,所謂因果報應並不存在,人最重要是滿足自己的欲望以求不枉此生,由此即衍生一種縱慾主義;存在主義小說家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則有言:「若上帝不存在,一切皆被允許」,認為一旦沒有賞善罰惡的上帝來確保既有價值和秩序的進行,則人類在原則上實可任情妄為。這一未能充分肯定任何正面價值的主張,實為虛無主義的濫觴。建構「佛教倫理學」之所以困難,不是因為主張一切法皆空的佛教對社會議題缺乏見解,而是佛教既主張一切法皆空,則其如何能夠引伸出相關見解。筆者和朋友的通話結束後,雖仍有如常上課,惟對課堂的興趣已大為減少,心裡想著的已不是佛教對各種議題的看法如何具啟發性,而是這些看法在理論上如何可能?

事實上,對於佛教能否導引一套倫理觀,儒學早有質疑。如近代儒哲牟宗三先生(1909—1995)在其《五十自述》中,提到佛陀雖證悟世間一切法為空,卻未有察覺為何吾人會對一切法皆空這一情況產生悲情;如要把憐憫之心遍及他人,以達度人度己之目的,則悲情得另有所依,這有賴儒家的仁心。此所以牟先生在其《歷史哲學》一書中對佛教有以下嚴厲批評:「凡佛老之徒,其心必冷必忍,故必須自封自限,不可外出牽連世事。所謂慈悲度人度世等等宣傳,最好還是收起,庶可少造孽。作個阿羅漢而為小乘,是其本分。過此以往,即變質。變質即不是其教所能勝任。大乘之任非轉入儒教不可。」所謂「不是其教所能勝任」,若用邏輯的語言說之,即佛教立論的前提不能保證其能對各種議題作道德判斷這一結論;如用傳統中國玄學的話說之,即是佛教的空「體」未能開出倫理判斷的「用」。

上述牟先生的觀點,相信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能得到不少認同。話說日本曹洞宗秘書長在1979年於美國普林斯頓舉行的「世界宗教與和平會議」上發表演說,否認日本社會存在階級和歧視。町田所持理據十分簡單:循真如的角度而言,一切法平等;一切法之間的分別,只是我們的分別心起作用而已。是以,所謂階級和歧視,只是我們的主觀建構。事實上,《六祖壇經》便記載惠能見兩僧就幡動而爭吵一事,當兩僧正爭辯究竟是幡在動還是風吹而使幡在動之際,惠能即指出幡動實只是吾人「心動」。

在這一意義下,佛教確似有把世間一切現象的分別僅視作吾人心識呈現的傾向。町田否認日本社會有著階級和歧視的言論引起人們廣泛批評,同時亦喚起佛教學者的反省。有著曹洞宗「僧侶」身份的駒澤大學教授袴谷憲昭與松本史朗即認為,若佛教真如町田所主張,則其便是對社會上各種問題保持沉默,這種無視社會不公的態度,最終將使佛教淪為讓罪惡得以蔓延的共犯。袴谷和松本兩人對佛教的批評終釀成學界上有名的「批判佛教」(Critical Buddhism)風潮,支持和反對兩人的討論此起彼落,至今對吾人仍有參考價值。

對於牟先生、袴谷和松本兩位教授就著佛教的批評,我們當然可以反對,但必須提出反對的理由,並檢討這些理由是否合理。回應批評的第一步,是正視它們的存在;若我們認為只要自己不為這些批評所動,則問題自然不存在,便無異於用行動證明以上的批評為正確。帶出問題,是本文的目的;回應問題,是往後的工作。(討論未完,後文再續)

相關焦點

  • 倫理學的學科定位、體系建構與時代要求
    這句名言出自康德倫理學專著《實踐理性批判》一書的結語部分,緊接著這段話康德進一步解釋說,人只有在仰望星空時,才能感悟到自己在浩瀚宇宙中的渺小無比,但當反觀內心世界時,又會因為其所遵循的道德法則而使自己區別於世間萬物,並彰顯出人之為人的崇高偉大。從這種意義上講,倫理學就是使人由渺小走向偉大的學問。
  • 略述藏傳佛教祖師像——佟春燕
    藏傳佛教匯聚了佛教的顯宗、密宗和藏地苯教等內容,具有鮮明的地方和民族特色。藏傳佛教的信奉神系龐雜,除了信奉佛菩薩外,還將祖師、本尊、佛母和護法也作其特有的供養對象,其中又以祖師的供養為首位。本文試對藏傳佛教的祖師像談一些看法,不妥之處,敬請專家指正。
  • 向西方學了百多年,當下的倫理學研究重在「做」與「中國」
    然而,在當今世界哲學格局中,中國倫理學尚未充分呈現出自身的特點和魅力,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和影響力。在中國崛起和全球化的背景下,在複雜而嚴峻的倫理、道德生態下,如何更好地立足本來,學習外來,建構起面向未來的中國現代倫理話語形態,已成為當代倫理學發展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
  • 昭慧法師:從佛教倫理學看器官移植問題
    昭慧法師:從佛教倫理學看器官移植問題 一、緒論 二、淨土宗的看法 三、生死分際的判定—阿陀那識執受根身
  • 從倫理學視角看記憶和遺忘
    雖然記憶和遺忘通常是道德評價的對象,但令人驚訝的是,記憶和遺忘在倫理學中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探究。我們習慣將讚揚和指責與記住和遺忘相對應,但並不意味著這種做法就是適切或正當的。有關記憶的倫理學考察了將讚揚和指責對應於記住和遺忘的做法。
  • 評《韓東屏: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你的倫理學都不配爛
    這位韓東屏教授自己也是研究倫理學的專業學者,出過一本專業著作《人本倫理學》。那麼我就結合他批判康德的文章以及他自己的理論,來看看這位韓教授的哲學水平。就第一點來說,將事物分為現象和自在之物,這是康德引以為傲的「哥白尼式的革命」,也是康德所有學說的基石。當然這一點是可以批判的,但如果不接受康德的這個假設,康德的哲學就無法了解,掀翻這個假設,也就等於徹底否定康德。但歷經這麼多年,人們持續不斷研究康德,並不是因為這個假設是對是錯,而是康德的理論體系和思考方法值得後人借鑑。
  • 倫理學的繁榮發展與歷史使命(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倫理學理論還被運用於研究現實問題,並與相關學科融合,兼具應用性和交叉性的應用倫理學異軍突起。科技倫理學、生命倫理學、醫學倫理學、經濟倫理學、政治倫理學、網絡倫理學等成為倫理學充滿活力的新興學科。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倫理學工作者不斷探索前行,發表大量學術論文,出版眾多專著和教材,在一系列倫理學理論問題上有所創新和建樹,研究解答了許多現實道德問題和人生難題。
  • 順真 湯偉:因明唐疏系統的歷史建構
    它不僅是印度邏輯的主體之一,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著東方民族有別於西方傳統的邏輯認知與思維形態,體現了中華文化深邃的直觀—理性傳統,是當代中國建構邏輯與認知體系最完備的借鑑,具有面向未來繼續拓展的學術生命力。
  • 略論《物不遷論》中僧肇所述「旋嵐偃嶽而常靜」等4句之意
    略論《物不遷論》中僧肇所述「旋嵐偃嶽而常靜」等四句之意(一) 引言魏晉時代,中國思想史上出現兩大彗星:王弼與僧肇。前者開創玄學清談先河,使成為魏晉思想的主流;後者《肇論》一出,震鑠古今,一掃般若玄學化之風,將正確般若中觀思想,發揚於中土,成為「中國佛學」的先行者。本文先略說魏晉時代般若與玄學的交涉,介紹僧肇生平及其思想背景,並談及《物不遷論》中「旋嵐偃嶽」等四句含意與片斷感想。
  • 略論佛教智慧與現代社會發展之關係
    我們來看看佛教智慧在現代中國之具體運用或者體現:一、重視教育佛教強調人之所以痛苦,是由於愚痴導致;導致愚痴最主要的原因,是對真理不了解。故此,在佛教中特別強調聞思修行,而三者之首要就是聽聞佛教道理,在佛經和菩薩們的論典中都有大量篇幅的論述。
  • 葛晨虹:學倫理學,做倫理人
    她的同事、中國人民大學倫理學與道德建設研究中心副主任李茂森在得知葛晨虹去世時,第一時間寫了悼念文章。他說:「葛老師以父母之心對待每個學生,在立德樹人、培育學生方面,從來不辭辛苦、從都沒有怨言。」記得有一年,哲學院有名學生出現精神抑鬱問題,葛晨虹主動聯繫學生家長來北京,並全程陪同家長幫助學生解決問題、走出心結。葛晨虹不僅是倫理學的研究大家,還是道德實踐的楷模標杆。
  • 人工智慧倫理學
    《人工智慧倫理學》/馬克.考克伯格著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將於2020年4月出版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哲學教授馬克.考克伯格(Mark Coeckelbergh)的新書《人工智慧倫理學》(AI Ethics)。
  • 智能時代的數據倫理與算法倫理──第五屆全國賽博倫理學暨數據...
    第五屆全國賽博倫理學暨數據倫理學研討會開幕式第五屆「全國賽博倫理學暨數據倫理學研討會」於2018年12月15-16日在海南海口舉行。因此實現對自動駕駛汽車的算法進行倫理預設是不現實的,符合自動駕駛汽車的交通配套設施、交通體系的調整,完善相關法律法規與規範措施以利於情景歸責才是促進自動駕駛汽車發展的真正解決之道。湖南師範大學孫保學提出,在設計高度自主的人工智慧系統時,要確保其目標和行為在整個運行過程中與人類價值觀相一致。
  • 肖巍:女性主義「神經倫理學」的興起——從全球男女大腦性別差異...
    這樣一來,主要以研究大腦為己任的 神經科學似乎也可以解釋人類的所有行為——理 性、創造性、藝術創作和欣賞能力、敬畏和超越能力, 以及人類建構的各種知識體系和概念,其中無疑也 包括性別與社會性別概念。近些年來,神經 倫理學在國際生命倫理學領域得到迅猛的發展,成 立了專業學會,例如「神經倫理學學會"(The Neuroethics Society),並建立起研究中心,例如「賓夕法 尼亞大學神經科學與社會研究中心」以及「牛津維爾 庫姆神經倫理學中心」,還出版了專業期刊《神經倫 理學》《美國生命倫理學雜誌——神經科學》等。
  • 《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引質疑,作者回應
    有的評論則表示,類似文章常用的標題是「試論康德倫理學的一些弊病」「芻議康德倫理學的幾點可商榷之處」等。  韓東屏教授針對此事回應  12月19日上午,刊發了韓東屏教授文章的《江蘇海洋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通過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了一則《<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作者聲明暨編輯部徵集商榷稿件啟事》。
  • 揭秘佛教寶物舍利子,形成過程困難,不愧是佛教聖物
    雖然佛教並不是我國本土佛教,但佛教依然佔領我國宗教市場。相比於我國傳統宗教道教,佛教傳承面積更廣,更容易得到國人認可。許多影視作品中都出現了如來佛祖和觀世音菩薩,這兩個人物是佛教的代表人物。即便我們並不了解佛教的形成過程,我們也應該聽說過如來佛祖和觀世音菩薩。
  • 《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作者:「很爛」恰到好處,並非想像
    根據澎湃新聞此前報導,這篇名為《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道德形上學原理〉批判》的論文近期引發國內學術界熱議。在知乎等網絡平臺上,「如何看待華科哲學系教授韓東屏發表的論文《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的討論信息已引發十餘萬讀者閱讀,更貼討論者眾多。
  • 近年來倫理學研究的前沿問題
    原標題:近年來倫理學研究的前沿問題   近年來,我國學者對當代社會生活和科技進步中所提出的諸多倫理道德問題予以了廣泛關注,其學術觸角主要涉獵如下倫理學前沿問題。
  • 形象與實相:藏傳佛教於世界佛教視野中的多重認同(一)
    我似乎經歷了一次和尚摩訶衍式的「頓悟」,突然明白過來原來任何一種身份認同或都不是一種現實的、客觀的和獨立的存在,而更可能是一種多元的、複雜的、亦真亦幻、亦古亦今的存在,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人為地建構的、創造的,甚至表演出來的符號和象徵,它不僅僅反映它所代表的人與事物的歷史、傳統、價值和特徵,而更與它們在當下之現實政治、社會、思想和文化中所處的位置和利益有著十分緊密的關聯。
  • 《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這篇論文究竟爛在哪裡?
    《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加上了副標題,即《道德形上學原理》批判,稍微做了限制,算是謙虛。對於這篇大作,如果要做正面商榷或批駁的話,我們最多只能論證出:康德的倫理學其實「不」很爛。《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如果是一篇碩士或博士論文,導師看了標題,肯定會當面撕掉。這個標題是一個碩大的陷阱,在理論上幾乎無法反駁。因為再多的反駁也只能證明,康德倫理學其實不很爛,卻不能證明,康德倫理學其實很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