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物不遷論》中僧肇所述「旋嵐偃嶽而常靜」等4句之意

2020-12-17 重樓逾陀

略論《物不遷論》中僧肇所述「旋嵐偃嶽而常靜」等四句之意

(一) 引言

魏晉時代,中國思想史上出現兩大彗星:王弼與僧肇。前者開創玄學清談先河,使成為魏晉思想的主流;後者《肇論》一出,震鑠古今,一掃般若玄學化之風,將正確般若中觀思想,發揚於中土,成為「中國佛學」的先行者。

本文先略說魏晉時代般若與玄學的交涉,介紹僧肇生平及其思想背景,並談及《物不遷論》中「旋嵐偃嶽」等四句含意與片斷感想。

(二) 魏晉時代般若與玄學交涉

魏正始年間(公元240年前後),何晏與王弼將以前清談主題「才性問題」——判斷人的才能與性格——轉向三玄(周易、老子、莊子三書)談玄說理,先後形成王弼「貴無」、裴頠「崇有」、(向)郭主「獨化(自然)」等不同派別,故此玄學為魏晉時代主流。

東漢末年,支婁迦讖譯出《道行般若經》,西晉竺法護譯出《光贊經》及無羅叉譯出《放光般若經》。由於早期翻譯般若經時,在文字與思想上困難,用文字表達義理,含意不清,如《道行般若經》卷二云:

「行般若波羅蜜者,不壞色無常視,不壞痛癢、思想、生死,識無常視,何以故?本無故。」

同經卷三云:「般若波羅蜜無所有,於人於中有所求,謂有所有,是即為大非。何以故?人生所生,般若波羅蜜與人皆自然。」

兩晉名僧為了傳播般若思想,於是「雅乃與康法朗等以經中事數,擬配外書,為生解之例,謂之格義。」運用老莊思想來說明般若思想的格義方法,而清談名士亦引用般若思想來豐富三玄理論。名士與名僧交往,形成玄談佛理共入一爐,演變成為後來的「六家七宗」,對般若思想不同詮譯的派別,此為「玄學化佛學」時期。

(三) 僧肇生平及其思想背景

僧肇(公元384-414)長安人,家境貧困,以抄寫經書餬口,故此廣泛地接觸中國傳統文化,打下了深厚的根基。當時玄學盛行,他喜讀「老、莊」,但當閱畢《道德經》後,深感「美則美矣,然期棲神冥累之方,猶未盡善」,後讀古維摩經,「歡喜頂受,披尋玩味」。僧肇覺得老莊玄理深幽微妙,但對解決人生煩惱方法,未得究竟,初次接觸般若思想,細心研習,不單心裡喜悅,而且「始知所歸」,皈依佛門,從此努力鑽研佛典,「學善方等,兼通三藏」。後來知道鳩摩羅什法師在涼州,便前往當地,跟隨羅什學習,對般若中觀學,所悟更多。故此可說,僧肇集中國傳統文化及印度龍樹中觀學精髓於一身。

(四) 僧肇四論的由來

後秦姚興於弘始三年(公元401年),迎請鳩摩羅什法師入關,於翌年在長安的逍遙園及西明閣,建立大規模譯場,雲集當時所有精英,在羅什法師領導下,所譯佛典,涵蓋經、律、論三藏,有系統傳播般若系的大乘經典和龍樹、提婆的中觀學論著。羅什弟子號稱三千,而關內四聖(僧肇、僧睿、道生、道融)於中國佛教史上,各有其地位。

僧睿對當時佛學發展,作一評論,在《毗摩羅詰堤經義疏》序云:「自慧風東扇,法言流詠以來,雖曰講肆,格義迂而乖本,六家偏而不即。」

他指出格義方法使般若學玄學化,附會牽強,造成理解上眾說紛雲,在所難免。這反映出格義方法流弊,引致六家說法,均未能正確把握般若思想。

僧肇以「去聖久遠,文義舛雜,先舊所解,時有乖謬」,因此當羅什法師翻譯了《大品般若》後,他把自己心得,寫下了《般若無知論》。羅什看後,衷心稱讚曰「吾解不謝子,辭當相挹」,意謂我與你對般若思想見解相同,可是我的文筆卻比不上你。時廬山隱士劉遺民閱後,稱讚說「不意方袍,復有平叔」,而廬山慧遠看後,更「撫幾嘆曰:未嘗有也」。因此乃有「秦人解空第一」美譽。隨後僧肇寫下《不真空論》、《物不遷論》及《涅槃無名論》,時人將此四篇合稱「僧肇四論」,簡稱《肇論》。

(五) 僧肇的動靜觀與四句之意

僧肇四論中,若論文章雋永,長短適中,易於朗誦,莫如《物不遷論》。在論中那四句:「旋嵐偃嶽而常靜,江河競注而不流,野馬飄鼓而不動,日月曆天而不周。」看起來與世間所見相違。僧肇察覺到,一般人心裡認為,世間萬事萬物變動不居,所以是無常,故此「聞無常,則取其流動」,既然人們心裡視無常是真實,故面對「生死交謝,寒暑選遷」 ,自然認為「有物流動」。僧肇卻不認同,指出「釋動以求靜」或以「釋靜以求動」皆不可能了知動靜,而是「求靜於諸動,故雖動而常靜。不釋動以求靜,故雖靜而不離動。」他破除常人認為非動即靜,非靜即動,動靜互不相容,完全是兩件事的看法。他提出「動靜未始異」,在這裡,揭示動靜是不二,以常人對動靜看法,設立一個問題:「昔物不至今」,看看有何結論。

常人以今望過去,認為昔物在昔日時空裡,因為變化而終於消失,因此昔物不來今,但既然昔物在過去有流動遷移,故此認為「動而非靜」。僧肇的著眼點,則以昔望今,昔物不至今,故昔物只停留在昔日時段裡,並沒有延展下去,所以昔物不去,既然不去,故此「靜而非動」。

看起來,以「昔物不至今」的同樣依據,卻得二個截然相反的結論:「動而非靜」與「靜而非動」。僧肇進一步推論說:

(甲)責向物於今 ___於今未嘗有 ∴故知物不來

(乙)求向物於向 於向未嘗無 ___ (於今未嘗有) ∴故知物不去

綜合「知物不來」、「知物不去」,加上「覆而求今,今亦不往」三種情況下,那麼唯一情形,就是「昔物自在昔,不從昔以至今。」同時「今物自在今,不從今以至昔」。再簡化便是「物不相往來」,即是說「物不遷」。這時僧肇寫下了千古名句:「旋嵐偃嶽而常靜,江河競注而不流,野馬飄鼓而不動,日月曆天而不周。」

對這四句究竟表達是什麼?我們且看《大般若經》云:「佛告善現:『於意云何?如然燈時為初焰能燋炷,為後焰能燋炷?』善現答言:『如我意解,非初焰能燋炷,亦不離初焰,非後焰能燋炷,亦不離後焰。』佛告善現:『於意云何?炷為燋不?』善現答言:『世間現見其炷實燋。』」如是這樣,前後焰無常而相續,燈便燃點起來。明白了經意,就可了解「旋嵐偃嶽而常靜」這幾句的意思。可以說,非前風勁吹山嶽,亦不離前風;非後風勁吹山嶽,亦不離後風。前後風無常而相續,世間便見旋嵐偃嶽現象,但前後風不相往來,前風非後風,故偃嶽而常靜。其餘三句,亦可作如是解釋。這四句透過描寫自然界現象而說明動靜一如的道理。明代憨山大師,將他身歷其境,記載在《肇論略注》中云:

「予少讀此論,竊以前四不遷義,懷疑有年……重刻此論校讀至此,恍然有悟,欣躍無極,因起坐禮佛,則身無起倒,揭簾出視,忽風吹庭樹,落葉飛空,則見葉葉不動,信乎旋嵐偃嶽而常靜也。及登廁去溺,則不見流相。嘆曰:誠哉,江河競注而不流也。 」由此可知,從無常而相續來說,動靜實在是不可分離,動中有靜,靜中有動。這四句要我們明白動靜不二。而從般若中觀來看,事物非動非靜,動靜皆無實自性,動靜皆空。明白動靜皆空,即能通動靜不二,反之亦然,兩者無異無分別。

(六) 餘話

有學者們評論僧肇的《物不遷論》的意見:

一者認為著僧肇的觀點,必然導至只承認絕對的靜;

二者認為僧肇否定運動,動即是不動,動是假象,不動是真理。

依我看來,前者誤認僧肇的觀點等同古希臘學者芝諾的「飛箭不動」的論證,後者認為若不動是真理,則與世間所見相違。其實兩者皆在形上學上打轉,未能表達「物不遷」的主旨。

也許有人望文生義,以為「物不遷義」是證成「物不遷」,否則何以此論名「物不遷論」?

慧達說得清楚:「今不言遷,而言不遷者,立教本意,只為中根執無常者說,故云『中人未分於存亡』」,以不動破動,並未建立「物不遷」,因為中根之人觀無常而取流動相,因此僧肇說「物不遷」,以不遷破遷,使執無常者覺悟,悟後那有「遷」與「不遷」之理!故此《物不遷論》是為破執而說。

元代文才的《肇論新疏》中云:

「經說無常,不必說物遷去,但是防凡夫之人著常之想;經說常住,未必說不遷,但解二乘計無常爾。此之二說,本皆破倒,倒情既遣,萬物非遷非不遷也。」

可說深得《物不遷論》主旨。

僧肇以其深厚中國傳統文化(儒、道),正確地把握般若中觀要旨,以優美文字,魏晉文風,寫出四論,不但糾正佛學玄學化,從而終止玄學佛教的發展,開創中國化的佛教般若思想體系,對後來整個中國佛學的發展,起了巨大的影響,如隋唐時代大乘八宗中,三論宗、天台宗以及禪宗影響較大。三論宗創始人吉藏大師尊稱僧肇為「玄宗之始」,奉為三論宗的始祖。

僧肇雖英年早逝,但他在中國佛教史、哲學史及思想史上均佔有崇高地位,不愧是曠世英才。

參考資料

1. 〈僧肇與《肇論》簡介〉

2. 《大正藏》

4. 《僧肇》

5. 《僧肇評傳》

相關焦點

  • 追求普度眾生、以佛法利益蒼生──「論龔自珍之佛學思想」
    (三)批評狂禪他明言,反對輕視經教,倡不立文字之說:故對禪宗的棒喝、參話頭之機鋒不甚贊同,並嚴厲斥責為「蛆蟲僧」,稱這些參禪流派為「狂禪」。龔自珍認為,學佛者須有修持,且應該有師傅的帶領教導,循序漸進,方有裨益,不能光靠口說,必須有學養,即深入經藏。
  • 「因明學」與西洋論理學之同異
    (乙) 因明學與西洋論理學之同異因 明 學 ,即 東 洋 論 理 學 ,與 西 洋 論 理 學 相 疋 敵 ,今 就 其 兩 者 同 異 點略述如下 :一、因明學與論理學之類同近世科學昌明 ,賴此方法之力居多 。 論理學中的演繹法又分直接推理與間接推理 ,間接推 理中分為 :第一大 前 提 ,第 二 小 前 提 ,第 三 斷 按 三 段 論 法 。因明學 ,依歸納法而得演繹法 ,而定其推理方法:第 一為宗 ,第二 因 ,第三喻作為規則 ,名三支作法 。
  • 《瑜伽師地論》業雜染(23):業門(4)與果門(4)與增上果
    《瑜伽師地論》業雜染(23): 業門(4)與果門(4)與增上果 釋遁倫集撰《瑜伽論記》卷第三(之上):「 增上果」 中:此依一物、以辨十果,《 對法》 依眾事、以辨十果。故二不同,義各別也。此有十句,亦依業道、次第別配。「 不便宜」 者:不順人心。 景補闕雲 :依《 婆沙》 有二說:一云:方便業:感人中短命因,根本業:生於惡道。
  • 王薌齋遺著《大成拳論》——(十七、結論)
    因此,目前流傳的版本中有過激言詞的原文者稱為《大成拳論》。刪除其中過激言論,重新編排改寫者稱為《拳道中樞》。以上兩種版本的王薌齋先生遺著可供同學們對照研究。姚宗勳著《意拳》一書附錄中的《拳道中樞》實際上是《大成拳論》的原文。但是其中缺少「拳學總綱」一節。上述兩種版本總綱的第一句話都是「拳本服膺,推名大成。」可能是因為書名為《意拳》而寫「推名大成」不相符合的緣故吧,故此刪去。
  • 人性的善惡明明同時存在,為何孟子提出「性善論」?
    孟子本名孟軻,他提出的「性善論」最著名,且如他那句「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的名言,在那個百家爭鳴的時代,各種學派紛紛提出自己的見解,透膚入骨,血肉淋漓了,如果還講《論語》裡親親尊尊、君君臣臣那一套,難免有些緩不濟急。
  • 《神魔之塔》全新「科研序論」系列即將登場
    《神魔之塔》全新「科研序論」系列即將登場 來源:www.18183.com作者:犬大噠時間:2019-02-08 分享到: 《神魔之塔》營運團隊宣布,距離《神魔之塔》17.0 版本「跨越神境的元素科學」更新尚餘數天,全新「
  • 「全民閱讀」陳來:宋明儒學的「天地之心」論及其意義
    以人為天地之心,認為人是五行之氣的精華,是萬物之靈,是掌握善惡的主體,是實踐仁德、引導世界向善的主體。漢代儒學的特色之一,是把仁說建立為天道論,其中董仲舒把仁定位在「天心」的說法,最具意義:春秋之道,大得之則以王,小得之則以霸。故曾子、子石盛美齊侯,安諸侯,尊天子,霸王之道,皆本於仁。仁,天心,故次之以天心。天心與天地之心的概念雖然略有分別,但基本一致,我們在這裡不做根本區分。
  • 遊戲「彈丸論破」新作「絕對絕望少女」主角是苗木妹妹
    「周刊FAMI通」10月10日是號(9月26日發售)做了「彈丸論破」的特集,但站在最中間的角色不是苗木或日向,而是一位少女——她是新作「絕対絕望少女 彈丸論破 AnotherEpisode」的主人公,名叫苗木小丸(另譯:
  • 「彈丸論破」舞臺劇主題曲確定 江之島盾子演員演唱
    「彈丸論破」舞臺劇主題曲確定 江之島盾子演員演唱 2014-09-16 13:12:50
  • 「彈丸論破3」未來篇片尾曲確定為「Recall The End」!
    「彈丸論破3」未來篇片尾曲確定為「Recall The End」! 動漫 178動漫頻道 ▪ 2016-05-25 11:33:13   即將在今年7月開播的TV動畫「彈丸論破3 -The End of 希望之峰學園-」
  • 成忠臣:論中國繪畫中的「天人」、「心物」哲學思想
    由於中國美學思想重視自然之美,山水畫成了中國畫中的主流和正宗,天人統一觀對南宗山水畫的影響就更大,他們善於追求高雅、靜穆、和諧的田園詩意。 「心」與「物」的交融統一是中國古代畫論的重要範疇。荀子說:「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意思是,人有認識能力,事物是可以被認識的,也可以說,凡是任何事物,人都可以認識,這是人的本性,也是事物的道理。
  • 略述佛教建構「倫理學」之困難?
    如古印度有名為順世外道(Lok ā yatika)的思想流派,其即主張人的身體是由地、水、火和風等四大元素所組成,所謂因果報應並不存在,人最重要是滿足自己的欲望以求不枉此生,由此即衍生一種縱慾主義;存在主義小說家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則有言:「若上帝不存在,一切皆被允許」,認為一旦沒有賞善罰惡的上帝來確保既有價值和秩序的進行,則人類在原則上實可任情妄為。
  • 動漫資訊:「彈丸論破 絕望篇」插圖公開
    大家好,今天分享「彈丸論破」10周年紀念集特典文件夾發布了追加的「彈丸論破 絕望篇」插圖。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絕望篇:講述了集合了各個領域的超一流高中生,為了培育他們而設立的,政府公認的特權學園「私立希望之峰學園」。
  • 從禪坐到禪宗,從「我空法有」到「以心印心」,怎樣的解脫之徑?
    禪,本為梵文「禪那」( Dhynna )的簡譯,意為「靜慮」、「思惟修」。早於釋迦成佛前,印度人已經坐禪,在樹蔭下苦思生死問題,或於定中體會梵我合一,提升精神境界。可見坐禪是一種修行的形式,從《梨俱吠陀》到《奧義書》時代,坐禪已流行於各宗派。原始佛教的戒、定、慧三學中的定,就是指坐禪。
  • 【詩詞鑑賞】且樂杯中物,誰論世上名。
    且樂杯中物,誰論世上名。 「長揖謝公卿」是委婉表示自己不屈服於權貴。 杯中物:指酒。借用陶淵明《責子詩》中「且進杯中物」句意。 誰:何,哪。這裡的用法與指人的「誰」不同。 論:計較。
  • 「彈丸論破」10周年追加「彈丸論破3 絕望篇」插圖公開
    「彈丸論破」10周年追加「彈丸論破 絕望篇」插圖公開 動漫 178動漫整編 ▪ 2021-01-16 11:27:43
  • アニメディア公開「彈丸論破」x 「全員惡玉」聯動封面圖
    アニメディア公開「彈丸論破」x 「全員惡玉」聯動封面圖 動漫 178動漫整編 ▪
  • 佛教:「三論宗祖師」吉藏,乃是三論思想的中土推廣人
    ……建設事業,則諸宗之成立也。」今天就為大家分享佛教:吉藏,三論思想的中土推廣人。三論思想自鳩摩羅什傳入中土,但要到吉藏才真成形成宗派。吉藏的先祖是安息人,所以俗姓安。他的父輩從安息遷至南海,後又遷至建康。吉藏出生於建康,但因為是胡人,仍被稱為「胡吉藏」。
  • 「師尊」純愛文:論師尊這個職業的「高危性」!甜甜甜甜文~
    懷裡這隻Q彈的果凍就是年幼的主角,而他穿成了主角的師尊,一個假意收主角為徒、卻殘忍挖走主角身上的魔骨,在數年後被黑化的主角復仇殺死的惡毒反派。孟亦覺有兩個選擇:1、趁主角還是小崽子的時候把他幹掉2、跑路在他猶豫之時,懷裡的水糰子忽然哼哼著鼓了鼓嘴巴,朝他吐了兩個晶亮亮的泡泡。孟亦覺:萌……萌化了!!
  • 「彈丸論破」新作遊戲2014發售 有望製作動畫第2部
    根據最新情報,「彈丸論破」系列的最新作「絕對絕望少女」將在2014年年內發售,類型為動作類,詳情不明。   關於「彈丸論破」遊戲的第二部「超級彈丸論破2」的動畫化,STAFF們表示,非常希望能夠動畫化。目前還沒有正式發布關於2代動畫化的詳情,目前動畫第一卷銷量為6600卷,不算很成功,不過10月即將發售重製版,年內以及年初也將發售遊戲的正式中文、英文版。2014年又有新作「絕對絕望少女」上市 ……不知是否可以順便期待一下2代的動畫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