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三論宗祖師」吉藏,乃是三論思想的中土推廣人

2020-12-05 歷史國學教堂

經過南北朝的混亂時代,隋唐兩代終於重新形成大一統的局面,政治上較為開明,經濟文化也有了飛躍性的發展。這一方面為佛教發展提供了堅實政治經濟和文化基礎,另一方面使南北朝時各有特色的南北方佛教得以綜合交融。

許多高僧往往走遍南北,四處參訪遊學,學出多門。這有利於佛學思想的融匯和創新。中國的佛教宗派大部分是隋唐時建立起來的。

因此,梁啓超認為,隋唐是中國佛教的建設期,標誌就是各宗派的成立:「從中國佛學史大量觀察,可中分為二期:一日輸入期,兩晉南北朝是也;二日建設期,隋唐是也。……建設事業,則諸宗之成立也。」今天就為大家分享佛教:吉藏,三論思想的中土推廣人。

三論思想自鳩摩羅什傳入中土,但要到吉藏才真成形成宗派。吉藏的先祖是安息人,所以俗姓安。他的父輩從安息遷至南海,後又遷至建康。

吉藏出生於建康,但因為是胡人,仍被稱為「胡吉藏」。吉藏的父親是個佛教徒,在吉藏幼年時常帶他去見真諦大師,吉藏的名字是真諦為他取得。

吉藏七歲時隨法朗出家,十四歲時開始學習百論,十九歲時已經可以複述法朗的講述,參與說法,「處眾複述,精辯逢遊,酬接時彥,綽有餘美,進譽揚邑,有光學眾」。

陳隋之際,隋兵進攻建康,「江南凌亂」,僧俗四處逃難,吉藏卻在這時率領部屬,到各個寺院中收集被遺棄的佛教文疏,加以研究整理:「乃率其所屬,往諸寺中,收聚文疏,廣覽博學。

隋朝時,吉藏遷到會稽的嘉祥寺居住,在此說法十五年,跟隨學習的有數千人,被稱為「嘉祥大師」。在這段時間,除了研習三論思想,吉藏還研究了法華經,曾在開皇十七年致書邀請天台智顗大師來講法華經,可惜智顗大師因病逝未能成行。

吉藏跟隨智顗大師的徒弟灌頂(灌頂是人名)學習天台宗思想。大業二年),吉藏奉隋煬帝之命住持揚州的慧日道場,待遇很高,「禮事豐華,優賞倫異」。

吉藏在此為三論寫了註疏,還寫了三論玄義一書,正式創立了三論宗。隋煬帝後來又將吉藏請到了長安居住。到了唐朝,吉藏仍然很受帝王重視,唐高祖在武德二年成立十大德來管理僧眾,「綱維法務」,將吉藏列入了十大德之一。吉藏沒於武德六年五月,享年75歲。

與僧朗一生專心講學著述多而不同,吉藏的著述較多,有三論之學的疏章三論玄義,也有研究法華、大品、智論、華嚴、維摩等經論的註疏,如華嚴宗的華嚴遊意、法華遊意、法華玄論等著作。

《三論玄義》是吉藏在揚州慧日道場時所作,成書於仁壽年四月,論述了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的概要,是對自羅什以來的三論之學的一個總結,也是三論宗建立的標誌。

吉藏一生,受到陳、隋、唐三代帝王的器重。三論學說在初唐時期曾盛極一時,但隨著後來「法相華嚴、禪宗相繼成立和流行,此宗逐漸不振(高振農),很快衰落了。到會昌禁佛之時,原本不盛的三論宗「章疏被毀殆盡,幾成絕學」。

但吉藏有個弟子慧灌是高句麗人,後來去了日本傳弘三論,成為日本三論宗的初祖。到清代末年,楊文會居士結識了日本僧人南條文雄,從日本將中國史上失傳的一些佛教書籍重新找回,其中也有三論宗的一些失傳的章疏著作,三論宗才得以重新為中國所認知。

相關焦點

  • 明辨是非~論淨土宗的弊端與誤人子弟
    民國印光法師,就憑一小女孩的夢境,就說是大勢至菩薩轉世,就不論夢境真假,大勢至菩薩是十地以上等覺位的大菩薩摩訶薩,來人間起碼會撰寫一些經律論三藏方面的《經藏》《律藏》《論藏》,很多初地菩薩比如龍樹菩薩,世親菩薩,無著菩薩都撰寫了很多《論藏》,更何況大勢至菩薩是十地以上大菩薩摩訶薩,來人間怎麼可能什麼也沒留下?
  • 佛教:三論宗,復起於攝山,奠定了大乘佛學的基礎
    三論宗的三論,是指龍樹的中論、十二門論和龍樹的弟子提婆的百論。這三部經典是大乘中觀派的主要經典,三論宗就是以龍樹的中論、十二門論和提婆的百論為根本經典的佛教宗派。鳩摩羅什將三論譯出後,研習者很多,蔚然成風。
  • 略論《物不遷論》中僧肇所述「旋嵐偃嶽而常靜」等4句之意
    前者開創玄學清談先河,使成為魏晉思想的主流;後者《肇論》一出,震鑠古今,一掃般若玄學化之風,將正確般若中觀思想,發揚於中土,成為「中國佛學」的先行者。本文先略說魏晉時代般若與玄學的交涉,介紹僧肇生平及其思想背景,並談及《物不遷論》中「旋嵐偃嶽」等四句含意與片斷感想。
  • 論明代佛教的宗法化
    明代佛教的全面宗法化,可謂佛教在宗法制傳統社會中最徹底的「中國化」表達,加速並強化了佛教的世俗化進程,同時消解了佛教作為一個宗教實體在社會、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領域應有的獨立性與自主性,對明代及至近代佛教的發展影響極其深遠。
  • 追求普度眾生、以佛法利益蒼生──「論龔自珍之佛學思想」
    (三)學佛因緣龔自珍的信佛因緣實有跡可尋。社會環境:清康雍幹三代君主信奉佛教,康熙編纂佛經、雍正設藏經館、乾隆出版《大藏經》,在家出家的信徒與日俱增,不乏名士貴族,使他不由自主地對佛教產生了共鳴。如青天白日,欲人之無不見也,烏有所謂祖師向上事,密密不通風者乎?幽探冥討,旁引淆證,尚懼靈文之不富也,烏有撥去語言文字者乎?其書不幸而埋藏,千載無者宜也,其書幸而流布,得道者如麻、如菽、如竹葦又宜也,烏有所謂孤提祖印,密付衣缽者乎?以佛為師,以佛知見為歸,以經論為導,以禪為行,烏有所謂不向如來行處行者乎?
  • 問藥丨如何看待(化解)所謂「原始佛教中心論」?
    按語近日有友人在「藥禪院」知識星球中提問:如何看待(化解)現今各種原始佛教中心論?因據己解,略陳數言。答覆之後,亦覺這一問題在當代具有一定普遍性,乃就答覆原文略作修訂,一併發布於此,雖卑之無甚高論,正不妨各出手眼。
  • 《大乘起信論》講解三:為了眾生離苦得樂,紹隆佛種,而造此論
    說有五分:一作因,二立義,三解釋,四修信,五利益。此中作因有八:一總相,為令眾生離苦得樂,不為貪求利養等故;二為顯如來根本實義,令諸眾生生正解故;三為令善根成熟眾生不退信心,於大乘法有堪任故;四為令善根微少眾生發起信心至不退故;五為令眾生消除業障,調伏自心離三毒故;六為令眾生修正止觀,對治凡小過失心故;七為令眾生於大乘法如理思惟,得生佛前,究竟不退大乘信故;八為顯信樂大乘利益,勸諸含識令歸向故。
  • 南哲思享丨楊維中:「宗派」分野與「專業分工」——關於隋唐佛教...
    這些學者對於「隋唐時期成立佛教宗派」的質疑,大致體現在四個方向上:一是在事實層面質疑隋唐宗派早期祖師傳承的歷史真實性;二是竭力證明,所謂的隋唐祖師並無「宗派意識」,因而不會存在所謂「創立宗派」的行為和事實;三是認為「學派」和「宗派」的界限與標準難於確定;四是認為現今以佛教宗派來敘述隋唐時期的佛教發展是誇大了宗派在這一時期佛教中的重要性。
  • 佛教宗派——三論宗介紹-網友文摘內容-佛教在線
    三論宗,中國佛教宗派。隋吉藏創立。因依龍樹的《中論》、《十二門論》和提婆的《百論》等三論立宗,故名。此宗的學統,在印度是:龍樹一提婆一羅睺羅一青目一須利耶蘇摩一鳩摩羅什。在中國則是:鳩摩羅什一僧肇一僧朗一僧詮一法朗一吉藏。 史略 此宗初祖龍樹。是釋迦牟尼滅後第一個重要的大乘佛教學者。
  • 中國最著名的的八大寺廟,佛教八大門派的祖庭
    2、禪宗發源地──嵩山少林寺禪宗,又稱佛心宗,漢傳佛教宗派之一,始於菩提達摩,盛於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後成為漢傳佛教的主流,也是漢傳佛教最主要的象徵之一。漢傳佛教宗派多來自於印度。其核心思想為:「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 略談「如來藏思想」與「他空學說」(二)
    三、藏傳佛法與如來藏學說後期大乘佛法中的密教法門,最為完整地繼承了如來藏學說的思想,這也讓此思想透過譯師與大成就者們傳入了藏地。同時,如來藏學說在密法中與另一系主張—「光明心」兩者交融,開展出了具體可操作、經驗到如來藏、光明心的實修技巧(顯教中的如來藏說較為理論、抽象並缺乏具體的體悟步驟。)
  • 淨旻法師:論「大乘是佛說」的基本理念
    綜觀古德之創宗立義,方便多門,歸元無二,莫不體佛心而依佛語,故此八宗無不與大乘修多羅藏結成魚水關係,如:天台宗與《法華經》,賢首宗與《華嚴經》,法相宗與《解深密經》,三論宗與《大品般若經》,禪宗與《楞伽經》(禪宗雖謂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然東土初祖、六祖亦以《楞伽》《金剛》印心),律宗與《梵網經》(《梵網經》本屬大乘律藏,今為行文之便,
  • 略述藏傳佛教祖師像——佟春燕
    寂護是8世紀著名的印度高僧,是寧瑪派尊奉的祖師。赤松德贊在位期間,寂護曾兩次受邀到吐蕃傳播佛教,將印度佛教系統地引入到了西藏地區,對佛教在西藏的傳播做出了重要貢獻。約在763年,寂護第一次到吐蕃傳教,主要宣講「十善」、「十八界」、「十二因緣」等佛教基本理論。由於「當時恰值藏地發生饑饉,疾疫流行,反對佛教的人們就藉口這些災荒都是因請寂護來藏,引起苯教神祇不滿,而對藏人所施加的懲罰。
  • 淨土宗星空多璀璨!善導大師、慧遠大師乃至其他祖師
    然而這種方法是難行道,而非易行道,不要說現在或後來的人,在慧遠大師那個時代也不多見,所以無人繼承其法。大師在時還有少數學者;大師圓寂了(往生於公元416年),就沒人繼承了。直到唐初二百多年間,他的淨土思想與修行方法對當時淨土行者並沒有多大影響,也沒有廣泛傳開。若論淨土思想,慧遠大師沒有系統的淨土宗著作;若論修行方法,慧遠大師修行的是難行道,能修學的人很少。
  • 佛教正法:「金剛經發微」,佛教高端思想,你真未必讀得懂!
    各主要宗派如三論、天台、唯識、賢首,以至禪宗,都有對本經的註疏。禪宗的五祖很重視本經的教學,六祖慧能更由於聽五祖講本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開悟。慧能弟子神會於北方傳法,更特別推重本經,認為本經「最尊最勝」(見《神會和尚遺集》引《南宗定是非論》卷下)。
  • 日本佛教主要宗派簡介
    幾乎所有去日本旅遊的人都會有意無意接觸日本的佛寺,但是大多數人都搞不懂其中的學問,只是給人感覺比中國這個佛教大國還密集。根據日本統計協會2013年的數據,日本約有8470萬佛教徒,佛寺約有7.5萬餘座,超過30萬尊各類佛像,作為一個1.2億人口的國家來說,佛教徒佔大多數。一般認為,日本人大多為了個人的安身立命、靈魂的救贖或者鎮護國家而信仰佛教。
  • 道教南宗四祖陳楠
    ~1213),字南木,號翠虛,惠州博羅白水巖(今惠州近郊湯泉)人。他幼年師事薛道光,得太乙火符之秘。丹道己成,回歸故裡,以盤隴箍桶為業。曾作《盤隴頌》云:「終日盤盤圓又圓,中間一位土為尊。磨來磨去知多少,個裡全無斧鑿痕。」又有《箍桶頌》云:「有漏教無漏,何如水洩通;即能圓密了,內外一真空。」二頌有如禪偈,虛空明淨,可見其道境已高。
  • 作為佛門十宗中最神秘的一派,密宗究竟有什麼特殊之處?
    這佛門十宗經過上千年的優勝劣汰——尤其是「三武一宗」的滅佛運動,到現在只有三門還比較興旺,分別就是禪宗,淨土宗以及密宗,其餘都非常式微甚至已經斷絕了。早在佛教進入藏地之前,當地的居民就信奉一種叫做「苯教」的原始宗教,這個宗教非常古老,具體的創始人已經不可考,它相信萬物皆有靈,崇拜的對象包括天、地、日、月、星宿、雷電、冰雹、山川、土石、草木、禽獸等自然物,其實就是最早的「圖騰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