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南北朝的混亂時代,隋唐兩代終於重新形成大一統的局面,政治上較為開明,經濟文化也有了飛躍性的發展。這一方面為佛教發展提供了堅實政治經濟和文化基礎,另一方面使南北朝時各有特色的南北方佛教得以綜合交融。
許多高僧往往走遍南北,四處參訪遊學,學出多門。這有利於佛學思想的融匯和創新。中國的佛教宗派大部分是隋唐時建立起來的。
因此,梁啓超認為,隋唐是中國佛教的建設期,標誌就是各宗派的成立:「從中國佛學史大量觀察,可中分為二期:一日輸入期,兩晉南北朝是也;二日建設期,隋唐是也。……建設事業,則諸宗之成立也。」今天就為大家分享佛教:吉藏,三論思想的中土推廣人。
三論思想自鳩摩羅什傳入中土,但要到吉藏才真成形成宗派。吉藏的先祖是安息人,所以俗姓安。他的父輩從安息遷至南海,後又遷至建康。
吉藏出生於建康,但因為是胡人,仍被稱為「胡吉藏」。吉藏的父親是個佛教徒,在吉藏幼年時常帶他去見真諦大師,吉藏的名字是真諦為他取得。
吉藏七歲時隨法朗出家,十四歲時開始學習百論,十九歲時已經可以複述法朗的講述,參與說法,「處眾複述,精辯逢遊,酬接時彥,綽有餘美,進譽揚邑,有光學眾」。
陳隋之際,隋兵進攻建康,「江南凌亂」,僧俗四處逃難,吉藏卻在這時率領部屬,到各個寺院中收集被遺棄的佛教文疏,加以研究整理:「乃率其所屬,往諸寺中,收聚文疏,廣覽博學。
隋朝時,吉藏遷到會稽的嘉祥寺居住,在此說法十五年,跟隨學習的有數千人,被稱為「嘉祥大師」。在這段時間,除了研習三論思想,吉藏還研究了法華經,曾在開皇十七年致書邀請天台智顗大師來講法華經,可惜智顗大師因病逝未能成行。
吉藏跟隨智顗大師的徒弟灌頂(灌頂是人名)學習天台宗思想。大業二年),吉藏奉隋煬帝之命住持揚州的慧日道場,待遇很高,「禮事豐華,優賞倫異」。
吉藏在此為三論寫了註疏,還寫了三論玄義一書,正式創立了三論宗。隋煬帝後來又將吉藏請到了長安居住。到了唐朝,吉藏仍然很受帝王重視,唐高祖在武德二年成立十大德來管理僧眾,「綱維法務」,將吉藏列入了十大德之一。吉藏沒於武德六年五月,享年75歲。
與僧朗一生專心講學著述多而不同,吉藏的著述較多,有三論之學的疏章三論玄義,也有研究法華、大品、智論、華嚴、維摩等經論的註疏,如華嚴宗的華嚴遊意、法華遊意、法華玄論等著作。
《三論玄義》是吉藏在揚州慧日道場時所作,成書於仁壽年四月,論述了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的概要,是對自羅什以來的三論之學的一個總結,也是三論宗建立的標誌。
吉藏一生,受到陳、隋、唐三代帝王的器重。三論學說在初唐時期曾盛極一時,但隨著後來「法相華嚴、禪宗相繼成立和流行,此宗逐漸不振(高振農),很快衰落了。到會昌禁佛之時,原本不盛的三論宗「章疏被毀殆盡,幾成絕學」。
但吉藏有個弟子慧灌是高句麗人,後來去了日本傳弘三論,成為日本三論宗的初祖。到清代末年,楊文會居士結識了日本僧人南條文雄,從日本將中國史上失傳的一些佛教書籍重新找回,其中也有三論宗的一些失傳的章疏著作,三論宗才得以重新為中國所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