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藥丨如何看待(化解)所謂「原始佛教中心論」?

2020-12-17 藥禪院

按語

近日有友人在「藥禪院」知識星球中提問:如何看待(化解)現今各種原始佛教中心論?因據己解,略陳數言。答覆之後,亦覺這一問題在當代具有一定普遍性,乃就答覆原文略作修訂,一併發布於此,雖卑之無甚高論,正不妨各出手眼。

——藥師

《易》言:「原始要終,以為質也。」所謂原始佛教中心論,需知其始謂何,方知如何原之。

如果作為一種基於世俗學術體系的研究方法,對於佛教的思想演變作一種實證論範式的考證,並在此基礎上予以進化論範式的詮釋,也可以在學術思想的範疇內自足成立,無需非議;但如果據此來展開佛法的修行,則恐將有所偏失。其所失也正在此「始終」之不明。

所謂佛法的「始」,並不能以經驗世界當中的事實起點作為理論研究的邏輯起點,因為佛法教理事相均需分本跡、真俗、權實。經驗世界中的一般顯現,囿於觀察者主體的業力,所以都是跡、俗、權,所謂「盲者不睹日月,非日月咎」。(《維摩詰經》)而唯有佛現量實證之諸法實相,方才是佛法的本、真、實。但這一本真、這一實際必定無法在經驗世界中得到全然顯現,所以表現為某種超驗性;無法用分析思維完全證明,而只能藉助分析思維,獲得進入的路徑。《法華經》中多言及此,如言:「唯佛與佛乃能究竟諸法實相。」又言:「假使滿世間,皆如舍利弗,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因此,所謂原始佛教中心論,如果只從時空中的演變來判斷佛法的真偽,則往往以實為偽,以權為真,出現一重認識上的顛倒。

再次,佛法雖有在時空之中演變的現象顯現,類似於一種思想的演變,但這是一共時性的結構以歷時性的形式呈現,或者說共時性與歷時性應同取。禪宗祖師多深明此意,故常言:「未離兜率,已降王宮;未出母胎,度人已畢。」這就是一個基於共時性結構的說明。但這超越了凡夫的基於時空幻覺的分別思維,所以又以歷時性的方式作一展開,而當所有教法獲得一個充足展開之後,依然要以共時性的方式來進行把握,這也就是中國諸宗祖師之判教目的,由此乃有「三時教」、「五時教」等種種判釋。實則,除「三時教」、「五時教」等外,尚有「一時教」之說,北魏菩提流支即唱一時教,引《維摩詰經》中「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等為證。而從原始佛教中心論的立場出發,對於這一種判教方式是無法契入和把握的。因為佛法顯現的縱橫開合,並不單純依託學術思想自身邏輯,而同依釋迦佛應世之本懷。所作分別說,多為隨他意;唯非分別說,乃隨自意。故天台智者大師在解說《法華經》時,屢屢提出「釋迦出世之本懷」,此所謂「本懷」,亦無外乎「令一切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這是佛法的「終」。

此一始一終,雖然都在經驗世界中有所投影,但其本身並不在經驗世界中,而以一心為要,可稱之為「始終心要」。

如果以譬喻說明的話,佛所示法如明月在天,月印千江,隨江水清濁淺深而有不同倒影,世間人如舟行水上,初時在水淺而濁處,見到水中月影也略暗昧,隨後行舟至深而清處,見到水中月影也清透明亮。月亮本身何嘗有絲毫改易?如果依肉眼所見、凡情所解,以先前所見之月影為「原始」,而後來所見之月影為演化的結果,則正落在妄想情識之中。

據此,所謂原始佛教中心論,只是對於投影的一種反映,而不是對於本體的把握,不足以以之安立修行。但不從學術研究的視野,而從佛教教化的角度來說,也可以以之作為化權方便,類如權中之權,攝取一眾對佛教學術思想有熱情的知識分子,化塞為通,化障為途。同時,這方面的研究也能避免未窺見根本而遽抹去枝葉、未諦見真實而即高談心性者之空疏,則不無裨益。

此外,從方法論上來說,基於原始佛教中心論的研究,往往以後出資料為依據,對前面之結論進行修正,是以後後反對前前,但是否後出資料一定可靠於前人之結論,此處可存疑;同時,又常常以凡夫的見解來抉擇聖者的見地,但兩者立言之出發點及目的往往不同,是否有能力作此抉擇,亦可存疑。故以後判前、以俗判真,均不足為據。

不悟化身酬唱時,總是痴蠅鑽故紙。子曰:「善人不踐跡,亦不入於室。 」正可以與此問同參。

當然,以上議論,均就」中心論「而發,至於南傳佛教行者等,依佛教法,砥礪勤行,既非自居中心,唯務證得解脫,則當讚嘆禮敬,而不在所論。

附:知識星球問答原文

相關焦點

  • 論明代佛教的宗法化
    關於明代佛教的發展,學界討論頗多,特別是與隋唐佛教比較,多以衰敗論之,如著名佛教史家湯用彤就指出「佛教究自明中葉以後大衰」1;另一位佛教史家郭朋在《明清佛教》中也認為明代佛教「處於日益衰微趨勢中」2。
  • 佛教與基督教、天主教那個更接近科學?佛教怎樣看待其他宗教?
    弘揚佛教文化,傳遞生活正能量感恩閱讀,每天更新喜歡關注、收藏南無彌勒佛佛教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了,可謂是歷史悠久深厚,那我們也知道,中國境內除「佛教」還有就是基督教和天主教,那我們就先來了解下。而佛教是真正從科學的角度來闡釋宇宙真理,緣起性空就是最殊勝的真理,而且佛教講因果、講輪迴、講實修,人的命運不是任何神能改變的,需要靠自己的業力所決定,種善業得善果,種惡業得惡果。而且佛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影響甚深,也即所謂的儒釋道。
  • 佛教:如何判定「邪淫」?其實有五個依據
    那麼,如何判定「邪淫」這一行為呢?其實所謂的「邪淫」,指的是除配偶,即結婚夫婦之外的男女關係,也就是說,與其他非夫婦不正當的男女關係都屬於「邪淫」的範圍。因此,如何判定是否屬於「邪淫」的行為呢?其實有五個依據,即:一、夫妻之外,也就是說,不是和自己結婚的的人發生性行為的行為都屬於「邪淫」的範圍。
  • .| 楊曾文:以十善為中心的佛教因果報應論——兼論《十善業道經...
    中國古代文化以儒釋道三家為骨幹,然而它們的社會功能有所不同,最有代表性的看法是南宋孝宗著《原道論》所說「以佛修心,以道養生,以儒治世」。今天看來這種說法並非準確,卻也抓住了佛教重在修心的特色。佛教大小乘教法雖有千差萬別,然而皆注重善惡因果報應的說教,引導信眾進行修善止惡的修心,只是依據的理論和採用的修持方法有所差異而已。
  • 南哲思享丨楊維中:「宗派」分野與「專業分工」——關於隋唐佛教...
    這些學者對於「隋唐時期成立佛教宗派」的質疑,大致體現在四個方向上:一是在事實層面質疑隋唐宗派早期祖師傳承的歷史真實性;二是竭力證明,所謂的隋唐祖師並無「宗派意識」,因而不會存在所謂「創立宗派」的行為和事實;三是認為「學派」和「宗派」的界限與標準難於確定;四是認為現今以佛教宗派來敘述隋唐時期的佛教發展是誇大了宗派在這一時期佛教中的重要性。
  • 葉少勇:「萬法皆空」——佛教空觀的起源與沿革
    清楚了「無我」兩個字的基本含義,我們再來看應該怎麼理解原始佛教的這一主張。按照佛教的說法,眾生認為有我,就會以我為中心產生貪慾和嗔恨,就生起煩惱造作惡行,如果覺悟了「無我」,就會熄滅煩惱,解脫輪迴,證得涅盤,成為阿羅漢,從此不再受苦難。很多人喜歡從心理學或社會學角度來解釋「無我」:這不就是宣揚大公無私、忘我精神嗎?
  • 原始人如何看待死亡和生育?靈魂如何產生?民族宗教的起源與發展
    我們看待世界有兩種基本眼光,一種叫還原論,一種叫突現論,或者也叫湧現論。什麼叫突現論或湧現論。《聖經舊約》第一章,《創世紀》說上帝六天創造世界,各國家民族宗教神話裡說的造世界,造人,比如中國神話說的女媧造人,盤古開天,這是典型的突現論。
  • 佛教:「咒言」的形式,大致分有三種,真懂的人不多
    學佛的人都知道,佛陀住世時的佛教,在普遍意義上被稱為原始佛教。那個時候的佛教,並不注重念「咒」這一法門,因為所謂的念「咒」,在古印度,更流行於婆羅門教,也就是說,在原始佛教當中,並不存在念「咒」這一法門,況且佛陀本人,也並不主張弟子們通過念「咒」的方式來尋求解脫。
  • 明醫識藥·「藥」真相丨支氣管炎治療一定要用抗生素?
    明醫識藥·「藥」真相丨支氣管炎治療一定要用抗生素?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作者:福棠兒童用藥諮詢中心
  • 佛教智慧,如何做到自淨其意?
    很多學佛人,經常會遇到一些不是很懂佛教文化的人會問:學佛學什麼?你會怎麼回答?這是一個不可逃避,且又現實的問題。在民間很多人認為,從善積德,會有福報。但也有許多人不解,追根究底,特別是一些人們認為有一定知識背景,但又對佛教文化不解的人,我們應該如何用簡短回答呢?
  • 明醫識藥·「藥」真相丨服用利伐沙班後嘔吐可補服?
    明醫識藥·「藥」真相丨服用利伐沙班後嘔吐可補服?·澎湃號·政務 作者:大連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
  • 明醫識藥·「藥」真相丨奧司他韋對普通感冒有效?
    明醫識藥·「藥」真相丨奧司他韋對普通感冒有效? 原創 藥葫蘆娃 藥葫蘆娃作者:福棠兒童用藥諮詢中心
  • 如何看待超級傳播者?專家詳解
    新聞1+1丨病毒潛伏期是否更長?如何看待超級傳播者?專家詳解→   1月5日下午,北京、大連、瀋陽相繼召開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這三地在4日各有1例新增確診病例。而大連出現的一例超級傳播者同樣引人關注……  新聞1+1連線中國疾控中心副主任馮子健,一起了解本輪疫情有何新情況?為我們的防控又帶來什麼挑戰?  Q 多地現密接者多次檢測才確認陽性,是病毒潛伏期更長了嗎?
  • 佛教:遇到「小人「時,默念三句話,幫你化解!
    那麼,從佛法角度我們又該如何看待「小人」呢?實際上,小人乃是惡緣,他們與幫扶我們的貴人一樣,都是自身業力感召。故而,當身邊遇到小人時,不要忙著與他針鋒相對,不妨默念三句話,定能幫你化解。第一,敬而遠之,不必嗔怒。自古君子鬥不過小人,原因也很簡單,君子有自己的操守,有所為有所不為。小人則不然,他們翻手為雲,覆手為雨,最善於兩面三刀,當面一套背後一套。
  • 淨旻法師:論「大乘是佛說」的基本理念
    繼之以「明治時代,西方的佛教研究法漸漸傳入我國(日本),西洋人所研究的佛教以南傳佛教為主,這即是僅傳誦原始佛典的『小乘佛教』。……日本佛教學者受了這一風潮的影響,遂開啟漢譯小乘佛典與聖典綜合研究之風,並且稱之為『原始佛教』。」
  • 佛教:合掌問禮,五體投地磕長頭,供佛——都隱藏了什麼奧妙
    卍請您點擊上面的「關注」,和紅塵一起淨心學佛卍佛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但其實從根本來說只是佛法的一部分,或者說是佛陀的教育中世俗層面的體現。但是既然是宗教,就必須要有一些特有的規矩,否則就難以管理和推廣,廣大的信眾們也都無所適從,因此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佛教也多了很多的儀式出來。
  • 佛陀是如何看待種姓制度的?完全站在了婆羅門的對立面上!
    從古至今,種族問題一直是矛盾的根源,就算到了今天,種族問題依舊沒有解決,那麼作為世間覺者的佛陀又是如何看待種族問題的呢?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何為種族主義,這一種僅以自我為中心的惡劣態度,其認為在種族之間存在差距、優劣,因此歧視、虐待甚至是滅族等各種種族問題出現,某些國家因傳統文化及政治等原因而使這些問題植入骨髓。
  • 宏明法師:佛教生死觀與生命教育初探 以四諦十二因緣為中心
    、香港觀宗寺方丈宏明法師向本次論壇提交論文《佛教生死觀與生命教育初探——以四諦、十二因緣為中心》。佛教判斷死亡與現代醫學或其他宗教不同的是有一個「壽」的概念。在《俱舍論》卷五,《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二及《阿毗達磨雜集論》卷二中,認為「壽」是由於前世的「業」使我們人的身心組織相續的情勢,好像射出的箭,在一定期間內所保持飛出時的勢力。這就是發展到後來所謂「去後來先作主翁」(投胎時最先來,死的時候最後離開身體)的阿賴耶識或中陰身。壽即是命根,由它執持人的生命「命根體即壽,能持暖及識。」
  • 佛教歷史丨後漢佛教:佛教流行於中國最早的一個階段
    後漢佛教,是佛教流行於中國最早的一個階段。佛教最初傳入漢土,確實年代已難稽考。但古來佛教徒間流傳著漢明求法、佛教初傳的史話,同時也傳說漢明之前佛教即已傳入,兩說各自發展。
  • 大乘佛教不神秘 成佛之路這麼走
    (可參考《瑜伽師地論》卷四十六、《顯揚聖教論》卷八所述:「菩薩乘與七大性相應」。)「乘」謂「能渡」:喻指迷惘眾生雖具佛性(解脫可能),卻無力自行救濟;諸佛菩薩本著菩提大願,運大智慧方便隨緣化眾,令其開悟,以實現自他兼利與共同離苦。所謂「業海無涯,法乃舟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