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種族問題一直是矛盾的根源,就算到了今天,種族問題依舊沒有解決,那麼作為世間覺者的佛陀又是如何看待種族問題的呢?
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何為種族主義,這一種僅以自我為中心的惡劣態度,其認為在種族之間存在差距、優劣,因此歧視、虐待甚至是滅族等各種種族問題出現,某些國家因傳統文化及政治等原因而使這些問題植入骨髓。
2500年前的古印度,種族問題也十分的嚴峻,因為種族入侵的原因,雅利安人佔領了印度半島,而其原主居民幾乎都在雅利安人的統治之下,為了便於統治,雅利安人將人分為了四大種姓。
以梵我一知的思想為根本,將種姓制度神格化,從梵天口中生便為尊是為婆羅門氏,能與神溝通,特權極大,在教育與宗教方面佔統治地位。臂中生次之,是為剎帝利氏,其職為守護婆羅門氏,主掌軍政大權,管理國家人民與資源。肋下生為再次,是為吠舍氏,沒什麼權利,即平民百姓,可從事工商農等工作。腳底生為末,是為陀羅氏,世代奴隸,只能淪為前兩種姓的物品。
在此等階級分明、等級森嚴的社會,古印度底層人民毫無人格尊嚴,只有不斷發生的苦難。而佛陀即釋迦牟尼認為這種種族制度,只會違逆人性,壓抑天性,必須要糾正甚至是拋棄。
佛陀全面否定了古印度種姓制度的三大理論基礎——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和婆羅門至上,並提出「兩論一權」,提出種族平等,形成了系統的理論體系與組織實踐。「兩論一權」即「緣起論」、「佛性論」和「生命權」,「緣起論」講的是世界眾生都是緣起而成,世界和人群之間不存在創造者和主宰者,人的命運和因果都是自己決定的。
這一觀點解放了人類的靈魂;「佛性論」講的是,每個人都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佛過去也是人,人也可以成佛。因為有著相同的佛性,故不存在地位尊卑,人人生而平等。善惡決定了人的尊卑,善良的人應該尊,而作惡的人就應沉淪,這一觀點解放了人的心靈;「生命權」即殺人便是殺佛,世間存在輪迴,殺人者也可能被殺。
佛陀還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在他的僧團中四姓皆有無論尊卑,佛陀的十大弟子中既有婆羅門、剎帝利亦有吠舍。佛陀不僅僅教化宗教師、王公貴族也教化乞丐、風塵女子,即有教無類。綜上可得,佛陀和其所代表的佛教,是批判、抵制種族主義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先鋒戰士。在人類歷史上,可謂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這源自他的大智慧與大慈悲。這種思想即使在思想開明的現代社會也是有著一定的先進性。
佛陀說的輪迴是輪轉五道,為什麼現在卻是六道輪迴呢?
佛陀時代只有精舍,為何傳到了中國卻出現了無數寺廟呢?
學佛就一定要吃素嗎?在佛陀的時代,出家人又是怎樣飲食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