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印度種姓制度

2020-12-22 瘋狂的兔子解說

當今印度被西方吹捧為世界最大的民主國家,經常被拿來與中國做比較來刺激中國。但幾千年來根深蒂固的種姓制度和歧視女性的思想使得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終究名不符實。今天筆者就來淺談一下印度的種姓制度。

古印度

古代印度是一個歷史上的地理概念,指喜馬拉雅山以南的整個南亞次大陸。它包括了現在的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尼泊爾、不丹等國的領土。南亞次大陸最早的文明是主要位於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巴文明(因最早在印度河上遊旁遮普地區的城市哈拉巴發現而得名)。它是由當地土著居民(達羅毗荼人、矮黑人、原始澳大利亞人和蒙古利亞人)創立的青銅文明。因為關於哈拉巴文明(約公元前2500年——前1750年)的歷史文獻記載很少,所以它也被認為是被人遺忘的文明。哈拉巴文明大約在公元前1750年就突然消亡了。關於它消亡的假說有很多。其中以雅利安人入侵說最為盛行。但雅利安人大規模入侵發生在公元前1500年以後,而哈拉巴文明在此之前就已經消亡了。

大約在公元前1500年以後,來自烏拉爾山脈南部草原的古老遊牧民族雅利安人經伊朗大規模入侵古印度西北部。他們迅速徵服了當地土著居民,擴張到印度河上、中遊和恆河上遊一帶。最初,他們以徵服者自居,自稱「雅利安瓦爾那」(雅利安含有「高貴」的意思,瓦爾那含有「顏色」、「品質」的意思,反映出外來徵服者與當地居民存在膚色差異)。而當地土著居民則被稱為「達薩瓦爾那」(達薩是對當地男性土著的一種蔑稱)。當時社會結構也就是簡單劃分為徵服者集團和被徵服者集團。但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私有制的出現和發展,貧富差距的出現和擴大,在早期吠陀時代的末葉,徵服者雅利安人內部發生分化,形成平民和氏族貴族。平民稱為「吠舍」(Vaishya),而貴族稱為「羅闍尼亞」(Rajanya)。由於職能的不同,氏族貴族也開始分化為祭司貴族和軍事貴族。祭司貴族稱為「婆羅門」(Brahmana),軍事貴族稱為「剎帝利」(Ksatriya)。

宗教神話

當時社會已經出現等級劃分的現象。掌握文化話語權的祭司階層開始製造輿論來謀取更高的利益。於是婆羅門教典籍《梨俱吠陀》提到原人普魯沙死後,他的口產生了婆羅門,他的手臂產生了剎帝利,他的腿產生了吠舍,他的腳產生了首陀羅。這已然形成四個瓦爾那的雛形。但當時不同種姓的世襲職業還未固定。

到後期吠陀時代(約公元前900——前600年),四瓦爾那制度正式形成,婆羅門教典籍規定了各個瓦爾那的地位以及不同瓦爾那的不同權利和義務。

婆羅門

第一瓦爾那是婆羅門(Brahmana)。婆羅門主要是祭司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負責壟斷文化教育和報導農時季節以及宗教話語解釋權。

第二瓦爾那是剎帝利(Kshatriya)。剎帝利主要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基本職業是武士。國王一般屬於剎帝利瓦爾那。剎帝利掌握著軍政大權。

第三瓦爾那是吠舍(Vaishya)。吠舍主要是雅利安平民,沒有政治上的特權,必須以布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瓦爾那,主要從事農業、牧業和商業。

膚色較深的印度女性

第四瓦爾那是首陀羅(Sudra)。首陀羅主要是被徵服的當地土著居民也有失去氏族身份的雅利安人。他們大多數從事被認為低賤的職業。

後來由於外來民族的進入、不同種姓間的通婚和放棄本業產生了許多雜種姓。除四大種姓外,還有大量的「第五種姓」,稱為「不可接觸者」階層(Untouchables),又稱「賤民」或「達利特」(Dalit),他們多從事最低賤的職業例如清洗穢物和火化屍體。賤民在印度不算人民,不入四大種姓之列。他們經常遭到其他種姓人的欺辱甚至殺害,而施暴者常常因為印度警察的不作為而逍遙法外。

在中古時期,在瓦爾那制度的基礎上又衍生出一種更加嚴密和嚴格的種姓制度——「闍提」制度。隨著社會分工進一步發展,在吠舍和首陀羅中產生了從事不同職業的集團——「闍提」。闍提內部職業世襲,設立管理機構監督成員遵守規章制度和風俗習慣,違者要受到懲罰,直到被剝奪受保護的權利。闍提制度力圖將社會分工通過血緣、婚姻等關係固定下來,一個家族世世代代必須從事同一職業,不同職業集團之間的通婚是被禁止的。涮馬桶人的後代永遠只能涮馬桶,很難改變自己的命運。闍提制度完全否定了底層人民想要改變命運的努力。這嚴重阻礙了印度社會的發展。這裡不得不提一下我國的科舉。隋唐開始的科舉制一改魏晉時期的門閥制度,不再持門戶之見,擇優錄取讀書人。這既為國家挑選出最優秀的精英,有利於國家的繁榮發展,又給予下層人民一條穩定的階級上升通道,有利於國家社會的穩定。作為科舉的最大繼承者——高考今天仍然發揮著這樣的作用。

1947年印度獨立以後,從憲法層面上廢除了種姓制度。但幾千年來根深蒂固的種姓制度豈是一紙法律公文所能消除的。種姓制度在印度特別是在農村仍然有著頑強生命力。種姓制度現在更像印度人民心裡的辮子,很難通過外力強行消除,只有通過思想觀念的轉變才有可能。印度為了維繫和加強這個極其鬆散的聯邦制國家,只能通過不斷加強以種姓制度為基礎的印度教來增進民族文化認同和民族凝聚力。在消除種姓制度上,印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相關焦點

  • 大家都知道印度有「種姓制度」,阿米爾汗在印度屬於哪個種姓?
    大家都知道印度有「種姓制度」, 阿米爾汗在印度屬於哪個種姓?大家都知道的是阿米爾·汗是一位愛國的藝人,他密切關注印度的真正存在的問題。在他的作品中,幾乎涵蓋了從種姓制度到教育、婦女問題和宗教糾紛的一切。
  • 印度種姓制度是怎麼產生的?所有印度人都有種姓嗎?
    許多人都知道,印度有一個種姓制度。它將印度人由上到下分成了四個等級,分別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此外,還有一個位列種姓之外的龐大群體叫「達利特」,也就是所謂的賤民。那麼問題來了,印度種姓制度究竟是怎麼產生的呢?
  • 印度種姓制度是如何產生的?所有印度人都有種姓嗎?
    相信了解印度的人一定知道,印度國內現如今還存在著等級森嚴的制度,除了那幾個最令人熟悉的四大等級之外,大家還知道被排在種姓之外的群體嗎,而這種群體是印度國內最卑微的,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來探究一下這些種姓是如何產生的。
  • 印度的種姓制度是什麼?這個制度多大程度上制約了印度的發展 呢?
    印度的種姓制度是世界上倖存的社會分層形式之一。 人們普遍認為,根據印度教徒的業力(工作)和佛法(印地語為宗教,但在這裡表示義務)將印度教徒劃分為嚴格的等級制的制度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了。
  • 精選一組關於印度種姓制度的知識;印度現任總理莫迪的種姓是吠舍
    (陳勝吳廣起義)一,種姓制度是一種以血統論為基礎的社會體系,曾在印度、孟加拉國、斯裡蘭卡等國 普遍存在,印度尤為嚴重1947年8月15日印度從大英帝國中獨立出來之後,種姓制度的法律地位被正式廢除,各種種姓分類與歧視被視為非法,但在實際的社會運作與生活上,其影響依然相當深遠。二,婆羅門、剎帝利及吠舍都是來自南歐草原的雅利安人。
  • 印度種姓制度等級森嚴,那外國人到了他們國家對應著哪個種姓?
    我們知道印度這個國家的種姓制度最為嚴格,即使印度政府將這項制度廢除了,但是還是很多人在執行這項制度,這項制度也是徹底埋在了印度人民的心裡。有很多人就很好奇如果外國人移民到了印度,那會屬於哪個種姓階級呢?
  • 印度種姓制度到底是怎麼回事?低種姓那麼慘,為何不冒充高種姓?
    但讓人難以想像的是,在印度,這種以外在身份劃分社會地位情況依舊存在,只不過他們換了種說法,叫做種姓。 印度的種姓制度將百姓分為5大類,4個等級,分別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和達利特。為何說只有4個等級呢?因為最低的達利特甚至不被算在等級之內,是最為低等的"賤民"。
  • 印度的「種姓制度」為何無法被徹底剷除?
    而印度的種姓制度最早就是外來的雅利安人發明的,他們徵服了印度北部以後,為了方便統治原住民達羅毗荼人,發明出來這麼一套等級體系,一般叫做瓦爾那,也就是後來的種姓制度的前身,而用來解釋這套系統的宗教,就是印度教。▲印度雅利安人(左)達羅毗荼人(右) 圖源於網絡而瓦爾那體系的核心,就在於「潔」和「不潔」,乾淨不乾淨。
  • 大家都知道印度有「種姓制度」,阿米爾汗在印度屬於哪個種姓!
    大家都知道印度有「種姓制度」,阿米爾汗在印度屬於哪個種姓! 阿米爾·汗相信各位應該比較熟悉了,他是印度非常有名的演員,而且在他的作品上面能看到多非常印度比較有爭議的問題,像是女權的缺乏或者兒童的問題,以及姓氏包括種族的問題,但是許多人不知道的是阿米爾
  • 印度「高種姓」制度,婆羅門究竟多厲害,才被尊為第一種姓
    我們知道印度有很深的種姓制度,雖然現在印度政府明確表示廢除了種姓制度,但是印度民間一直流傳著種姓制度,雖然不說,但是大家都知道尊卑有別,低種姓人在高種姓人面前一直抬不起頭,也不敢抬頭。不過我們一直很疑惑,婆羅門被稱為最尊貴的第一種姓,那它究竟有多厲害?又厲害在哪?印度的種姓制度分為四個等級,分別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還有另一個最低等的達特利。婆羅門就是那個最尊貴的第一種姓,而婆羅門僅僅是一些僧侶人,剎帝利卻是位高權重的人,就連莫迪都只是剎帝利。
  • 華人在印度種姓制度中算高算低?能跟印度高種姓結婚嗎?
    我們的鄰國印度就是這樣一個國家,他們壓迫低種姓人民的種姓制度仍然得以維持。 即使法律明確廢除了它,在印度仍然盛行。尊卑有別的思想的觀念在印度仍樣存在。那麼,如果華人去印度,他們將被劃分為哪一級呢?也許您曾經想過要這樣一個問題,印度人怎麼能用裸眼分辨出別人屬於那種水平的等級呢? 如果您無法用肉眼看出來的,除了認識您的人之外,沒有多少人會歧視您。
  • 婆羅門在印度的地位有多高,首陀羅的教授對學生鞠躬,印度的種姓制度!
    引子: 對於一些比較了解印度這個國家的人都知道,這個國家的一些地區至今還是使用著種姓制度,雖然說在很長時間之前就有人表示要將種姓制度廢除,但是在印度很多地區依然還是把人分為高低貴賤。
  • 印度的種姓制度,在古代釋迦摩尼佛是什麼級別?
    在佛陀時代,婆羅門教(即後來的印度教前身)思想體系已經確立,種姓制度已經深入社會各個階層。雅利安人剛進入印度時,當時的社會劃分為三個階級:武士、祭司以及平民。那時還不存在種姓意識。職業也不世襲,也沒有任何清規戒律限制這些階級相互之間的通婚,沒有與某些人不能共餐的禁忌。
  • 印度種姓制度已存在幾千年,為何低種姓至今都不想改變?
    但是這種情況在印度卻是永遠都不可能發生的,這是因為他們十分看重和講究血統上的親疏關係,並且根據血統遠近建立起了一整套嚴密的種姓制度。種姓制度規定這四等印度人的權利、地位、義務永遠都不能改變。這個延續了3000多年的封建陋習甚至禁止等級不同的人之間不可以通婚。既然如此,為什麼低種姓的人不聯合起來反抗?這背後又到底有著怎樣的秘密呢?
  • 印度種姓制度的歷史,比佛教都悠久?是什麼力量讓佛教在印度消失
    【印度種姓制度的歷史,比佛教都悠久?是什麼力量讓佛教在印度消失】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但是在中外的史籍中所說的印度,並非指今天的印度,而是泛指南亞次大陸。它包括今天的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孟加拉和斯裡蘭卡諸國。古印度文明,首先發生在今天之巴基斯坦。早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這裡就進入銅石並用時代。
  • 為對抗種姓制度,警察局長挑戰印度司法系統
    印度憲法第十五條有這樣的規定「任何人不得因種姓、宗教、出生地而受歧視」。法律是這樣規定的,在印度的實際生活中,卻沒法這樣執行。大家都知道印度社會有著非常嚴苛的等級制度,該等級制度在其周邊國家也大為盛行。
  • 印度的低種姓敢侵犯高種姓嗎?
    印度法律上雖已廢除種姓制度,可現今印度國內種姓問題依舊嚴重,成為阻礙印度發展毒瘤。印度是個等級制度極為深嚴國家,各種姓間互不來往,高低種姓若有來往,高種姓人會喪失種族優越感,並有生命危險。印度國內治安並不好,可針對高種姓犯罪較少,主要有以下以下原因。
  • 印度種姓制度,出生就是貴族的「婆羅門」到底有多厲害
    引言在很早以前,印度被歐洲國家入侵,成為了英國的殖民地,隨後英國人們在當地誕生後代,創立了種姓制度,隨後一直流傳至今,雖然現在當地政府已經取消了種姓制度,但是在民間依舊盛行。對普通人民群眾來說,種姓制度已經根深蒂固了,尤其是在一些落後的村子,低種姓就是低道德已經在人們心中無法改變了,種姓制度中,大致分為了四個等級,分別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還有一個最低等的達利特印度種姓制度劃分達利特在種姓制度中屬於是最低等的,算得上是賤民,連普通民眾都算不上,四個種姓中
  • 印度的種姓制度,神秘的面紗後是婆羅門的特權和首陀羅的悽慘
    相信大家都看過一些精彩的印度電影,而其中那些婀娜多姿的印度女郎更是令人難以忘懷,她們往往穿金戴銀,額間綴一顆閃光的寶石,而深邃嫵媚的雙眸下圍著一張薄薄的面紗,神秘又風情萬種,大家可能知道,這種電影明星一般都是印度的高種姓人,所以這些印度美女神秘面紗的背後,是一場種族之間曠日持久的矛盾戰爭
  • 印度實行種姓制度,那中國人到印度算什麼等級?你可能永遠不會信
    壓抑的男權社會,生來就有貧富貴賤,地主剝削農民,富人壓迫窮人,殘酷的制度壓制下人一出生就別無選擇,幾乎沒有改變命運的機會,只能在一雙無形的手地操縱下麻木的生活。1949年解放後,我們努力消滅封建殘餘,漸漸推翻了一切壓抑人性的文化糟粕,才有了今天每一個人獨立的人格。但在我國不遠的一個國家還採用著落後的「種姓制度」,來評定一個人的高低貴賤,那個國家就是「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