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脫胎於封建制度,以印度教為血脈的種姓制度

2020-12-15 喵小橘愛送娛

楔子:

印度河流域是四大古文明起源地之一,上千年的印度歷史構造了特殊的印度文化。和中國古文明不同的是,印度從古至今就經常受到外族侵略,所以很多文明都帶有征服者留下的痕跡

四大文明古國唯一延綿不斷的只有中國,而古印度這幾千年的時間內從來未真正實現過統一,不管是文化,還是語言,都長時間處於間接性,分割發展的狀態。所以古印度不管是文化,還是政治方面都和中國古代有很大的差別。

森嚴的封建等級制度

和所有封建社會一樣,古印度也擁有森嚴的等級制度,甚至比一般封建等級秩序還要嚴格。中國古代的根本制度是宗法制和封建制度,印度的問題的根本來源是種姓制度,這種種姓制度持續了上千年,而且一直對現在的印度仍然有巨大的影響。

(圖一:等級劃分示意圖)

而且由於長期的分裂和外族侵略,印度的種族組成多樣化,黑白黃種人都有,而婆羅門和剎帝利這樣的比較高等級的階層,一般都是有淺色膚色人種構成。這樣的制度不管是對千年前的古印度還是如今的印度,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但是制度沒有好壞,而是適不適合當下那個時代,而古印度的種姓制度對古印度也起到過巨大的推動作用,如此才能一直持續不斷三千年,成為古印度統治的血脈。

起源於宗教的種姓制度

種姓制度一共分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四個等級,從高到低依次排序。除此之外,都是被貴族列入到低級賤民的行列。這種等級制度符合古印度封建社會的統治,脫胎於古代封建制度,很好地維護了等級秩序。

(圖二:印度教主神梵天神雕像)

古印度是一個的宗教國家,古印度以印度教立國,而種姓制度就是源於宗教並且和古代印度的封建社會體制、神的宇宙觀,還有印度本土的宗教與人文關係相聯繫,可以說是符合古印度封建制度,適合傳統古印度,最重要最具有規範意義的社會制度,也算是古代世界上最為典型的分化等級的社會制度了

(圖三:種姓制度等級劃分金字塔示意圖

古印度的種姓制度脫胎於封建制度又以神權為血脈,其來源就是印度的本土宗教印度教,而這樣的種姓制度又被稱為瓦爾納制度,形成於吠陀時代,這樣一個具有三千多年歷史的制度,一定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

既然是一種來源於印度教的制度,這個關於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四個等級的劃分自然也是和印度教息息相關。這四個等級是根據一張《梨俱吠陀·原人歌》中所繪製的人像來劃分的。

(圖四:四個等級在原人中的部位示意圖

婆羅門是佔據最高地位,是原人的嘴,寓意著具有統領一切,發號施令的權力;而剎帝利主管軍政大事,國家事務,可以算是一個國家,一國人民的幫手,因此用原人的雙臂來象徵他們;原人的大腿代表吠舍,首陀羅是原人的腳,表示被踩在最底層的人民。至於剩下的不被納入四個階級的人,被完全排除在了原人身體部位以外,不被賦予任何四個等級該有的權利。

四個等級的權利明細

婆羅門作為最高等級,被譽為「神的代表」。既然是宗教國家,那這樣代表神的意志的等級自然被譽為最高等級,但其實婆羅門等級的人一般都沒有涉及政治權力的漩渦之中,婆羅門主要是信仰印度教的僧侶貴族,能夠享受奉獻,具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祀神祇的特殊權力,壟斷了古印度的文化,教育和宗教話語解釋權,主要教育剎帝利階級雖然沒有直接參與權力,但是卻受到掌握權力的剎帝利的信奉。

(圖五:剎帝利等級的孔雀王朝的護月王

而第二等級的剎帝利,主要是掌管國家的軍隊,和政治事務,主要由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組成。剎帝利算是政治統治者,但是權力還是低於婆羅門,他們擁有徵兵納稅的權力,主軍政,作為婆羅門的守護者。

再往下的兩個等級就分別是吠舍和首陀羅,分別是普通的雅利安人和當地被徵服的土著居民組成,分別從事商農工業。這兩個等級又一層一層向上繳納貢賦。

而婆羅門代表的多為印度教徒,其地位既然高於其他三個等級,自然而然地,類似於素食,戒酒者的地位就會比食肉者的地位要高。

適合古印度的特殊制度

在地區和中央關係上來講,種姓制度是和區域緊密聯繫的。根據這個種姓制度的區域範圍及其分部,政治權力按照區域範圍分為了三個等級,其權利運作由高到低,都由剎帝利在掌管,包括地方的小王國,還有地方行政中心和聚落。

這樣種姓制度成為了印度統治階級治理社會,穩定中央和地方的重要的手段,有利於促進社會穩定,建立盡然有序的社會秩序,為古印度的發展提供較為穩定的社會環境。

(圖六:古印度疆域示意圖)

通過種姓制度來實現社會基層的固化,從而是統治者加強了統治基礎,而且一宗教立國的國家,一般對宗教又一種看不見的凝聚力,可以更好地使上層社會的人團結在一起,促進社會的發展。強化了等級秩序,森嚴的上下之分,阻斷了古印度底層人民奮起反抗的可能性。

總而言之,印度教衍生出開的種姓制度雖然已經覆滅,而且對印度造成了一些負面影響,但是曾經延續千年的制度,一定是有自己的可取之處的,正是因為能夠對當時古印度產生影響,能夠一定程度上推動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才能夠被歷代統治者沿用。

總結:

制度本來就沒有好壞之分,只是看如何運用,運用於哪個時代,對於千年前的印度,需要這樣的種姓制度來維持統治者的統治,來加強對百姓的管理,對社會的管理。這樣能夠對社會歷史,經濟,政治都產生一定積極影響,且符合當時的國情的,才是適合的政策,才能推動那個古老的文明古國留下燦爛輝煌的印度教文化。

每個時代都有特定的時代產物,古印度的種姓制度和中國的封建制度其實都是在封建社會的大背景下,結合自身國情而發展成熟的制度,我們不能用現在的評判標準來判斷一個落後制度的好壞,而更應該看這項制度對過去對應時代的作用。

相關焦點

  • 淺談印度種姓制度
    當今印度被西方吹捧為世界最大的民主國家,經常被拿來與中國做比較來刺激中國。但幾千年來根深蒂固的種姓制度和歧視女性的思想使得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終究名不符實。今天筆者就來淺談一下印度的種姓制度。他們經常遭到其他種姓人的欺辱甚至殺害,而施暴者常常因為印度警察的不作為而逍遙法外。在中古時期,在瓦爾那制度的基礎上又衍生出一種更加嚴密和嚴格的種姓制度——「闍提」制度。隨著社會分工進一步發展,在吠舍和首陀羅中產生了從事不同職業的集團——「闍提」。闍提內部職業世襲,設立管理機構監督成員遵守規章制度和風俗習慣,違者要受到懲罰,直到被剝奪受保護的權利。
  • 印度種姓制度是怎麼產生的?所有印度人都有種姓嗎?
    至於被排除在種姓制度之外的賤民「達利特」,則被視為是「不可接觸者」,位於賤民這一群體的大多是原先被雅利安人徵服的當地原住民。印度種姓制度在名義上是4種,即4瓦爾那制度。可隨著時代的變化,每個種姓內部又衍生出了許多亞種姓,即闍提。比如印度北部有一個叫「卡亞斯塔」的亞種姓(闍提),但這個種姓又屬於婆羅門。
  • 印度的「種姓制度」為何無法被徹底剷除?
    首先,咱們得明確一個問題,種姓制度為啥叫「種姓」?因為它跟單純的種族等級制度不太一樣,不是說一看你是黑人,你就等級低,而是用你的血統把你框在一個特定的社會階層裡。而印度的種姓制度最早就是外來的雅利安人發明的,他們徵服了印度北部以後,為了方便統治原住民達羅毗荼人,發明出來這麼一套等級體系,一般叫做瓦爾那,也就是後來的種姓制度的前身,而用來解釋這套系統的宗教,就是印度教。▲印度雅利安人(左)達羅毗荼人(右) 圖源於網絡而瓦爾那體系的核心,就在於「潔」和「不潔」,乾淨不乾淨。
  • 印度種姓制度是如何產生的?所有印度人都有種姓嗎?
    相信了解印度的人一定知道,印度國內現如今還存在著等級森嚴的制度,除了那幾個最令人熟悉的四大等級之外,大家還知道被排在種姓之外的群體嗎,而這種群體是印度國內最卑微的,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來探究一下這些種姓是如何產生的。
  • 印度的種姓制度是什麼?這個制度多大程度上制約了印度的發展 呢?
    印度的種姓制度是世界上倖存的社會分層形式之一。 人們普遍認為,根據印度教徒的業力(工作)和佛法(印地語為宗教,但在這裡表示義務)將印度教徒劃分為嚴格的等級制的制度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了。
  • 大家都知道印度有「種姓制度」,阿米爾汗在印度屬於哪個種姓?
    大家都知道印度有「種姓制度」, 阿米爾汗在印度屬於哪個種姓?大家都知道的是阿米爾·汗是一位愛國的藝人,他密切關注印度的真正存在的問題。在他的作品中,幾乎涵蓋了從種姓制度到教育、婦女問題和宗教糾紛的一切。
  • 印度種姓制度的歷史,比佛教都悠久?是什麼力量讓佛教在印度消失
    【印度種姓制度的歷史,比佛教都悠久?是什麼力量讓佛教在印度消失】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但是在中外的史籍中所說的印度,並非指今天的印度,而是泛指南亞次大陸。它包括今天的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孟加拉和斯裡蘭卡諸國。古印度文明,首先發生在今天之巴基斯坦。早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這裡就進入銅石並用時代。
  • 印度種姓制度到底是怎麼回事?低種姓那麼慘,為何不冒充高種姓?
    正確來說,種姓並不能簡單的代替姓氏,雖然同樣是社會關係的劃分,但中國古代的以姓氏為紐帶的家族,好歹能夠根據家庭人員的努力得到地位上升,或者因家族成員的散漫導致失去原有的社會地位
  •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卻為何在印度消亡,在中國紮根?
    眾所周知,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誕生於古印度,至今已有2500多年,在印度歷史上曾經十分輝煌。然而,在當今印度,有超過80%的人口信仰印度教,佛教信眾不到人口數量的1%。與之對比的是,自從佛教傳入中國後,雖然有過幾度衰落,但卻最終融入到了中華文化中,在中國站穩腳跟,持續流傳了2000多年。
  • 印度種姓制度等級森嚴,那外國人到了他們國家對應著哪個種姓?
    我們知道印度這個國家的種姓制度最為嚴格,即使印度政府將這項制度廢除了,但是還是很多人在執行這項制度,這項制度也是徹底埋在了印度人民的心裡。有很多人就很好奇如果外國人移民到了印度,那會屬於哪個種姓階級呢?
  • 佛陀是如何看待種姓制度的?完全站在了婆羅門的對立面上!
    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何為種族主義,這一種僅以自我為中心的惡劣態度,其認為在種族之間存在差距、優劣,因此歧視、虐待甚至是滅族等各種種族問題出現,某些國家因傳統文化及政治等原因而使這些問題植入骨髓。2500年前的古印度,種族問題也十分的嚴峻,因為種族入侵的原因,雅利安人佔領了印度半島,而其原主居民幾乎都在雅利安人的統治之下,為了便於統治,雅利安人將人分為了四大種姓。
  •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為何印度人不但不信奉佛教,還要仇視佛教?
    中國寺廟很多,基本都是信奉佛教的,但是佛教並不是起源於中國,而是起源於古印度,當初玄奘去西天取經,「西天」就是代表古印度。只是為何印度人大多數都不信奉佛教,反而是還要仇視佛教?印度人如今信奉印度教的人佔大多數,與佛教就是死對頭的存在。印度教不是某位教主創立的思想體系,而是長期社會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它是廣泛吸收婆羅門教、佛教和耆那教教義以及民間信仰、風俗習慣、哲學思想等的綜合產物,也代表印度文化圈內所產生的宗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
  • 印度種姓制度已存在幾千年,為何低種姓至今都不想改變?
    但是這種情況在印度卻是永遠都不可能發生的,這是因為他們十分看重和講究血統上的親疏關係,並且根據血統遠近建立起了一整套嚴密的種姓制度。種姓制度規定這四等印度人的權利、地位、義務永遠都不能改變。這個延續了3000多年的封建陋習甚至禁止等級不同的人之間不可以通婚。既然如此,為什麼低種姓的人不聯合起來反抗?這背後又到底有著怎樣的秘密呢?
  • 印度「高種姓」制度,婆羅門究竟多厲害,才被尊為第一種姓
    我們知道印度有很深的種姓制度,雖然現在印度政府明確表示廢除了種姓制度,但是印度民間一直流傳著種姓制度,雖然不說,但是大家都知道尊卑有別,低種姓人在高種姓人面前一直抬不起頭,也不敢抬頭。不過我們一直很疑惑,婆羅門被稱為最尊貴的第一種姓,那它究竟有多厲害?又厲害在哪?印度的種姓制度分為四個等級,分別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還有另一個最低等的達特利。婆羅門就是那個最尊貴的第一種姓,而婆羅門僅僅是一些僧侶人,剎帝利卻是位高權重的人,就連莫迪都只是剎帝利。
  • 從哈拉帕文明開始到雅利安人入侵,一篇文章看完印度種姓制度歷史
    我們可以推測,在當時的古印度已經形成了早期的奴隸制國家,並且已經有了比較嚴重的階級分化。種姓制度的起源就是如此,而種姓(瓦爾那)原本的意思就是顏色和品質。伴隨雅利安人在印度的不斷擴張,內部社會分化也日趨嚴重,森嚴的種姓制度就此形成。
  • 印度人長得這麼像,在種姓制度下,是如何分辨高種姓和低種姓的?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印度人長得這麼像,在種姓制度下,是如何分辨高種姓和低種姓的?」印度最為人所詬病的,就是他們的種姓制度。在印度種姓制度非常嚴苛,人的階級決定了他們所能從事的職業和他們的婚姻。婆羅門和剎帝利都屬於印度的高種姓,他們能夠從事高科技行業。
  • 印度實行種姓制度,那中國人到印度算什麼等級?你可能永遠不會信
    1912年,我國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大家都知道在封建時代是極其不平等的,男女不平等,地位不平等。在封建社會將人分為三六九等,除皇家之外,讀書人是第一等,接下來是農民,工人,最後一等是商人。壓抑的男權社會,生來就有貧富貴賤,地主剝削農民,富人壓迫窮人,殘酷的制度壓制下人一出生就別無選擇,幾乎沒有改變命運的機會,只能在一雙無形的手地操縱下麻木的生活。1949年解放後,我們努力消滅封建殘餘,漸漸推翻了一切壓抑人性的文化糟粕,才有了今天每一個人獨立的人格。但在我國不遠的一個國家還採用著落後的「種姓制度」,來評定一個人的高低貴賤,那個國家就是「印度」。
  • 朱羅國家的政治制度與行政管理,種姓體系已建立並完善
    小編也是從古印度歷史的書籍中才找到這個國家的歷史,這個國家和之前的那些孔雀王朝有什麼不同嗎?我們一起來看看吧!這個時期南方大大小小國家的興衰起伏,可分成三個階段。第一個時期即所謂三國爭雄時期,整個半島有三個主要國家:查魯其亞、帕拉瓦、潘迪亞。此後,先後出現了三個有實力的國家:羅希特羅庫塔、後查魯其亞、朱羅。最後是以雅達瓦、豪伊薩拉等為代表的小國。
  • 封建的印度社會:瓦爾那制度,婆羅門教
    大家好,我是夢格,小夢今天帶大家來了解一下瓦爾那制度和婆羅門教。一、瓦爾那制度瓦爾那制度是印度奴隸主階級根據慣例,並藉助宗教和法律,將不同階級與階層的權利和地位以等級劃分的形式固定下來。這種制度與雅利安人奴隸制國家同時出現。
  • 「婆羅門」種姓在印度有多牛?出生就有士兵守護,一特權永久享有
    在古代封建社會,有很嚴格的等級制度。比如在清朝以愛新覺羅為尊貴,滿族人是上等,蒙古族為中等,漢族為下等。封建社會的歐洲各國也是明確規定,平民和達官貴族不能聯姻,甚至還將此歸入法律法規中。那麼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印度的種姓制度吧。印度種姓的歷史來源眾所周知,印度是講求宗教信仰的國家。它不僅是佛教的發源地,還在封建時期形成了一種印度教。不過這個印度教和佛教不同,沒有釋迦牟尼這樣的創始人,其主要核心就是種姓制度,所以說印度教是印度國土的一種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