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印度河流域是四大古文明起源地之一,上千年的印度歷史構造了特殊的印度文化。和中國古文明不同的是,印度從古至今就經常受到外族侵略,所以很多文明都帶有征服者留下的痕跡。
四大文明古國唯一延綿不斷的只有中國,而古印度這幾千年的時間內從來未真正實現過統一,不管是文化,還是語言,都長時間處於間接性,分割發展的狀態。所以古印度不管是文化,還是政治方面都和中國古代有很大的差別。
森嚴的封建等級制度
和所有封建社會一樣,古印度也擁有森嚴的等級制度,甚至比一般封建等級秩序還要嚴格。中國古代的根本制度是宗法制和封建制度,印度的問題的根本來源是種姓制度,這種種姓制度持續了上千年,而且一直對現在的印度仍然有巨大的影響。
而且由於長期的分裂和外族侵略,印度的種族組成多樣化,黑白黃種人都有,而婆羅門和剎帝利這樣的比較高等級的階層,一般都是有淺色膚色人種構成。這樣的制度不管是對千年前的古印度還是如今的印度,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但是制度沒有好壞,而是適不適合當下那個時代,而古印度的種姓制度對古印度也起到過巨大的推動作用,如此才能一直持續不斷三千年,成為古印度統治的血脈。
起源於宗教的種姓制度
種姓制度一共分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四個等級,從高到低依次排序。除此之外,都是被貴族列入到低級賤民的行列。這種等級制度符合古印度封建社會的統治,脫胎於古代封建制度,很好地維護了等級秩序。
古印度是一個的宗教國家,古印度以印度教立國,而種姓制度就是源於宗教並且和古代印度的封建社會體制、神的宇宙觀,還有印度本土的宗教與人文關係相聯繫,可以說是符合古印度封建制度,適合傳統古印度,最重要最具有規範意義的社會制度,也算是古代世界上最為典型的分化等級的社會制度了。
古印度的種姓制度脫胎於封建制度又以神權為血脈,其來源就是印度的本土宗教印度教,而這樣的種姓制度又被稱為瓦爾納制度,形成於吠陀時代,這樣一個具有三千多年歷史的制度,一定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
既然是一種來源於印度教的制度,這個關於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四個等級的劃分自然也是和印度教息息相關。這四個等級是根據一張《梨俱吠陀·原人歌》中所繪製的人像來劃分的。
婆羅門是佔據最高地位,是原人的嘴,寓意著具有統領一切,發號施令的權力;而剎帝利主管軍政大事,國家事務,可以算是一個國家,一國人民的幫手,因此用原人的雙臂來象徵他們;原人的大腿代表吠舍,首陀羅是原人的腳,表示被踩在最底層的人民。至於剩下的不被納入四個階級的人,被完全排除在了原人身體部位以外,不被賦予任何四個等級該有的權利。
四個等級的權利明細
婆羅門作為最高等級,被譽為「神的代表」。既然是宗教國家,那這樣代表神的意志的等級自然被譽為最高等級,但其實婆羅門等級的人一般都沒有涉及政治權力的漩渦之中,婆羅門主要是信仰印度教的僧侶貴族,能夠享受奉獻,具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祀神祇的特殊權力,壟斷了古印度的文化,教育和宗教話語解釋權,主要教育剎帝利階級,雖然沒有直接參與權力,但是卻受到掌握權力的剎帝利的信奉。
而第二等級的剎帝利,主要是掌管國家的軍隊,和政治事務,主要由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組成。剎帝利算是政治統治者,但是權力還是低於婆羅門,他們擁有徵兵納稅的權力,主軍政,作為婆羅門的守護者。
再往下的兩個等級就分別是吠舍和首陀羅,分別是普通的雅利安人和當地被徵服的土著居民組成,分別從事商農工業。這兩個等級又一層一層向上繳納貢賦。
而婆羅門代表的多為印度教徒,其地位既然高於其他三個等級,自然而然地,類似於素食,戒酒者的地位就會比食肉者的地位要高。
適合古印度的特殊制度
在地區和中央關係上來講,種姓制度是和區域緊密聯繫的。根據這個種姓制度的區域範圍及其分部,政治權力按照區域範圍分為了三個等級,其權利運作由高到低,都由剎帝利在掌管,包括地方的小王國,還有地方行政中心和聚落。
這樣種姓制度成為了印度統治階級治理社會,穩定中央和地方的重要的手段,有利於促進社會穩定,建立盡然有序的社會秩序,為古印度的發展提供較為穩定的社會環境。
通過種姓制度來實現社會基層的固化,從而是統治者加強了統治基礎,而且一宗教立國的國家,一般對宗教又一種看不見的凝聚力,可以更好地使上層社會的人團結在一起,促進社會的發展。強化了等級秩序,森嚴的上下之分,阻斷了古印度底層人民奮起反抗的可能性。
總而言之,印度教衍生出開的種姓制度雖然已經覆滅,而且對印度造成了一些負面影響,但是曾經延續千年的制度,一定是有自己的可取之處的,正是因為能夠對當時古印度產生影響,能夠一定程度上推動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才能夠被歷代統治者沿用。
總結:
制度本來就沒有好壞之分,只是看如何運用,運用於哪個時代,對於千年前的印度,需要這樣的種姓制度來維持統治者的統治,來加強對百姓的管理,對社會的管理。這樣能夠對社會歷史,經濟,政治都產生一定積極影響,且符合當時的國情的,才是適合的政策,才能推動那個古老的文明古國留下燦爛輝煌的印度教文化。
每個時代都有特定的時代產物,古印度的種姓制度和中國的封建制度其實都是在封建社會的大背景下,結合自身國情而發展成熟的制度,我們不能用現在的評判標準來判斷一個落後制度的好壞,而更應該看這項制度對過去對應時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