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曰:為欲發起大乘淨信、斷諸眾生疑暗邪執,令佛種性相續不斷,故造此論。
為了讓大家對大乘佛法產生清淨的信心。斷除眾生的疑惑和邪執著。前面的偈子裡面也講了去除疑惑和邪執,產生清淨的信心,令佛種不斷,所以這是造論的目的。
有法能生大乘信根,是故應說。說有五分:一作因,二立義,三解釋,四修信,五利益。此中作因有八:一總相,為令眾生離苦得樂,不為貪求利養等故;二為顯如來根本實義,令諸眾生生正解故;三為令善根成熟眾生不退信心,於大乘法有堪任故;四為令善根微少眾生發起信心至不退故;五為令眾生消除業障,調伏自心離三毒故;六為令眾生修正止觀,對治凡小過失心故;七為令眾生於大乘法如理思惟,得生佛前,究竟不退大乘信故;八為顯信樂大乘利益,勸諸含識令歸向故。
大乘成佛的根本因,講具體的義,比如說心真如、心生滅,覺和迷,迷和悟這之間的關係、方法原理,然後講修行人怎麼樣產生信心,怎麼樣去進修,然後講學習這個論的意義和修學大乘的利益,境行果,講它的原則、理論、方法、實踐,簡單來說即是境行果,所以說整個論的結構是一個整體。
首先第一部分,作因。一個總的因,願眾生離苦得樂,起正信,當然他會更細的來講。作因有八個,第一個總相,《大乘起信論》根本的作用,最根本的是願眾生離苦得樂,一切法都是這樣的,最究竟的最根本的,《大乘起信論》也是起這樣一種作用的,他不是為了貪求利養,作者作這個論不是為了自己名聞利養,因為有了名聞利養就有了人我眾生的執著,就有了妄念的延續,有了妄想,可能就會為了自己的利益、自己的愛好,以自他高下的分別心為基礎來做事了。但是這裡他講不為貪求利養等等包含了很多,從自私的角度會很有多問題。如果說你講經說法有很多成名、影響多少人這樣的想法,可能動機就不純了,要保持清淨心。當然這裡他講他的願是令眾生離苦得樂,從清淨心實現自己的菩提心,為了眾生離苦得樂,為眾生開發智慧來作這個論,這是總相。最根本的原則、最高的原則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大家能夠依靠佛法得到解脫,離苦得樂。這是作因的第一點,這是最根本的、最高原則的一個總體的動機。
作這個論的第二個原因是為了顯示如來根本實義,令諸眾生生正解。這個論的特點或者說作者寫這個論的出發點,他為了顯示佛的本懷,顯示佛的根本的願力,顯示佛的根本的智慧,顯示如來根本實義,顯示佛教所有的經典中最根本的道理,最真實的法義。令眾生生正解,正解就不是邪見邪解了,就是給你顯示佛法最根本的諸佛本懷,佛經裡邊的最根本的最準確的,符合佛的本意的這些法,所以能令眾生產生正解。所以說我們學習《大乘起信論》就是直探諸佛本懷,總持諸經的精要精髓,同時能夠產生正解、正見。
所以當你對起信論裡邊所講的道理真正的理解了,那麼你就對整體的佛法產生了正解正見,換句話說,如果起信論讀懂了,那麼你再去理解大乘的經論,就會很容易去理解了。
如果我們去看華嚴宗的法藏法師、澄觀法師,法藏法師他在解釋《華嚴經》的時候往往就會引用起信論的原文。澄觀大師也是這樣的,他在解釋華嚴經的時候也會引用起信論裡邊的原文,後代人解釋《楞伽經》、《圓覺經》,還有禪宗也會用起信論裡邊的原文,所以說起信論是非常重要的,讀懂起信論就進入大乘佛法的門,起碼不會走偏。換句話說讀懂起信論就有了一個基礎,就可以真正去深入大乘佛法的經典和法義的精髓。
另外一方面,如果你讀了很多經,再讀起信論,實際上促進了你提煉出更精確更精要的佛法認識,會更好的鞏固和理解法義。所以說為顯如來根本實義,實是實相、真實之義,最根本的道理,令諸眾生生正解。我們學這是樹立正見的一個過程。生正解,可能有好多以前學來學去還沒入到門,在門外徘徊。這就是你真正的進入佛法的大門。
第三就是為令善根成熟的眾生……有的人生生世世一直在修佛法,他的善根成熟了,但是他要確認。但是在不同的時代碰到不同的學派,如果碰到一些惡知識,或者一些不究竟的講經的人,可能使你動搖或者不確定。那麼善根成熟的眾生遇到《大乘起信論》他可以產生不退的信心,這個信心指的是我們對自心佛性,對自己成佛、自心具足無量功德無量潛力的這種堅定的信心。
所有的寶藏都在你的自心中,看你怎麼樣去開發它,所以說善根成熟的人他慢慢會體悟到自心,產生不退的信心,於大乘法有堪忍,有這樣一個不退信心,他真正能夠去擔當,去繼承、弘揚、修行大乘的佛法。如果你說小乘,可能會說這一輩子完了,涅槃,什麼都不做最好了,但是大乘是無限的無量的。所以說令善根成熟的眾生產生不退的信心,能夠堪忍大法。
第四令善根微少的眾生發起信心,一直到不退轉信。對於善根不足的眾生讀起信論學起信論可以使他產生信心。善根微少的眾生有一種就是心外求法的人,他很難接受自心是佛,他一直跪著,匍匐在地上仰望星空,他不站立起來,他不知道自己也是宇宙星空,或者宇宙星空也在他的自心之中。這是讓善根微少的眾生,讓他們發起信心得不退轉。
第五令眾生消除業障,調伏自心離三毒。學大乘能使眾生從自心來著手,遠離貪嗔痴三毒,調伏自心,消除業障。可以從自心通過發菩提心,通過懺悔種種方便來解除我們潛在的業障,可以從自心當下一念來用功,念念相續,善法增長,惡法消滅。所以說令眾生消除業障,調伏自心,遠離三毒。
第六令眾生修正止觀。因為佛法的根本在於止觀,止觀為因,定慧為果。修正止觀,修真正的、真實的止觀,正和邪是相對的,而不是那種邪定,不是外道的定,而是真正的自性定,自性定的標準是一行三昧、一相三昧、真如三昧、大乘的慈悲觀、首楞嚴三昧、大乘的唯心識觀、真如觀、般若觀等等。令眾生修正止觀,對治凡小過失心,凡夫、小乘的過失之心。
第七,令眾生於大乘法如理思惟。如理思惟,如法修行,隨順真正的佛性之理,於真如之理去正思維,於大乘法如理思惟,得生佛前,究竟不退大乘信。你的思維契合於佛理,或者順應於佛理,順應於法理,順應於自性之理的話,順應於法界的本源的道理的話,那麼肯定能夠生於佛前,得到大乘的信心,不退於大乘。
第八為顯信樂大乘利益。講解如果修行信樂大乘,你會得到的利益,世間萬事都有因果,你修行大乘、信樂大乘、研究大乘,肯定對你的人生,佛教講的不光一生,而是生生世世,不光講的人的一生,人的世界,而講在無限的宇宙中你的福報,這裡會顯示信樂大乘的利益。
這裡講到造論的八個動機或者八種原因,也可以講它的作用。《大乘起信論》它的作用是什麼呢?可以離苦得樂,可以了解諸佛本懷,可以了解諸法實相。《華嚴經》裡邊講直探諸佛本懷,了解禪宗本地風光是什麼樣,它就是給我們產生正見正信正解,所以顯如來根本真實義,使我們產生一個正確的見地,樹立正見。
另外,善根成熟的人使他對大乘產生不退的信心,善根不熟的人能夠發起大乘的信心,所以叫大乘起信,使我們產生大乘的信心或者維護我們原有的信心,維持信心。或者消除業障調伏自心,因為《大乘起信論》講一心開二門,萬法唯心,實際上是要相信我們自心自性,我們如來藏的無量功德,所以這個時候就能調服自心的三毒,你知道從哪裡用功。還有能夠使我們真正的修持大乘止觀,而不是小乘、外道的止觀定慧的法門。
還有可以使我們如理思惟,究竟不退於大乘,我們還能夠了解到修習和信樂大乘佛法得到的殊勝的利益。世間法都有因果有對待有好處,但是世間法都是剎那生滅的,大乘法是契入法界,得到的是無限的法性的解脫,自由自在的清涼,無限的願力,利益非常的廣大,有多大的願力就有多大的功德、受益,而且這個受益不僅是自己,是自他不二的,眾生也受益。
它的第一部分講了作因,八個點,既是作者寫這個論的原因、動機,也是這個論的特點,基本內容和作用。最後,所有的眾生,希望能夠歸信大乘,所以叫《大乘起信論》。
講師簡介:史文,資深修行人,復旦大學哲學博士,師從王雷泉教授。
史博士自1992 年開始學習宗教,先研修道教,1993 年始接觸佛法,後十餘年佛道兼學。他曾龐雜涉獵佛教各宗、各大宗教及諸外道之學。近十年他深入大經大論祖師言教,終純信於大乘圓頓之教。史文博士對佛教的判教和教理有深刻的感悟。
史博士致力於中外文化交流,主攻儒釋道思想史和經典、宗派研究與高等教育、學前教育等方向。他已發表《禪觀影像及其超越》和《儒家的天道貫通觀 - 人與社會及自然的和諧之道》等專業論文,出版譯著[美]保羅·L·史萬森《天台哲學基礎 - 二諦的展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2011年史博士訪學歐洲研究高等教育,2014-2015年作為訪問學者,他在美國太平洋大學研究比較宗教學和高等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