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論》講解三:為了眾生離苦得樂,紹隆佛種,而造此論

2020-12-19 明心茶園

論曰:為欲發起大乘淨信、斷諸眾生疑暗邪執,令佛種性相續不斷,故造此論。

為了讓大家對大乘佛法產生清淨的信心。斷除眾生的疑惑和邪執著。前面的偈子裡面也講了去除疑惑和邪執,產生清淨的信心,令佛種不斷,所以這是造論的目的。

有法能生大乘信根,是故應說。說有五分:一作因,二立義,三解釋,四修信,五利益。此中作因有八:一總相,為令眾生離苦得樂,不為貪求利養等故;二為顯如來根本實義,令諸眾生生正解故;三為令善根成熟眾生不退信心,於大乘法有堪任故;四為令善根微少眾生發起信心至不退故;五為令眾生消除業障,調伏自心離三毒故;六為令眾生修正止觀,對治凡小過失心故;七為令眾生於大乘法如理思惟,得生佛前,究竟不退大乘信故;八為顯信樂大乘利益,勸諸含識令歸向故。

大乘成佛的根本因,講具體的義,比如說心真如、心生滅,覺和迷,迷和悟這之間的關係、方法原理,然後講修行人怎麼樣產生信心,怎麼樣去進修,然後講學習這個論的意義和修學大乘的利益,境行果,講它的原則、理論、方法、實踐,簡單來說即是境行果,所以說整個論的結構是一個整體。

首先第一部分,作因。一個總的因,願眾生離苦得樂,起正信,當然他會更細的來講。作因有八個,第一個總相,《大乘起信論》根本的作用,最根本的是願眾生離苦得樂,一切法都是這樣的,最究竟的最根本的,《大乘起信論》也是起這樣一種作用的,他不是為了貪求利養,作者作這個論不是為了自己名聞利養,因為有了名聞利養就有了人我眾生的執著,就有了妄念的延續,有了妄想,可能就會為了自己的利益、自己的愛好,以自他高下的分別心為基礎來做事了。但是這裡他講不為貪求利養等等包含了很多,從自私的角度會很有多問題。如果說你講經說法有很多成名、影響多少人這樣的想法,可能動機就不純了,要保持清淨心。當然這裡他講他的願是令眾生離苦得樂,從清淨心實現自己的菩提心,為了眾生離苦得樂,為眾生開發智慧來作這個論,這是總相。最根本的原則、最高的原則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大家能夠依靠佛法得到解脫,離苦得樂。這是作因的第一點,這是最根本的、最高原則的一個總體的動機。

作這個論的第二個原因是為了顯示如來根本實義,令諸眾生生正解。這個論的特點或者說作者寫這個論的出發點,他為了顯示佛的本懷,顯示佛的根本的願力,顯示佛的根本的智慧,顯示如來根本實義,顯示佛教所有的經典中最根本的道理,最真實的法義。令眾生生正解,正解就不是邪見邪解了,就是給你顯示佛法最根本的諸佛本懷,佛經裡邊的最根本的最準確的,符合佛的本意的這些法,所以能令眾生產生正解。所以說我們學習《大乘起信論》就是直探諸佛本懷,總持諸經的精要精髓,同時能夠產生正解、正見。

所以當你對起信論裡邊所講的道理真正的理解了,那麼你就對整體的佛法產生了正解正見,換句話說,如果起信論讀懂了,那麼你再去理解大乘的經論,就會很容易去理解了。

如果我們去看華嚴宗的法藏法師、澄觀法師,法藏法師他在解釋《華嚴經》的時候往往就會引用起信論的原文。澄觀大師也是這樣的,他在解釋華嚴經的時候也會引用起信論裡邊的原文,後代人解釋《楞伽經》、《圓覺經》,還有禪宗也會用起信論裡邊的原文,所以說起信論是非常重要的,讀懂起信論就進入大乘佛法的門,起碼不會走偏。換句話說讀懂起信論就有了一個基礎,就可以真正去深入大乘佛法的經典和法義的精髓。

另外一方面,如果你讀了很多經,再讀起信論,實際上促進了你提煉出更精確更精要的佛法認識,會更好的鞏固和理解法義。所以說為顯如來根本實義,實是實相、真實之義,最根本的道理,令諸眾生生正解。我們學這是樹立正見的一個過程。生正解,可能有好多以前學來學去還沒入到門,在門外徘徊。這就是你真正的進入佛法的大門。

第三就是為令善根成熟的眾生……有的人生生世世一直在修佛法,他的善根成熟了,但是他要確認。但是在不同的時代碰到不同的學派,如果碰到一些惡知識,或者一些不究竟的講經的人,可能使你動搖或者不確定。那麼善根成熟的眾生遇到《大乘起信論》他可以產生不退的信心,這個信心指的是我們對自心佛性,對自己成佛、自心具足無量功德無量潛力的這種堅定的信心。

所有的寶藏都在你的自心中,看你怎麼樣去開發它,所以說善根成熟的人他慢慢會體悟到自心,產生不退的信心,於大乘法有堪忍,有這樣一個不退信心,他真正能夠去擔當,去繼承、弘揚、修行大乘的佛法。如果你說小乘,可能會說這一輩子完了,涅槃,什麼都不做最好了,但是大乘是無限的無量的。所以說令善根成熟的眾生產生不退的信心,能夠堪忍大法。

第四令善根微少的眾生發起信心,一直到不退轉信。對於善根不足的眾生讀起信論學起信論可以使他產生信心。善根微少的眾生有一種就是心外求法的人,他很難接受自心是佛,他一直跪著,匍匐在地上仰望星空,他不站立起來,他不知道自己也是宇宙星空,或者宇宙星空也在他的自心之中。這是讓善根微少的眾生,讓他們發起信心得不退轉。

第五令眾生消除業障,調伏自心離三毒。學大乘能使眾生從自心來著手,遠離貪嗔痴三毒,調伏自心,消除業障。可以從自心通過發菩提心,通過懺悔種種方便來解除我們潛在的業障,可以從自心當下一念來用功,念念相續,善法增長,惡法消滅。所以說令眾生消除業障,調伏自心,遠離三毒。

第六令眾生修正止觀。因為佛法的根本在於止觀,止觀為因,定慧為果。修正止觀,修真正的、真實的止觀,正和邪是相對的,而不是那種邪定,不是外道的定,而是真正的自性定,自性定的標準是一行三昧、一相三昧、真如三昧、大乘的慈悲觀、首楞嚴三昧、大乘的唯心識觀、真如觀、般若觀等等。令眾生修正止觀,對治凡小過失心,凡夫、小乘的過失之心。

第七,令眾生於大乘法如理思惟。如理思惟,如法修行,隨順真正的佛性之理,於真如之理去正思維,於大乘法如理思惟,得生佛前,究竟不退大乘信。你的思維契合於佛理,或者順應於佛理,順應於法理,順應於自性之理的話,順應於法界的本源的道理的話,那麼肯定能夠生於佛前,得到大乘的信心,不退於大乘。

第八為顯信樂大乘利益。講解如果修行信樂大乘,你會得到的利益,世間萬事都有因果,你修行大乘、信樂大乘、研究大乘,肯定對你的人生,佛教講的不光一生,而是生生世世,不光講的人的一生,人的世界,而講在無限的宇宙中你的福報,這裡會顯示信樂大乘的利益。

這裡講到造論的八個動機或者八種原因,也可以講它的作用。《大乘起信論》它的作用是什麼呢?可以離苦得樂,可以了解諸佛本懷,可以了解諸法實相。《華嚴經》裡邊講直探諸佛本懷,了解禪宗本地風光是什麼樣,它就是給我們產生正見正信正解,所以顯如來根本真實義,使我們產生一個正確的見地,樹立正見。

另外,善根成熟的人使他對大乘產生不退的信心,善根不熟的人能夠發起大乘的信心,所以叫大乘起信,使我們產生大乘的信心或者維護我們原有的信心,維持信心。或者消除業障調伏自心,因為《大乘起信論》講一心開二門,萬法唯心,實際上是要相信我們自心自性,我們如來藏的無量功德,所以這個時候就能調服自心的三毒,你知道從哪裡用功。還有能夠使我們真正的修持大乘止觀,而不是小乘、外道的止觀定慧的法門。

還有可以使我們如理思惟,究竟不退於大乘,我們還能夠了解到修習和信樂大乘佛法得到的殊勝的利益。世間法都有因果有對待有好處,但是世間法都是剎那生滅的,大乘法是契入法界,得到的是無限的法性的解脫,自由自在的清涼,無限的願力,利益非常的廣大,有多大的願力就有多大的功德、受益,而且這個受益不僅是自己,是自他不二的,眾生也受益。

它的第一部分講了作因,八個點,既是作者寫這個論的原因、動機,也是這個論的特點,基本內容和作用。最後,所有的眾生,希望能夠歸信大乘,所以叫《大乘起信論》。

講師簡介:史文,資深修行人,復旦大學哲學博士,師從王雷泉教授。

史博士自1992 年開始學習宗教,先研修道教,1993 年始接觸佛法,後十餘年佛道兼學。他曾龐雜涉獵佛教各宗、各大宗教及諸外道之學。近十年他深入大經大論祖師言教,終純信於大乘圓頓之教。史文博士對佛教的判教和教理有深刻的感悟。

史博士致力於中外文化交流,主攻儒釋道思想史和經典、宗派研究與高等教育、學前教育等方向。他已發表《禪觀影像及其超越》和《儒家的天道貫通觀 - 人與社會及自然的和諧之道》等專業論文,出版譯著[美]保羅·L·史萬森《天台哲學基礎 - 二諦的展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2011年史博士訪學歐洲研究高等教育,2014-2015年作為訪問學者,他在美國太平洋大學研究比較宗教學和高等教育學。

相關焦點

  • 淨空法師:法布施的利益可以幫助眾生離苦得樂
    它的學位是怎麼樣評得的?它是要求智慧、德行。德行裡面最講求的是定功,再持戒。持戒、修定、開智慧,這是佛家教學的次第。因戒得定,因定開慧,就是開智慧,所以戒定慧稱為三學,就是學習的三個因素、三個條件。這三個條件,以後儒也採納了,道也採納了。 在中國從漢唐一直到滿清,外面有儒釋道的形象,他們穿著不一樣,行禮方式也不一樣,禮服也不相同,但是實質上他都學。
  • 淨旻法師:論「大乘是佛說」的基本理念
    此種作略,充其類而一轉,大可成為楊度那種「不說過去、未來,只說現在;不說出世,只說入世;不說神通,只說人事」﹝楊度:《復五妹楊莊函》1929年。楊度(1875-1931),湖南湘潭人,號虎禪師,自稱悟道、成佛,著有《新佛教論》﹞的附佛斷滅見者。為了便於達成共識,我們不妨再引《阿含》為證。
  • 佛陀先說苦聖諦,方能令眾生信解善法,離苦得樂
    在《大般涅槃經》中記載說,諸天諸人,見到佛將涅槃,如同慈父離世一般無助痛哭,一切龍天護法部眾,也因佛陀涅槃而表現出巨大的憂愁苦懼。佛陀入滅之時,一切草木、藥樹、華葉都在那一剎那剖裂開來,須彌山王的層層眾生,因憂懼愁苦的緣故,也使山河大地幾欲傾頹摧折。須知,佛所入滅的,並非是如來的法身,而是應化於娑婆世界的化身。
  • 蓮光|《往生論注》告訴了我們什麼:地球之巔與大乘至極之法
    什麼樣的法是大乘至高無上極致之法呢?那就是願生彌陀佛國的淨土之法。《往生論注》曰:「此《無量壽經優婆提舍》,蓋上衍之極致、不退之風航者也。」怎麼理解這句話就是大乘至極之法呢?這裡先把書名號內的文字略解一下,然後再作分解。首先我們看書名號中「無量壽經」這幾個字,曇鸞大師在解題時說道:「『無量壽』,是安樂淨土如來別號。
  • 救度眾生,是為眾生離苦得樂,出離輪迴
    佛法,是濟世利生的至善行持,只要是皈依三寶的佛門弟子,有應該有一種自律,那就是自己身為佛子,要為廣度眾生而修行,是所謂「為利眾生願成佛」,成佛之道就是自利利他的解脫之道,佛法對眾生的利益,不僅是要眾生想活得自在,更要深化到解脫輪迴的大自在之中。
  • 大乘佛教不神秘 成佛之路這麼走
    比喻說明:能藏猶如種子倉庫(僅僅是功能,切莫以為有實體),所藏猶如庫中種,我愛執藏堅執此庫為我所有(頑固習氣);具備這三義,故名阿賴耶。如《攝大乘論》云:「一切有生雜染品法於此攝藏為果性故,又即此識於彼攝藏為因性故,是故說名阿賴耶識;或諸有情攝藏此識為自我故,是故說名阿賴耶識。」(為了避免後人再次「執有」,《成唯識論》卷三云:「非斷非常,以恆轉故。」)
  • 蓮光|《往生論注》告訴了我們什麼:真空妙有的西方極樂聖境
    歸結起來,西方極樂世界莊嚴成就是阿彌陀佛本願力使然,是法藏比丘於因地修行集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之精華,為度眾生故,願已經達成,至今相續不失,不衰不變,以真空妙有而顯現的西方極樂淨土依正二報莊嚴之化現能事。《論注》說:「第四觀察門。此門中分為二別:一者觀察器世間莊嚴成就;二者觀察眾生世間莊嚴成就。」
  • 佛教:眾生究竟害怕什麼?佛有告訴我們如何能夠離苦得樂嗎?
    我們說晚上害怕鬼,或者怕別人打,又或怕沒有飯吃,或者怕沒有錢,這個都是苦!都是害怕由於這些東西給我們帶來痛苦,給我們帶來身的痛苦,或者心的痛苦,所以我們在內心當中驚恐萬狀、兢兢業業,計較不堪,舉心動念都是為了怕受苦而做文章,所以我怕什麼?我就怕苦。佛就知道我們眾生怕受苦,所以告訴我們離苦得樂的方法。那麼佛告訴我們怎麼樣能夠離苦得樂?
  • 佛法:道,滅二諦是能夠幫助眾生離苦得樂的法門
    因為苦,集二諦分別解說輪迴的現象,是苦因,苦果的顯現,而道,滅二諦是講離苦得樂。道諦是苦因地滅,滅諦是苦因和苦果同時滅。只有苦因和苦果不存在,才能真正脫離苦海。可見法寶稱之為寶是以離苦得樂的那個部分來建立標準的。
  • 大乘起信論講解一|總持佛學精要,獲得如實知見智慧,智無限自在
    《大乘起信論》講解(一)《大乘起信論》是中國佛教非常重要的一部論典,在中國佛教界影響十分深遠,自從它問世以來,概括了佛法義理,總攝了佛學精髓,推動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華嚴、禪宗等大乘佛學思想學說的建立及發展。
  • 願你悟透「四聖諦」,用離苦得樂的智慧利劍,在餘生披荊斬棘
    作為「初轉法輪」的一個重要內容,「四聖諦」亦即四真理所折射出來的睿智之光,幾千年來,一直被佛弟子們奉若神明,並由此而離苦得樂,達到究竟涅槃的彼岸。「四聖諦」之所以有這樣的妙處,在於首先揭出「苦諦」,認為人生活著苦,老來時苦,生病時苦,臨死時苦,怨家碰頭苦,心上人別離苦,所求不得苦,身心欲求好比火一樣的熾盛煎迫人苦。
  • 淨空法師:佛菩薩以善巧方便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
    《佛地論》第五卷裡頭,也有一段記載,說「睹史多天,後身菩薩於中教化。」睹史多天就是兜率天。後身菩薩,菩薩最後身,他再向上一提升就成佛了。菩薩在這個地方是最後身,他離開兜率天到他方世界去作佛去了,示現八相成道。「後身菩薩即一生補處菩薩。此世界過現未三世之補處大士,皆從此天降生。」後面這幾句是念老為我們說明的。像彌勒菩薩他現在在兜率天,他就是一生補處菩薩。
  • 菩薩止持之大乘學處
    如《瑜伽師地論本地分菩薩地初持瑜伽處戒品》說:「如是所起諸事,菩薩學處,佛於彼彼素怛纜中隨機散說,謂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今於此菩薩藏摩怛理迦,綜集而說。」既為隨機散說,並非一處一時一義——或依律儀、或依善法、或依饒益;若無系統組織,作為戒律來受持是困難的。需要有一位像優波離這樣的律學權威,將所有戒條組織成篇。
  • 廣論竅訣—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
    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菩提道次第廣論》是宗喀巴大師總攝一切佛語扼要所造。引導凡夫從初開始學佛直至最終成佛,其中次第無所缺少,無有紊亂,既無說食不飽之譏,又無盲修瞎練之謬,現前即可照著修習。故經由法尊法師由藏文譯成漢文以後,漸漸引起了學佛者的重視。
  • 受持《藥師經》法門,得此3種利益,消業障、離苦厄、資生延壽!
    此經以大智見稱的文殊師利菩薩為上首菩薩,以其大悲心向佛陀啟請,目的是:「令諸聞者業障消除,為欲利樂,像法轉時諸有情故。」 ,具大悲大智的殊勝意義。禮請佛陀開示佛果功德,是自利;拔除末法眾生的業障及利益眾生,是利他。
  • 蓮光|《往生論注》告訴了我們什麼:與眾不同的觸受之樂
    待有了孫子,還是有此習性,不管生人與熟人,凡是看到有人穿著毛茸茸的綿軟衣服,便每每揮舞著小手去觸摸,嘴裡還咿呀著說著什麼,我想這是否就是觸摸所帶來的一種快樂的享受吧!極樂世界的珍寶,眾生觸受也能生出更深層次的殊勝法樂,法藏比丘實在是太慈悲了,對往生眾生照顧得是面面俱到,無微不至。
  • .| 楊曾文:以十善為中心的佛教因果報應論——兼論《十善業道經...
    這是說,眾生一切身(行為)、語(語言)、意(思想)三個方面的善和不善(惡的表現,皆是由「心」決定的。「眾生心想異故,造業亦異」,造善業必有善報,來世有好的輪迴,說佛、菩薩乃至天龍八部皆「修集善業福德而生」;相反,造惡業必有惡報,如大海中長相「形色粗鄙,或大或小」的各種魚鱉物類,皆因「作身語意諸不善業」而得此報應而生。
  • 眾生不問根器利鈍,儲積三資糧—信、願、行,往生可蒙佛接引!
    一旦受生,多半退轉,能進者億中三、四而已,如此功敗垂成,實足嘆息。可見自力實不足恃!因此佛陀乃無請自說,示眾生以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淨土念佛法門。眾生不問根器利鈍,只要儲積三資糧——深信、切願、力行,臨命終時,必可蒙佛接引,帶業往生阿彌陀佛極樂淨土。實在是既簡單而又便利。故特擬就往生淨土的三資糧,來加以探討。
  • 佛哲專論|辨析《奧義書》中的「業感緣起」說(第二章)
    再者,所謂物質的「色蘊」本身亦由四大元素所成,謂「四大種」,如《中阿含經》言:云何色盛陰(即色蘊)?謂有色彼一切四大及四大造。……云何四大,謂地界、水、火、風界。……是無常法、盡法、衰法、變易之法。此乃佛家論「業」與傳統學派回然異趣的地方。複次,此由「五蘊」所聚成的「假我」以何因緣得於三世之中輪迴不已?吾人得見於原始佛敎典籍中,可從「四聖諦」與「十二綠起」的兩重角度,分別予以辨釋。今先論「四聖諦」義。如《中阿含》說: 云何為四?謂苦聖諦、苦習(即集聖諦)、苦滅(即滅聖諦)、苦滅道聖諦(即道聖諦)。
  • 《法華經》今正是其時決定說大乘
    修十善業能得到很多的功德福報,具體有十大類,即:一、離殺生者成就十種離惱法:1、於諸眾生普施無畏;2、常於眾生起大慈心;3、永斷一切嗔恚習氣;4、身常無病;5、壽命長遠;6、恆為非人之所守護;7、常無惡夢,寢覺快樂;8、滅除怨結,眾怨自解;9、無惡道怖;10、命終生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