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講學,儒也講學,道也講學,古時候稱它為三家,儒家、釋家、道家,釋就是釋迦牟尼佛,就是佛家。儒釋道三家,也稱三教,這三教是教學,不是宗教,也都有學位。儒家的學位有三個,有聖人、有賢人、有君子。孔子這是聖人,孟夫子是賢人,再低一級是君子,那每個朝代就很多了,三個學位的名稱。
道家是神仙,神仙是他們的學位,神仙也有等級的。佛法裡面也有學位,佛陀是最高的學位,第二個學位是菩薩,第三個學位是阿羅漢。它的學位是怎麼樣評得的?它是要求智慧、德行。德行裡面最講求的是定功,再持戒。持戒、修定、開智慧,這是佛家教學的次第。因戒得定,因定開慧,就是開智慧,所以戒定慧稱為三學,就是學習的三個因素、三個條件。這三個條件,以後儒也採納了,道也採納了。
在中國從漢唐一直到滿清,外面有儒釋道的形象,他們穿著不一樣,行禮方式也不一樣,禮服也不相同,但是實質上他都學。學佛的人,你問他有沒有念過四書五經?都念過。學道的人,你問他有沒有讀過佛經?讀過。所以儒釋道的經典統統讀,佛讀,道也讀,儒也讀,內裡面已經融成一片,外面有形象不同,裡面是一致的。所以中國傳統文化就用儒釋道來代表,少一個都不行,如鼎之三足,缺一個問題就出來了,一個都不能缺。
所以過去儒釋道全是教育。什麼時候變成宗教?現在儒也叫教了,也變成宗教,在香港六大宗教,儒算是一個宗教,把它當作宗教了。大概儒的宗教只有在祭祖的時候,大典裡面,祭孔、祭祖先典禮裡頭有這個儀式,這個儀式是屬於禮,淵源是儒家。這些儀式儒釋道不一樣,可是精神是相同的,都是在修敬,恭敬,含著甚深教育的意義,這是完全相同的。
眾生對佛及佛弟子,叫修財布施,四種布施都叫財布施。佛跟他的弟子對於布施我們的人有回饋,這個回饋是法布施。我們供養佛一缽飯,他接受之後一定為你祝福,如果你有問題向他請教,他會給你講解,這是法施。法施的利益,能除眾生無明暗障,幫助你解決疑難雜症,幫助你開啟智慧,所以除無明暗障,開智慧眼;最殊勝的利益是幫助你離究竟苦,得究竟樂,佛陀教育的宗旨是幫助人離苦得樂。苦的根源在哪裡?根源在六道,只要是六道眾生,你就沒辦法離開苦,人間苦,天上也苦,三惡道更苦。幫助我們離苦得樂,必須幫助我們離開六道輪迴,這叫真正離苦。沒有能離開六道,那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暫時痛苦輕一點,並沒有脫離。
有沒有辦法真正離開六道輪迴?有,不但有,人人都有分,只要你肯學,你決定能成就。那就是這個法門,《無量壽經》這個法門。這個法門很容易修,但是很難相信。古時候人比較容易相信,為什麼?他們很老實,從小就接受傳統的紮根教育,所以他對人會相信。現在不一樣,現在所受的是西方教育,中國教育已經沒有了。受西方科學的洗禮,科學在地球上發展四百多年,影響很深。西方人講民主自由平等,父子也平等,師生也平等,孝順沒有了,對老師那種尊師重道的沒有了。科學頭一個教你懷疑。中國自古以來教你,第一個教你要信,你要信自己,要信父母,要信祖宗,要信聖賢,從小就教起,哪有不相信的道理!
仁義禮智信叫五常,常是永恆不變;換句話說,做人基本的道德,就這五個字。仁是愛人,仁是兩個人,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仁。人一定要愛人,人一定要講義,道義。義是什麼?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合情合理合法。人情事理,法律,有國家制定的法律,有倫理道德,這也是屬於法。五倫五常、四維八德不能違背,這是法。禮是禮節,不能有差錯。為什麼?維繫整個社會安全,維繫你家庭和睦。現在禮沒有了。智是起心動念、生活工作、待人接物要用理智,不能用感情,用感情會隨自己的好惡,會出亂子,不可以用感情。用理智,大公無私,人與人關係才能處得好。信是講信用,不能妄語,不能兩舌,佛法講得更好,不能夠騙人。基本的德行,統統是教學。
人能夠守戒,心就得定,心就清淨,不會胡思亂想。依照佛法的修行,持戒、修定、開智慧。淨土法門無比的殊勝,男女老少、賢愚不肖,各行各業統統能修,沒有障礙。你認識字不認識字沒關係,你會不會讀經也沒關係,只要求你一個標準,那就是老實、聽話、真幹,你只要具足這一個條件,修淨土沒有一個不成就。這兩千年來,修淨土成就的不計其數,特別多,我們最保守的估計,至少也超過十萬人往生到極樂世界去的。
但是修其他法門,大乘有八個宗派,除淨土以外七個宗派統統加起來,修行有成就,達到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樣的人有多少?我們最保守的估計,大概三千人。那個真難,真不容易,要斷煩惱、要修定才能開智慧,而且所依據的經論理很深,修行的事也很雜,不是那麼單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