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法師:法布施的利益可以幫助眾生離苦得樂

2020-12-19 念佛清齋

佛講學,儒也講學,道也講學,古時候稱它為三家,儒家、釋家、道家,釋就是釋迦牟尼佛,就是佛家。儒釋道三家,也稱三教,這三教是教學,不是宗教,也都有學位。儒家的學位有三個,有聖人、有賢人、有君子。孔子這是聖人,孟夫子是賢人,再低一級是君子,那每個朝代就很多了,三個學位的名稱。

道家是神仙,神仙是他們的學位,神仙也有等級的。佛法裡面也有學位,佛陀是最高的學位,第二個學位是菩薩,第三個學位是阿羅漢。它的學位是怎麼樣評得的?它是要求智慧、德行。德行裡面最講求的是定功,再持戒。持戒、修定、開智慧,這是佛家教學的次第。因戒得定,因定開慧,就是開智慧,所以戒定慧稱為三學,就是學習的三個因素、三個條件。這三個條件,以後儒也採納了,道也採納了。 

在中國從漢唐一直到滿清,外面有儒釋道的形象,他們穿著不一樣,行禮方式也不一樣,禮服也不相同,但是實質上他都學。學佛的人,你問他有沒有念過四書五經?都念過。學道的人,你問他有沒有讀過佛經?讀過。所以儒釋道的經典統統讀,佛讀,道也讀,儒也讀,內裡面已經融成一片,外面有形象不同,裡面是一致的。所以中國傳統文化就用儒釋道來代表,少一個都不行,如鼎之三足,缺一個問題就出來了,一個都不能缺。

所以過去儒釋道全是教育。什麼時候變成宗教?現在儒也叫教了,也變成宗教,在香港六大宗教,儒算是一個宗教,把它當作宗教了。大概儒的宗教只有在祭祖的時候,大典裡面,祭孔、祭祖先典禮裡頭有這個儀式,這個儀式是屬於禮,淵源是儒家。這些儀式儒釋道不一樣,可是精神是相同的,都是在修敬,恭敬,含著甚深教育的意義,這是完全相同的。

眾生對佛及佛弟子,叫修財布施,四種布施都叫財布施。佛跟他的弟子對於布施我們的人有回饋,這個回饋是法布施。我們供養佛一缽飯,他接受之後一定為你祝福,如果你有問題向他請教,他會給你講解,這是法施。法施的利益,能除眾生無明暗障,幫助你解決疑難雜症,幫助你開啟智慧,所以除無明暗障,開智慧眼;最殊勝的利益是幫助你離究竟苦,得究竟樂,佛陀教育的宗旨是幫助人離苦得樂。苦的根源在哪裡?根源在六道,只要是六道眾生,你就沒辦法離開苦,人間苦,天上也苦,三惡道更苦。幫助我們離苦得樂,必須幫助我們離開六道輪迴,這叫真正離苦。沒有能離開六道,那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暫時痛苦輕一點,並沒有脫離。

有沒有辦法真正離開六道輪迴?有,不但有,人人都有分,只要你肯學,你決定能成就。那就是這個法門,《無量壽經》這個法門。這個法門很容易修,但是很難相信。古時候人比較容易相信,為什麼?他們很老實,從小就接受傳統的紮根教育,所以他對人會相信。現在不一樣,現在所受的是西方教育,中國教育已經沒有了。受西方科學的洗禮,科學在地球上發展四百多年,影響很深。西方人講民主自由平等,父子也平等,師生也平等,孝順沒有了,對老師那種尊師重道的沒有了。科學頭一個教你懷疑。中國自古以來教你,第一個教你要信,你要信自己,要信父母,要信祖宗,要信聖賢,從小就教起,哪有不相信的道理!

仁義禮智信叫五常,常是永恆不變;換句話說,做人基本的道德,就這五個字。仁是愛人,仁是兩個人,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仁。人一定要愛人,人一定要講義,道義。義是什麼?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合情合理合法。人情事理,法律,有國家制定的法律,有倫理道德,這也是屬於法。五倫五常、四維八德不能違背,這是法。禮是禮節,不能有差錯。為什麼?維繫整個社會安全,維繫你家庭和睦。現在禮沒有了。智是起心動念、生活工作、待人接物要用理智,不能用感情,用感情會隨自己的好惡,會出亂子,不可以用感情。用理智,大公無私,人與人關係才能處得好。信是講信用,不能妄語,不能兩舌,佛法講得更好,不能夠騙人。基本的德行,統統是教學。

人能夠守戒,心就得定,心就清淨,不會胡思亂想。依照佛法的修行,持戒、修定、開智慧。淨土法門無比的殊勝,男女老少、賢愚不肖,各行各業統統能修,沒有障礙。你認識字不認識字沒關係,你會不會讀經也沒關係,只要求你一個標準,那就是老實、聽話、真幹,你只要具足這一個條件,修淨土沒有一個不成就。這兩千年來,修淨土成就的不計其數,特別多,我們最保守的估計,至少也超過十萬人往生到極樂世界去的。

但是修其他法門,大乘有八個宗派,除淨土以外七個宗派統統加起來,修行有成就,達到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樣的人有多少?我們最保守的估計,大概三千人。那個真難,真不容易,要斷煩惱、要修定才能開智慧,而且所依據的經論理很深,修行的事也很雜,不是那麼單純。

相關焦點

  • 淨空法師:佛菩薩以善巧方便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
    要有眾生想學,眾生有感,佛就有應;眾生不想學,佛就不來應。要知道佛菩薩沒有起心動念,佛菩薩有真正的愛心,這個愛心叫慈悲。慈悲也沒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是凡夫,不起心不動念是法身菩薩,我們不能不知道。佛菩薩之所以令人尊敬佩服達到極處,就是他沒有自己,完全為眾生,而且能恆順眾生,這一點非常難得。在順眾生裡面,以善巧方便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真實的教誨。
  • 救度眾生,是為眾生離苦得樂,出離輪迴
    佛法,是濟世利生的至善行持,只要是皈依三寶的佛門弟子,有應該有一種自律,那就是自己身為佛子,要為廣度眾生而修行,是所謂「為利眾生願成佛」,成佛之道就是自利利他的解脫之道,佛法對眾生的利益,不僅是要眾生想活得自在,更要深化到解脫輪迴的大自在之中。
  • 《大乘起信論》講解三:為了眾生離苦得樂,紹隆佛種,而造此論
    此中作因有八:一總相,為令眾生離苦得樂,不為貪求利養等故;二為顯如來根本實義,令諸眾生生正解故;三為令善根成熟眾生不退信心,於大乘法有堪任故;四為令善根微少眾生發起信心至不退故;五為令眾生消除業障,調伏自心離三毒故;六為令眾生修正止觀,對治凡小過失心故;七為令眾生於大乘法如理思惟,得生佛前,究竟不退大乘信故;八為顯信樂大乘利益,勸諸含識令歸向故。
  • 佛法:道,滅二諦是能夠幫助眾生離苦得樂的法門
    因為苦,集二諦分別解說輪迴的現象,是苦因,苦果的顯現,而道,滅二諦是講離苦得樂。道諦是苦因地滅,滅諦是苦因和苦果同時滅。只有苦因和苦果不存在,才能真正脫離苦海。可見法寶稱之為寶是以離苦得樂的那個部分來建立標準的。
  • 佛教:眾生究竟害怕什麼?佛有告訴我們如何能夠離苦得樂嗎?
    我們說晚上害怕鬼,或者怕別人打,又或怕沒有飯吃,或者怕沒有錢,這個都是苦!都是害怕由於這些東西給我們帶來痛苦,給我們帶來身的痛苦,或者心的痛苦,所以我們在內心當中驚恐萬狀、兢兢業業,計較不堪,舉心動念都是為了怕受苦而做文章,所以我怕什麼?我就怕苦。佛就知道我們眾生怕受苦,所以告訴我們離苦得樂的方法。那麼佛告訴我們怎麼樣能夠離苦得樂?
  • 大德高僧告訴您中元節利益去世親人的最好方法!
    但是你一定要知道,什麼才是最能利益亡故親人的,讓親人無論現在在哪,去世多久,都能得到最大的利益,而這利益,正是你能做到的,正是你能給予他們的!印光大師曾說:須知凡是親人去世後,眷屬必須至誠念佛。以期未往生即得往生,已往生則高增品位。此不但有益於親人,其實也有益於自己。
  • 佛陀先說苦聖諦,方能令眾生信解善法,離苦得樂
    在《大般涅槃經》中記載說,諸天諸人,見到佛將涅槃,如同慈父離世一般無助痛哭,一切龍天護法部眾,也因佛陀涅槃而表現出巨大的憂愁苦懼。佛陀入滅之時,一切草木、藥樹、華葉都在那一剎那剖裂開來,須彌山王的層層眾生,因憂懼愁苦的緣故,也使山河大地幾欲傾頹摧折。須知,佛所入滅的,並非是如來的法身,而是應化於娑婆世界的化身。
  • 著書造論誹謗淨空老法師,誹謗會集本,結果得大病幾死,苦不堪言!必須懺悔呀!(圓龍法師)
    去極樂做什麼,不是去享受,是為了具足度化無量如母有情的能力,這個就是菩提心;「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你緣一句佛號得到寂止,生起勝觀,這就是空性見,念佛「理一心不亂」就是安住於離戲光明,證悟法界本體,一句佛號,三士道可以具足,多麼殊勝!
  • 不住相布施、不住法布施
    眾生因相生法,但相法布施更在相法之外,不住相布施、不住法布施就好像政策扶貧,而不是財物給予,布施其心,心出離相法可得正樂。取財不擇手段,認為穿得體面、坐上豪車就是成功。歷史上前車之鑑還少嗎?論能力和智慧也算得上奇才,但方向用錯地方了,這也是自古聖人少的緣故。修學和布施是人生而具備的本能,也是貫穿一生所為。
  • 淨空法師:我為什麼直到晚年才接受淨宗法門
    機是眾生根機,佛在經上常常把根機分為上中下三等。契哪一種機?哪一種都契,這是本經的獨勝,也就是什麼人能學習這個法門,什麼人能夠學習這一部《無量壽經》。我們看這個經上所教的,十法界一切眾生都是淨宗的當機者,全都能得利益,上面到等覺菩薩,下面到無間地獄眾生。所以經中持名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持名這個方法「普被三根」,上中下三根統統適合,統統得利益。
  • 十月初一寒衣節|利益亡者的祭祀方法
    作為佛弟子,在寒衣節這天,為表達對已故親友的懷念,可以選擇持齋、禮拜、誦經、念佛、供養、放生、布施等,以此之功德回向給我們的七世父母以及六親眷屬,願他們離苦得樂,得生淨土;並以此表達對歷代祖師大德的無限感恩和緬懷之情。 那麼,給逝者「燒寒衣」,他們能收到嗎?
  • 受持《藥師經》法門,得此3種利益,消業障、離苦厄、資生延壽!
    此外,經中除了提供消災延壽法門外,也重視現世生活所需,鼓勵受持者多作種種資生之事業,幫助困厄眾生,脫離災難。如太虛大師所言: 「東方位四方之首,居四季之春,生長萬物,故資生延壽之事屬之。」人人都希望過著理想、安樂、健康、沒有煩惱的生活。但現實中,充斥著不少苦難,不但生老病死是每個人面對的課題,也因為天災人禍、戰爭,使不少人一夜間痛失家園,甚至生命。
  • 佛教:淨土宗的修行心法,只要記住淨空法師給的這十個字就夠了
    今天我就來介紹一下淨土宗在當代的一位高僧——淨空法師,他的老師是李炳南居士,而李居士的老師就是淨宗十三祖,民國四大高僧之一的印光老和尚,而印祖早已經故去多年,所以修淨土的師兄,真的不妨多看看淨空法師的文集或者視頻。
  • 淨天法師往生,天空現極樂世界景像!圓寂前告誡弟子絕不能誹謗淨空法師
    他老在圓寂前對弟子特別交代:絕不能誹謗淨空法師!他是了不起的大德!我的恩師淨天老和尚他在臨終前,特別交代我,無論別人如何誹謗淨空法師,千萬不要相信!他是了不起的大德。恩師是預知時至走了的,往生瑞相稀有難得,他不可能說錯的,如果淨空法師真的是「邪師」,那恩師他錯引導我他不可能那麼自在的往生的。
  • 淨空法師:量大福大的人,起心動念總是為一切苦難眾生著想
    我們學經教,李老師在當年告訴我,學經教,講經教學利益眾生,基本的條件要通世出世間法。你看佛經,經叫契經,上契諸佛所證之理,下契眾生可度之機。理是佛經,佛經代表的是《大藏經》,三藏十二部經,我們這一生能不能通達?你要不通就不契理。契機呢?機是世間法,世間法老師舉個例子,咱不要談別的了,單單談一部,中國人編的《四庫全書》,你能通得了嗎?通不了。
  • 淨空法師:怎樣才叫真念佛?
    1.淨空法師:怎樣才叫真念佛?但是念佛,諸位一定要記住,不是口念,口念沒有用處,是心上真正有。所以「念」這一個字,上面是個「今」,下面是個「心」,你現在這個心裡頭確確實實有佛。大乘無量壽經  (第九十九集)  2000/9/23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0992.淨空法師:怎麼做到「至心信樂」?所以此地這個十念,我們要把它認識清楚、認識明白,雖然是講口念,但是心行一定要與佛相應。
  • 淨空法師:我們念佛就有佛光注照,我們自己沒有感覺,鬼神有感覺
    1.淨空法師:我們念佛就有佛光注照,我們自己沒有感覺,鬼神有感覺「惡趣眾生,在極苦處,蒙佛光照,其苦休止,而得安息」。這是佛光,佛光實在講是遍照,諺語有所謂「佛度有緣人」,有緣他見到佛光,沒有緣他見不到。三途眾生見佛光就更難了,要有殊勝的緣。
  • 海濤法師開示:雨轉甘露、業障消除、遍灑吉祥的觀音菩薩甘露咒
    >#業障煩惱障盡除離一切諸苦,發「#菩提心」~ #海濤法師 ~【#觀世音菩薩-#甘露咒】海濤法師 「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每至天降雨時,#鬼道眾生因業力所感,降下的雨滴,#悉皆化為火球燒身苦不堪言,誦此咒可免除其苦;或為利益一切有情。逢雨起大悲心仰面向空誦此咒二十一遍,祈請「觀世音菩薩」慈悲加持雨水,化成甘露,利益一切有情眾, #祈願雨滴所沾一切有情,#盡滅一切惡業重罪皆獲利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