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哲專論|辨析《奧義書》中的「業感緣起」說(第二章)

2020-12-05 重樓逾陀

二、原始佛學的「業感緣起」說

逮公元前第六世紀中葉,佛敎勃興,以革新派的姿態流播於印度,對當時印土的傅統思想多所破斥,其中以樹立「無我論」以與傅統的「神我論」相對壘尤具特色。

蓋《奧義書》所謂輪迴生死的「自我」(如上篇所引)根本就屬於是一、常的、與靈魂相似的「神我」。佛家雖承認有輪迴之事,而不肯承認有一、常的「自我」以輪迴於三世之中,亦不肯承認有永恆的「神我」以解脫而復歸於梵(絕對本體)。相反地,佛家卻以「我執」為輪迴生死的一種因素(增上緣),是故釋迦於四《阿含經》中,處處申「無我」義,如《雜阿含經》云:

若諸沙門,婆羅門見有我者,一切皆於此五受陰(即五蘊)見我。諸沙門、婆羅門見色是我、異我,我在色,色在我;見受、想、行、識是我,識異我,我在識,識在我。愚痴無聞凡夫,以無明故,見色是我、異我、相在,言我真賢不舍。

釋迦分析愚夫所執「自我」不外二途,一為物質、一為精神,故「我」者實乃由「五蘊」(「蘊」是聚集義,「色」屬物質性,「受、想、行、識」屬精神性)和合所聚而成的假體而已,多而非一故,變而非常故,非一非常,焉得名實?再者,所謂物質的「色蘊」本身亦由四大元素所成,謂「四大種」,如《中阿含經》言:

云何色盛陰(即色蘊)?謂有色彼一切四大及四大造。……云何四大,謂地界、水、火、風界。……是無常法、盡法、衰法、變易之法。……

如是構成「我」體物質一面的「色蘊」既是非一非常,由「四大種」之所聚;構成「我」體精神一面的亦由變幻無常的受、想、行、識等心理活動之所成:

故一、常的「實我」無有。而佛家之所謂「業」,所謂「輪迴」,不外是一組合的物質性的元素,配合各種瞬息萬變的精神作用,而產生各種非常非斷的相續活動而已,然非如傳統學派所謂有一「自我」居中流轉。此乃佛家論「業」與傳統學派回然異趣的地方。

複次,此由「五蘊」所聚成的「假我」以何因緣得於三世之中輪迴不已?吾人得見於原始佛敎典籍中,可從「四聖諦」與「十二綠起」的兩重角度,分別予以辨釋。

今先論「四聖諦」義。如《中阿含》說: 云何為四?謂苦聖諦、苦習(即集聖諦)、苦滅(即滅聖諦)、苦滅道聖諦(即道聖諦)。「四聖諦」中的「苦、集、滅、道」的細目意義云何? 彼云何名為苦諦?所謂苦諦者: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憂悲惱苦、怨憎會苦,恩愛別離苦,所欲不得苦,取要言之五盛陰苦。是謂名為苦諦。

所謂習(集)諦者,愛與欲相應,心恆染著,是謂名為苦習(集)諦。 云何為苦習(集)盡諦(即滅聖諦)?所謂盡諦者,欲愛永盡無餘,不復更造。 云何名為苦出要諦(即道聖諦)?所謂苦出要者,謂賢聖八品道,所謂正見、正治、正語、正行、正命、正方便,正念,正三昧。是謂名為苦出要諦。」

「苦諦」者,是流轉輪迴的人生苦果;

「集諦」者,是流轉輪迴的人生苦因;

「滅諦」者,是煩惱寂滅的人生樂果;

「道諦」者,是煩惱寂滅的人生樂因。

如是一切三苦、八苦、流轉生死苦海而不能自拔者,要皆由煩惱與業所積集為因而感招得來,所謂由「愛與欲相應,心恆染著」故。何者為「愛與欲相應」?

「謂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行即是業。)謂「貪慾蓋、瞋恚蓋、睡眠蓋、調戲蓋、疑蓋」,「若有此五蓋、便有畜生、餓鬼、地獄之分」。修不殺、不盜諸十善行,雖得生天,然猶與愛、欲相應,亦無由得離此生死苦海。故知福、非福報之輪迴流轉皆眾生之煩惱(如五蓋)與業(身、口、意)所自招來,於此可見原始佛家的「業論」,實與《奧義書》所謂「因欲而有意志,因意志而有業,而有業則有果」(見第一節引文)的思想一脈相承。

至於解脫之道,原姶佛家主張修「賢聖八品道」而得「欲愛永盡」的「涅槃」境界,此亦與《奧義書》之由「無欲」而復歸於「梵」的論說同出一轍。故原姶佛學的談生死與解脫,除「自我」與「假我」的觀點相左之外,其他的一切主要理論,無一不見其有相契相符的印度文化傅承的痕跡所在。 原始佛學即以「緣起」說明一切「有為法」(現象界)的生滅無常;所謂「緣起」義者,《阿含經》說:「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此」是因,「彼」是果,故一切「有為法」必須仗因託緣然後呈現,吾人於釋「四聖諦」中已見其端緒,今以「十二緣起」闡析生死,當更會其條理。

「十二緣起」者,如《長阿含經》云: 生是老死緣,有是生緣,取是有緣,愛是取緣,受是愛緣,觸是受緣,六入是觸緣,名色是六入緣,識是名色緣,行是識緣,痴是行緣。

換言之,

即以「痴」(無明)為緣而有「行」(業);以「業」為緣而有「識」;以「識」為緣而有「名色」;以「名色」為緣而有「六入」;以「六入」為緣而有「觸」;以「觸」為緣而有「受」,以「受」為緣而有「愛」;以「愛」為緣而有「取」;以「取」為緣而有「有」;以「有」為緣而有「生」;以「生」為緣而有「老死」。

由是彼此因果相成而生死之理論已立。今先明辨各支涵義: 彼云何無明(即《長阿含經》所謂痴)?若不知前際(生前),不知後際(身後) ……不知業,不知報,不知業報……痴暗無明大冥,是名無明。

云何為行?行有3種:

身行、口行、意行。

云何為識?謂六識身:

眼識身、耳識身,鼻識身,舌識身,身識身,意識身。

云何名?謂四無色陰(即非物質性的四蘊):

受陰、想陰、行陰、識陰;

云何色?謂四大、四大所造色(即五蘊中的色蘊)──此色及前所說名,是為「名色」。 云何為六入處?謂六內入處:

眼入處,耳入處、鼻入處、舌入處、身入處、意入處。

云何為觸?謂六觸身:

眼觸身……意觸身。

云何為受?謂三受:

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云何為愛?謂三愛:

欲愛,色愛、無色愛。

云何為取?四取:

欲取、見取、戒取、我取。

云何為有?三有:

欲有、色有、無色有。(即三種世界的有情:有性慾的世界、有物質的世界、非物質的世界之有情) 云何為生?若彼彼眾生,彼彼身種類,一生超越和合出生,得陰界,得入處,得命根,是名為生。

云何為老?

若發白露頂,皮緩根熟,支弱背僂,垂頭呻吟……是名為老;

云何為死?

彼彼眾生,彼彼種類沒,遷移,身壞壽盡,火離命滅,舍陰時到,是名為死。──此死及前說老,是名「老死」。

依「十二緣起」的嚴密相因的理論,眾生之所以有老死者,唯其有生,而今生之所自起,在有前生的一切以愛取等輾轉為緣的煩惱和業,而一切煩惱與業又無始時來植根於無明的大痴暗中;由此無明的推動,則今生又作種種善不善業,起種種愛取煩惱,而引招來生的痛苦的人生,如是生死流轉,不能或已。賢聖深體「十二緣起」之理,了悟生死之苦皆緣起於煩惱和業,而煩惱與業,本在無明,故鏟草必須除其根,出離生死,首去無明。

故經常言: 若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處滅,六處滅則更樂(觸)滅,更樂滅則覺(受)滅,覺滅則愛滅,愛滅則受(取)滅,受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 若要斷滅「無明」,須賴修行梵行,如《中阿含經》言:

「若欲斷無明,當修四念處……四正斷、四如意足、四禪、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支聖道、十一切處、十無覺法。」

此等梵行,猶「四聖諦」中的「道諦」,無明滅而乃至生、老死滅的境界,猶「四聖諦」中的「滅諦」,至於由「無明」而有「行」,乃至而有「生」與「老死」,循環無己,此即「苦」、「集」二諦的另一種詳盡而系統化的闡明而已。至於「十二緣起說」的強調「無明」與「行」為生死因,亦與「集聖諦」中的對「愛、欲相應」的強調,以及《奧義書》中的對「欲」、「意志」和「業」的強調,有著同一的思想淵源,對「業感緣起」有著相同的意義,而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表達出來。然而,原始佛學在「業論」中,建立「無我說」以取代了《奧義書》的「自我流轉說」,於印度哲學的發展歷程言,確是一種進步思想的表現。

佛哲專論|辨析《奧義書》中的佛家『業論』(第一章)

相關焦點

  • 佛哲專論|部派學者對「業感」問題的諍論(第三章)
    原始佛學以「業感緣起」來解釋生死之說,但由於作業與感果的不同時,遂有「異時因果」思想的產生,為要申明此業感的異時因果的可能性(即上文的第二疑難),說一切有部(簡稱有部)就建立「無表色」的學說。所謂「無表色」者,是「五法」之中「色法」的一支類。原來四《阿含經》以「五蘊」立「無我」義,而有部則以「五法」總攝宇宙萬有,「五蘊」亦為其中的內容。「五法」云何?
  • 佛家緣起說概述!!!
    佛教中的緣起說按照傳統的說法,主要有業感緣起說、阿賴耶緣起說、如來藏緣起說和法界緣起說。  業感緣起說是小乘有部所說,講五蘊和合皆由自己的業力所定,所謂自業自得、三世因果,是從反對偶然論、宿命論、天為論而形成的一種緣起論。
  • 佛說緣起論
    任何事物都因為各種條件的相互依存而處在變化中,這是佛陀對世間現象的成住壞滅之原因、條件所證悟的法則。《清淨道論》對「緣起」作了幾種解釋:1.如此,由緣和生起為「緣起」。2. 一起生起為「起」,眾緣的而非排斥緣,如此為「緣起」。由此因聚合是彼(果)的緣所以是「彼緣」,是彼等地緣所以此是因。3. 如是因的組合面向[果]故說為緣,一起生起故說為起。果是由它共同達成、而非缺乏的意思;又以諸條件的,彼此面向、前往[果]故為緣。
  • 佛學:緣起亦緣生、空亦十八空,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來
    佛學中有非常多深奧的經文語句,初看時不覺什麼,可反覆閱讀後方知深奧。今天就為大家帶來佛教中比較經典的「緣起還有空」,佛學:緣起亦緣生、空亦十八空,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來:緣起亦名緣生,「因緣生起」的略稱。
  • 因為人講的是因果報應,佛說的是緣起生滅
    學佛法的人,相信這話是佛所說。然而萬法皆空,是佛所說;因果不空,非佛所說。因也是法,果也是法,因果也是法,既已萬法皆空,因果如何不空?其實因果的說法,不是佛法專有。婆羅門也講,耆那教也講,道教也講;東方在講,西方也在講。單講因果的是「因果論」,「因果論」最終導向的,一定是「宿命論」。
  • 聽菩薩說|了知十二緣起,即見佛見法
    何者若能真見此已睹真如佛法身釋義龍樹菩薩講了十二緣起的功德與重要性,誰能了知十二緣起,見到這種真相,就相當於見佛見法。佛講了八萬四千法門,浩瀚無際。在所有的佛法裡,十二緣起最為珍貴,最為稀有,非常深奧,猶如如意寶一般。誰能了知、親見這樣的真相,就能獲得解脫,精進學修十二緣起,就能成佛。關於十二緣起,並不是我們這樣簡單地講一下,大家隨便聽了一下,就能講清楚、聽明白的,其中的意義是很深奧的。
  • 四種緣起——佛教對宇宙萬法的詮釋
    「四種緣起」,為華嚴宗所歸納之四種緣起思想。華嚴宗之教理以「緣起」思想為主,依此判釋我佛釋迦牟尼一代教法,立有「五教十宗」之說。五教,即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終教,大乘頓教,大乘圓教。除大乘頓教外,其餘四教分別各說一緣起。即:小乘教說業感緣起,大乘始教說賴耶緣起,大乘終教說如來藏緣起,圓教說法界緣起。而唯獨頓教因是無相離言之宗,不涉及教相之教,故無緣起之說。
  • 起信論如來藏緣起
    通過破小乘和外道的邪見,引導學人產生對大乘的信心,就是這篇論的寫作動機。二、起信論的特色《起信論》這本書綜合了很多的大乘經典。在法藏大師的《大乘起信論義記》,還加了一個形容詞「圓實大乘」,是說它是圓滿的、講諸法真相的意思。
  • 淨旻法師:論「大乘是佛說」的基本理念
    佛滅九百年以降,堅意菩薩之《入大乘論》、彌勒菩薩之《大乘莊嚴經論》、無著菩薩之《顯揚聖教論》、護法論師之《成唯識論》等,紛紛以雄智銳辯對破非難,光顯「大乘是佛說」的正見;至玄奘法師遊學印度,造《制惡見論》,重申此義,遂成定量。
  • 佛說:萬事萬物都是因緣所生,且緣起性空
    生活中經常聽到「因緣」二字,甚至有的人痴迷於此,讓它被蒙上了「迷信」的色彩。實際上在佛教裡「因緣」是講萬事萬物之間的聯繫和一種事物前後發展狀態之間的關聯,它絕不是迷信。「因緣」是佛教裡解釋一切自然現象的產生、發展和消滅的理論,佛說:「緣起性空」。意思就是世間萬物都是因緣而起、因緣而滅,世間一切在這緣起緣滅的變化之間都沒有定性,就是所謂「緣起性空」。佛陀說:「有生必有滅。」世間一切事物的狀態都不是永恆的。
  • 佛法雙語工作坊 | 佛說四十二章經 第11章
    The Sutra of Forty-two Chapters - 11佛說四十二章經 第11章後漢 西域沙門迦葉摩騰 竺法蘭 同譯這段經文將供養各種受施者的功德從小到大的排列出來,當中說的無念無住無修無證者,指的是法身大士,而飯在廣義角度看就是供養的意思。
  • 佛說:緣起緣滅,皆是天意
    滾滾的紅塵,著世間男男女女起起伏伏,緣分就如這萬丈紅塵中明明滅滅的燈火,明亮時如燈塔,指引愛中迷路的人前進的方向,微弱時如同燭火,一道微風就能讓它寂滅。緣起緣滅之間,所見皆是愛恨離別,人生遺憾。一場深愛,從緣起開始,從緣滅結束。佛說:緣起緣滅,皆是天意。
  • 第68集 略說誤會的緣起性空
    勝鬘夫人又說:「因為如來法身是常而到彼岸,是樂而到彼岸,是真實我到彼岸,也是清淨法到彼岸;對於諸佛法身有這種見解的人,就稱為正見。」那我們依於「正見」這兩個字,我們來看有些學人主張「一切法緣起性空」,他們是真的了解緣起的真實理嗎?
  • 宗教知識:緣生與緣起
    所以他證悟的真理——緣起,也是純就人生的生死流轉的觀點立言。在《過去現在因果經》中,記載著佛陀在尼連禪河畔的菩提樹下,證悟緣起的經過。經中稱:    爾時菩薩,至第三夜,觀眾生性,以何因緣,而有老死,即知老死,以生為本;若離於生,則無老死。又復此生,不從天生,不從自主,非無緣生,從因緣生……這「從因緣生」一語,就是「緣起」立論的由來。
  • 《緣起贊》音視頻講記 第1課
    後來他在夢中見到了五位中觀論師——龍猛菩薩、聖天論師、佛護論師、月稱菩薩、清辨論師,佛護論師把一部《佛護論》(大家都知道,以前講《中論》時說過)放在宗大師的頭頂作了加持,之後他就從夢中醒過來了。大師立即找來這部論典,讀至「外境於名言有,自性於勝義無」一句時就開悟了。(有些說是依《中論·第十八品》「若遠離蘊體,則無蘊體性」[1]這一頌開悟的。)
  • 阿加雷斯特戰記全部奧義書位置解析
    ,是全部奧義書位置詳解,遊戲愉快。 阿加雷斯特戰記全部奧義書位置解析:   奧義書1:商店店購入   二代:   奧義書2:流倫特森林(艾保遇見)   奧義書3:塞魯特路事件   奧義書4:佛鬱納路(瓦萊麗婭加入後)或冒險工會兌換
  • 佛種從緣起:念佛法門,可遇不可求!
    善導大師也說:但以遇緣有異,致令九品差別。何者?按照因果來說,是有必然性的;可是對我們自身來說,其實是偶然性的,就是偶然中有必然,必然中有偶然。02李元松《就這樣》序裡說到生活中各種人事,包括有形的人事、無形的心緒,就像不斷升生的、無根的雲一樣。
  • 《緣起贊》科判、頌詞及相關連結
    奇哉導師奇依處,奇哉勝說奇怙主,巧妙宣講緣起法,本師尊前我敬禮。【2-2-1-1-1-2】己二、廣說(分四):一、緣起空性是世尊的究竟意趣;二、佛說諸法自性為空性之理;三、雖無自性也以緣起力可起作用;四、若自性空性則因果合理並遠離邊執。
  • 佛教知識:什麼是緣起論,這其中有什麼含義
    佛教知識:什麼是緣起論,這其中有什麼含義我們學佛的人都會知道,緣起論是佛教的根本。緣起論認為世間上的萬事萬物,沒有一件事是單獨存在的,所有的事物都要相互的依靠。那麼森林的形成是要靠很多的樹木相互的依存才可以的,所以說,世界上的所有的事情都一樣,你看著是沒有任何聯繫的,但是如果你能夠找出裡面的因緣和合,那麼你就會明白,所有的事情都會是相互的依存的。緣起論中,包括因,緣,果。而緣起包括因和緣兩個部分,因就是指的因素,緣就是條件,其中因是主要的,緣是輔助的,因緣聚則生,因緣散則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