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集 略說誤會的緣起性空

2020-12-24 中國的菩薩文化

第68集 略說誤會的緣起性空

23:34來自中國的菩薩文化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正覺教團所推出電視弘法節目《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二)。在前面幾集我們講到了常波羅蜜、樂波羅蜜、我波羅蜜,那麼這一集我們再講第四個淨波羅蜜。

依於我波羅蜜,也就是我到彼岸以後,那是不是清淨地到彼岸?當然確實是清淨地到彼岸!可是這一個「清淨」是彼岸本來就是清淨的,是本來就住在彼岸的。因此,不是說這一個清淨如同五蘊身心經過修行來變成清淨,祂不是一個相對的法,也不是因修而成的法,是「法爾如是,本然就清淨」。菩薩證得了第八識如來藏心以後,就能夠真正地體會到這一個淨波羅蜜;可是,我們如果說要達到真正的淨波羅蜜,這是佛地的境界。怎麼說呢?真正的、究竟的淨波羅蜜,是把如來藏心中所含藏的染汙種子都已經滅盡了,除了滅盡以外,還有第八識如來藏心裏面種子都不再有變異,因此這才是究竟的清淨。

如果你說菩薩有沒有淨波羅蜜呢?其實在因地的時候,菩薩證得了這一個第八識如來藏心,他能夠現觀這一個如來藏心沒有貪瞋愛染的煩惱,這一個如來藏心沒有各種的妄想分別,所以轉依了這一個如來藏心以後,我們也可以說菩薩相應了淨波羅蜜。可是菩薩的淨波羅蜜不能等同於佛地的淨波羅蜜,因為佛地的淨波羅蜜是已經究竟清淨,如剛剛所說,不再有染汙的種子,種子也不再變異;可是菩薩雖然證得了這個淨波羅蜜,可是菩薩的第八識心還是具有染汙的種子,還是不斷地變異著;因此,菩薩現觀這些法以後,他絕對不敢起慢,因為非常清楚自己和佛地的境界還差得很遠。

另外,菩薩只要證得了這一個第八識如來藏以後,他再看自己、他再看別人,會非常地清楚知道其實自己和別人一樣,都有這一個淨波羅蜜,只不過是因為修學的早晚;如果對方繼續地修學,他一樣有一天能夠證得這個實相心,他也可以證得這個淨波羅蜜。如常不輕菩薩所說:「汝等皆當作佛。」所以絕對不會起慢心。因此,菩薩生生世世會與一切眾生結上好緣,因為下一世誰先學法不知道。這一世菩薩自己先學法、先證得了,這是這一世的假相;但是你眼前的這一個人,說不定下一世你要依於他,你才能夠相應於正法。所以菩薩會廣結善緣,讓自己接觸正法的緣越來越廣,下一世就不必等到好久才能夠值遇正法而來修學。這就是菩薩依於這一個第八識如來藏心發起了生生住世的願行,發起了願度眾生的願行。因此對菩薩來說,廣結善緣就非常的重要了。對一切眾生都能夠起恭敬想,對一切眾生都能夠當作自己的增上緣,不論是正增上緣,不論是逆增上緣,都可以在眾生身上看到自己的不足,或者在眾生的身上看到自己也有那些染汙的業行;菩薩依於這樣的心行不斷地修學,也就是轉依於如來藏而來成就菩薩的淨波羅蜜的真實性。

接著,我們看這個常波羅蜜、樂波羅蜜、我波羅蜜乃至淨波羅蜜,當然是相應於永斷無明、欲愛等一切煩惱,一切苦消滅、真實不虛謬的狀態,這是涅槃的境界,這才是真正的滅諦。這種滅諦大乘菩薩在因地時也是可以相應的,也就是說,大乘菩薩證滅諦,不是滅了十八界以後來證滅諦,在十八界存在的當下,大乘菩薩就可以證得這個滅諦。因此證得如來藏心以後轉依祂,轉依祂以後就開始改變自己;改變自己以後,自己心中的染汙業種就開始歷緣對境不斷不斷地修治,然後能夠淨化,這當然到了最後就能夠相應於成佛之道地地增上。所以,這個「常樂我淨波羅蜜」是在因地就已經開始,只是因地還不究竟,要到佛地才能究竟。因此勝鬘夫人向 世尊稟報說:

不思議是滅諦,過一切眾生心識所緣,亦非一切阿羅漢、闢支佛智慧境界。(《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

所以說,菩薩所證的滅諦,是不同於聲聞人所證的滅諦。

勝鬘夫人又說:「因為如來法身是常而到彼岸,是樂而到彼岸,是真實我到彼岸,也是清淨法到彼岸;對於諸佛法身有這種見解的人,就稱為正見。」那我們依於「正見」這兩個字,我們來看有些學人主張「一切法緣起性空」,他們是真的了解緣起的真實理嗎?其實他們只是在因緣所生的法上,依其想像而言性空,口雖然說空,可是在實際的修持上,或者跟著歐美世間學術潮流走,或者強調人間佛教牽掛於名聞利養,等而下之就是外道喇嘛教依兩性交合的修持來說最上法、說是證空性,他們都是落在無常的緣生法相上,更不知、不解空性的真正道理。因此,古德對於他們這一種修持就批評為:「口但說空,行在有中,墮四顛倒故,言無功德。」(《五苦章句經》)

這類學人的法是無常而非波羅蜜,因為您跟著他學不能到達生死的彼岸——不能成就常波羅蜜。

如果說樂波羅蜜,依世間至樂來說,世間的至樂就是三禪樂,如《悲華經》卷2:「身心快樂,無有疲極,譬如比丘入第三禪。」龍樹菩薩也開示:「能除憂愁煩惱,心中歡喜,是名樂受;如是樂受滿足,在第三禪中。」(《大智度論》卷8)「是三禪樂,遍身皆受。……此樂世間第一。」(《大智度論》卷17)我們說世間的樂不過三禪樂,可是這個三禪樂也是依因緣條件而成,本無後有、有而復滅,有樂的心就會有擾動,所以是不能稱為至樂的。外道喇嘛說「樂空雙運」,他們這個樂空雙運,不論是依應成的思想所成惡取空、男女身觸所起剎那的無念,都和空正見毫不相關;而其所依的身觸淫樂說為大樂,這個大樂不離依他起,必與煩惱相應,生滅、無常,蘊處界一切的法都是生滅法,全屬生滅法當然就沒有樂波羅蜜。因此,稍有世間智慧的人,就不會被他們所蒙蔽。有智慧的您也必不會被蒙蔽,因此能夠正知他們所說的緣起性空、樂空雙運的見處,不會為他們蒙蔽;而能信受相應於 佛陀開示,當求安穩於涅槃樂;而涅槃樂必依如來藏而有,才能夠說是寂滅、清涼、清淨、真實的法。這是樂波羅蜜的正見。

如果否定第八識來主張緣起性空有真我嗎?如剛剛所說喇嘛應成派他們第一就是要否定阿賴耶識,他們主張一法不立,他們主張六識論,這當然就不具有我波羅蜜的正見。六識論所言緣起性空是清淨法嗎?有正見的您必然知道,六識一起念必入人我分別,必入種種的虛妄想,必和五別境的「欲」心所相應,所以依六識論、依蘊處界來說緣起性空,一定是雜染法。而六識論者否定了阿賴耶識,他們發明了意識細心、意識極細心的說詞,喇嘛教更以人過往後這一個意識粗心會轉成意識細心而成為結生入胎識,可是勝鬘菩薩明確地說:

世尊!生、死者依如來藏,以如來藏故,說本際不可知。世尊!有如來藏,故說生、死,是名善說。(《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

喇嘛教否定了阿賴耶識,或者如一些學術界的學人批判如來藏的說法,這樣的見解都是屬於無明深重,對於勝鬘菩薩的開示是視而不見。

可是他們所說的意識細心,是真的他們證得的意識細心嗎?其實那是他們想像的法,因為意識最細心無過於非想非非想天,那是完全沒有五塵相應,超越空無邊、識無邊、無所有處想的心,這才是真正意識最細心。因此,我們來看入胎前的意識,絕對是和五塵、見愛痴慢種種煩惱相應的,怎能說是細心?而且也必是中陰身滅了、意識當然滅了,也才能入胎。由這樣的道理,你就可以知道他們所說的法是對或錯。六識論者為了維持名聞利養,對一些不懂三界法的人胡說籠罩編排出意識細心、意識極細心的說詞;不論他們如何說,都是落入常見、無知的謬見,所以知見不清,怎能說有淨波羅蜜?

由於這一個常樂我淨的不如實知,就會導致誤會二乘佛法的人毀謗真實的大乘佛菩提道;把真實的佛菩提道當作是外道的神我、梵我,於是就在誤會的情況之下跟著邪見大師來毀謗正法、造下惡業。可是毀謗佛菩提道這個本住法,他們所成就的就是謗菩薩藏;所有成佛之道都是依於菩薩藏中的法教,菩薩藏是 玄奘大師的翻譯,而古德是翻譯如來藏,因此不論是翻譯菩薩藏,或者翻譯如來藏,都是依著這一個本住法、都是依著這個常住法來解說。由這裡我們可以想到,喇嘛教他們也講菩薩戒,六識論他們也講菩薩戒,可是他們否定如來藏,他們否定阿賴耶識,就成就了瑜伽菩薩戒的第四謗菩薩藏的重戒,一切善根都斷,所以他們本身並沒有菩薩戒的戒體,他們本身其實是一闡提者。可是還有許多學人依他們而受戒,那麼豈有清淨戒體可說呢?依六識論來修,又哪有菩薩的成佛之道可相應呢?一闡提人就是斷盡了善根的人,不論他在人間作了多少的善事,仍舊是斷善根者,斷善根者是跟無間地獄相應的。所以,在佛菩提中要能夠生起正見,不為邪見外道所迷惑,這是非常難得稀有的。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剛剛說菩薩一定要多與善友結善緣,一定要和那些於大乘法當中發起菩提心的人互相砥礪、互相期勉來成長,而不會輕易地去詆毀任何一個發菩提心的人。

也因此菩薩依於這一個如來藏心,就能夠產生真正的慈與悲,證悟的菩薩看到自己證得了這一個如來藏心,開始漸漸地脫離五陰相的系縛。可是看到眾生還是落入種種的五陰相當中,執著於這一個五陰,希望這一個五陰能夠常住不滅,但是五陰的色、受、想、行、識,沒有一法不在剎那變異當中;所以只要五陰存在當下,必是與苦相應,菩薩看到了這些,當然就會具足地發起慈心與悲心,希望能夠救護這一些眾生。如果菩薩也看到有些人因為被邪見大師所誤導,無明而犯下了謗法的重業,菩薩更不斷不斷地在法義上不斷地來宣說,希望這些人能夠在舍壽以前來懺悔了業罪,免得墮下惡道。

在這裡我們還是要說,如果菩薩您有了常樂我淨的知見,依於這個知見,你就知道這個是第八識而不是外道所講的六識論;而且也知道究竟的常樂我淨是佛地的境界,那你就絕對不會起慢了。也因為不會起慢,您於善知識處能夠恭敬受法;因為不會起慢,你於一切眾生能夠廣結善緣,而能夠順遂於您所發的四宏誓願,成就於無上的佛菩提道。

這集就說到這裡,我們下集接續。

阿彌陀佛!

相關焦點

  • 緣起性空與無我是什麼意思?淺釋無我和緣起性空
    緣起性空說穿了,就是一切都是屬於因緣和合。所有發生的事情,都是有因有緣,然後才會有果。因加上緣才會結成果,所以如果沒有因,也就等於沒有了開始。因為有了「因」,它才漸漸地變成「有」。這是一個從無到有,再到後來回歸到「無」的過程。因為「果」也在生滅法則之中,「果」消失了之後,最終還是再回到沒有。
  • 佛說:萬事萬物都是因緣所生,且緣起性空
    「因緣」是佛教裡解釋一切自然現象的產生、發展和消滅的理論,佛說:「緣起性空」。意思就是世間萬物都是因緣而起、因緣而滅,世間一切在這緣起緣滅的變化之間都沒有定性,就是所謂「緣起性空」。佛陀說:「有生必有滅。」世間一切事物的狀態都不是永恆的。
  • ——緣起性空讓你休息
    故說緣起法,雖自性本離然似彼顯現,此皆如幻事雖然緣起法的自性本來就不存在,並不是以前存在,現在在某種情況下變成了不存在。但在沒有證悟空性之前,這些現象卻都是存在的。自性本離與顯現,是物質的兩個側面,二者的結合,就叫做緣起性空。但所有的這一切顯現,都是如夢如幻的幻覺、錯覺。惠能大師講的「菩提本無樹」,就是「自性本離」的意思。大圓滿徹卻中講的「本淨」,也即本來清淨。並不是原本有一個不清淨的東西,然後通過我們的修行,把它轉化為清淨。而是因為沒有自性,所以本來清淨。
  • 原來這就是緣起性空,背後的深意!
    佛通過見、修、行、果的聞思修次第,給修行人指明了一條開顯真相之路,歸納起來就是——緣起性空的智慧真諦。喝的都是茶,來的都是客,今天我們來聊一聊「緣起性空」。萬法皆空,一切皆有可能佛經云:「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萬法皆空,一切皆有可能。
  • 龍樹大師的中觀般若智慧:八不緣起、實相涅槃、不二法門
    《中論》闡發緣起性空的深義;《大智度論》採取中道立場來彰顯般若真理;《十住毗婆沙論》則以深遠的見解來宣揚菩薩之大行。其中,中觀理論的核心部分是「緣起性空」、「二諦中道」和「八不」辯證模式。龍樹大師作為大乘佛教史上中觀理論的第一位奠基人,成為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共同的祖師。現在就為大家分享龍樹大師的中觀般若智慧:八不緣起、實相涅槃、不二法門。
  • 《情深緣起》:第48集終於扯到《半生緣》了,難怪要改劇名
    由劉嘉玲和蔣欣主演的電視劇《情深緣起》一經上映就被觀眾吐槽。有網友稱這是要把張愛玲氣得活過來的節奏。劉嘉玲、蔣欣、郭曉冬、吳冕,這部劇的主演都是來頭不小的大明星,但這樣豪華的明星陣容也挽救不了這部劇的口碑。
  • 第41集 佛為什麼說如來藏
    第41集 佛為什麼說如來藏所以,這位法師所說的如來藏的意思,就是空無我性,也就是緣起性空,而不是與《楞伽經》與《勝鬘經》中所說常住不變、自性清淨的真實如來藏。至於如來藏的本質是什麼?是有一個真實的如來藏,還是如來藏只是 佛方便接引眾生的說法?這個對我們佛法當中的修行人,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議題。在《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2當中,大慧菩薩說:世尊!
  • 佛教:何謂「緣起說」與「三法印」(深度長文)!
    緣起法非佛陀創造,因為無論佛出世或未出世,只要有生命,有世界,便有此法則。佛陀只不過以正智慧,經過深微的觀察,覺悟其理,從而得到大解脫,並為有情開演而已。此如《雜阿含經》第299 經說:「緣起法者,非我所作,亦非餘人作。然彼如來出世或未出世,法界常住。
  • 佛陀覺悟之後,總結的「緣起法」,如何理解?
    學佛的人都知道,佛陀當年在菩提樹下所覺悟的「緣起性空」,隨後總結出了「緣起法」,創立了佛教最根本的學說,關於這個學說,我們該如何認識?也就是說,佛陀覺悟之後,所總結出來的」緣起法「,我們該如何理解呢?佛像在這「緣起法」之中,佛徹底的粉碎存在已久的二元對立之說,即否定了一切時間或物質層面的第一因說。
  • 《緣起贊》音視頻講記 第1課
    (有些說是依《中論·第十八品》「若遠離蘊體,則無蘊體性」[1]這一頌開悟的。)開悟後,他對整個緣起空性法門生起了無比的信心,對本師釋迦牟尼佛也生起了不退轉信。以此因緣他作了《緣起贊》,也就是說,這是大師開悟後所造的第一部論典。此論造成後,受到了人們的廣泛歡迎。
  • 佛家緣起說概述!!!
    佛教中的緣起說按照傳統的說法,主要有業感緣起說、阿賴耶緣起說、如來藏緣起說和法界緣起說。  業感緣起說是小乘有部所說,講五蘊和合皆由自己的業力所定,所謂自業自得、三世因果,是從反對偶然論、宿命論、天為論而形成的一種緣起論。
  • 第一集就暴露三大硬傷,《情深緣起》真不配叫《半生緣》
    《情深緣起》第一集完美地呈現了瓊瑤劇的三板斧。蔣欣扮演的曼楨哭了,富家少爺沈世鈞拒絕繼承家業,來上海當打工人。高中沒畢業的顧曼璐至少說了兩次文縐縐的臺詞(這三點下文會詳細點評)。其實在開播前,我們就能從宣發物料中預測,它就是一部瓊瑤劇。
  • 宗教知識:緣生與緣起
    不過最初的緣起,只限於有情生死流轉的「內緣起」,後來才擴及於萬法生住異滅的「外緣起」。    內緣起即是生命流轉的緣起十二緣生觀,現在就「緣生」與「緣起」這兩個名詞加以探討。    緣生就是緣起,這是略稱,具足又稱「因緣生」或「因緣起」。「良賁疏」曰:「言緣生者,緣為眾緣,生者起也,諸有為法,皆從緣生。」大致說來,緣生就是緣起。
  • 約定的夢幻島第1集:主角真的是個妹子哦!動畫三大誤會逐一解析
    被譽為「一月霸權」的約定的夢幻島終於迎來了第一集的開播,雖然某站在播放第一集是發生了音畫不同步的放送意外,但這仍然不影響約定的夢幻島這部優秀作品的反響,就目前的評價來看,夢幻島的音樂/畫面/故事節奏等獲得了全方位的好評,可以說迎來了一個開門紅,而沒看過漫畫的很多朋友在觀看第一集的時候幾乎都會產生三個錯覺
  • 佛說緣起論
    緣起可以說是整個佛教的理論基礎。一切有為法都是因各種因緣而成,此理即為緣起。如此,由緣和生起為「緣起」。2. 一起生起為「起」,眾緣的而非排斥緣,如此為「緣起」。由此因聚合是彼(果)的緣所以是「彼緣」,是彼等地緣所以此是因。3. 如是因的組合面向[果]故說為緣,一起生起故說為起。果是由它共同達成、而非缺乏的意思;又以諸條件的,彼此面向、前往[果]故為緣。
  • 「中觀學說」的開創者「龍樹菩薩」,證得「無生法忍」,願生淨土
    【南無龍樹菩薩 】龍樹菩薩是印度佛教中觀學說的開創者,吸收綜合了初期大乘佛教經典的相關理論,對佛教「性空」的觀念給以完整的論述,緣起性空思想成為大乘佛教的基礎。龍樹《中論》依緣起而說明即空的中道,繼承《阿含經》的「八不緣起」──「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出」,即以一切法的「有、時、空、動」四個範疇,建立大乘體系,使大乘般若性空學說傳播到全印度。龍樹的「性空般若學」,是到了鳩摩羅什翻譯龍樹著作後,才漸為中國人所識。
  • 因緣而生,緣起性空,緣示現的一切法都在我們身上,為什麼呢?
    因緣而生,緣起性空,緣示現的一切法都在我們身上,那又是為什麼呢?人們常說緣分天註定,說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那麼在佛法當中的緣,又有多少含義呢?阿德經曰:「緣王自心,亦是法王。心客不住,如是幻法,依緣示現,非我真心,如是不住。
  • 輝夜大小姐第9集:學院新女神石上優上線,彌子的誤會更深了
    導讀:《輝夜大小姐想讓我告白》第九集落下了帷幕,不愧是高質量的番,每一集帶來的內榮可以形容為「一節更比一節強」某孚電池,尤其是每次出現的彩蛋,都是能帶給漫迷們新的觀影感受!下面咱們廢話不多說,就讓摺紙帶大家感覺一下這feel倍兒爽的最新劇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