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觀學說」的開創者「龍樹菩薩」,證得「無生法忍」,願生淨土

2020-12-06 重樓逾陀

【南無龍樹菩薩 】

龍樹菩薩是印度佛教中觀學說的開創者,吸收綜合了初期大乘佛教經典的相關理論,對佛教「性空」的觀念給以完整的論述,緣起性空思想成為大乘佛教的基礎。龍樹《中論》依緣起而說明即空的中道,繼承《阿含經》的「八不緣起」──「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出」,即以一切法的「有、時、空、動」四個範疇,建立大乘體系,使大乘般若性空學說傳播到全印度。

龍樹的「性空般若學」,是到了鳩摩羅什翻譯龍樹著作後,才漸為中國人所識。羅什及其弟子僧肇等人,排斥格義之迂腐,修正六家之偏失,宗主龍樹與提婆論典,闡明性空的中道,成為中國佛教各宗派的基礎,被譽為中國八宗共祖。中觀系典籍翻譯及介紹於中土者,以鳩摩羅什法師為始,以太虛大師的後人施護法師為終。

龍樹菩薩論著極為豐富,如:《大智度論》、《中論》、《十二門論》、《七十空性論》、《回諍論》、《六十頌如理論》、《大乘破有論》、《十住毗婆沙論》、《大乘二十頌論》、《菩提資糧論》、《寶行王正論》、《勸誡王頌》等,造論之多,世所罕見,故被譽為「千部論師」。 龍樹菩薩所造之《中論頌》、《大智度論》、《十住毗婆沙論》為中觀派之重要代表作。

龍樹菩薩:中觀論頌

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一以世俗諦,二第一義諦。若人不能知,分別於二諦,則於深佛法,不知真實義。--《龍樹菩薩論頌集》

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告訴我們:

一個初發心的菩薩,如果沒有證得無生法忍的話,要在五濁惡世裡度眾生,無有是處。外面的五欲六塵非常強大,內心的煩惱非常厚重,你自救都救不了,你怎麼能救他人?一個嬰兒不能離開父母,一個初發心的菩薩不能離開佛。我們一定要聽佛的話,應當發願,願生淨土。

相關焦點

  • 「淨土宗」宗祖師論淨土的「生因」究竟是什麼?
    如上文所言,此生因法建基於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故此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引《無量壽經》所言,並給予第十八願高度的評價,云:「法藏比丘,在世饒王佛所,行菩薩道時,發四十八願。一一願言,若我得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願生我國,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今既成佛,即是酬因之身也。」
  • 何謂生忍、法忍、無生法忍?
    意思是說,生忍就是菩薩處於眾生中,面對一切眾生以種種惡害加諸於我,心不起瞋恚;眾生以種種恭敬供養於我,心也不生歡喜;因此,生忍又稱為眾生忍。正如 龍樹菩薩說:【菩薩住眾生忍中,忍一切眾生加惡事,行大慈悲。】
  • 龍樹菩薩:什麼是「阿惟越致」?如何斷「變易生死」念佛往生
    後者以信佛因緣,決定乘佛願船,必至彼岸,永離生死,得不退轉,為何不可能呢?龍樹菩薩提出的「論證」────念佛往生龍樹菩薩在《易行品》續云: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常應憶念。
  • 海濤法師:什麼叫「無生」?如何思惟「無生法忍」?
    問:什麼叫「無生」?如何思惟「無生法忍」?無生法忍是一個佛教最高圓滿究竟智慧的狀態,也是一個佛陀的智慧的狀態。什麼叫「無生」?不會生起貪瞋痴這種妄念,而不會沒有貪瞋痴的妄念,他就不會有投胎輪迴的苦,心裡保持在這種狀態。什麼叫「法忍」?
  • 今天農曆七月二十四日恭迎「 八宗共主」 龍樹菩薩聖誕!
    農曆七月二十四日,乃中國佛教八宗共主,亦是天台宗高祖龍樹菩薩聖誕!「隨喜祈願」頂禮祖師龍樹大菩薩龍樹(梵文: ,Nāgārjuna),一稱為龍猛、龍勝、那伽閼剌樹那、那伽阿順那,當中那伽本是用來指代巨大的蛇,有一個頭或多個頭。Nāgārjuna,由Nāgā(那伽,意為龍,或是象)與arjuna兩個單字組成。
  • 試述說「菩薩淨土」的意義是什麼?
    試述說《維摩經》〈佛國品〉中「菩薩淨土」的意義一、前言中國佛教淨土思想的主流為求生西方淨土,強調以信願行為基礎,持念阿彌陀佛名號至一心不亂,臨終可得往生西方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待花開見佛悟無生,然後回返穢土度眾生。
  • 無生法忍是初地菩薩的境界
    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這句經文問題主要在: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看看其他的翻譯:玄奘:若有菩薩於諸無我、無生法中獲得堪忍。
  • 26|淨土法門的「無生法忍」,就是決定信受彌陀救度
    就是在「正宗分」最後,請大家合掌跟我一起念一遍:說是語時,韋提希與五百侍女聞佛所說,應時即見極樂世界廣長之相,得見佛身及二菩薩,心生歡喜,嘆未曾有,豁然大悟,逮無生忍。(一)淨土宗得忍論,也就是淨土宗這個宗派對無生法忍的看法。經文說韋提希夫人「心生歡喜,嘆未曾有,豁然大悟,逮無生忍」,無生忍就是無生法忍的意思,「無生」就是真如理體、真如實相的境界。真如理體是不生不滅的法,所以說無生法;「忍」是確認、確知、決定、忍可、不動搖、不退轉的意思。
  • 恭迎「八宗共祖」龍樹菩薩聖誕!願眾生開佛知見、智慧如海!
    恭迎「八宗共祖」龍樹菩薩聖誕! 願眾生開佛知見、智慧如海!龍樹菩薩得無量妙法,震撼不已,於是留在龍宮,晝夜閱讀,九十日後,通達明利,悟得無生法忍。被大乘諸宗奉為宣講圓滿頓教,譽為「經中之王」的《華嚴經》,就是龍樹菩薩從龍宮請回的,但僅僅是全本《華嚴經》的一小部分 ,是龍樹菩薩憑記憶寫下來的,今天我們能看到《華嚴經》,乃至如法修行入華嚴境界,無不感恩龍樹菩薩。
  • 剖析「中觀學說」中最難理解的「 名相」(名詞),還原佛法真諦!
    現時有學者將「緣起」詮釋為事物如何形成,如某事物是由各種條件、因緣組合而成,故它本身沒有實在、永恆的自性。不過,這種將「緣起」等同「由緣而起」的理解,從「空寂性」的角度來看,則未必是龍樹菩薩的本意。以杯子為例,從「緣起不生」的角度來看,當我們說「這個杯是緣起的」時,意思是說「從來沒有這個杯」。這種「不生」的詮釋方式,有別於將「緣起」理解「杯子如何形成」。如以「無生法」來理解「緣起法」,則前者所表達的「從來沒有這個杯」,比後者所闡述的「杯是如何出現」,更合乎中觀思想。至於,何以我們看到事物總是存有的?中觀家解釋,這乃源於眾生的顛倒見。
  • 「古今佛門高僧大德」淨宗八祖蓮池大師:《淨土聖賢錄》
    另外,龍樹菩薩入出龍宮誦出《華嚴經》,而卻願生西方極樂世界。普賢菩薩為華嚴會上的法王長子,卻又願生西方極樂。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一同輔佐毗盧遮那佛,號稱華嚴三聖,也同樣願生西方淨土。這些都有確切的依據,就如同明月星辰一樣的明白清楚。居士你將提倡華嚴使之風行四方,而卻與文殊、普賢、龍樹等菩薩的願力相違背,這又是我所不能理解的。
  • 恭迎「八宗共祖」龍樹菩薩聖誕,願菩薩之光永照世人,眾生開佛知見!
    能說是因緣 善滅諸戲論 我稽首禮佛 諸說中第一 龍樹菩薩聖誕殊勝日 意思是,他的母親在樹下生他,因名周那即樹的意思;他的成道與龍族有關,所以號為龍樹。 龍樹菩薩在佛教史上具崇高地位,公認他是釋迦牟尼之後,大乘佛教中最重要的論師,有第二佛陀之說,其著作甚多,有「千部論主」的稱譽,被中國大乘八宗奉為「八宗共祖」。 佛
  • 持「龍樹菩薩」撰寫的「準提菩薩開咒偈」消宿業,福無量!
    龍樹菩薩的偈語說:稽首皈依蘇悉帝,頭面頂禮七俱胝,我今稱讚大準提,唯願慈悲垂加護。這首是龍樹菩薩親自撰寫的偈語,也叫做「準提菩薩開咒偈」。 這首龍樹菩薩撰寫的開咒偈語,光念的加持力就已經很大了。 為什麼念咒之前要念這首偈語? 因為這是用來祈請準提菩薩降臨壇場,加持指導修行人。 誠心念這首偈語,準提菩薩及其各部護法聖眾,就會立刻受請降臨了。「稽首皈依蘇悉帝,頭面頂禮七俱胝。
  • 阿彌陀佛的第四十六至四十八願,末法時代共業太重,惟三法不退!
    第四十六願:「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爾者,不取正覺。」極樂淨土是最不可思議的大乘修行道場,根據菩薩的不同根性,隨著他們的喜好,任何時候都可聽聞想聽的佛法。《阿彌陀經》說:「……種種奇妙雜色之鳥……是諸眾鳥,盡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又說:「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 《學習無生法忍義理》
    我們在修行佛法時,經常聽到無生法忍這個詞語,那什麼是無生法忍呢?無生法忍,也是無生忍,無生無滅法忍;就是能確切地領會一切法不生不滅之理。把心安住在所悟不生不滅的中道實相上,不動不退。主要包括三種忍,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諦察法忍。
  • 藥師佛的「琉璃淨土」與彌勒菩薩的「兜率淨土」的4點特色是什麼
    彌勒菩薩的兜率淨土有4個特色:第一個特色是「慈悲喜舍」。彌勒菩薩常懷四無量心,特別護念娑婆世界的眾生,所以發願在堪忍的穢惡世界,建立莊嚴美好的淨土,加被欲界的眾生,使不離娑婆而生淨土。在他的世界裡,永遠是歡歡喜喜,隨緣隨眾的慈悲喜舍。
  • 佛教常識:龍樹菩薩背後為什麼是七條蛇而不是龍呢?
    我們看到龍樹菩薩,都會發現菩薩的身後有很多蛇環繞,這七條蛇,這有什麼寓意呢?這是來源於印度的造像風格,在印度,沒有像中國這樣頭上長角,龍的形象,所以他們歷來都是用蛇象徵龍,在印度的梵語中,龍翻譯後便是蛇。
  • 修「念佛法門」與「開悟」是什麼關係?
    這個無生法祂是真實不虛,而且對於六塵境界如如不動,因此說祂具有真如體性;同時因為祂有常住的體性,永遠不生不滅,因此才可以成為眾生永恆的依靠。如果能夠先從燻聞正確之佛法知見開始,經過種種培植定力、慧力、福德之行,將來就有機會能夠經由禪法,親證自己本有的如來藏心,這個就是大家所說的開悟明心。
  • 一秒念頭有一千二百八十兆,一個斷了,無生無滅的境界就現前
    我們看底下一段,第四段,「丁,暗合道妙,巧入無生」。這是講持名念佛這個法門,它與明心見性相應,雖然還沒到這個程度,但是是一個方向、是一個目標,肯定不錯,就是暗合道妙。巧入無生,無生是見性,真正看到一切法沒有生滅,生滅不二。這個法門是善巧方便,讓我們也能契入。
  • 淨土宗:法身佛即法性真如海,十方諸佛共證一法身
    這四十一階位的菩薩,我以平等的恭敬心悉皆歸命。同時祈願法、報、化三佛菩提無上尊,以無障礙神通威神力量,於冥冥中,加持攝受,我亦以平等恭敬心悉皆歸命。還有十方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聲聞、緣覺與菩薩之三乘諸賢聖,長劫以來常隨佛學,效法佛的同體大悲心,自行化他,精進無退,亦恭請祈願他們遙相加被,令我得念佛三昧,隨心願得見十方諸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