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集 佛為什麼說如來藏

2020-12-09 中國的菩薩文化

第41集 佛為什麼說如來藏

23:59來自中國的菩薩文化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單元,今天我們借著《勝鬘經》的經文來談談「佛為什麼要說如來藏」?

從前面幾個單元,許多的親教師已經說明過,我們知道在《勝鬘經》當中說明有一個真實的如來藏,這個如來藏是本性清淨、是自性常住的;在生死之中猶如無價的摩尼寶珠,被汙垢的衣服所纏裹,可是這個寶珠的本體卻是永遠明淨的。如來藏就像是這個摩尼寶珠,與一切的煩惱是有所差異分別的。

《勝鬘經》中都是在說明真實如來藏的重要,可是有位主張大乘非佛親口所說的六識論法師,在他的《以佛法研究佛法》書中他說:【聽到如來藏這名詞,不要先執著有一真實的如來藏,而應探討為什麼說如來藏,如來藏究竟是什麼意義,由此始能了解經說如來藏的真義。】(《以佛法研究佛法》,正聞出版社,2003年4月新版二刷,頁306。)也就是他對如來藏是否是真實,他有不同於大乘經典的看法。他在他的著作《成佛之道》當中他說:【佛說法空性,以為如來藏。真如無差別,勿濫外道見!如來適應凡夫,外道,及一分執我小乘,說如來藏常住不變,流轉生死。……如來慈悲方便,特在《楞伽經》中,抉擇分明:「佛」是「說」那一切「法空性」,稱之「為如來藏「的。如說:『我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大慧!有時,空,無相,無願,如,實際,法性,法身,涅槃,離(無)自性,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說如來藏已。如來應供等正覺為斷愚夫畏無我句故,說離妄想無所有境界如來藏門。……』。所以,如來藏就是甚深法空性,是直指眾生身心的當體——本性空寂性。所以要花樣新翻,叫做如來藏,似乎神我一樣,無非適應『畏無我句』的外道們,免得聽了人法空無我,不肯信受,還要誹毀。不能不這樣說來誘化他,這是如來的苦口婆心!如來的善巧在此,聽起來宛然是神我樣子,可是信受以後,漸次深入,才知以前是錯用心了,原來就是以前聽了就怕的空無我性。】(《成佛之道》(增注本),正聞出版社,2005年2月新版三刷,頁390~392。)

從以上的說法,可以知道這位法師他所認為的如來藏其實是指緣起性空,所以他說法空性就是如來藏。他認為 如來說如來藏,是為了適應凡夫、外道,以及一分執有我的小乘人,才說有如來藏常住不變,有如來藏流轉生死。他舉出了《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的經文來證明 如來是為了斷除愚夫畏懼無我句子的緣故,才說離妄想無所有境界的如來藏門。所以,他說如來藏就是甚深的法空性,也就是緣起性空,是說眾生身心的當體是本性空寂性的,也就是無我的;然而,為了適應恐懼於「無我」這種說法的外道們,所以花樣新翻,提出好像有一個神我一般的,叫作如來藏,這樣避免眾生聽到了「人無我、法無我」無法信受而產生誹謗。所以 如來不得不以這樣方便善巧來勸誘外道,這樣來相信有一個神我,可是信受以後漸漸地深入,才會知道以前是錯用心,原來就是以前聽了就怕的空無我性。所以,這位法師所說的如來藏的意思,就是空無我性,也就是緣起性空,而不是與《楞伽經》與《勝鬘經》中所說常住不變、自性清淨的真實如來藏。

至於如來藏的本質是什麼?是有一個真實的如來藏,還是如來藏只是 佛方便接引眾生的說法?這個對我們佛法當中的修行人,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議題。在《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2當中,大慧菩薩說:

世尊!世尊修多羅說:「如來藏自性清淨,轉三十二相,入於一切眾生身中,如大價寶,垢衣所纏;如來之藏常住不變亦復如是,而陰界入垢衣所纏,貪慾恚痴不實妄想塵勞所汙;一切諸佛之所演說。」

在經中,大慧菩薩稟白:「如來說:『如來藏心自性清淨,運作三十二妙相,入住於一切眾生的身中,猶如無價的寶物,被骯髒的衣服所包裹,眾生不知道、也看不見骯髒衣服當中的寶物;如來清淨寶物是常住不變,也是一樣的道理,我們每個人的如來藏寶,被五陰、十八界、六入骯髒的衣服所纏繞,被貪慾、瞋恚、愚痴等不真實的虛妄想以及六塵勞累所汙染;這個道理是一切諸佛所演說的,不是只有我釋迦牟尼這麼說。』」所以,顯然經中說如來藏是自性清淨的,是真實常住的,是與五陰、十八界、六入共同存在的,而且是一切諸佛所共同演說的甚深法要。

《楞伽經》是 佛陀第三轉法輪的時候所說的經典,是為佛弟子詳細說明八識、五法、三自性、七種第一義、七種性自性、兩種無我的內容;並且詳細地敘述如來藏阿賴耶識與七轉識間的關係以及體性,讓佛弟子在證悟之後能夠知道修道的原理以及次第,並且以這個實證的如來藏作為根本,能夠地地增上來修學。所以禪宗達摩祖師在二祖慧可證悟後,將《楞伽經》四卷傳給慧可,並且告訴他說:「我觀漢地,唯有此經,仁者依行,自得度世。」(《景德傳燈錄》卷3)顯然,以如來藏作為法義核心的《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是禪宗證悟的修行人依著修行的重要經典。

這位六識論的法師,他一向主張大乘佛法發展的動力,是因為「佛涅槃以後,佛弟子對佛的永恆懷念」所產生,所以他在《以佛法研究佛法》書中他說:「佛世,當然沒有後期的大乘經典,可以說大乘經非釋迦佛親說。」(《以佛法研究佛法》,正聞出版社,2003年4月新版二刷,頁175。)也就是他認為像《楞伽經》的大乘經典,不是 佛親口所說,而是後世佛教學者所撰寫所成的,只是因為「修菩薩行,下度眾生,上求佛果的思想,應該是存在」,就這樣他認為大乘是佛說、是佛法。他不相信 佛陀在大乘經典所說的真實如來藏,認為無我的緣起性空才是真正的佛法。可是這兩種學說是互不相容的,為什麼這兩種學說居然都可以成就佛果,這不是很矛盾嗎?這位法師不接受大乘經典所說明的真實常住的如來藏,他在所著作的《成佛之道》當中引用了《楞伽經》的經文,然後又將經中說自性清淨、真實常住的如來藏扭曲為法空性,這種不相信大乘經典,又要扭曲大乘經典的心態,真是令人難以理解。

在《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當中,大慧菩薩接著請問 如來說:

云何世尊同外道說「我」,言有如來藏耶?世尊!外道亦說有常作者,離於求那,周遍不滅。世尊!彼說有我。(《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2)

大慧菩薩幫我們請問 世尊說:您以前不是都說「無我」嗎?為什麼現在隨同外道等人說有「我」了呢?大慧菩薩是問說:外道當中也說有一個常住不壞而住於身中能作各種業的我,這個我不必依靠諸緣,是自然而有的、是周遍不滅的「我」。世尊!他們也說有「我」。

求那就是勝論外道,他們是以實、德、業、大有、同異以及和合六種句子來成就他們的議論。也就是色身物質、德性、業用,眾生共有的本體,眾生全部都從這一個本體出生、有相同也有不同,這本體與一切法和合;就這六個句子來說明宇宙萬物各種現象的存在。「離於求那」,魏菩提留支翻譯作「不依諸緣,自然而有」;也就是說,外道認為有一個離開德性的本體是我、是作者,這個我不是依緣而有的。這是正統婆羅門教的想法,認為眾生有一個共同的本體,眾生都是從這個本體所出生,一切法與這個本體是和合的,有相同也有不同。這樣的我,跟如來藏不是相同嗎?世尊為什麼要說如來藏呢?

外道所說的我,一向落在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之中,種類雖然很多,全部不離開六十二見,也就是由六十二種不如理作意產生錯誤的外道見。大慧菩薩則是以印度婆羅門教所說的「梵我同一」,也就是外在的、宇宙根本源頭的「梵」,與內在的、眾生個人本體的「我」,是有相同、也有不同的思想,來請問 佛陀說:「這不就是如來藏法門嗎?」印度婆羅門教的梵我,是唯一不二的、是不生不滅的、是無形無相的、是永恆絕對的實體。因為梵我的力量,一切萬物眾生就依著順序發生,六道眾生的靈魂隨著業力而有各種形式的輪迴;從這個輪迴當中求得解脫,就是修行人最高的目的;由於覺悟梵我一如這個根本真理可以消滅業力,就這樣子能夠免除輪迴的痛苦。印度婆羅門教的梵我跟 如來所說的如來藏似乎有些相似,然而印度婆羅門教的梵我是眾生所共有的,這個梵我是無法以語言來描述的,是唯一不二的,是遍滿一切的。

《楞伽經》中 如來回答說:

我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大慧!有時說空、無相、無願、如、實際、法性、法身、涅槃、離自性、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說如來藏已,如來應供等正覺,為斷愚夫畏無我句故,說離妄想無所有境界如來藏門,大慧!未來現在菩薩摩訶薩,不應作我見計著。(《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2)

世尊說:我所說的如來藏,跟外道所說的我是不相同的。有的時候說空、無相、無願三昧,也就是五陰、十八界、六入是無常空,因為空所以無相,因為無相所以無有願求;或者說如來藏空性沒有形體所以是空,空所以無相,因為證知如來藏空性,意識確認自己是無常空,也是緣起性空;也確認如來藏的空性是本無所得,因此意根也一樣心無願求,就這樣子證得解脫。

如、實際、法性,是指真如第八識。真如是一切法的實際,世間出世間一切的法,都是由真如直接或者間接出生,沒有一個法不是以真如作為最後的所依,因此是一切法的本源。真如就是一切法的法性;世間的一切法,相有生滅,可是它的本際從來不滅,所以也無生;因此一切法滅了又能夠出生,這能生一切法的真如就是法性。

法身、涅槃、離自性,也是說真如。第八識就是法身,是一切法的根本,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這五分法身,都是從第八識真如所出生的。涅槃也是法身真如的別名,涅槃是依真如不受生的現象來立名,所以不能離開如來藏而有涅槃可以實證,涅槃也不是死了以後一無所有,也不是緣起性空或是滅相不滅。離自性是說,如來藏的真實理體當中沒有遍計執性、依他起性以及圓成實性的任何相貌,祂是離開一切的自性相的。

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這些都是指如來藏的體性。如來藏空性體性從來不依緣而生,也永遠不會壞滅;因為不滅,所以也從來不生。婆羅門教的眾生個人本體的我,是從大梵所出生的,眾生我最後會回歸大梵,因此不是不生不滅的。所謂的本來寂靜,是說如來藏空性心,從無始劫以來一向離開見聞覺知,離開各種名言妄想,所以是本來寂靜的。婆羅門教的主張:眾生個人本體的我是從大梵所出生的,可是從清淨寂靜的大梵所出生的個人本體的我,卻是有染汙、有煩惱、不寂靜的,這不是很矛盾嗎?自性涅槃是說如來藏自身的體性是無有生滅的,永遠地住在寂靜境界之中,是離開見聞覺知,所以說自性涅槃。

如來說明以上種種如來藏的真實體性之後,又為了斷除沒有智慧的愚夫畏懼無我的語句的緣故,為他們說遠離虛妄想像無所有境界的如來藏法門。如來說,未來及現在的大菩薩們,不應該將如來藏法門當作「我」的見解一樣生起錯誤的認知跟執著。這邊所說「為斷愚夫畏無我句」,是指為了斷除一些愚痴的人,他們主張一切法空,卻是又害怕落入斷滅見,因此回頭執著細意識、極細意識,或是有一個類似大梵我的因果律則是不生不滅的;就這樣為這些人說離虛妄想像無所有境界的如來藏法門。

如果將這句「為斷愚夫畏無我句」解釋為「為了攝受畏懼無我句的愚夫」而方便施設神我的如來藏法門,那麼前面 佛開示空、無相、無願、如、實際、法性、法身、涅槃、離自性、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等十二個名相來說明真實如來藏,難道只是隨便說說?佛說法不就是前後顛倒了嗎?只是在末法的現代,《楞伽經》當中的真實義理還是被扭曲了,被斷章取義成為「如來是為了攝受畏懼無我句的愚夫,而方便施設神我的如來藏法門」;就這樣子,真實如來藏被扭曲成為神我、梵我,如來藏法門變成了方便法門。

在這個單元,我們從《楞伽經》中探討 世尊提出如來藏的真正意義,這也是《勝鬘經》中所說如來藏更深入的真義。這兩部經典同樣都是在說明如來藏的真實道理,這個如來藏不是指緣起性空,也不是外道神我,而是菩薩證悟以後修道的根本。我們想要修學大乘佛法,千萬不可以錯解或是隨便否定這個真實的如來藏。

今天就為各位菩薩說明「佛為什麼說如來藏」的道理到這裡。

歡迎各位菩薩繼續收看!

阿彌陀佛!

相關焦點

  • 第42集 如來藏與梵我
    第42集 如來藏與梵我歡迎您收看《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單元,今天我們借《勝鬘經》的經文來談談「如來藏與梵我」。在上一個單元引用了《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的經文,當中大慧菩薩請問 如來說:「您提出有一個如來藏,您以前不是都說『無我』嗎?為什麼現在隨同外道等人說有『我』了呢?」如來回答說:「我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
  • 第79集 如來藏是依、是持、是建立
    第79集 如來藏是依、是持可是相對的來看,那些否定了如來藏心而在說生死是如何出離的人,像這種人必定就是 佛在《阿含經》中所說的「於內有恐怖、於外有恐怖」的凡夫眾生,因為他們連自己的我見都斷不了,更別說是能夠幫助別人斷我見,也更別說是自己能夠證悟如來藏,甚至是幫助別人證悟如來藏,當然這種人就是「不善說」的凡夫,就是妄說佛法的邪見者。接下來,我們要繼續來看勝鬘菩薩說:「『生』死,『生』死者諸受根沒,……。」
  • 什麼是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空不空如來藏?
    這個是《大乘起信論》裡面所講的如來藏(zàng)有三種。什麼叫如來藏呢?用這個字面的意思解釋就是,如來藏(cáng),如來為什麼藏呢?如來藏在我們凡夫的心中,我們人人心中都有佛。這個佛藏在我們的心裏面,我們現在這個佛——好像自家的寶庫沒有打開,這個心中的佛就顯現不出來。
  • 什麼是如來藏?身心和如來藏有什麼區別?
    達照法師答 如來藏,顧名思義就是藏在眾生心中的如來,這叫如來藏。一般來說,從覺的角度、佛的角度講,是如來藏;從凡夫的角度講,它是阿賴耶識。為什麼這樣分開說呢?就是因為我們是有生死輪迴的,所以從我們的角度來說,阿賴耶識是輪迴的主體;那從佛的角度來說呢,它就是佛,這個如來藏它就是佛,所以叫如來藏性。如來藏性跟阿賴耶識本來是一個東西,從兩個角度去看,我們去看是阿賴耶識,或者說對我們說是阿賴耶識;對佛菩薩、聖賢來說呢,他就看見了如來藏在我們心中。跟真心的區別在哪裡呢?就是如來藏它包括「如」,也包括「來」。
  • 第68集 略說誤會的緣起性空
    菩薩證得了第八識如來藏心以後,就能夠真正地體會到這一個淨波羅蜜;可是,我們如果說要達到真正的淨波羅蜜,這是佛地的境界。怎麼說呢?真正的、究竟的淨波羅蜜,是把如來藏心中所含藏的染汙種子都已經滅盡了,除了滅盡以外,還有第八識如來藏心裏面種子都不再有變異,因此這才是究竟的清淨。如果你說菩薩有沒有淨波羅蜜呢?
  • 《法華經》佛說華光如來
    是華光佛滅度之後,正法住世、三十二小劫;像法住世、亦三十二小劫。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世尊說:舍利弗成無上正覺後,名號叫「華光如來」,一生教化眾生,最初用的也是聲聞、緣覺、菩薩這三乘權教法。舍利弗!
  • 何謂「如來藏」?
    我只說我知道的,不涉及對錯喜好,愛咋咋的.吾來問道無餘說,雲在青天水在瓶.傳統佛教認為大乘非佛說,所以,菩薩行者就說南傳佛教是小乘,一切爭論就此展開。受到傳統部派的反對,初期的大乘出家菩薩是遠離寺廟的,避居村野,奇怪不。
  • 如來藏與阿賴耶識(唯識之二十五)
    《佛說不增不減經》:「舍利弗。甚深義者即是第一義諦。第一義諦者即是眾生界。眾生界者即是如來藏。如來藏者即是法身。」《楞嚴經》:「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是故於中,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不動道場遍十方界,身含十方無盡虛空,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彌勒菩薩說:「分別是識,無分別是智」,正是由於分別執著,七識這個我愛執掌控著第八識,才有了阿賴耶識。若放下執著,就是大圓鏡智、如來藏。這個大圓鏡智、如來藏本來清淨無染,由於無明妄動、分別執著,才有了阿賴耶識。所以《宗鏡錄》上說:眾生迷故。
  • 第41集 大乘少攝受正法,勝於一切二乘善根
    第41集 安慧妄言見分相分皆無前面幾集的老師已經為大家說明了:若能夠生起慈悲心,為救護眾生而努力攝受正法,才能真實的攝受正法,真實攝受正法的人入法朋中,必被諸佛之所授記。今天我們要從《勝鬘經》中這段經文來談起:爾時世尊於勝鬘所說攝受正法大精進力,起隨喜心:「如是,勝鬘!如汝所說攝受正法大精進力,如大力士少觸身分生大苦痛;如是,勝鬘!少攝受正法,令魔苦惱,我不見餘一善法令魔憂苦如少攝受正法。」
  • 略談「如來藏思想」與「他空學說」(一)
    傳統上,漢、藏兩系都慣於將大乘佛法思想分類為唯識、中觀二宗,只有極少數的佛學者們曾停出在二宗之外獨立存在的「如來藏學派」一說,其中的佼佼者包括漢系佛法中法藏、宗密等師,與藏系佛法中的噶舉、覺囊兩派學者。本文對他空思想做一個整體的簡單介紹與歷史爬梳,望拋磚引玉,以利來人、以報師恩。
  • 第66集 二乘的波羅蜜
    歡迎繼續收看正覺教團所推出電視弘法節目《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二)第66集「二乘的波羅蜜」。接下來66到70五集,是參閱 平實導師《勝鬘經講記》第五輯162頁到198頁而說,提供您能同時參照增上燻修。
  • 第53集 什麼是分段生死?(上)
    而勝鬘夫人說:言阿羅漢、闢支佛觀察解脫四智,究竟得蘇息處者,亦是如來方便、有餘、不了義說;(《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說:「阿羅漢、闢支佛能以所證的無生智與盡智觀察,正觀有生即是苦而獲得苦智;如實了知對三界的五蘊貪愛就是集,一切集惟是苦、所有的集都應該斷除,而獲得了苦集智;如實了知苦集的修滅應當要遍知、永斷,要親身作證,如實修斷、確實作證,而獲得了苦集滅智
  • 第54集 不思議是滅諦
    上一集我們為大家說明了:為什麼菩薩摩訶薩能夠具足解脫及解脫知見?那是因為菩薩摩訶薩的證悟是真實的,所以解脫與解脫知見就會具足。菩薩摩訶薩所證是法界的實相——如來藏心,而如來藏心即是三乘佛法之根本,所以菩薩摩訶薩能夠常照二諦為眾生說法。這一集我們繼續來談大乘菩薩所證的實相心。
  • 佛為什麼說萬物都是不存在的?《金剛經》離相寂滅分第十四品
    佛告訴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稀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密,即非第一般羅密,是名第一波羅密。」「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
  • 五方佛:大日如來、阿閦如來、寶生如來、阿彌陀如來、阿彌陀如來
    大日如來為教化眾生,將其自身具備的五智變化為五方五佛即:中央大日如來中央大日如來代表法界體性智:佛身顏色:白色,代表自性清淨,淨土名號:色究竟土,所轉煩惱:無明煩惱,所淨五蘊:色蘊,所成佛智:法界體性智。
  • 大日如來節日,南無毗盧遮那佛
    大日如來是外密的常用稱呼,是毗盧遮那佛的意譯,自宗無上密法,將普賢王如來安立為法身佛,將毗盧遮那佛安立為五方報身佛中的主尊,中央毗盧遮那佛,象徵法界體性智,對治根本無明。在金剛薩埵灌頂中的五方佛灌頂,毗盧遮那佛是在心輪的脈瓣中央所顯現。
  • 佛、如來、釋迦牟尼佛,指的是同一個人嗎?
    很多人對佛教的了解,都是通過看電影、電視劇知道的,尤其是電視劇《西遊記》,在八十年代非常流行,在當時可以說是萬人空巷,家喻戶曉。這部電視劇給大家留下很多美好的回憶,其中有一個就是如來佛,孫悟空雖然很厲害,但還是逃不過如來佛的手掌心。
  • 為什麼佛說「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都不可得?
    佛對須菩提說,爾所國土中,你所能了解、理解的一切世界裡;所有眾生,所有的有情眾生,不僅是人,包括小貓小狗,甚至一隻螞蟻;若干種心,他們所有的心,一切的心;如來悉知,如來、佛都能悉知,熟悉的知道,詳細的知道,就是都達到了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那種程度了
  • 釋迦牟尼佛、如來佛、阿彌陀佛,這三者,是同一尊佛嗎
    釋迦牟尼佛、如來佛、阿彌陀佛,這三者,是同一尊佛嗎? 記得有位朋友,曾經不無玩笑地說,在當今社會,真正把佛教「發揚光大」的,並不是什麼僧侶,不是什麼協會,而是一部電視連續劇——《西遊記》。玩笑歸玩笑,不過說的還是有一定道理的,正是那一部經典的《西遊記》,竟不自覺地讓「佛」的稱呼深入人心了。
  • 大安法師:如來藏
    藏即含藏,如來藏中含藏如來無盡的功德。一般區分為在纏如來藏與出纏如來藏。「纏」指纏縛、煩惱。如來藏在煩惱纏縛當中就是業力凡夫的狀況,但在我們無明煩惱、執著分別裡面,如來藏性沒有減少一點。雖然沒有減少一點,但就像太陽被濃重的烏雲所遮蓋,透不出一點亮光;又比如一面鏡子(大圓鏡智)蒙上了厚重的塵垢,一定要經過磨洗,即修行來對治煩惱,把如來藏性呈現出來,就叫出纏如來藏,即出煩惱的如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