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師:如來藏

2020-12-09 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藏即含藏,如來藏中含藏如來無盡的功德。一般區分為在纏如來藏與出纏如來藏。

「纏」指纏縛、煩惱。如來藏在煩惱纏縛當中就是業力凡夫的狀況,但在我們無明煩惱、執著分別裡面,如來藏性沒有減少一點。

雖然沒有減少一點,但就像太陽被濃重的烏雲所遮蓋,透不出一點亮光;又比如一面鏡子(大圓鏡智)蒙上了厚重的塵垢,一定要經過磨洗,即修行來對治煩惱,把如來藏性呈現出來,就叫出纏如來藏,即出煩惱的如來藏。

從如來藏的本體來說,它不是八識,它緣起於眾生一念無明妄動,真如自性就建立能所,所謂一念無明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就形成八識心王、心所的相分、見分錯綜複雜的情況,所以我們要注意這兩種緣起的差別。

娑婆穢土、五濁惡世就是我們染著的八識,即業識的心所緣起的一種境界,如果從如來藏,真如法性緣起的就是佛法界。佛法界之所以清淨,因為它是從實相、真如法性緣起。

如來藏和八識兩者之間有相互滲透的關係,八識的形成離不開真如法性,但它又不等同於真如法性,所以要轉八識成四智,主要從第七識和第六識來轉。

要將第六分別意識轉為妙觀察智,轉第七末那識(我執)為平等性智,這兩個在因地轉,自然你前五識就轉為成所作智,第八識阿賴耶識轉為大圓鏡智。

這時候就叫如來藏,念佛就是在做轉八識成四智的工作,等到能念所念打成一片,得念佛三昧時,眾生的如來藏性就朗然現前。

相關焦點

  • 什麼是如來藏?身心和如來藏有什麼區別?
    達照法師答 如來藏,顧名思義就是藏在眾生心中的如來,這叫如來藏。一般來說,從覺的角度、佛的角度講,是如來藏;從凡夫的角度講,它是阿賴耶識。為什麼這樣分開說呢?就是因為我們是有生死輪迴的,所以從我們的角度來說,阿賴耶識是輪迴的主體;那從佛的角度來說呢,它就是佛,這個如來藏它就是佛,所以叫如來藏性。如來藏性跟阿賴耶識本來是一個東西,從兩個角度去看,我們去看是阿賴耶識,或者說對我們說是阿賴耶識;對佛菩薩、聖賢來說呢,他就看見了如來藏在我們心中。跟真心的區別在哪裡呢?就是如來藏它包括「如」,也包括「來」。
  • 第42集 如來藏與梵我
    雖然 佛陀已經說明了如來藏不是外道所說的「我」,有位主張六識論的法師,他還是認為如來藏「我」是深受印度神學影響的,他在《如來藏之研究》書中說:【如來藏——如來界,如來性在有情的蘊界處中,為無漏功德法的根源,是如來藏契經的本義。印度的《奧義書》中說:「識所成我,梵也。……識為一切之因,識者梵也」;「依名色而開展,我入於名色而隱於其中」。
  • 第41集 佛為什麼說如來藏
    《勝鬘經》中都是在說明真實如來藏的重要,可是有位主張大乘非佛親口所說的六識論法師,在他的《以佛法研究佛法》書中他說:【聽到如來藏這名詞,不要先執著有一真實的如來藏,而應探討為什麼說如來藏,如來藏究竟是什麼意義,由此始能了解經說如來藏的真義。】(《以佛法研究佛法》,正聞出版社,2003年4月新版二刷,頁306。)
  • 什麼是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空不空如來藏?
    這個是《大乘起信論》裡面所講的如來藏(zàng)有三種。什麼叫如來藏呢?用這個字面的意思解釋就是,如來藏(cáng),如來為什麼藏呢?如來藏在我們凡夫的心中,我們人人心中都有佛。這個佛藏在我們的心裏面,我們現在這個佛——好像自家的寶庫沒有打開,這個心中的佛就顯現不出來。
  • 何謂「如來藏」?
    大乘的興起,是由於對釋迦的永恆懷念,念佛觀佛唯心所現之影響,而有了如來藏和瑜伽唯識的思想.初期大乘的清淨心是指空(性),肯定不是含有什麼」無限莊嚴功德」此類.如來界,如來性,是如來藏的同義詞.界有因義,而作用時因力具足如來藏.
  • 大安法師:如何轉五濁為五清
    厭離這個業報身的痛苦當下,欣慕如來金剛那羅延的身體,要完成這種轉換。淨土法門昭示:只要往生極樂國,就能獲得如來身。厭舍這個世間的毒身,欣取極樂世界的清虛之體,便善巧地超越了眾生濁。如果沒有淨土這種轉換和超越性,備受眾生濁煎熬的我等眾生,由於無法超越身體的病痛和心理的障礙,只能束手待斃,有些人甚至選擇自裁的手段。
  • 開悟的人有哪些特徵,看看你有沒有,大安法師開示
    開悟的人有哪些特徵,看看你有沒有,大安法師開示開悟是每個學禪人夢寐以求,就是為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得什麼性,就是自己本有的佛性。禪宗主張,「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慧能祖師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悟道的過程,不是向外求索,而是認識內心,去尋找本自具足的真如佛性。
  • 佛教:散亂心念南無阿彌陀佛,能往生西方淨土嗎,大安法師開示
    佛教:散亂心念南無阿彌陀佛,能往生西方淨土嗎,大安法師開示。在我國有「家家觀世音,戶戶彌陀佛」的美譽,可見阿彌陀佛和我們有很大的緣分。出家人之間見面都會道一聲,「阿彌陀佛」。在家念佛的也一樣,這是一種問好,也是祝願對方早日往生西方淨土。
  • 佛陀釋迦牟尼佛的四句話,看了你會受用一生,大安法師開示
    佛陀釋迦牟尼佛的四句話,看了你會受用一生,大安法師開示。佛陀釋迦牟尼佛放棄王子的地位,拋棄人間的榮華富貴。跟隨很多人學道修行,都沒有找到宇宙人生的真理,最後修到非想非非想處,認為不是究竟,也放棄了。大安法師開示應無所住,就是一切不住。若能一切不住,即是實相境界。既悟實相無相,一無所得,還有什麼我執、煩惱、生死、無明可住?若執著無住,又落於偏空。何以故?當知真空不空。云何不空?空寂靈知,起用自見。用云何起?依般若智而生其心,即是起用。無所住就是不要在這六塵上面有所執著。這六塵所對應的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要斷除六根的執著這就不容易了,無住生心生的是清淨心。
  • 如來藏與阿賴耶識(唯識之二十五)
    這個覺性,就是如來藏(zang),即是法身、自性清淨心,在這很多經典裡都有描述。比如《大般涅槃經》中,佛言:「我者即是如來藏義。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即是我義。如是我義,從本已來,常為無量煩惱所覆,是故眾生不能得見。」《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世尊,如來藏者,是 法界藏、法身藏、出世間上上藏、自性清淨藏。」
  • 大安法師 : 太善良會被欺負,該怎麼辦 ?
    大安法師答:這個世界本身就是一個鬥諍的世界,就是一個大家都在造惡業的世界,就是一個大家都在相互傷害的世界,就是一個善良確實會覺得被欺負,造惡作惡越來越被人恭敬的一個時代。它是這麼一個時代。為什麼叫五濁惡世?末法,減劫,就是這個樣子。 但雖然如此,我們還是要深信因果,你的善良一定會有好報的。
  • 第79集 如來藏是依、是持、是建立
    然而事實上,對如來藏自己來講,其實並沒有死也沒有生可說,因為如來藏祂根本不懂得什麼是死、什麼是生,祂就是直接讓有情眾生死,又直接讓有情眾生生;祂就是這麼單純的在兌現生與死的來來去去,亙古而從不斷絕,而祂自己卻從來都沒有死與生可說。對如來藏來說,是從來都沒有死與生,因為祂的體性就是本來自在、不生不滅的;至於死與生,那都只是因為世間言說的緣故,所以才會說有死、有生。
  • 略談「如來藏思想」與「他空學說」(一)
    傳統上,漢、藏兩系都慣於將大乘佛法思想分類為唯識、中觀二宗,只有極少數的佛學者們曾停出在二宗之外獨立存在的「如來藏學派」一說,其中的佼佼者包括漢系佛法中法藏、宗密等師,與藏系佛法中的噶舉、覺囊兩派學者。本文對他空思想做一個整體的簡單介紹與歷史爬梳,望拋磚引玉,以利來人、以報師恩。
  • 略談「如來藏思想」與「他空學說」(二)
    三、藏傳佛法與如來藏學說後期大乘佛法中的密教法門,最為完整地繼承了如來藏學說的思想,這也讓此思想透過譯師與大成就者們傳入了藏地。同時,如來藏學說在密法中與另一系主張—「光明心」兩者交融,開展出了具體可操作、經驗到如來藏、光明心的實修技巧(顯教中的如來藏說較為理論、抽象並缺乏具體的體悟步驟。)
  • 略談「如來藏思想」與「他空學說」(三)
    五、噶瑪巴與多波巴如前所說,第三世是一個如來藏學說追隨者,這在其著作中表現無遺。討論此問題前又必須討論另外一個問題:一個修行者所主張的顯教學說、與其實修的密法理論是否必須一致?另外一種主張則認為,密教跟顯教兩者在思想上也有差,第三世噶瑪巴或許就可以作為一個代表人物:他所提出的如來藏學說是一種密法理論,在其《開演如來藏論》一開始就引用了《喜金剛續》的內文為開頭,而畢生大作《甚深內義》則是對《時輪密續》的註解。換句話說,第三世噶瑪巴所主張的如來藏學說,並不是在討論「顯教的三種學說中,如來藏學說最強。」
  • 大安法師:光音天人吃了地面上的果實之後有什麼變化
    大安法師講淨土《起世因本經》中說,地球上的人是從光音天下來的。光音天是二禪天。光音天的人就是在空劫(成、住、壞、空)快到成劫的時候,飛行過來的。那個時候,地球上還沒有人,但是有很多的豐茂果實。
  • 大安法師:因果報應與六道輪迴都不是假設,而是真實存在
    大安法師說:善惡因果報應與六道輪迴,不僅僅是道德理論的一種懸設,而是實存的事實,由五眼圓明的佛陀所現量親證親見到眾生在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廣闊的時間當中,由其善惡業的這種業(karma)的力量導致種種錯綜複雜的生命表相。我等凡夫心量狹劣,慧眼未開,不得而知。佛以悲愍心將這一善惡輪迴之事和盤託出,令眾生心生敬畏,止惡修善。
  • 淨土宗大安法師開示,因緣果報,絲毫不爽
    大安法師講淨隋朝代州有一位大富人叫趙良相,家資巨萬,他有兩個兒子,長子叫趙孟,次子叫趙盈。弟弟趙盈很強,哥哥趙孟很弱。他們的父親在將欲命終的時候,把家產分為兩份,給兩個兒子。
  • 大安法師:大勢至菩薩,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文:大安法師經典中曾有記載,大勢至菩薩因地修行是在娑婆世界。在娑婆世界他證得無生法忍,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他往生的地方是實報莊嚴土,即至少是斷除了一品無明的大菩薩所居住的淨土。
  • 大安法師開示發願的重要性和如何發願
    還有這麼一個公案,說有一位法師,他是博覽經藏,智慧甚深,但是他所到之處非常寂寞,沒有人請他講經,他有時候都懷疑是不是自己對經典理解有錯誤,為什麼到哪去都沒有人去請自己講經呢?結果有一次在寺院裡面,碰到一位老和尚他就把這個心裡的問題向這個老和尚請教,這個老和尚告訴他:不是你對經義理解有問題,你沒有聽說過未成佛之前,要結人緣嗎?是由於你沒有法緣,人緣,所以你的水平再高都沒有人來請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