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集 如來藏與梵我

2020-12-09 中國的菩薩文化

第42集 如來藏與梵我

23:53來自中國的菩薩文化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單元,今天我們借《勝鬘經》的經文來談談「如來藏與梵我」。

在上一個單元引用了《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的經文,當中大慧菩薩請問 如來說:「您提出有一個如來藏,您以前不是都說『無我』嗎?為什麼現在隨同外道等人說有『我』了呢?」如來回答說:「我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接著,如來用了空、無相、無願、如、實際、法性、法身、涅槃、離自性、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等十二個名相,來說明如來藏就是這些名相所代表的意思;就因為這些名相的意涵,所以說如來藏跟外道所說的「我」是不同的。

雖然 佛陀已經說明了如來藏不是外道所說的「我」,有位主張六識論的法師,他還是認為如來藏「我」是深受印度神學影響的,他在《如來藏之研究》書中說:【如來藏——如來界,如來性在有情的蘊界處中,為無漏功德法的根源,是如來藏契經的本義。印度的《奧義書》中說:「識所成我,梵也。……識為一切之因,識者梵也」;「依名色而開展,我入於名色而隱於其中」。梵我——識入於名色中,不就是「如來藏自性清淨,……入於一切眾生身中」嗎?如來藏我,是深受印度神學影響的。】(《如來藏之研究》,正聞出版社,1998年1月三版,頁205。)

《奧義書》是古時候印度教以及婆羅門教的思想家,在探索、追尋、試圖找出隱藏在不可思議而且複雜的自然現象背後的本體或是主宰,也就是所謂的「梵」的一個過程的紀錄以及對話。古老的《奧義書》有十幾種,是印度教與婆羅門教的經典;這些古老的《奧義書》,從公元前七、八世紀 佛陀降世之前就已經存在,有些後期的《奧義書》甚至到公元十六世紀才編纂完成。流傳下來的《奧義書》總共有兩百多種,《奧義書》的種類非常的多,而且是出自許多人的撰寫。因為是典型思想的演化,因此《奧義書》中就常常會出現許多對立的觀點,也就是會有許多的矛盾產生,最多的是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觀點的對立。

《奧義書》中雖然有許多不同的觀點,但是其中仍然有一個共同的思想,也就是這些思想家共同認定:有一個梵是宇宙的本體、萬物的基礎,也是一切事物最高的存在,這是《奧義書》的基本概念;人類個體的我來自宇宙最高的我,也就是梵。梵是獨自存在的「識」、智、知、有以及歡樂。《奧義書》還有一個基本概念是「阿特曼」,「阿特曼」是大我或宇宙的靈魂。《奧義書》主張「梵我一如」,認為作為外在的、宇宙本源的梵與作為內在的、人類本質的阿特曼,在本質上是同一的,也就是「我是梵」。「梵我一如」是最高的真理,也是《奧義書》主要宣揚的觀點。

由於《奧義書》當中梵我一如的主張,這位法師因為認為大乘佛教的經典也是跟《奧義書》一樣,是許多人編纂出來的,他不深入了解如來藏的真實義,就輕率地將如來藏與梵我給搭上關係,所以他說:【「識所成我,梵也。……識為一切之因,識者梵也」;「依名色而開展,我入於名色而隱於其中」。】因此他說:【梵我——識入於名色中,不就是「如來藏自性清淨,……入於一切眾生身中」嗎?】所以他得到一個結論,那就是:【如來藏我,是深受印度神學影響的。】

他這麼一個結論其實有很多的意涵。首先,他一貫地認為大乘經典不是 佛親口所說,所以認為如來藏只是個思想,是深受印度神學所影響。其次,他認為佛法跟《奧義書》一樣都是個思想的演化,沒有所謂的真實如來藏可以實證的。第三,他認為所謂的如來藏我就是梵我,縱然 佛陀在《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說:「大慧!為離外道見故,當依無我如來之藏。」(《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2)他還是將如來藏稱為如來藏我。在所有敘述如來藏的經典中,佛陀從未將如來藏說為如來藏我,因為如來藏是無我性的,所以就像是《楞伽經》所說的「無我如來之藏」。既然是「無我如來之藏」,就不應該將如來藏稱為「如來藏我」。一個佛教學術研究者應該忠於呈現所研究的經典,也就是《楞伽經》中所說的如來藏到底是在說什麼,應該將經典的原意忠實地呈現出來,而不應該以梵我或是緣起性空等不符合實際的言論來誤導大眾。

這位法師說:「識所成我,梵也。……識為一切之因,識者梵也。」他從印度教及婆羅門教的教義來看,他認為「如果說我是一個識所成的,那就是梵我;如果說有一個識是一切法的根本因,這個識也就是梵我」。當然,所謂的我就是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因為他一向認為沒有所謂的真實法存在,一切法就是緣起性空,他認為:主張有一個真實而且自性清淨的如來藏,或是主張有一個根本識阿賴耶識,都是受到外道神我的影響,這些都不是純正的佛教思想。

可是在他所認為純正的佛法,也就是他所認同的原始佛教的《雜阿含經》卷12,佛在說明因緣法的時候說:

我憶宿命未成正覺時,獨一靜處,專精禪思。作是念:「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緣故老死有?」即正思惟生,如實、無間等:生有故老死有,生緣故老死有。如是,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緣故名色有?」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生:識有故名色有,識緣故有名色有。我作是思惟時,齊識而還,不能過彼;謂緣識名色,緣名色六入處,緣六入處觸,緣觸受,緣受愛,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經中 如來以十因緣法來作觀行,當時 如來思惟:是有什麼法的緣故,所以會有老死?是以什麼法作為緣,所以會有老死?就這樣正確地思惟以後,知道因為有生,所以有老死,也就是有了出生這個緣,所以就會有老死。就這樣子思惟觀行有、取、愛、受、觸、六入處以及名色。最後思惟觀行是有什麼法的緣故,是以什麼法作為所緣,所以有名色的產生?這樣正確地思惟,知道有一個根本識的緣故,所以有名色;緣於這個根本識,所以會有名色的產生。如來這樣子正確思惟的時候,逆觀推知名色必須由根本識來出生,萬法只到根本識為止,不能再往後推知有任何一法的存在,所以經上說:「齊識而還不能過彼。」

「齊識而還不能過彼」這句話,在《阿含經》中是非常有名而且是重要的。在確認這一點以後,就又順觀流轉法退回確認生老病死等現象是從(根)本識而來的,這樣子確認根本識是一切法的因。可是《阿含經》這麼說,這樣子根本識不就是梵了嗎?《阿含經》不就是梵我思想嗎?在《長阿含經》卷10當中 如來又說:

「阿難!緣識有名色,此為何義?若識不入母胎者,有名色不?」答曰:「無也。」「若識入胎不出者,有名色不?」答曰:「無也。」「若識出胎,嬰孩壞敗,名色得增長不?」答曰:「無也。」「阿難!若無識者,有名色不?」答曰:「無也。」「阿難!我以是緣,知名色由識、緣識有名色。我所說者義在於此。」

從以上《長阿含經》的經文可以知道,緣於一個識所以有名色,「名」是我們的前七識心,「色」是指我們的色蘊,所以這個識必然是不同於七識心的第八識根本識阿賴耶識,或者稱為如來藏。因為有這個識進入了母胎,所以有名色的產生;因為有這個識的安住,所以名色能夠存在;因為有這個識,所以嬰孩不會敗壞,而且能夠增長;因為有這個識,所以有名色;所以說,名色是由這個識所成就的,緣於這個識所以有名色。名色就是我們的身心世界,也就是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簡單地說就是虛妄不真實的我。

名色的我,是因為有這個根本識所以能夠存在、增長,這不就是「識所成我」嗎?這個識不就要成為這位法師所說的梵嗎?那麼四阿含所說的法都是梵我的外道論,佛也就是外道了嗎?那麼什麼才是佛法呢?這位法師一向主張純正的佛法是根本佛教時期所講的緣起性空,所以他在他的《中觀論頌講記》當中他說:【阿含是根本佛教,思想是「我說緣起」,緣起是「空諸行」,正見性空的緣起,才能正見佛陀的聖教。】(《中觀論頌講記》,正聞出版社,2003年4月新刷二版,頁42。)他認為《阿含經》都是在說緣起性空,他認為這才是 佛陀在世的時候的根本佛教。可是,這裡舉出了《阿含經》中其實都是在說有一個根本識,因為這個根本識所以才會有世間的我成就,這個根本識是一切法的因。

佛法從初轉法輪的阿含期,到二轉法輪的般若期,最後三轉法輪的唯識種智,全部都是依於一個真實心阿賴耶識在說的。這位主張六識論緣起性空的法師,怎麼可以將根本識阿賴耶識如來藏誣衊為梵我、外道神我思想所影響?那麼 佛不就是外道神我了?有一個根本識借緣出生萬法,本來就是初轉法輪《阿含經》當中明確的主張,這樣才是真正的緣起法。《楞伽經》中 如來說:「我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那麼我們就應該探究如來藏與外道的「我」有什麼差異,而不是 佛陀您說不同,可是我就是認為如來藏就是外道神我、梵我。《奧義書》是歷代印度教以及婆羅門教思想家探索宇宙世界本體的一個紀錄跟對話,這正是典型的思想的演化。既然是思想,所以這個所謂宇宙萬物根源的梵是無法實證的。《奧義書》中認為梵是不生不滅,沒有任何的屬性,這點跟如來藏的體性似乎有點相似;每個眾生的如來藏也是不生不滅的,每個眾生的如來藏之中也是沒有六根、六塵、六識,也就是沒有三界世間一切法的屬性。可是這個梵,他們認為是無法用語言來描述的,所以印度教的著名哲學家、思想家商羯羅在他的《梵經注》當中他說:「梵不屬於任何存在類型,因而不能被稱為一種存在;它不具有任何的屬性。因為它是無屬性的,因而無法用屬性表述它。它也無法被描述行為的詞語所描述,因為它是不動的。」(《商羯羅》,東大圖書公司,2007年1月初版,頁30。)

如果如商羯羅所說「它也無法被描述行為的詞語所描述」,那麼這個梵就是不可知、不可證的,因為可知、可證的法一定可以用詞語來形容,否則怎麼能夠叫作實證?

商羯羅在他的《我之覺知》書中,他又說:「所見所聞的只是梵,通過真正的知識,人們認識到,梵是唯一的存在——意識——喜(福樂)。」(《商羯羅》,東大圖書公司,2007年1月初版,頁31。)看來這個梵是一種有覺知的意識,所以有喜(福樂)的屬性,這跟商羯羅之前《梵經注》書中所說的「梵不具有任何的屬性」是互相矛盾的,因為商羯羅《我之覺知》書中的梵至少有意識、喜(福樂)的屬性。所以印度教的梵,基本上還是落在意識心上面,這個梵還是有覺受的,雖然商羯羅說它沒有一切的屬性。這裡商羯羅又說「梵是所見、所聞」,這跟他前面說「它也無法被描述行為的詞語所描述」又是互相矛盾的。

商羯羅認為最高實體的梵,可以把它神格化為大神自在天,這自在天是宇宙萬物產生的原因。自在天本身無憂無慮、無欲無求,自在天創造世界只是一種它的遊戲或是運動,正如人要呼吸、水要流動一般。但因為這個自在天是思想思惟的結果,不是實證的實相,印度教梵的思想就會產生許多矛盾的地方。而如來藏卻是真實的存在,是可知可證的。因為是可以實證的,每個人在實證如來藏的時候,會得到一致性的實證結果——也就是如來藏是真實的,是在一切的境界當中都是不變異的——所以是如如的,也就是如來藏的體性是真如性。

如來藏與梵我有很大的差異:首先,每一個眾生都有一個唯我獨尊的如來藏,梵我卻是所有的眾生共同擁有一個梵。眾生的如來藏是自性清淨心而有染汙,這個心體是本來就存在,將來也不會滅的,這樣子說為不生不滅。商羯羅說自在天是眾生出生的根本原因,然而現實當中可以看見眾生是從父母的因緣所出生。一個無欲無求、無憂無慮的自在天,怎麼會出生充滿煩惱與業障的眾生?眾生由自在天所生,眾生的屬性不就是自在天的屬性嗎?眾生應該本來就是無欲無求、無憂無慮,為何又會輪迴生死呢?可以實證的如來藏與思想所演化的大自在天,在本質上是完全不同的,將如來藏說為深受印度神學所影響,其實是非常的錯誤而且不負責任的說法。

從以上的說明,希望各位菩薩能夠認識清楚:如來藏不是思想、不是梵我、不是神我,而是我們應該實證的生命的實相。

今天就為各位菩薩說明真實如來藏與梵我的思想間的差異到這邊。

歡迎各位菩薩繼續收看!

阿彌陀佛!

相關焦點

  • 第41集 佛為什麼說如來藏
    第41集 佛為什麼說如來藏印度婆羅門教的梵我跟 如來所說的如來藏似乎有些相似,然而印度婆羅門教的梵我是眾生所共有的,這個梵我是無法以語言來描述的,是唯一不二的,是遍滿一切的。《楞伽經》中 如來回答說:我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大慧!
  • 第79集 如來藏是依、是持、是建立
    第79集 如來藏是依、是持可是相對的來看,那些否定了如來藏心而在說生死是如何出離的人,像這種人必定就是 佛在《阿含經》中所說的「於內有恐怖、於外有恐怖」的凡夫眾生,因為他們連自己的我見都斷不了,更別說是能夠幫助別人斷我見,也更別說是自己能夠證悟如來藏,甚至是幫助別人證悟如來藏,當然這種人就是「不善說」的凡夫,就是妄說佛法的邪見者。接下來,我們要繼續來看勝鬘菩薩說:「『生』死,『生』死者諸受根沒,……。」
  • 什麼是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空不空如來藏?
    這個是《大乘起信論》裡面所講的如來藏(zàng)有三種。什麼叫如來藏呢?用這個字面的意思解釋就是,如來藏(cáng),如來為什麼藏呢?如來藏在我們凡夫的心中,我們人人心中都有佛。這個佛藏在我們的心裏面,我們現在這個佛——好像自家的寶庫沒有打開,這個心中的佛就顯現不出來。
  • 大安法師:如來藏
    藏即含藏,如來藏中含藏如來無盡的功德。一般區分為在纏如來藏與出纏如來藏。「纏」指纏縛、煩惱。如來藏在煩惱纏縛當中就是業力凡夫的狀況,但在我們無明煩惱、執著分別裡面,如來藏性沒有減少一點。雖然沒有減少一點,但就像太陽被濃重的烏雲所遮蓋,透不出一點亮光;又比如一面鏡子(大圓鏡智)蒙上了厚重的塵垢,一定要經過磨洗,即修行來對治煩惱,把如來藏性呈現出來,就叫出纏如來藏,即出煩惱的如來藏。
  • 何謂「如來藏」?
    如來藏和阿賴耶的分分離離,到最後的融合,經歷的三個時期的發展。學大乘的,一開始是不承認阿賴耶即是如來藏的,到最後,沒法兜了,只好以唯識立場來處理如來藏思想。阿賴耶識是真妄合識,為輪迴主體,大乘要想把如來藏導入到自己門下,是困難的。如來藏有染淨依止,大乘的依他起可以接收,但依他起性是妄識,怎麼去找到覺悟的淨法呢。
  • 如來藏與阿賴耶識(唯識之二十五)
    阿賴耶識,因為具有能藏、所藏、執藏的功能,所以又被稱為藏(cang)識。它還有一個名字,叫做暖壽識。暖,就是身體之所以有體溫,是因為有第八識,人臨終時八識離開時,身體就涼了。壽,就是根身由於業報而有一定的壽命,而根身、業報因八識才有。六祖慧能大師在《壇經》裡講到:「自性能含萬法。名含藏識。若起思量。即是轉識。生六識。出六門。
  • 第68集 略說誤會的緣起性空
    在前面幾集我們講到了常波羅蜜、樂波羅蜜、我波羅蜜,那麼這一集我們再講第四個淨波羅蜜。依於我波羅蜜,也就是我到彼岸以後,那是不是清淨地到彼岸?當然確實是清淨地到彼岸!可是這一個「清淨」是彼岸本來就是清淨的,是本來就住在彼岸的。因此,不是說這一個清淨如同五蘊身心經過修行來變成清淨,祂不是一個相對的法,也不是因修而成的法,是「法爾如是,本然就清淨」。
  • 什麼是如來藏?身心和如來藏有什麼區別?
    達照法師答 如來藏,顧名思義就是藏在眾生心中的如來,這叫如來藏。一般來說,從覺的角度、佛的角度講,是如來藏;從凡夫的角度講,它是阿賴耶識。為什麼這樣分開說呢?就是因為我們是有生死輪迴的,所以從我們的角度來說,阿賴耶識是輪迴的主體;那從佛的角度來說呢,它就是佛,這個如來藏它就是佛,所以叫如來藏性。如來藏性跟阿賴耶識本來是一個東西,從兩個角度去看,我們去看是阿賴耶識,或者說對我們說是阿賴耶識;對佛菩薩、聖賢來說呢,他就看見了如來藏在我們心中。跟真心的區別在哪裡呢?就是如來藏它包括「如」,也包括「來」。
  • 略談「如來藏思想」與「他空學說」(一)
    傳統上,漢、藏兩系都慣於將大乘佛法思想分類為唯識、中觀二宗,只有極少數的佛學者們曾停出在二宗之外獨立存在的「如來藏學派」一說,其中的佼佼者包括漢系佛法中法藏、宗密等師,與藏系佛法中的噶舉、覺囊兩派學者。本文對他空思想做一個整體的簡單介紹與歷史爬梳,望拋磚引玉,以利來人、以報師恩。
  • 如來為何不肯承認梵天的神位?
    》)許多人不解:為什麼同為佛的護法八部眾,都在給你打工,如來怎可厚此薄彼呢?事實上,阿修羅王並非最不幸的那個,還有個總拿「熱臉貼冷屁股」的大神,他就是天眾之首,大梵天王。也不知怎地,梵天突然放下自己的身段,從釋迦牟尼佛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成了如來的跟班。怎麼說?了解「浴佛節」故事的朋友都知道:如來降世時,大地六種震動,天降三十二種祥瑞,三千大千世界同放光明,大梵天王率天眾、龍眾浴佛而來。
  • 第66集 二乘的波羅蜜
    歡迎繼續收看正覺教團所推出電視弘法節目《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二)第66集「二乘的波羅蜜」。接下來66到70五集,是參閱 平實導師《勝鬘經講記》第五輯162頁到198頁而說,提供您能同時參照增上燻修。
  • 第54集 不思議是滅諦
    第54集 不思議是滅諦上一集我們為大家說明了:為什麼菩薩摩訶薩能夠具足解脫及解脫知見?那是因為菩薩摩訶薩的證悟是真實的,所以解脫與解脫知見就會具足。菩薩摩訶薩所證是法界的實相——如來藏心,而如來藏心即是三乘佛法之根本,所以菩薩摩訶薩能夠常照二諦為眾生說法。這一集我們繼續來談大乘菩薩所證的實相心。
  • 七寶如來代表著什麼意思念誦七寶如來名號有何功德利益
    南無多寶如來:多寶如來也叫多寶佛,佛的名號有十個這是大家都知道的。多寶佛,梵名 Prabhūtaratna,音譯袍休羅蘭。  南無寶勝如來:寶勝如來,寶有在世間的寶,有出世間的寶,世人萬物,最尊貴的就是寶,但是念佛就可以得到了生脫死,可知道佛寶是勝過世間的寶,又勝過各種出世間的寶了。如來的誓願,本來是拔濟眾生的,一聞佛名,就不墮惡道,時時稱念,自然能夠證到無上的佛道。勝妙也可以作無上道解的。  佛號寶勝者,非世間之寶,乃出世間之寶。出世之寶,義含四德:常德、樂德、我德、淨德。
  • 略談「如來藏思想」與「他空學說」(二)
    三、藏傳佛法與如來藏學說後期大乘佛法中的密教法門,最為完整地繼承了如來藏學說的思想,這也讓此思想透過譯師與大成就者們傳入了藏地。同時,如來藏學說在密法中與另一系主張—「光明心」兩者交融,開展出了具體可操作、經驗到如來藏、光明心的實修技巧(顯教中的如來藏說較為理論、抽象並缺乏具體的體悟步驟。)
  • 略談「如來藏思想」與「他空學說」(三)
    五、噶瑪巴與多波巴如前所說,第三世是一個如來藏學說追隨者,這在其著作中表現無遺。討論此問題前又必須討論另外一個問題:一個修行者所主張的顯教學說、與其實修的密法理論是否必須一致?另外一種主張則認為,密教跟顯教兩者在思想上也有差,第三世噶瑪巴或許就可以作為一個代表人物:他所提出的如來藏學說是一種密法理論,在其《開演如來藏論》一開始就引用了《喜金剛續》的內文為開頭,而畢生大作《甚深內義》則是對《時輪密續》的註解。換句話說,第三世噶瑪巴所主張的如來藏學說,並不是在討論「顯教的三種學說中,如來藏學說最強。」
  • 第53集 什麼是分段生死?(上)
    而勝鬘夫人說:言阿羅漢、闢支佛觀察解脫四智,究竟得蘇息處者,亦是如來方便、有餘、不了義說;(《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說:「阿羅漢、闢支佛能以所證的無生智與盡智觀察,正觀有生即是苦而獲得苦智;如實了知對三界的五蘊貪愛就是集,一切集惟是苦、所有的集都應該斷除,而獲得了苦集智;如實了知苦集的修滅應當要遍知、永斷,要親身作證,如實修斷、確實作證,而獲得了苦集滅智
  • 十一面觀音(梵名Ekadasa-mukha)
    十一面觀音(梵名Ekadasa-mukha) [1]Eleven-faced Guanyin (Sanskrit name Ekadasa-mukha) [1]圖片版權由雲南省博物館所有(Imagecopyright belongs to Yunnan Provincial Museum)年代:清朝(Years; Qing Dynasty)規格 :高42.5釐米,重2150克(Specifications: 42.5 cm high, 2150 grams weight
  • 第54集 什麼是分段生死?(下)
    六祖惠能大師依據他開悟實證第八識如來藏所生起的實相般若見地,以及能夠證解如來藏的中道法性與真如法性的佛菩提智慧,答覆了薛簡想要知道的大乘見解,但是卻被薛簡質疑那是外道的說法。六祖針對薛簡的質疑作了以下的回覆:外道所說不生不滅者,將滅止生,以生顯滅,滅猶不滅,生說不生。我說不生不滅者,本自無生,今亦不滅,所以不同外道。
  • 第42集:對戰沃安聯合艦隊!群星戰記:遺忘的星辰
    第42集:對戰沃安聯合艦隊!09-03 07:30 來源:探索遊戲世界 原標題:第42
  • 出家人:不打誑語;如來佛祖:我一句實話也沒有
    02、判定四大部洲善惡的謊言:如來佛祖:「我觀四大部洲,眾生善惡,各方不一。東勝神洲者,敬天禮地,心爽氣平;北巨蘆洲者,雖好殺生,只因餬口,性拙情疏,無多作踐;我西牛賀洲者,不貪不殺,養氣潛靈,雖無上真,人人固壽;但那南贍部洲者,貪淫樂禍,多殺多,正所謂口舌兇場,是非惡海。我今有三藏真經,可以勸人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