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禪坐到禪宗,從「我空法有」到「以心印心」,怎樣的解脫之徑?

2020-12-24 重樓逾陀

禪,本為梵文「禪那」( Dhynna )的簡譯,意為「靜慮」、「思惟修」。早於釋迦成佛前,印度人已經坐禪,在樹蔭下苦思生死問題,或於定中體會梵我合一,提升精神境界。可見坐禪是一種修行的形式,從《梨俱吠陀》到《奧義書》時代,坐禪已流行於各宗派。原始佛教的戒、定、慧三學中的定,就是指坐禪。「同臺吃飯,各自修行」,釋迦所倡的內觀禪,殊異於外道,不單「止」,還要「觀」,即不以住在「定境」為目的,而透過不斷的「觀」,通向體會三法印,趣向解脫。

如是,從原始佛教以降,佛弟子皆通過禪,體會定、慧,並開出諸種觀法,如不淨觀、慈悲觀、緣起觀、界差別觀、數息觀等、以對治各類執著,所謂「由戒入定,由定發慧」,就是佛教徒修行三學的整體關係。然而,由於眾人意趣不同,在傳法的過程中,往往會強調其中一部分,尤在佛教分裂成部派之後,對法,對戒的解釋,各取一端,名相紛陳,所環繞的,就是佛陀究竟「說」了什麼,「教」了什麼的問題。

《金剛經》云:「『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又說:「『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如來有沒有說法?如來不是啞巴,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當然會說。釋迦住世,說法凡四十五年,隨眾生根器,循循施教。《壇經(宗寶本).般若品》云:

「一切修多羅及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經,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無世人,一切萬法,本自不有。故知萬法,本自人興。一切經書,因人說有。」

各人悟性不同,施教方式雖然有別,但一言以蔽之,佛陀所指示的,就是一條破執、解脫之路。至於教法,本無定相,隨緣而施,是種種「施設」,三藏十二部,都可視為一套「臨時課程」,其功能就像《中阿含經》「筏舟喻」的小艇一樣(用完即棄)。但部派佛教徒則著著計較於章句,執「我空法有」,與佛陀的「破執」本懷,漸行漸遠,遂致大乘運動興起,龍樹菩薩弘揚「空宗」,蕩相遣執,諸部般若經常指出的,都是「緣起性空」,破名相、破二邊的中道。

可是,人的認知模式,總有局限。從佛教角度來看,無始以來,眾生均因無明而輪迴六道。無明,即不明緣起,不諳因果,形成種種執見,對世間法,甚至佛法也沒有例外。凡夫對經典的一字一句,愈奉為金科玉律,愈造成概念上的執著。另外,從科學角度而言,人對世界的理解是建立在主客二分的關係上,由孩啼時期開始,無論父母親人或一草一木,都是存在於自身以外的「客體」,通過這種認知所累積的新知識、新思想,都不過是納入「可理解範圍」的新內容,而理解得愈「清楚」,就愈有「安全感」,愈有「立場」。

為了對應以上的思維局限(執著),佛經不厭其煩地提醒大家,莫執於法,所謂「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金剛經》)。但經典到底是文字,始終要解釋,而且一旦述及「終極」、「究竟」、「第一義」這些概念時,往往詞不達意,所謂「不可思議」,因為一旦想起,便會落入新的執著。

誠如《維摩經.入不二法門品》所述,最高真理非但是文殊師利咀裡說的

「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

而是維摩居士那切切實實的「默然無言」。到底有沒有離文字,離名相而傳法的途徑呢?

《五燈會元.卷一》曾經提到,在靈鷲山法會時,佛陀接過大梵天王所獻的蓮花之後,高高舉起,弟子們莫明其妙,唯有大迦葉尊者默默報以一笑,釋尊說: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這典故所流傳的,就是禪宗「拈花微笑」,「以心印心」的法門,亦是離文字相而體會佛陀解脫精神的原形。

所謂「心印」,就是直接體會。周裕鍇的《禪宗語言》說得很明白:

「佛教所言『心』是純粹的內在體驗,無法用言辭解說或文字傳達,這不僅因為體驗是非思維的精神活動,無邏輯可言……而且是純粹個人化的行為和成果……語言是思維的產物,是規範化、形式化的東西,而人的體驗卻是無限定、非規範化的形態,因此語言在表達人的體驗方面是無能為力的。」

而禪宗,就是在傳統依據經律論三藏來「理解」佛教之外,另闢一條直接體驗解脫精神的途徑,即「教外別傳,不立文字」,其施教原則重視實踐多於理論,上承原始佛教精神。然而,禪宗雖不立文字,卻不排斥經典,而視它們為成就「心印」的媒介之一,換句話說,就是不著於文字,不以字面解釋為究竟。

所以禪宗初祖達摩西來,亦以《楞伽經》傳法。相傳他見梁武帝,未能投緣,便轉至少林寺面壁九年,修「凝住壁觀」,並傳法予二祖慧可、慧可傳給三祖僧璨、僧璨再傳至四祖道信、道信傳至五祖弘忍、弘忍再傳至六祖慧能。禪宗由達摩的頭陀行到五祖的東山法門;由本於《楞伽經》到本於《金剛經》,經歷了頗長的融攝空有二宗、貫通印度佛教與中國文化、叢林化和世俗化的過程。

相關焦點

  • 「物我兩忘」、「梵我一如」、「我思故我在」究竟什麼是「我」?
    撰文:川流中國人以「物我兩忘」之藝術境界為高,印度人以「梵我一如」為終極目的,西方人則以「我思故我在」為哲學的裡程碑。究竟這個「我」是什麼?如何去理解這個「我」呢?當人類意識到生命的存在時,便潛意識地以為有一個生命的主體存在,這個主體稱之為「自我」,於是主客分立,區別開自我與外界,成為了兩個對立的範疇。人們有著「自我保護」及「自我延續」這些要求,期望「自我」永恆存在,但可惜的是,我們卻會因衰老、疾病而死亡而壞滅。
  • 這3方面,看中國「淨土宗」祖統,其師承、立祖未必直接師徒制?
    例如「祖師禪」的相承,釋尊以「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傳給迦葉尊者,是名印度禪宗的「始祖」。此後,代代相傳,傳至第二十八代的菩提達摩。後來到中國傳法,授法給慧可,相承至六祖惠能,成為中國禪宗的開宗祖師。可知禪宗是「心地法門」,授法者和受法者之間,必須有「私相授受」的師徒關係,才能以心印心,由授法者印證受法者對「心法」的領悟力,方可繼承法統,成為祖師,所謂「以心印心」、「教外別傳」。這是「宗門」傳承的特色。至於「教下」的法相承,也是十分嚴謹,受法者必須有師承,傳授教法。
  • 心本無生因境有|如何安心?無心可得,是為安心!
    達摩祖師引導慧可尋心而了不可得,藉以破除慧可執著有心可得之見,而使他悟入佛道。這個「無心可得,是為安心」的無心法門,其實乃源自般若經系統的教法,且看《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中說:「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
  • 《王國之心》是如何塑造「黑暗」的?
    作為一個長篇故事,《王國之心》創造過不少梗,迪士尼式動作自帶一種笨拙的滑稽感:「光」、「黑暗!」、「鍵刃!」、「朋友!」和「冰淇淋」這類詞出現得過於頻繁,以至於被人拿來當喝酒助興遊戲(比如說到其中某個詞就喝一杯);有粉絲還致力於補充各種設定,通過續作或衍生作品對時間線和世界觀進行各種補充與修訂。
  • 禪坐法要:「七支坐法」實修7步驟,得定或初見心空者,定現此感
    松解束縛,使身安適,常帶笑容,使精神愉悅,皆為靜定之要,故禪坐姿勢,皆有關於氣脈,身見歷然,我執難去,反為正覺之礙矣。倘不調正姿勢,隨意而坐,曲背彎腰,久必成病,故修禪坐者,或致氣壅,或致嘔血,色身禪病,坐是叢生,可不慎哉。
  • 「至心信樂」之義
    雙槐蓮池●諸位菩薩,接著我們講第十八願的「至心信樂」這四字,把它翻成白話文就是:只要真心信受、歡喜我的接引與救度。「至心」就是真心。「信」就是信受,「樂」就是歡喜。所以說真心地信受、歡喜阿彌陀佛的救度。站在阿彌陀佛的角度來說,就是「真心信受、歡喜我的救度」;站在我們眾生的角度來講,就是「真心信受、歡喜阿彌陀佛的救度」。知道阿彌陀佛必定可以接引救度我,因此有了喜樂的心,這叫作「至心信樂」。●世間任何事,都需要真心,真誠實意。如果不是這種心,那豈不是彼此的交往是虛假的?
  • 從《金剛經》、《圓覺經》、《涅槃經》中看「無我」與「我相」
    佛陀苦心孤詣,一次又一次不厭其煩地,對我們述說無我的道理,希望我們能明白箇中道理,從而得到自在解脫。在〈淨諸業障菩薩章〉中說到,一切眾生從無始以來,執著有我、人、眾生、壽者相,由是而妄見流轉,因此不能入清淨覺。據筆者的理解,這四相是修行時在不同階段、不同層次所覺證的我相,內容非常深邃奧妙。首先是我相:「謂諸眾生心所證者」,亦即眾生心所證之的境界。就是說,在行者證悟的當下,發覺有一個「我」在證所證的境界,這就是我相。
  • 從「有頂天家族」到「稻荷戀之歌」感受2次元的京都!
    從「有頂天家族」到「稻荷戀之歌」感受2次元的京都!動漫 178動漫頻道 ▪ 2014-06-06 15:33:28   隨著京都國際動畫節的推動,日本近幾年以「京都」為題材的動畫漸漸增多,此前比較有名的諸如「有頂天家族
  • 伍佰歌中「挪威的森林」,是否有我們未曾到過的地方
    文 / 唯聞 OnlyMedia原創首發於「 唯聞 」,每晚十點半,音樂與你「 不聽不散 」,歡迎關注。昨晚在「 想見你,所以暫時將你眼睛閉了起來」中聊到了網劇《想見你》,還有伍佰和徐佳瑩兩人不同版本演繹的
  • 孫生忍了一天坦言「很受傷」:我好像笨蛋,氣到有春
    記者林彥君/臺北報導「反骨男孩」孫生無釐頭的風格,讓他在網路上圈粉,孫生在螢光幕前搞笑,不避諱調侃自己的「黑歷史」,一派輕鬆的說出自己的過去,沒想到「百人斬」的往事再被翻出,孫生忍了一天回應《ETtoday星光雲》:「氣到有春(臺語:剩餘的意思),我真的很受傷,我好像笨蛋。」
  • 從拈花微笑到一花開五葉,花與禪宗的歷史淵源
    花道就是用雙手重新演繹天地的慈悲,我是自幼學習傳統文化,繼以禪入花道,所以我的生命中,永遠有一朵盛放的花,在歷史的彼岸。我想用簡單的文字來講一講禪宗與花的淵源。大家都不能夠領悟,不解其意,唯有摩訶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佛陀馬上就給他印可了: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就把這個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禪宗法門傳下來了。漸次地傳到二十八祖達摩祖師,他的師父般若多羅尊者就跟他說:「東土有大乘氣象,你要去度化他們。」所以就有了達摩祖師航海到中國來傳法。
  • 艱澀佛理:「中論」破法,「空」亦為在破之列,破無可破方為自在
    此「中」字,要將「空」都消除才能稱為中。若破有見後,存有空見,則此空見又變為有了。所以此「中」之義不能用語言代表,不能用文字代表,不能用心思代表。當說出語言時,不是「有」便是「無」,而有無皆非此「中」之義。文字怎樣寫亦寫不出其義,因為若寫得出則又變為有了。所以沒有可以執著、抱持的。
  • 靜坐冥想,虛極靜篤,要蓄積足夠的能量才能去「爭」
    輕輕地閉上眼,緩慢、深透的呼吸,仿佛一下到了另外的時空,自己靜坐在這裡蘊養,……靜,在《說文解字》中是「自審內省」,與靜坐冥想很契合。在夜晚,反觀自照,修復身心能量。靜下來,身體不再消耗外洩,氣血調和,心神安寧,這就是最好的自然療養了。虛極靜篤。在靜坐冥想中可以很好地體驗到,虛極中那股靜篤之力,強大的能量。
  • 輕改動畫「我是蜘蛛又怎樣?」公布開播日期
    輕改動畫「我是蜘蛛又怎樣?」動漫 178動漫整編 ▪ 2020-11-24 10:18:10 輕改動畫「我是蜘蛛又怎樣
  • 彌陀法門:往生極樂淨土的品位有「三輩九品」之分?
    「三輩」與「九品」的出處凡修彌陀法門的人,都聽過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有分「三輩九品」的說法。「三輩九品」是依往生者生前發心、用功的情況,以及往生後階位的差別而分的。「三輩」(上、中、下三輩)的說法是來自《無量壽經》;「九品」(上、中、下品,每一品分為上、中、下三生)則是來自《觀無量壽佛經》。
  • 「菩薩」是指的什麼?
    什麼是「菩薩」?不論是否有學佛,我們大部分的人都聽過「菩薩」這個詞彙,「菩薩」到底是什麼意思呢?「菩薩」是「菩提薩埵」(梵Bodhisattva)的簡稱,其意是指「覺悟的有情」。「有情」也稱為「眾生」,菩薩就是把「覺悟」這件事放在最重要位置的人。佛教的七眾弟子—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優婆塞與優婆夷,前五眾屬於出家弟子,後二眾則屬於在家弟子。這七眾弟子也可分為兩類—聲聞眾與菩薩眾,菩薩眾不一定局限於在家弟子,也包括出家的弟子。
  • 《王國之心3》新DLC正式公開!「Limit Cut」版頭目將會強到爆!
    日本Square Enix於2019年1月25日在PS4/Xbox One等平臺推出,繁體中文版也已在臺上市的人氣動作角色扮演RPG《王國之心》系列最新作《王國之心3》(Kingdom Hearts III),官方特地公開本作最新DLC追加下載內容「KH3 ReMIND」情報要給玩家們知道!
  • 追求普度眾生、以佛法利益蒼生──「論龔自珍之佛學思想」
    人到中年,仕途不堪,屢遭貶抑,盡感人心險惡,世事坎坷。唯能自滿者,幸有佛緣,得聞佛法,以慰我心。(三)批評狂禪他明言,反對輕視經教,倡不立文字之說:故對禪宗的棒喝、參話頭之機鋒不甚贊同,並嚴厲斥責為「蛆蟲僧」,稱這些參禪流派為「狂禪」。龔自珍認為,學佛者須有修持,且應該有師傅的帶領教導,循序漸進,方有裨益,不能光靠口說,必須有學養,即深入經藏。
  • 「轉生成蜘蛛又怎樣!」與「關於我轉生變成史萊姆這檔事」聯動圖第...
    「轉生成蜘蛛又怎樣!」與「關於我轉生變成史萊姆這檔事」聯動圖第三彈公開 動漫 178動漫整編 ▪ 2020-12-26 09:40:54 近日,「轉生成蜘蛛又怎樣
  • 感受日本老街巷弄之美:「穿越」到「川越」散步去
    那你一定要到在日本有「小江戶」之稱的川越去走走!沿著商店街一直走,會感覺到一股傳統的「大正浪漫」風情,就像是老電影的場景一樣迷人。雖然川越有「小江戶」之稱,但是於大正浪漫夢通商店街內,還是能看見不少近現代的洋風建築哦! 川越和服租借:柚屋來川越進行時空「穿越」之旅,何不同時體驗和服,穿上一身浪漫氣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