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坐法要:「七支坐法」實修7步驟,得定或初見心空者,定現此感

2020-12-07 重樓逾陀

坐法:佛說戒定慧為三無漏學。即定言定,實為戒慧二法之中心,且亦為全部佛法修證實驗之基礎,蓋由定而使戒體莊嚴,慧發通明,八萬四千方便法門,皆乘定力而入菩提果海,各宗修法,皆定所攝。唯定並非專指跏趺坐(俗稱打坐)而言,坐與行住臥等,各為四威儀之一,且坐有多種姿勢,修定門中,約為七十二種。諸佛所說,以跏趺坐為最殊勝,跏趺坐中,既得定已,而後於行住臥中鍛鍊如一乃主應事接物,定力不失,方為堅固,以此證取菩提,如攀枝取果,無不得手應心。然知見不正不徹,修法易入歧路。今攝其理趣法要,略陳端緒。廣探其奧,須遍習諸經論,尤於禪觀寺經,詳為會通。

七支坐法

今述七支坐法:

一、雙足跏趺(俗名雙盤)不能者或金剛坐(右腳放在左腳上)或如意坐(左腳放在右腳上)。

二、兩手結三昧印(右手掌仰放左手掌上兩大姆指相拄)

三、背脊直立如串銅錢。(身體不健康者,初任其自然定久自直)

、肩平。(不可斜軃拖壓)

、頭正顎收。(後腦略向後收,下顎收壓兩大動脈)

、舌抵上顎。(使舌輕接於上齦兩門牙唾腺中)

、兩目半斂(即半開半閉狀,或開而易定則開,但不可全開,稍帶斂意,或閉而易定則閉,但不可昏睡)

*附註意事項

、坐時褲帶等束身之物,一併放鬆,使身體鬆弛,完全休息。

、氣候涼冷時,必使兩膝及頸後包裹暖和,否則風寒侵入,非藥可治,須特別注意。

、初習定者,空氣光線,應須調節,不可使光線太強或太暗,因光強易散亂,光暗易昏沉,座前三尺,空氣務使對流。

、過飽不可即坐,昏睡過什不可強坐,待睡足再坐,方易於靜定。

、無論初習或久習,臀部使尻骨突出,必須稍墊高二三寸,初習者兩腿生硬,可墊高至四五寸,漸熟漸低(臀部不墊,身體重心必至後仰,氣脈壅塞,勞而無功。)

、下座時,將兩手搓揉面部及兩腳,使其氣血活動,然後離座,且當作適度運動。

.坐時面帶微笑,使面部神經鬆弛,慈容可掬,不可枯槁,免使面部趨於峻冷。

.初習坐時,時間少坐,以適為度,次數多坐,以勤為用。如初練時,強之久坐,必生厭煩。

初習禪坐時,務須極力注意姿勢,如漸久成習,無法改正,影響生理心理,反易成病。此七支坐法,所以必須如此規定,甚中皆涵有深義,極合於生理心理之自然法則,不宜或違。

人之生命,首賴精神之充溢,故精神須加培養,培養之法,但使心空身寧,使生理機能,生生不已,生之不絕,耗之日少,自然充沛勝常。精神隨色身氣血之衰旺而見盈虧,氣血以思慮勞疲而漸消失,故安身可以立命,絕慮棄欲,可以養神。古醫者謂生機借於氣化,氣運流動,循脈以行,脈非血管,謂身體內部氣機運行,必循此一規則之腺路,唯此事微妙,非粗淺所可知。

坐禪姿勢,採取七支坐法,雖不明言專注氣脈,而其功效,已涵蘊於中。兩足跏趺,使氣不浮,易沉丹田,氣息安寧,心易靜止。氣不亂行,漸循諸脈流動,反歸中脈,迨其脈解心開,妄念不生,心身兩忘,斯入於大寂之境。如其氣脈不寧,而雲能得定,決無是事。例如常人身體健康正常,心感愉快,腦力思慮亦少,如有病態,則屬相反。

又如得定或初見心空者,必感身體輕安愉快,神清氣爽,無言可喻。足見心理生理二者,交互影響,元是一體也。人身神經脈絡,由中樞神經左右發展,而相反交義,故兩手結定印,兩大拇指相拄,成一圓相,左右氣血,起交流作用,體內腑臟,皆掛附於脊髓,若曲脊彎背,五臟不能自然舒暢,必易致病,故豎直脊梁,可使腑臟氣舒,肋骨壓垂,肺即收縮,故肩平胸張,可使肺量自由擴張。

後腦為記憶機樞,頸間兩動脈之活動,運輸血液至腦,増加腦神經活動,故後腦稍向後收,下顎略壓二動脈,使氣血運行和緩,減少思慮,易得寧靜。兩齒唾腺間,產生津液,可助胃腸消化,故舌接唾腺,以順其自然。心目為起心動念之機括,見色而動,聞聲逐象,皆目為之機,心亂則轉動不止,傲向散者則上視,陰而沉思者則下視,邪險者常左右側視,故斂視半閉,可凝止散亂之心。松解束縛,使身安適,常帶笑容,使精神愉悅,皆為靜定之要,故禪坐姿勢,皆有關於氣脈,身見歷然,我執難去,反為正覺之礙矣。倘不調正姿勢,隨意而坐,曲背彎腰,久必成病,故修禪坐者,或致氣壅,或致嘔血,色身禪病,坐是叢生,可不慎哉。

依法修持得定或初見心空者,必有此感:

依法修持,身體本能活動發生作用,氣機流行,機能活潑,大樂現前,光明流露,皆為禪定過程,乃心身動靜交互磨蕩所生現象,概不可著,執之即為魔境,致成向外馳求。若修定合法,心身必得利益,如頭腦清涼,目明耳聰,呼吸深沉,四肢柔暢,甘粗糲若珍饈,宿病消除,精力充沛,至此須力戒消耗,若一著淫慾,則氣塞脈閉,身心皆病矣。

初習禪坐「散亂」、「昏沉」2感對治:

坐法之初,不為散亂,即為昏沉,此二者交相往來,吾人竟日畢生,於此中討生活而不自覺耳,今析此二法之象。

一、散亂感

粗名散亂,細名掉舉,若心不能系止於一緣,妄想紛飛,思想、聯想、回憶、攀緣等之形狀,不能制心一處,此為粗散亂。若心似已繫於一緣、而有若干輕微妄念,如遊絲塵埃,猶在往來,雖不幹擾,而終為纒眠,此如「多少遊絲羈不住,捲簾人在畫圖中」之概,此為掉舉。用工夫者,住此境中至多,不識不知,自謂已得定矣。孰知其大謬不然!初用心人,坐則妄念不止,心亂氣浮,不得安靜,可先勞其身,若運動,若禮拜,使其身調氣柔,再行上座,但不隨妄念,祗住一緣,久久自熟。

換言之,視妄念亂心,如賓客往來,但專作一主,不迎不拒,漸漸可止。唯將止時,自心忽又覺此止境,即又起妄。再復去妄,妄去又止。如此周疑,終難止矣。須不作修止修定之想,止象現前,不必躭著,方可漸入。倘覺禪坐時,妄念反較平時為多,此乃進步之象,不必厭煩,喻如明礬投水,方見濁穢之質,又如日光過隙,方見飛塵之揚,不足為累。

如散亂力大,不可停止,對治之法,可作數息隨息等法,或觀想臍下或足心,有一黑色光點,又出聲念佛,念至佛時,使此散後聲音,拖長下沉,好像心身皆沉至無底處。此皆為對治散亂之有效方法也。

二、昏沉感

粗名睡眠,細名昏沉,睡眼乃身疲勞或心疲勞所致,有此情形,不可強定。先令睡足,方再上座,如借禪坐而睡,習慣一成,終無得定之矣。昏沉者心似寂寂,既不能繫心一緣,亦不復起粗妄想,唯昏昏迷迷,乃至亦無心身感覺,此種現象初起時,或有幻境,如夢相似。

換言之,幻境之來,必在昏沉狀態中者,因在此境界時,意識不能明了,獨影意識,生起作用也。修定者最易落在昏沉狀態,若自以為定,墮落可悲。古德雲,若認此種昏沉為定,命終墮入畜生道,可不慎哉。對治之法,觀想臍中有一紅光明照,直衝上頂而散,或極力提全身力量,大呼一聲「呸」,或捏閉兩鼻,忍住氣息,至無可忍時,極力用鼻射出,或用冷水沐浴,或作適度運動,如練習氣功者,可能少有此種現象。又有認昏沉即是頑空,非也。頑空乃木然無思念,類似白痴者。

散亂昏沉,若得離已,忽於一念之間,心止一緣,不動不搖,必生輕安現象,輕安生起,亦有二途,若初自頂上有清涼感覺,如酥酪灌頂,遍貫全身,心止身輕,柔若無骨,身直如松,所緣境念,歷歷分明,了無動靜昏散之相,自必喜悅無量,但或久或暫,獨易消失,若初自足心發起,或暖或涼,漸漸至頂,如洞穿天宇,則較易為保持,儒家稱靜中覺物,皆有春意,如雲「萬物靜觀皆自得」,即此境中體會將來。

輕安現象發後,最好獨居靜室,直道上進,精進不斷,定力堅固,清明在躬,色身氣脈,有種種變化,發暖發樂,微妙莫名,即得內觸妙樂之趣,方可斷除世間欲根。而初機發動,生機活潑,陽氣周流,如忘系緣一境,必使慾念熾然,如履險道,可不慎乎。修習空法進階指引,先從佛陀重視的安般念(觀出入息)修法開始!

相關焦點

  • 如何修習〈七覺支〉?修持〈七覺支〉有什麼功德,佛子不可不知!
    佛經告訴我們,在心念微劣猶豫、提不起勁時,或是在心念掉舉猶豫、浮動不安時,應該及時用方法來調理,才能順利修行七覺支。猶豫,是對自己、對方法沒有堅決的信心;微劣的狀態,是心力不夠,或者體力不濟;掉舉的狀態,是身心浮躁、忽升忽降。修行七覺支可以治療我們的身心諸病,而得身心的健康。
  • 藏傳佛教:何謂「修法」?何謂持度母咒?
    一、何謂「修法」?佛法的修行體制,核心就是戒、定、慧三學,更具體的就是止、觀兩種禪定技巧,以及這兩種禪定技巧所培養出來的智慧。所以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情是不是「修法」,就與我們有沒有在修止、修觀有關係。舉例來說,有許多的佛菩薩,是顯教與密法都同樣重視的,例如阿彌陀佛:在顯教中有阿彌陀經、無量壽經等經典,有持誦阿彌陀佛名號的傳統。在密法中也有以阿彌陀佛為主的修行方式、阿彌陀佛的咒語。那怎樣才算是所謂的密法所說的「修阿彌陀佛法」呢?
  • 從禪坐到禪宗,從「我空法有」到「以心印心」,怎樣的解脫之徑?
    禪,本為梵文「禪那」( Dhynna )的簡譯,意為「靜慮」、「思惟修」。早於釋迦成佛前,印度人已經坐禪,在樹蔭下苦思生死問題,或於定中體會梵我合一,提升精神境界。可見坐禪是一種修行的形式,從《梨俱吠陀》到《奧義書》時代,坐禪已流行於各宗派。原始佛教的戒、定、慧三學中的定,就是指坐禪。
  • 沈衛榮談歡喜佛與雙修法:密教是佛教的墮落?
    如來之所以要設八萬四千法門,全是因為有情化機之根器千差萬別,若要救度他們全都脫離輪迴,非得隨機應變不可。所以,對於能棄捨煩惱而修道者,佛陀示以顯教道,對於不能舍離煩惱而修道者,佛陀示以密教道。佛陀令嗔忿者修拙火定,令愚痴者修光明定,令無明者修幻身定等等,以毒攻毒,使五妙欲都成為修道之法門和成佛之善巧方便。
  • 自然法師:「定業不可轉」和「萬法唯心」有矛盾嗎?
    你堅固執著就是抓著鏡色,抓著感覺,那叫定業。定是什麼?造作相,定業。你抓著那執著,已經抓著那鏡色,必受鏡色的迷惑,那能轉嗎?你抓著鏡色說:「我要轉鏡色」,就已然是迷惑了;你抓著感覺說:「我要轉感覺」,就已然是迷惑。你抓著那感覺就是什麼?
  • 佛教:何謂「緣起說」與「三法印」(深度長文)!
    03、緣起緣滅故空真相,用佛法的語言說,即實相(實者,如其實也,非實有之意。諸法如何,便見如何,便說如何,故名實)。對於緣起的真相,佛法除以「無自性」之義來開顯外,還另用一意義深刻的術語來描述,那就是「空」。
  • 「佛學·拾玖」-「頓悟佛性、定業與不定業」
    我們前幾期從殺生的報業一直講到了佛陀開導阿闍世王,最終引出:被害者與施害者其實都是業報中的一環,一個人犯下了罪業虔誠懺悔是可以減輕業報的;更甚至如果能夠達到「空見」的境界,那麼就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今天的內容是「王庶文講壇」「佛學·拾玖」。
  • 符咒法門:天君七元壇法
    三、程序:1、面朝七元歸真式,焚香三柱人香爐內;2、手掐請師訣;3、叩齒三次,存想師父法象或默念師父名號,然後默念請師咒語:4、每次修法及救治時首先均要請師,而後再修各心敬意;2、存想師父形象或默念名號念咒七遍,3、請師後應接著修練「神水通靈法」.
  • 天台宗六妙門實修法(下)
    止觀法門是通於靜坐修與動中修的,因此動靜宜結合而用,不可偏廢。因為有了數息的基礎,靜坐中的儀規可以適當簡化,到了一定程度,可以完全放棄儀規,隨時可以出入定,能自在地把握修法。止與觀在圓教修法上原是一體同時的,但為便利初心入門,故以方便分為二系進行修習。學者在止觀法中,應認識分而不分,不分而分的道理,方能圓活應用,不被法門所礙。
  • 末法時代修行的「三階佛法」普敬、認惡與空觀?
    善導等大師提倡的淨土法門,在末法期中被視為一門兼具攝取和抑止效益的全面修行方法。阿彌陀佛出於慈悲,願意以淨土攝取一切眾生,但亦要警剔一切眾生,不要犯下大罪。這就形成佛教所稱的「抑止門」和「攝取門」兩者。這一宗「法義上的公案」源自淨土兩經。
  • 「神室八法」劉一明,入道打基礎步驟
    善用其柔者,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較,修天爵,輕人爵,求法財,遠世財,不與世爭,如鮑倩然,如抱樸子然,如許旌陽然,如淮南子然,如徐從事然,如正陽翁然,如重陽子然。以上諸真,皆顯宦中人,一時有悟,即便脫然遠去,自顧性命,受盡無數苦楚,終得成道,是皆能用柔者也。如毘陵師然,毘陵師受杏林之傳,棄憎復俗,和光於通邑大都,隱於張環如家,潛修暗煉,不露圭角,能用柔也。
  • 覺明妙行菩薩:修念佛方便法14條,觀者隨喜功德、大有裨益!
    入室第一法華經云:「入如來室,服如來衣,坐如來座。如來室者大慈悲是;如來衣者,柔和忍辱是;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行者將修念佛三昧,宜結七期,首先入室,夫入眾生室者,爭名敗利,雖逃之空山,減少憒鬧,或嫌沉寂,久亦不耐,漸起偷心,總之以四大為室,徒增煩惱,以心為室,乃無相室,今念佛者宜先發大慈悲心,視一切眾生皆如一子,平等救度,無令一眾生不得成佛,何況傷害?入此大慈悲室者,與如來同住,得近於佛,在三學亦謂之定。
  • 「法外製裁者」10月動畫化 情報公開追加CV齋賀光希等
    「法外製裁者」10月動畫化 情報公開追加CV齋賀光希等 2012-06-19 11:19:22
  • 意根立穩千秋定,心境空時萬象現
    不為不思、不定、不亂、不來、不去,任智遍周,利生自在,知根應現,名之為通。再來這一段非常重要,尤其諸位學佛想走大乘路線、認識佛法是什麼東西?基本上要特別注意。《華嚴經》講到普賢境界要我們明白什麼呢?明白「任物自真,稱之為神」。「任物」,一切外境、萬物。
  • 馬哈希四念處禪修法簡介
    若是老覺得坐在地板有礙禪思,就以較舒服的姿勢坐著即可。現在請按照下列每個步驟練習。基本練習一置心(不是用眼睛)於腹部,你會發現這部位的起伏,若剛開始察覺不出,可把雙手置於腹部以感覺它的起伏。稍後,吸氣時的起和呼氣時的伏會隨之明顯。
  • 法華經心得|「應四諦法」與「應十二因緣法」
    所以,對於「初善」的聲聞者,佛為他們解說「應四諦法」(與苦、集、滅、道相應的佛法),度其離生老,直到究境涅槃。為什麼選擇「應四諦法」呢?因為這類型的眾生欲求解脫。但「離苦」,得先了解「苦因」。有了「為何」而苦的基本概念,眾生才有粗淺概念,知道從何下手「了苦」。因為是針對聲聞者所說的法,所以這個層次的引渡,亦名為「聲聞乘」。
  • 彌陀法門:往生極樂淨土的品位有「三輩九品」之分?
    「三輩」與「九品」的出處凡修彌陀法門的人,都聽過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有分「三輩九品」的說法。「三輩九品」是依往生者生前發心、用功的情況,以及往生後階位的差別而分的。「三輩」(上、中、下三輩)的說法是來自《無量壽經》;「九品」(上、中、下品,每一品分為上、中、下三生)則是來自《觀無量壽佛經》。
  • 佛教正法:「金剛經發微」,佛教高端思想,你真未必讀得懂!
    其存在都是依存性的,故皆虛妄不實,便是出世間法,也是相對於世間法而施設。沒有世間法,也就沒有出世間法;有世間法,才有出世間法。所以,本經教菩薩作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生其心」,是起心動念,是主體接觸客體的活動,此屬緣起邊事;「無所住」,即無所黏著,是主體瞭然於客體的不實在,而還他個不實在,達至主客無阻隔,此屬性空邊事。
  • 一路修行,法地法天,法道法自然!
    道人因此立文,以釋其要。一:什麼是人法地?凡人之心,一向好動,念念不斷。因此,學道之人,先當效法大地之性。《地性好靜》修者,取其地性,靜定之象。才能因戒生定,因定生慧,發人智見。收心攝念,心得易定,塵漏漸消,厚德若坤!
  • 何謂「法念住」,與五蓋、五取蘊什麼關係?
    一:法念住概說四念住中的第四念住是「法念住」。法念住的修習範圍很廣,內容分別是:五蓋、五取蘊、六入處、七覺支、四聖諦。法念住的觀照所緣,將牽涉到色法、心法及其之間的緣起,因此,法念住的的範疇,涵蓋全部的有為法(緣生法)和無為法(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