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念住,首先是觀察五蓋;去除心的障礙後;再就五取蘊、六入處覺察有情的身心活動;之後隨觀七覺支,將心導向覺悟;最後隨觀四聖諦,徹底體證涅槃,導向解脫。
一:法念住概說
四念住中的第四念住是「法念住」。法念住的修習範圍很廣,內容分別是:五蓋、五取蘊、六入處、七覺支、四聖諦。法念住的觀照所緣,將牽涉到色法、心法及其之間的緣起,因此,法念住的的範疇,涵蓋全部的有為法(緣生法)和無為法(涅槃)。
法念住的修習,除了觀照色法、心法的生滅外,有別於前三者的是,它特重觀照現象的緣起條件。法念住以隨觀諸蓋居首,在去除心的明顯障礙之後;再就五取蘊、六入處覺察有情的身心活動,從中領會無常、苦乃至無我後;才發展較精細純熟的七覺支隨觀;最後是四聖諦隨觀,徹底體證涅槃,導向解脫。
二:心澄淨的五種障礙:五蓋
法念住的修習,著重在提升心的素質,特別是轉染成淨的過程。如同洗滌布料或者開闢心的花園,必須先除去明顯的染汙或者是雜草、碎石。
在念住的修習過程中,五蓋是最明顯的障礙。什麼是五蓋?「蓋」,有障礙之義。它們是五種呈現於內心的煩惱,分別是欲貪蓋、瞋恚蓋、昏沉蓋、掉舉蓋和疑蓋。此五蓋會障礙禪定的培育,也會阻礙觀禪的發展。因此,對念住的修習而言,克服五蓋是一件極重要的事,關於這五蓋,佛陀的教導是:比丘應清楚地了知內心任何一蓋的現前或消失,而且還要知道每一個蓋的現前或消失的條件。在《中部》注釋書中,有列舉出對治諸蓋的方法。去除「蓋」的核心其實是「念」;隨著念住修習的熟練度增強,修習者透過敏銳的覺察力,一旦辨識出諸蓋,就能善巧地運用方法而立即去除它。
三:認識身心的運轉結構:五蘊
「五蘊」,「蘊」有積聚之義,它們是構成身心的五種因素。因眾生強烈執取五蘊為實有,故常被稱五取蘊,這是造成苦生起的根本原因。
五蘊的內容分別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可歸納為物質(色法)和精神(名法)兩個層面。「色蘊」指的是四大種(地、水、火、風)所緣生的色法,色本身具有變壞的意思。「受蘊」是領受及體驗情境時出現的感受,可分三種: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想蘊」是一種記憶或標記,有認知及辨識情境的作用,常被比喻為木匠在木材上畫記號或符號。「行蘊」是對情境生起善惡功能的心理活動,是以「思」為首的相應心所,即一般所謂的業。「識蘊」有了別、集起的功能,是認識的主體。
五蘊彼此相互依存,當它們結合活動時,很容易產生「我」的概念,形成一種實我的見解。佛陀教導五蘊隨觀,就是要觀照了知五蘊的無常性和依緣性,達到無我的修行。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