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表面上是基督教徒,內心卻受母親思想薰陶還是信仰佛教者

2020-12-04 陽光萬森

1926年8月的一天,宋家大小姐宋靄齡向蔣介石給小妹宋美齡提親,然後安排蔣、宋見面。宋美齡一眼看中蔣與眾不同的氣質,心裡就有些愛意,又加上蔣與宋家長輩的壓力,宋美齡決定嫁給蔣介石,但是提出三個條件:1、要求他一輩子只能信仰基督教。2、要他與鄉下結髮妻子毛福梅離婚,由她為唯一正式夫人。3、她婚後不擔任政府的職務。要蔣同意她提出的要求,可同意結婚。

蔣介石看上宋美齡是一個貌美才女,有財有勢,是他日後從政的好幫手,即同意她提出的要求。1927年12月1日,蔣介石與宋美齡在上海大華飯店舉行了轟動一時的結婚儀式。

蔣母王採玉,浙江奉化葛竹村人青年時命運不佳,先後遭到子夫夭亡的變故,年輕守寡,後出家當尼姑。23歲還俗再醀,做了45歲的溪口玉泰鹽鋪蔣肇聰的繼室,當上了老闆娘。1887年9月15日午後,王採玉在豐鎬房產下了蔣介石。後在1922年6月14日上午,卒於舊居內寢。

有人說蔣介石不信仰佛教,因為他在公開場合已對夫人宋美齡有過承諾,一生只信仰基督教,這是蔣作為公眾人物,為掩蓋人耳目不得已而為之。大家都知道蔣母王採玉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王太夫人對佛教敬信修行,不但能夠念金剛經、彌陀經並且能熟讀法華、楞嚴經;她不但是吃齋修行的老太太,而且是一個精研佛法的學者。蔣介石從小到大一朝一夕,在家裡都遵照母親的教導,虔誠篤信佛教,自然而然地,能夠潛移默化理解佛教文化的的內涵。蔣介石在日記中寫道:「先母生平篤信佛法,深通教典,佛語機聲,常相和答;吃齋禮佛二十餘載,清素堅操,險難不足動其心者,蓋得力於釋氏為多;先母能背誦講解,楞嚴、維摩、金剛、觀音諸經;又復深明宗派;中正回家時,先母必為淳諄講解,指示不倦。」從小受蔣母佛教思想的薰陶,根深蒂固紮根於腦海之中。就連蔣的髮妻毛福梅也受蔣母佛教思想的影響很長一段時間,在奉化金俄寺吃齋學佛,成了皈依佛門的帶發尼姑。

蔣介石從小就常隨他的母親王採玉,到普陀山「天福庵」進香拜佛;所以蔣到普陀山不住別的地方,必住天福庵。連普陀山最好的蓮池庵(文昌閣)四層洋樓房都不去住,這是蔣為了紀念她故去的母親,留一些念想的記憶。

據天福庵年長的僧人說:有一次一位政府人員來通知說:「蔣要到這裡來燒香拜佛,庵裡僧人急忙把大殿的香燭點起來,因為時間來不及,才未出山門迎接,只好穿起海青在大殿門外迎接。蔣到大殿脫帽向佛像敬禮,他很讚美「雙泉庵」的西方三聖像塑得好,然後從大殿後門出來,看雙泉。我們把他送出大門外,他坐上轎子,和氣地說聲:『謝謝!再會!』隨從拿出兩元銀元說:『這是蔣送的香錢』。後來聽說此次蔣在『梅福庵』拜佛,因喜歡仙人洞的水好,特在那裡取水燒茶喝。『梅福庵』的僧人還與蔣談笑風生,講經說法,可見蔣有深厚的佛緣。

關於蔣介石與普陀山的佛緣,主要是他的母親常常到普陀山進香,一直到撤退臺灣前,蔣還在普陀山小住了一個時期,以此證明蔣的內心還是信仰佛教的。1949年秋天,全國即將解放,蔣介石最後一次來到普陀山,有關他到「梅福庵」紫竹林拜佛問籤的事情,幾乎家全國皆知。蔣住在「梅福庵」,穿過飛沙灘就是紫竹林。有一天,蔣偕其子經國一同前往紫竹林參拜觀音菩薩聖像,由經國在菩薩前代表父親,虔誠默禱番,然後抽出一根竹籤,拿出答條子看,上面是七言詩四句:觀音大士靈籤第八十籤,上上。

直上高山去學仙,豈知一旦帝王宣。

青天白日常明照,忠正聲名四海傳。

蔣一看詩句,大為高興,認為是菩薩顯靈,指示機宜,真如打了一針興奮劑似的,因此,蔣到各寺院參拜以後,還皆送一點燭錢,買香拜佛誰說蔣不信佛呢?然而這首籤子的七絕詩是庵中僧人奉承蔣的詩籤,正好理解為蔣家皇朝滅亡的意思。

蔣興致大發漫遊普陀山大小寺院,一日來到「常樂寺」時間是下午2點鐘,該庵住持了尖和尚,午睡未醒,蔣已走進大門,庵中眾人全都不知曉,等到一位香燈的居士看見蔣蒞臨,趕快去把橫在大殿前的曬衣杆拿開,蔣已站在前面,需要前進了。前進的道路皆為障礙物所阻,弄得這位居士手忙腳亂,不知所措。蔣無法,只好由右邊走廊到側邊,又是一所廚房,適有一駐軍的一位夥夫,他又沒有見過蔣的真面目,還以為是什麼普通的遊客呢?即大聲呵斥趕蔣出去。

蔣見這位夥夫,無理可講,既可憐又好笑,只有向他點頭笑呵而已,轉身進入大殿,行三鞠躬禮這才出來。那位夥夫以為這位遊客給他斥走了,洋洋得意的由廚房走出,抬頭朝四周一看,見許多軍官恭候在門外,戒備森嚴,他這時才曉得剛在這個人決不是等閒之輩,後來長官告訴他:「剛在進來的就是老蔣。」這下子可把他嚇得魂飛魄散了。

綜上所說:蔣介石表面上是基督教徒,他從小受受母親佛教思想薰陶,內心還是一位信仰佛教者。

相關焦點

  • 韓國深受中華文明影響,怎麼現在變成了一個信仰基督教的國家?
    從地理位置來看,韓國周圍的中國,日本,朝鮮都不是信仰及基督教的國家,就連橫跨大陸東西兩方的俄羅斯信奉的也是東正教,與韓國眾多新教和天主教徒並不相同。有上百年歷史的韓國貞洞第一教會從文化角度來看,韓國文化最受中華文化影響,而中國主要對佛教有所研究。這不得不讓我們拋出這個疑問。
  • 佛教起源在印度,為何印度人不但不信仰佛教,還將佛教當作死敵
    在中學的歷史課本上,在介紹宗教的板塊就記錄了佛教是的發源地是古印度,但是在今天的印度境內,卻沒有人以佛教為尊,而是都信仰印度教,這是為什麼呢?眾所周知,印度的等級制度森嚴,以婆羅門為首的四個階級至今都纏繞在印度人根深蒂固的思想中,雖然法律已經明確廢除這種等級制度,但在不少印度人心中還是默默信守了這套制度。而印度人信仰的印度教是婆羅門教的一個衍生品,在公元2世紀正式誕生,而佛教比它稍早一些,兩個派系的宗教一直呈水火不容的態勢。
  • 為什麼世界上信仰基督教的人數要遠遠多於信仰佛教的人數?
    眾所周知,目前世界上信徒人數最多的高級宗教是基督教,而不是佛教。據保守估計,目前世界上信仰基督教的人數至少有20億,而佛教信眾遠遠低於這個數字。其中的原因為何?第一,基督教雖起源於東方的巴勒斯坦地區,但昌盛於歐美。
  • 是信仰還是信念?
    是信仰嗎?我想,普通人或者主要靠的還是心中所堅守的一個信念吧!信仰,對於現代社會的人來說,並不一定每個人都很明確有,信仰與信念,在生活中,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信念是建立在一個人的世界觀、歷史觀、人生觀、道德觀等基礎上的,每個人對外界的認識和感觸都不一樣,主要表現為人們內心深處的判斷標準和行為動機。因此,每個人的人生理想和方向也不同,哪怕是同床共枕的夫妻,對生活的信念都未必一樣,甚至,真正要做到相互了解的也不多,這不是一個容易溝通的話題。
  • 佛教、基督教是如何發展而來的?
    《絲綢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的第二章:信仰之路,告訴了我們答案。萊朋特在閱讀的過程中,感覺把「信仰之路」理解為「宗教之路」會更容易一些。連接太平洋、中亞、印度和波斯灣的通道上不只是貨物在流通,流通的還有思想。其中,最重要的思想是和神有關的,也就是宗教。在那個時代,宗教信仰是承諾可以解決一切問題的。因此,各政權為了爭奪領地和子民,往往會利用宗教,使宗教的競爭變為了政治的競爭。
  • 抗擊新冠病毒,是用道家思想,還是儒家思想,還是佛教思想?
    假如設置三個"lCV病房"做試驗,一個用道家思想,一個用儒家思想,一個用佛教思想。情況會怎麼樣呢?道家病房:醫護人員戴好防護,適當的上班時間,合理輪休,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輕鬆愉快,身體狀態行動敏捷,動作準確,及時飲水上廁所,適量飲食,足夠睡眠,精神飽滿,不苦,不累,不易感。
  • 十分鐘看完佛教思想發展史
    十分鐘看完佛教思想發展史 (深度解析 立體還原)天佑信仰是人類意欲的反映,體現出對於未來美好生活的渴望與憧憬。本是無可厚非的心理需求;因為攸關人性,所以不可或缺。隨著部落關係趨於複雜,職能管理日漸綿密、社會形態愈發完善,更在超現實層面,建立一類主持公道正義的「律法神信仰」(「死後審判」)。再到後來,「統一的最高神」(往往具有「形上」屬性)出現;那是政治與哲學的需要(「天」、「上梵」等)。人類社會因之不斷凝聚,成為世間特殊的存在(「萬物之靈」)。
  • 觀音信仰原因考——鄭筱筠
    考察印度佛教在中國的整個發展傳播史,不難看出觀音信仰在中國這塊異質文明的土地上發展之快,流行之廣,信仰民眾之多是遠非其他大乘菩薩可比擬的。同為大乘佛教宣揚救濟思想的菩薩,為何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大勢至菩薩、甚至地藏菩薩,雖然在中國都曾流行一時,並至今還在中國這塊地域遼闊的土地上保存有自己的道場,但觀音菩薩卻以其獨特的信仰魅力在上到社會統治階層集團,下及民間平民百姓中廣為流傳,以至於最終淡化了其佛教色彩而走上「俗神化」的民間信仰神壇?究其原因,當代時賢所論者甚多,但多圍繞著觀音菩薩女身化的原因作論述。
  • 佛教:元代民間信仰與佛教的異化
    魏晉以來,佛教逐步民間化、大眾化,與民間信仰的關係也逐步密切。南宋初年,在民間結社念佛、淨土信仰廣泛發展的情境下,江蘇吳郡延祥院僧人茅子元創立白蓮教。據《蓮宗寶鑑》記載,茅子元先學天台教義,習止觀禪法,後慕東晉慧遠蓮社遺風,「勸人歸依三寶,受持五戒」,「念阿彌陀佛五聲,以證五戒」;制定晨朝禮懺儀,勸人信仰西方淨士。
  • 中國人無普遍的宗教信仰,為什麼?
    中國人是有信仰的,但無普遍的宗教信仰。看到這句話,讀者們可能亦會有不同的看法了!為了更好地知道為什麼,我們先來了解一些關鍵詞。相信大家通過這些關鍵詞的了解,大體也就明白了為什麼我巍巍中華與西方、中東在宗教信仰上的發展差異如此之大了。
  • 身處東亞文化圈的韓國,為什麼大多數國民都信仰基督教?
    日本推動朝鮮的西化進程1873年前後,朝鮮半島上在針對是守舊還是革新一事上發生了一場席捲全國的政變。霎時間,朝鮮從文官系統乃至軍隊幾乎癱瘓,所有人都在為自己儘可能的爭權奪利,遇事之後的執行效率不言而喻的低下。屋漏偏逢連夜雨,而就在這時,隔海相望的日本抓住機會發動了突襲。
  • 在被問及信仰時,啟功大師毫不猶豫地說出了:「佛教」
    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信仰,總有人希望能分個高低勝負,看一代大師啟功是如何平衡現實與信仰的呢? 書法繪畫伴一生 啟功畢竟出自書香世家,家學淵源深厚,雖心境上皈依佛法,但還是一心向學,三歲開蒙,後經人介紹受業於史學家陳垣先生
  • 拯救斯裡蘭卡佛教的是,信仰基督教的美國上校,還設計了教旗101
    英語不錯,同時學習了很多基督教和天主教的知識,他懂這兩個宗教的思想體系,當時差點羯那難陀就信了基督教了,但後來他又接觸了佛教的僧人和佛教的法義,最終還是選擇佛教作為自己的信仰。所以我們說到底信仰哪個宗教,不能光就你自己這一畝三分地來研究,而是要眼界放寬一點,博採眾長,兼收並蓄,這樣才不是井底之蛙,才有所甄別。
  • 彌勒信仰史略談——千年來最遺憾的忘失
    予今成正覺者,彌勒亦將成正覺者。此等之此五人佛,為賢世間之慈愍者。」《清淨道論》約成書於5世紀,作者是覺音,此書被譽為三藏典籍和義疏的精要,是綜述南傳上座部佛教思想的一部最詳細、最完整、最著名的作品,是研究南傳上座部教理的必讀之書。覺音引用了整個南傳三藏要點並參考斯裡蘭卡當時流傳的許多古代三藏義疏和史書。
  • 西方文化表面信神卻充滿私慾,中華文明看似無宗教信仰卻崇尚德性
    他說:身心機緣的真正原因是上帝的安排,上帝好比是兩個鐘的設計師、啟動者一樣,事先把兩種不能相互作用和影響的實體的活動安排成同步發生,協調一致。(192頁)就象牛頓一樣,凡不能解決的問題都可以推給上帝,一旦推給上帝就不需要再研究了,為自己的不了了之找到藉口。
  • 世界三大宗教伊斯蘭教、基督教、佛教的飲食特點,你們知道多少
    大家都知道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是世界的三大宗教。他們都有各自的教規教義,在「吃」這一方面也格外地講究,遵循著各自的規定。你們了解多少。對於我們漢族人民來說大都信的是漢傳佛教。我們信奉的是佛祖,觀音菩薩等等。對於真正出家人來說就是只吃素,不能吃肉不能殺生。
  • 《都靈之馬》,絕境人生隱喻尼採哲學,折射基督教徒對信仰的堅守
    在母親和姐妹的照顧下,尼採繼續活了10年,脾氣溫和,神志不清,至於那匹馬,我們一無所知。03、引申出的尼採哲學具有強烈的反基督色彩,表達關於生命意義的深層反思影片除了開篇提到了尼採外,沒有任何一處關於尼採哲學的鏡頭或語言,貝拉通過一則預言性的哲理故事順其自然地讓尼採與基督教發生了聯繫,連接點便是那匹馬,表面上感同身受的現實體驗成為尼採發瘋的根源
  • 佛教根本·之一·核心教義(還原佛教的本來面目)
    在「醒位」時,感官、意識起作用;「我」受「外界(境)」的束縛。在「夢位」時,意識起作用;「我」雖成為主宰,但仍未擺脫既有經驗的幹擾。只有到「熟眠位」,「潛意識」起作用;乃至「死位」時,「我」才能徹底不受外在(客觀世界實在性)的影響——超越相待與對立,達到「最上歸趨、最上安樂、最上世界、最上歡喜。(《布利哈德奧義書》)」(這一思想對於後來的「吠檀多」「摩耶說」——「幻說」理論形成,有著重大的影響。)
  • 旭烈兀率蒙古軍摧毀阿薩辛派,血洗巴格達,為何寵信厚待基督教徒
    旭烈兀則命哈裡發下令,所有抵抗者立即放下武器。放下武器的一些巴格達居民向蒙古軍投降,卻被蒙古軍集中起來進行砍殺。2月13日,蒙古大軍有預謀地對巴格達進行屠殺和洗劫,並放火燒城,持續了一個星期以上的屠城後,數十萬巴格達人被殺,大量藝術珍品和華麗建築遭到焚毀,歷代哈裡發所建的著名清真大寺、賢人陵墓、公眾設施等大部分被焚毀了。
  • 旭烈兀率蒙古軍摧毀阿薩辛派,血洗巴格達,為何保護厚待基督教徒?
    旭烈兀則命哈裡發下令,所有抵抗者立即放下武器。放下武器的一些巴格達居民向蒙古軍投降,卻被蒙古軍集中起來進行砍殺。 2月13日,蒙古大軍有預謀地對巴格達進行屠殺和洗劫,並放火燒城,持續了一個星期以上的屠城後,數十萬巴格達人被殺,大量藝術珍品和華麗建築遭到焚毀,歷代哈裡發所建的著名清真大寺、賢人陵墓、公眾設施等大部分被焚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