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8月的一天,宋家大小姐宋靄齡向蔣介石給小妹宋美齡提親,然後安排蔣、宋見面。宋美齡一眼看中蔣與眾不同的氣質,心裡就有些愛意,又加上蔣與宋家長輩的壓力,宋美齡決定嫁給蔣介石,但是提出三個條件:1、要求他一輩子只能信仰基督教。2、要他與鄉下結髮妻子毛福梅離婚,由她為唯一正式夫人。3、她婚後不擔任政府的職務。要蔣同意她提出的要求,可同意結婚。
蔣介石看上宋美齡是一個貌美才女,有財有勢,是他日後從政的好幫手,即同意她提出的要求。1927年12月1日,蔣介石與宋美齡在上海大華飯店舉行了轟動一時的結婚儀式。
蔣母王採玉,浙江奉化葛竹村人青年時命運不佳,先後遭到子夫夭亡的變故,年輕守寡,後出家當尼姑。23歲還俗再醀,做了45歲的溪口玉泰鹽鋪蔣肇聰的繼室,當上了老闆娘。1887年9月15日午後,王採玉在豐鎬房產下了蔣介石。後在1922年6月14日上午,卒於舊居內寢。
有人說蔣介石不信仰佛教,因為他在公開場合已對夫人宋美齡有過承諾,一生只信仰基督教,這是蔣作為公眾人物,為掩蓋人耳目不得已而為之。大家都知道蔣母王採玉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王太夫人對佛教敬信修行,不但能夠念金剛經、彌陀經並且能熟讀法華、楞嚴經;她不但是吃齋修行的老太太,而且是一個精研佛法的學者。蔣介石從小到大一朝一夕,在家裡都遵照母親的教導,虔誠篤信佛教,自然而然地,能夠潛移默化理解佛教文化的的內涵。蔣介石在日記中寫道:「先母生平篤信佛法,深通教典,佛語機聲,常相和答;吃齋禮佛二十餘載,清素堅操,險難不足動其心者,蓋得力於釋氏為多;先母能背誦講解,楞嚴、維摩、金剛、觀音諸經;又復深明宗派;中正回家時,先母必為淳諄講解,指示不倦。」從小受蔣母佛教思想的薰陶,根深蒂固紮根於腦海之中。就連蔣的髮妻毛福梅也受蔣母佛教思想的影響很長一段時間,在奉化金俄寺吃齋學佛,成了皈依佛門的帶發尼姑。
蔣介石從小就常隨他的母親王採玉,到普陀山「天福庵」進香拜佛;所以蔣到普陀山不住別的地方,必住天福庵。連普陀山最好的蓮池庵(文昌閣)四層洋樓房都不去住,這是蔣為了紀念她故去的母親,留一些念想的記憶。
據天福庵年長的僧人說:有一次一位政府人員來通知說:「蔣要到這裡來燒香拜佛,庵裡僧人急忙把大殿的香燭點起來,因為時間來不及,才未出山門迎接,只好穿起海青在大殿門外迎接。蔣到大殿脫帽向佛像敬禮,他很讚美「雙泉庵」的西方三聖像塑得好,然後從大殿後門出來,看雙泉。我們把他送出大門外,他坐上轎子,和氣地說聲:『謝謝!再會!』隨從拿出兩元銀元說:『這是蔣送的香錢』。後來聽說此次蔣在『梅福庵』拜佛,因喜歡仙人洞的水好,特在那裡取水燒茶喝。『梅福庵』的僧人還與蔣談笑風生,講經說法,可見蔣有深厚的佛緣。
關於蔣介石與普陀山的佛緣,主要是他的母親常常到普陀山進香,一直到撤退臺灣前,蔣還在普陀山小住了一個時期,以此證明蔣的內心還是信仰佛教的。1949年秋天,全國即將解放,蔣介石最後一次來到普陀山,有關他到「梅福庵」紫竹林拜佛問籤的事情,幾乎家全國皆知。蔣住在「梅福庵」,穿過飛沙灘就是紫竹林。有一天,蔣偕其子經國一同前往紫竹林參拜觀音菩薩聖像,由經國在菩薩前代表父親,虔誠默禱番,然後抽出一根竹籤,拿出答條子看,上面是七言詩四句:觀音大士靈籤第八十籤,上上。
直上高山去學仙,豈知一旦帝王宣。
青天白日常明照,忠正聲名四海傳。
蔣一看詩句,大為高興,認為是菩薩顯靈,指示機宜,真如打了一針興奮劑似的,因此,蔣到各寺院參拜以後,還皆送一點燭錢,買香拜佛誰說蔣不信佛呢?然而這首籤子的七絕詩是庵中僧人奉承蔣的詩籤,正好理解為蔣家皇朝滅亡的意思。
蔣興致大發漫遊普陀山大小寺院,一日來到「常樂寺」時間是下午2點鐘,該庵住持了尖和尚,午睡未醒,蔣已走進大門,庵中眾人全都不知曉,等到一位香燈的居士看見蔣蒞臨,趕快去把橫在大殿前的曬衣杆拿開,蔣已站在前面,需要前進了。前進的道路皆為障礙物所阻,弄得這位居士手忙腳亂,不知所措。蔣無法,只好由右邊走廊到側邊,又是一所廚房,適有一駐軍的一位夥夫,他又沒有見過蔣的真面目,還以為是什麼普通的遊客呢?即大聲呵斥趕蔣出去。
蔣見這位夥夫,無理可講,既可憐又好笑,只有向他點頭笑呵而已,轉身進入大殿,行三鞠躬禮這才出來。那位夥夫以為這位遊客給他斥走了,洋洋得意的由廚房走出,抬頭朝四周一看,見許多軍官恭候在門外,戒備森嚴,他這時才曉得剛在這個人決不是等閒之輩,後來長官告訴他:「剛在進來的就是老蔣。」這下子可把他嚇得魂飛魄散了。
綜上所說:蔣介石表面上是基督教徒,他從小受受母親佛教思想薰陶,內心還是一位信仰佛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