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卡兒從他的第一原則出發推導出了上帝存在的證明以及心物二元論。正像許多其他人一樣,笛卡兒並不知道上帝到底是什麼。
笛卡兒的身心二元論受到很多人反對,為了彌合這一論說的缺陷,法國笛卡兒主義代表馬勒伯郎士(Nicolas Malebranche,1638-1715年)做了一種調和。他說:身心機緣的真正原因是上帝的安排,上帝好比是兩個鐘的設計師、啟動者一樣,事先把兩種不能相互作用和影響的實體的活動安排成同步發生,協調一致。(192頁)就象牛頓一樣,凡不能解決的問題都可以推給上帝,一旦推給上帝就不需要再研究了,為自己的不了了之找到藉口。
馬勒伯郎士的觀點讓我們想到了一個說法,這個說法認為人類是被神監管的,神造了人皮,人的投胎就是給人穿上了這張皮,人受肉體的桎梏不能自主,只有死亡才能擺脫它的束縛。於是我們想到了電影《鐵面人》,用鐵造了一個假面安到人臉上,難道我們的肉體就是鐵造的外殼嗎?如果人類真的如此不堪,那就沒有了生存的意義,也沒有了努力向上的勇氣,這正是宗教精神鴉片的由來,也是歐洲中世紀長期黑暗的原因。
華夏文明為什麼能5000年領先世界?因為中華文化以儒家為主導,以德性修養和天人合一為理論依據,充分尊重和發揚人性的力量,從不匍匐於任何宗教的腳下。雖然佛教是中華文化三大源頭之一,但佛教倡導眾生平等,明言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而且宗教始終沒有成為中國政治、經濟生活的主流。佛性論令人不再心生畏懼,不再沉淪沮喪,相信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最終到達光輝的彼岸。
西方文化的源頭交織著古希臘文明和基督教文明,表面上看他們信神、信主,可是他們並沒有聽從主的教導,不講究慈悲和善良,把叢林文化、弱肉強食當成他們的精神主導,思維習慣性地爬不出機械唯物主義窠臼。中華傳統文化表面上並沒有明顯的宗教信仰,可是相信德性卻是最好的人生修煉,天人合一觀就是最偉大的宇宙本體論,遂使人中國人有天下大同、萬邦來朝的氣魄和情懷,活得積極而有人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