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明的崛起;宗教狂熱造就的戰爭最終敲響了至高神權的喪鐘

2021-01-11 晨楓輕聊歷史

時過境遷,滄海桑田,在人類數千年的文明史中,那些掩映在歷史塵埃中的古老文明的風採依舊光彩奪目,而我們就生活在一個人類文明繁盛的時代,並且、就目前看來,這文明還遠沒有走到鼎盛。專欄的第五篇,還是一篇概論性的文章,同前幾篇一樣,概述歷史進程的因果關係。此次,我們依舊把目光放到歐洲大陸,放到這片近代西方文明的起始地。本專欄的大部分篇幅會放到近代西方文明的演變上,因為當下人類文明的大部分框架是由西方文明織就起來的。

西方世界的宗教狂熱可以說與近代西方文明的發展存續是相悖的,當然,宗教狂熱一直是人類文明進程的巨大挑戰之一,而當下阿拉伯世界確切的說是穆斯林世界之所以處於被動挨打的地步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宗教勢力的根深蒂固。西方世界也曾如此,宗教狂熱引發的一系列社會問題造就了一個被西方人稱為「黑暗時代」的中世紀。但宗教狂熱在西方產生的影響何止一個「黑暗的中世紀」。

宗教裁判所 油畫

「文明復興」這場西方的思想變革被賦予了太多意義,當然我沒有留過學,不清楚外國人是如何在教材中記述這次思想變革,但在中國的教科書中,這場綿延三個世紀的思潮被過重解讀。就像是新文化運動以及五四運動對近代中國史的影響被過重解讀一樣。我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中簡單提到過這話題,今天藉助「文藝復興」與西方宗教狂熱再解讀一下。首先我們來看一下西方世界的宗教狂熱。

「上帝」偏愛有錢人

西方神權何等至高無上?連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都曾跪求羅馬教皇的寬恕,兩百年的十字軍東徵依舊澆不滅歐洲人對異教徒的仇恨,所以教廷親自背書的「贖罪券」令無數歐洲人趨之若鶩也是意料之中的事。地獄作為撒旦的基本盤,自然不是上帝子民靈魂的安眠之地,無邊的煉獄也不該是上帝子民可以暫歇的地方,但是誰又能不犯錯呢?死亡本就是一件令人恐懼的事情,死後墮入地獄受無盡折磨更是如此。

贖罪券發售情形(木刻作品1530年)

於是當1300年被教宗博義八世宣布為禧年(聖年、基督教中特殊的年份,這一年世人的罪會被寬恕),「凡朝聖者可獲全大赦」,而未能到羅馬朝聖者可以通過捐款代替,從此之後「全大赦」開始與金錢掛鈎。閃亮亮的金幣從此開始成為通往天堂的門票,這令無數人,趨之若鶩,不論貧富、尊卑。或者貧者更甚,因為他們除了信仰再沒有什麼更加貴重的了。而當大量財富流入羅馬教廷,神職人員的腐化就再也不可避免,宗教內部的矛盾進一步激化,神權同王權的對抗愈加激烈,近代西方文明的種子也因此破土發芽。

相關焦點

  • 連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也吃癟 神權在西方為何不可動搖?
    雖然東方國家也有宗教信仰,但是與西方國家相比的那種信仰氛圍相比並不濃厚。宗教在西方依然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宗教信徒佔國民總人口的比例仍然相當高,而且這些信徒在民主制度之下還會對一個國家的政治有深遠的影響。
  • 希波戰爭——世界文明劃分為東方和西方的分水嶺
    後來歐洲便成了西方,亞洲便成了東方,當時的亞洲也只是現在的西亞地區。但隨著視野的逐漸擴大,人類發現亞細亞的東方還有印度和中國,於是與歐洲相比,東方的亞洲最終便變得巨大無比。中國的文明是東海、南海、西海、北海包圍的「海中地」,歐洲和中東的文明則是「地中海」,所有的文明均產生於地中海沿岸。
  • 魔鬼聖經:三十年戰爭中的一本書,「神權」與「人權」的激烈碰撞
    可這本《魔鬼聖經》在當時宗教氣氛最淡薄的瑞典居然存活了下來,它沒有被禁封,同時瑞典國王將這本書進行了出版,也是經受了極大壓力的。而對於教會而言,書上深究的哲學問題卻是在教會口中一筆帶過的小事,這類小事被作戰不停放大最終成為了教會的一大難題。
  • 從中西方文明對待諸神的態度,理解雙方在思維與行為上的差異
    小至颳風下雨,大至地震火山,全部由諸神操作,人類只有虔誠的向諸神祈禱,才能獲得諸神的垂青,否則諸神必會降下災害,毀滅人類。西方世界儘管科技發達,但是諸神信仰在西方世界依然流行,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有信仰的宗教,而宗教的源頭必然是諸神。中國雖然也有神仙體系、宗教信仰,但是中國人普遍是無神論者,特別是精英階層更是無神論者。
  • 上古四大文明的王權與神權之爭,僅中國文明的王權能始終壓制神權
    春節從一月的第一天開始,持續 11天,每天都要舉行不同的宗教儀式,包括表演馬爾杜克創世記、受難等經歷,以及樂團演奏、歡宴晚會等,還有責打國王的儀式。國王在挨了巴比倫主神祭司一巴掌後,再接過祭司手中象徵王權的權杖和劍,代表「國王代民贖罪」「王權神授」等意。巴比倫國王不再像過去統一兩河的國王一樣自稱為神,從此,在巴比倫神權一直高於王權,這在儀式中也可看出端倪。
  • 掙脫神權束縛,掀起人文主義之風,歐洲宗教改革下解放思想的覺醒
    其倡導個人自由以及平等的人文主義價值觀念也深深影響著歐洲社會,並且促進了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宗教改革是歐洲史上的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運動,遍及歐洲眾多國家,它對於歐洲的價值不僅僅是促進社會的發展,更是促進了人們思想的解放。在黑暗蒙昧之中撕開了一道光,使人們從神的信仰禁錮中逐漸脫離,開始關注人本身,掀起人文主義之風。
  • 西方海洋擴張史——西方海洋文明與東方對比,抓住時代的時代寵兒
    西方真正崛起的時代是海洋文明的時代,卻無處不包含著遊牧民族的特性西方文明雖然不是傳統意義上馬背上的民族。但不可否認的是,形成開始就具有著極為強烈的文明對外衝擊特徵,這種特徵可以說是與生俱來的。從人種演變的劃分上,我們可以知道歐洲民族是古代的蠻族,也就是傳統意義上的遊牧民族。
  • 美國的衰落是西方大航海時代掠奪文明的終結!
    大航海掠奪文明誕生與資本主義萌芽歐洲文明與古希臘、古羅馬文明是一脈相承的,雖然古羅馬經歷過短暫的帝國制,但整理上都屬於民主共和制,至於為什麼從古希臘到古羅馬最終沒有形成像中國一樣的封建制,大概有兩個原因,一是西方的宗教太強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王權;二是歐洲與中東擴寬的領土水路四通八達,無法在地域上形成一個受保護的帝國
  • 基督教宗教力量的撤退和東正教的戰爭使歐洲人穆斯林化
    十字軍在阿蘇夫戰役的勝利是,基督教宗教力量的撤退和東正教(或其追隨者,就是伊斯蘭教同盟)的戰爭加劇了歐洲人的穆斯林化,使歐洲本土的穆斯林數量迅速減少。你沒有看錯,是迅速減少,而不是減少,就已經很說明問題了。最後,我也想問句,《權力的遊戲》的冰原狼們為什麼不願意加入劇中?
  • 為何埃及一直被宗教政權統治?是信仰至上?還是另有隱情?
    這場東西方軍隊的較量夾雜了濃厚的宗教鬥爭色彩,成為伊斯蘭世界與基督教世界在神權和世俗力量上的重大較量。哈基木去世之後,由於嚴重的宗教危機以及軍事貴族集團的崛起,哈裡發的權力遭遇巨大削弱,哈裡發哈菲茲時期的權力僅僅局限於宮廷當中。再加上公元12世紀中期十字軍的入侵,法蒂瑪王朝最終難以維持,被時任維齊爾薩拉丁篡取政權建立了阿尤布王朝。
  • 中西方文明的碰撞:秦漢與古羅馬的紀念性雕塑!
    從中、西方的創世神話到人類文明的誕生與繁衍,我們不難發現,在相同的歷史時期,分布在兩地的人們總是在創造著相同或者是相似的文化。當然紀念性雕塑這門藝術形式也不例外,大約是在公元一世紀前後,位於歐亞大陸文明地域東、西兩端的秦漢和古羅馬在經過漫長歲月的打磨後,幾乎是同時將紀念性雕塑推向了頂峰。
  • 宗教不同而引發戰爭,歷經200年,探究十字軍東徵背後的宗教因素
    在擴張的路上,伊斯蘭教一定會與其他的宗教人士發生摩擦和衝突,而最終穆斯林與基督教徒之間的摩擦和衝突發展成為了歷時200餘年的十字軍東徵。十字軍東徵其實並不是單指某一次的戰爭,也不是特定時段的戰爭,而是基督教徒和穆斯林之間系列戰爭的總稱。伊斯蘭教為了奪回自己的聖地耶路撒冷而出兵拜佔庭帝國,而基督教徒為了保衛和收復被伊斯蘭教奪走的地方而浩浩蕩蕩的展開遠徵。
  • 宗教不同而引發戰爭,歷經200年,探究十字軍東徵背後宗教因素
    在擴張的路上,伊斯蘭教一定會與其他的宗教人士發生摩擦和衝突,而最終穆斯林與基督教徒之間的摩擦和衝突發展成為了歷時200餘年的十字軍東徵。十字軍東徵其實並不是單指某一次的戰爭,也不是特定時段的戰爭,而是基督教徒和穆斯林之間系列戰爭的總稱。 伊斯蘭教為了奪回自己的聖地耶路撒冷而出兵拜佔庭帝國,而基督教徒為了保衛和收復被伊斯蘭教奪走的地方而浩浩蕩蕩的展開遠徵。
  • 文明的號角;拉丁美洲的崛起
    本專欄第九篇,算是一個新的開始,我用八篇的篇幅同大家簡單聊了聊西方文明的崛起,從「十字軍東徵」開始,到「法國大革命戰爭」結束,其實應該是到拿破崙的敗亡為止,上篇結束我簡單提了一下。西方文明至此已經走完崛起之路,之後便是發展、分化的過程。
  • 中世紀歐洲建築演變的背後:神性與人性的博弈,神權與王權的較量
    因為在神權與王權的爭鬥,導致中世紀時期的歐洲給人們的印象大多是黑暗、混亂。因為神權得勢,讓歐洲傳統的文化受到了極大的衝擊,進而導致在中世紀晚期,歐洲的建築物從建築布局到室內裝飾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輝煌宏大到含蓄內斂,這種變化彰顯的是神性與人性的衝突,表現的是宗教神權思想向人文主義思想的轉變。
  • 物質、神權、信仰,古埃及為何會形成「神秘」家具文化,有何象徵?
    金字塔國遙遙矗立在地平線上,看起來遙遠又神秘,追求永恆的古埃及人,在世界文明剛剛萌芽階段,就創造出一個燦爛的文明。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古埃及文明對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產生了深厚的影響,這個位於非洲東北部尼羅河中下遊地區一段時間跨度將近3000年的古代文明,在習慣上被後世認為歐洲文明的淵源之一。
  • 文揚:西方社會已被「現代神權」毀傷,我們知道它病在哪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是針對西方媒體帝國主義進行鬥爭的主戰場。 1970年代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了一個決議,要求總幹事在下一次全體會議上遞交一份關於利用大眾媒介鞏固和平,增強國際共識,反對戰爭、種族主義、種族隔離的草案宣言。這已明確提出,全球大眾媒介本身要有集體的正義性,要反帝反殖、反種族主義。
  • 「海盜文明」的光輝:維京人靠強盜崛起,卻實現了文明的完美落幕
    查理曼帝國的瓦解,實際上對於歐洲的分裂割據具有重要影響,正是因為法蘭克王國一分為三,這造就了當時歐洲地方諸侯國相互徵伐、兼併的慘烈局面。而正當整個歐洲大地處於極不太平之時,遠在北歐海域之處出現了一支野蠻而又神秘的族群,他們長期以海島作為主要生活手段,掠奪和入侵是他們每天生活的主旋律,這也造就了這群人生性不羈、敢於冒險的天生性格。
  • 建國都200多年了,號稱西方文明集大成者,為啥這麼多反智美國人
    曾經蠻族和基督教都受到過羅馬帝國的長期壓制,又都從邊緣裡崛起。在成為西方世界的主人後,蠻族們下意識地學習羅馬帝國的體系,那是他們曾經主人的東西,於是,形成了國王和騎士的封建體系、教皇和主教們的宗教體系,儘管分成了世俗和宗教兩大體系,但是都繼承了羅馬特質。
  • 薩卡蘭姆在庇護之地的崛起之路(上)
    法師戰爭之後,神秘主義,也就是魔法,庇護之地中的科學,不再受到人們的青睞。魔法的濫用致使世界陷入一片火海,人們親眼目睹了魔法造成的惡果,轉而投向信仰體系。剛結束法師戰爭的亂世,各式各樣的宗教層出不窮,各個宗教在競爭中前行、成長,逐漸壯大、崛起,或是失勢、逐漸衰弱,最終走向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