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四大文明的王權與神權之爭,僅中國文明的王權能始終壓制神權

2021-01-15 騰訊網

一、與古埃及法老分庭抗禮的的阿蒙神祭司

「阿蒙祭司長」阿蒙霍特普(左)和法老拉美西斯九世(右)

阿蒙神作為埃及帝都底比斯的守護神,埃及人把國家的富強都歸功於阿蒙神的庇佑,法老則利用阿蒙祭司宣傳神化自己的專制統治,不斷為阿蒙神廟提供大量的財富、土地和勞力,使阿蒙神廟不僅在文化上處於支配地位,而且在經濟上也擁有堪比王室的實力。

隨著阿蒙神廟文化和經濟實力的不斷上升,阿蒙神祭司的政治影響力也日益強大。國家的行政和財政大權都由阿蒙神廟把持,由「阿蒙祭司長」兼任的「上下埃及的先知」這個職務替代宰相維齊爾成為埃及僅次於法老的二號人物,就連維齊爾、財政大臣等重要職務也都由阿蒙祭司擔任,阿蒙祭司常以神的旨意來改變國王的政令,呈現與王室分庭抗禮的傾向。

阿蒙神

到埃及新王國時代末期,阿蒙祭司集團的勢力不斷增強。據當時的《哈裡斯紙草》《威爾伯紙草》等文書記載,當時各神廟控制埃及本土 160 座城市和國外的 9 座城市,共擁有 1070419 斯塔特[1]的土地,其中單是阿蒙神廟就佔有 864168 斯塔特的土地。阿蒙祭司長的位置可以父子繼承,不受法老乾涉,阿蒙神祭司還經常擅權幹預國家財政。到新王國末代法老拉美西斯十一世統治時期,埃及國內的「阿蒙祭司長」阿蒙霍特普已像法老一樣行使特權,發號施令,底比斯的卡納克神廟也成為拉美西斯王宮之外另一政治中心。

約公元前 1085 年,古埃及的「阿蒙祭司長」霍裡赫爾乾脆直接自稱國王,並另創了一套紀年系統,制埃及南方上埃及地區,使得強盛的埃及帝國就此一分為二,維持將近 500 多年輝煌的新王國時代結束了,埃及進入長達 400 多年分裂混亂、異族入侵的第三中間期。

二、抽打國王的古巴比倫馬爾杜克祭司

馬爾杜克戰魔獸

馬爾杜克是巴比倫的守護神,兩河流域的諸神之王。在巴比倫城內建有巨大的馬爾杜克神廟,巴比倫所有重大的儀式都在這個神廟舉行,其中最重要的是春節。春節從一月的第一天開始,持續 11天,每天都要舉行不同的宗教儀式,包括表演馬爾杜克創世記、受難等經歷,以及樂團演奏、歡宴晚會等,還有責打國王的儀式。國王在挨了巴比倫主神祭司一巴掌後,再接過祭司手中象徵王權的權杖和劍,代表「國王代民贖罪」「王權神授」等意。巴比倫國王不再像過去統一兩河的國王一樣自稱為神,從此,在巴比倫神權一直高於王權,這在儀式中也可看出端倪。

到新巴比倫時期,巴比倫的馬爾杜克祭司勢力已強大到難以控制的地步,國王只有通過祭司加冕才算合法。每年巴比倫都要舉行登位儀式慶典,國王要摘下王冠,跪在地上,接受大祭司的抽打,表示敬神,然後才能再戴起王冠,接受神的祝福。

巴別塔便是供奉馬爾杜克的神塔

巴比倫末代國王那波尼德為提高王權地位,他有意不參加一年一度的宗教慶典,前往阿拉伯沙漠的綠洲泰馬,試圖另立一個崇拜月神南納的新教派,以對抗巴比倫的馬爾杜克祭司們。馬爾杜克祭司不願坐以待斃,他們煽動信徒內亂,甚至引狼入室,勾結波斯帝國入侵巴比倫,最終導致巴比倫被波斯帝國滅亡。

三、高於統治者剎帝利的印度婆羅門祭司

印度的婆羅門

在印度神話中,印度的四種姓都是從原始巨人普魯殺身體的四個部位創造的。其中婆羅門種姓因為是從普魯沙最上方的口降生到世間,所以負責從事祭祀和傳授宗教經典,為地位最高的第一種姓,有資格主宰人世間的一切;剎帝利是用普魯沙代表力量的手臂創造的,所以他們是掌管政治和軍事的王公和武士,其地位排在婆羅門之下。

印度的四種姓都是從原始巨人普魯殺身體的四個部位創造的

在印度種姓制度中婆羅門祭司地位最高,代表神權,還有權插手國家政治,以神權幹涉王權。而代表王權的剎帝利則是婆羅門思想的受眾,他們雖然掌握軍政大權,但卻無權插手婆羅門的宗教職權,且要負起「保護」與「供養」婆羅門的職責,尊奉婆羅門為最高階層,負責守護婆羅門階層生生世世。

四、結束巫鬼文化的中國禮樂文化

甲骨文中的大部分都是用於巫術佔卜的

在商朝時期,中國內部上下皆沉浸在巫術迷信中,在中國古代施術者女稱巫,男稱覡,人們相信巫覡能「通天人之際」,利用法器、咒語保護自己和加害敵人。商朝是個崇信鬼神的朝代,巫覡具有崇高的地位,掌管天文、曆法、佔卜、記錄等多項權力,巫覡常以鬼神之意來左右國策,以神權幹涉王權。約公元前 1147 年,商王武乙繼位,為打破人們對鬼神的迷信,他命人製作名叫「天神」的偶人加以侮辱,謂之「戰天」;又將血囊吊於空中,當作天神射擊,稱為「射天」,並讓下屬裝作神的樣子向自己跪地求饒。以此打擊迷信,重振王權。

周公

到西周時期周公更是制定禮樂,將「敬天」「尊王」和「祭祖」有機統一起來,西周時期的禮儀中心是宗廟,宗廟指各宗室供奉祖宗的廟宇,西周的祭司階層並不像其他古代文明那樣龐大,西周王朝重宗廟而輕神廟,祭祖要比祭神更為重要。正是從西周開始,中國告別了上古的「巫鬼文化」,進入古典的「禮樂文化」時代。

總評:對比經常陷入神權與王權爭鬥的其它文明,中國強大的王權是保證中國自古以來長期政治統一的必要前提。

相關焦點

  • 商朝:貴族的神權傾軋,疲於奔命的王權
    而恰恰管仲、商鞅以及桑弘羊這些人和榮夷公一樣,在後世主流觀點中都不被很好的認可,桑弘羊最慘,唐唐御史大夫(三公,相當於副丞相),《漢書》甚至沒有給他立傳,他的事跡也只能通過《鹽鐵論》得以了解,他們被討厭的原因也很簡單,因為無德,因為與民(貴族)爭利,所以是一個無德之人,無德之人不配立傳。
  • 教皇隻手遮天,能廢立國王!中世紀歐洲的神權真的能大於王權嗎?
    其實在中世紀,神權從來都沒有大過王權,兩者是相互平行和依靠的。神權靠王權來庇護自己,王權靠神權來維持統治。我們對於神權大於王權的印象其實是來自我們歷史書上的「卡諾莎之辱」。我們對於神權大於王權的印象其實是來自我們歷史書上的「卡諾莎之辱」。在1076年,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亨利四世和教皇爆發了矛盾,亨利四世宣布罷黜教皇格裡高利七世。作為反制,格裡高利七世也針鋒相對的開除亨利四世的教籍,並廢除他的皇位。
  • 君權神授,在中國古代,到底是王權大還是神權大
    例如,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後,建立了種姓制度,婆羅門(教權)還排在剎帝利(王權)之上;313年古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大帝宣布基督教為國教,基督教在歐洲迅速傳播。在羅馬王權崩潰後,天主教甚至建立了教皇國。政權與教權合一。領袖既掌教權,又掌政權。政治領袖下會有一個祭司階層。如埃及古王國時期,中國殷商時期,猶太人的先知摩西時期。不過由於強大的祭司階層存在,在時機成熟時侯,祭司階層會逆襲成為主導。
  • 西方文明的崛起;宗教狂熱造就的戰爭最終敲響了至高神權的喪鐘
    此次,我們依舊把目光放到歐洲大陸,放到這片近代西方文明的起始地。本專欄的大部分篇幅會放到近代西方文明的演變上,因為當下人類文明的大部分框架是由西方文明織就起來的。西方世界的宗教狂熱可以說與近代西方文明的發展存續是相悖的,當然,宗教狂熱一直是人類文明進程的巨大挑戰之一,而當下阿拉伯世界確切的說是穆斯林世界之所以處於被動挨打的地步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宗教勢力的根深蒂固。
  • 中世紀歐洲建築演變的背後:神性與人性的博弈,神權與王權的較量
    因為在神權與王權的爭鬥,導致中世紀時期的歐洲給人們的印象大多是黑暗、混亂。因為神權得勢,讓歐洲傳統的文化受到了極大的衝擊,進而導致在中世紀晚期,歐洲的建築物從建築布局到室內裝飾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輝煌宏大到含蓄內斂,這種變化彰顯的是神性與人性的衝突,表現的是宗教神權思想向人文主義思想的轉變。
  • 追溯中華文明的源頭
    這時已是王權國家,神權一般已降至次要地位,社會基本結構雖然像以前一樣仍靠血緣關係維繫,但「國土」概念已開始萌生。在這個階段,除了凌駕於社會之上的權力,也開始產生維護、實行這些權力的制度,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國家。  進入了「王國」的第一個小階段,其代表就是長江下遊的良渚文化良渚遺址和黃河中遊的中原龍山文化陶寺遺址。
  • 物質、神權、信仰,古埃及為何會形成「神秘」家具文化,有何象徵?
    金字塔國遙遙矗立在地平線上,看起來遙遠又神秘,追求永恆的古埃及人,在世界文明剛剛萌芽階段,就創造出一個燦爛的文明。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古埃及文明對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產生了深厚的影響,這個位於非洲東北部尼羅河中下遊地區一段時間跨度將近3000年的古代文明,在習慣上被後世認為歐洲文明的淵源之一。
  • 大千世界史萊姆王權之爭怎麼打 史萊姆王權之爭打法分享
    大千世界史萊姆王權之爭怎麼打?需要什麼任務流程?寒山第一次玩的時候也不清楚,後來才知道如何進行任務並完成,現在分享給各位,一起來看看吧。 大千世界史萊姆王權之爭流程 首先新手村最右邊找最角落這個研究員領任務
  • 同是大河孕育的文明,為何兩河文明與古埃及文明差異那麼大?
    1法律體制,法典與神權兩河流域是東西方貿易的重要渠道,不僅促進了經濟的交流更加促進了文化的溝通。兩河流域經常受到外來的侵略,內部矛盾也是經常出現,兩河流域的民族也是眾多,現實生活急劇動蕩,人們心中充滿了生活的壓力和極度的安全感缺少。
  • 超神學院:天使之城召開神權會議,彥調侃蕾娜是個小女孩
    天使之王彥和銀河之力葛小倫同烈陽,冥河等眾多文明商討退敵之策,一場慘烈的,規模史前宏大的宇宙戰爭即將拉開序幕。神河世界達成了以天使為首的聯盟,出席本次神權會議的都是各大文明的主神。烈陽星主神蕾娜,20幾歲,但她經歷了第五次天使與惡魔的戰爭,也在剿滅上古流氓華曄的戰鬥中表現突出。她這次可以獨立做出確定,不用再考慮守護者潘鎮的態度。
  • 世界歷史連載:從神話角度上看,巴比倫文明如何取代蘇美爾文明
    蘇美爾文明是兩河流域最古老的文明,蘇美爾文明滅亡後,外來的阿摩利人進入兩河流域,定都巴比倫,建立起巴比倫第一王朝。馬爾杜克與魔獸搏鬥 兩河流域上古浮雕埃努瑪·埃利什意為「當在天的最高之處時」。失去丈夫的提阿瑪特悔恨萬分,發誓要向諸神報仇,她創造出共有 11種魔獸的軍團,命令她的男寵金固為最高統帥,向眾神發起大屠殺,眾神無人能敵。關鍵時刻,恩奇的兒子馬爾杜克挺身而出,擊敗魔獸統領金固。
  • 作為四大文明古國,古埃及到底是什麼樣的,你知道嗎?
    古埃及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單一民族文化延續最長的文明之一。古埃及人在其發展中形成了傳統的文化,但其並非保守、封閉的文明。古埃及通過文明交流和戰爭等途徑與中東和地中海世界發生了密切聯繫,其與西亞、希臘和羅馬文明相互交融,影響了周圍世界文化的發展,為世界文明的進步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一、古老的世界文明古國在世界歷史中,古埃及人是世界上最古老文明的創造者,世界上最早進入國家階段,最先進入文明社會的就有埃及。
  • 古埃及獨特的隼鷹崇拜——荷魯斯神是如何維護和保障王權的?
    而之後,作為月亮之神的孔蘇也是鷹頭人身,自此三大神祗的聯合神都具有荷魯斯的樣貌特徵。所以荷魯斯也開始成為王權的代表。不論是隼鷹神以何種形態出現,都是由於神靈之間的融合而產生的。在這一過程中,與王權開始相互聯繫起來。主神荷魯斯也成為隼鷹神,眾形態中最具神秘色彩和神聖性的信仰。
  • 姜子牙:封建宇宙中的神權呈現,救一人還是救天下
    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認為《封神演義》藝術價值不高、思想內核淺薄:「似志在於演史,而侈談神怪,什九虛造,實不過假商、周之爭,自寫幻想,較《水滸》固失之架空,方西遊又遜其雄肆,故迄今未有以鼎足視之者也。」「人神之死,則委之於劫數。然其根底,則方士之見而已。」
  • 古埃及文明到底有多早,埃及人在修金字塔時,我國還在原始社會
    說起四大文明古國,我們知道是古埃及文明、古巴比倫文明、古中國文明、古印度文明。這四大文明古國只有我國的文明保留了下來,得到很好的繼承。其他的文明古國都成為了歷史。我們今天看的主要是古埃及文明,對於古埃及文明我們比較熟悉的就是金字塔。但我們對金字塔並不是很了解。
  • 是外星文明還是舶來文化?三星堆遺址都有什麼未解之謎?
    在《山海經·海內經》中有關於古蜀國的記載:「西南黑水之間,有都廣之野,后稷葬焉。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穀自生,冬夏播種。」其中的「都廣之野」指的就是現今的成都平原,土地肥沃,盛產糧食穀物。為什麼引《山海經》這一段呢,說明《山海經》不僅是奇珍異獸的怪談,而是能反映實際歷史民俗的。
  • 死亡是種信仰,看埃及和中國那些「不死傳說」中的「死亡文化」
    細細翻看之下,發現古埃及人面對死亡的態度與我們中國有著許多相似之處,今天就讓我們在這裡做一次中國與埃及這兩大文明古國,不同文化下「生死觀」的異同對比吧。DADA全球藝術之旅:去埃及【異】「復活」與「輪迴」:在絕望與希望之間不同的「永生形式」同屬於四大文明發源地的古埃及和古中國,在人類漫長的發展初期都經歷了
  • 對文明「根性」的嚴重誤解,是今天中西之爭的最大問題
    而自由與秩序的分歧,也不應成為中西文明交流的障礙,反而應成為文明互鑑的基礎。因為多元與矛盾並存,才是世界的原貌,也意味著人類文明基因不斷更新的豐富可能。本文為刪節版,完整版發表於《文化縱橫》2020年6月刊,原題為《戰國與希臘:中西方文明根性之比較》,僅代表作者觀點,供諸君思考。
  • 封神大戰的背後,是君權徹底壓倒神權的一場大戰
    縱觀這本書,我發現它記錄了中國一場最大的權力變革。最不被理解的一個問題,那就是明明說的是人教當興,結果卻是代表人皇的殷商集團被天子黨周王集團打敗。這背後到底隱藏了什麼。看過我分析商朝的讀者朋友可能知道,商朝的權力組織是商王是世俗權力頂峰,同時商王以大巫的身份兼任神權的最高領導人之一。也就是說商朝的君王把君權和神權集合於一身,但在神權上同樣有其他大巫和商王地位平等。
  • 王權徵霸 遊戲王國《神曲2》開啟榮耀之戰
    王權爭霸,真實國戰!  相信不少玩家對於國戰已經非常熟悉,以中國古代為背景的七雄角力等讓「國戰」的主要概念停留在東方傳統。《神曲2》新版本王權爭霸所主打的王國戰,打破東方傳統桎梏,將歐洲中世紀王國文明引入:國境、軍團長、騎士、議會、英雄大廳等,西方冷兵器魔幻國戰真實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