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貴族的神權傾軋,疲於奔命的王權

2020-12-25 騰訊網

一、成湯的放權讓利

夏朝最後一位統治者夏桀,為了維護王權的最後一絲尊嚴,與諸侯貴族集團針鋒相對,甚至不惜使用武力與諸侯貴族兵戈相向,而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就在夏桀帝國搖搖欲墜的時候,商人領袖成湯卻又是另一番景象。

《史記·殷本紀》記載,商湯外出,他看見野外獵人從四個方向設下網打獵,並且禱告說:「願天下四方的東西都進入我的網中。」

成湯說:「哎,那樣就把所有的鳥獸都捕盡了!」

於是命令撤去三個方向的網,並且禱告說:「要向左的向左走,要向右的向右走,不聽從命令的就到我的網裡來吧。」

諸侯聽了這件事以後,都說:「成湯德行已經非常高了,連禽獸都享受到他的恩惠。」

很多人一開始讀這一段可能會不知所云,心裡想說得不就是獵人抓鳥的故事嗎,他想要說明什麼?

其實這段話本身沒有什麼,只是故事的背後另有深意。

春秋時期,老子效法三皇五帝,寫下五千字真言《道德經》,何為德也,《道德經》裡面有一句話可以基本概括:「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強調兩個層面,一個是「利萬物」,一個是「不爭」。

所以歷史上褒獎一個有德行的帝王,需要符合兩方面的德行,一個是「利萬物」,一個是「不爭」。

萬物指的是什麼?對於天地而言,萬物指的是天地之間的所有事物,包括動物、植物、人。

那對於君王而言,這裡的萬物指的就是「民」,但不要被歷史書迷惑了,夏商周時期,「民」指的是「貴族」,不是我們現在講得普通老百姓,只有是有身份的人才可以稱得上是「民」,奴隸怎麼可以稱得上是民呢,他們是物品,只是一個會動的物品而已。

不爭說的是不爭什麼呢?

自然是利益,不和貴族爭利益就是有德,所以你會發現,但凡一個君主想要從貴族手中奪取利益的時候(與民爭利),他就會被罵成是一個無德的暴君,被罵得最慘的就是夏桀和商王帝辛(紂王)。

所以當諸侯聽到成湯的故事時,都紛紛讚賞成湯是一個有德行的君主,因為成湯連鳥都會讓利,更加不用說對諸侯貴族了。

所以可以將這個故事理解為是成湯的一個政治作秀,目的就是向天下的諸侯釋放一個信號:跟著無道無德的夏桀沒有飯吃,而跟著我成湯就會有飯吃,因為我不會和你們爭奪利益,我只會放權讓利。

由於歷史文獻的缺失,對於夏桀是如何和諸侯貴族爭奪利益的也就不得而知;對於成湯是如何對諸侯貴族放權讓利的也不得而知,但根據歷史文獻相對完整的周朝記載,大概可以推測一二。

根據《史記·周本紀》記載,周厲王在位三十年,貪圖錢財,好利,和榮夷公親近。

大夫芮良夫勸諫周厲王說:「王室也許要衰落了,榮夷公愛好收斂錢財卻不知道大難來臨,財利是天地所生,本來應該是萬物一起享有,如果想要專有,那麼害處實在太多。」

周厲王不聽,還是任命榮夷公為卿士,讓他負責管理國家大事。

過了三年,民生怨氣,人民就發動政變,將周厲王趕下臺。

周厲王在史書上是一個昏庸無道的君主,而榮夷公在史書上是一個貪財好利的小人,果真如此嗎?

榮夷公給周厲王出的是什麼主意?

榮夷公提議,建議周厲王對國家的山林藪澤所產物資實行專利佔有,由周王室進行壟斷經營,不得讓人民(貴族)私自經營,目的就是增加周王室的財政收入,與民(貴族)爭奪利益,加強周王室的中央集權統治。

有些人可能對山林藪澤所產物資不太敏感,這裡舉幾個簡單的例子:

齊國管仲提出「鹽鐵專營」,鹽是大海所產,鐵是礦山所產,鹽是人人都必須要吃的,而鐵是人人都必須要用的,國家對鹽鐵專營,控制價格,讓齊國國庫充盈,在管仲輔佐下,齊桓公成為春秋霸主。

漢武帝時期,在全國實行「鹽鐵專營」,再加上桑弘羊的酒榷政策(酒類專賣)和均輸平準政策,所獲得的收入足足支撐著漢武帝連續不斷打了幾十年的大型戰爭,所獲得收入可想而知。

吳王劉濞,佔據東南沿海區域,國內有銅礦,又掌握海鹽,漢朝初年由於實行無為而治,對諸侯貴族放權讓利,這些山林藪澤所產的物資都歸人民(貴族)所有,所以導致吳王劉濞實力大增,富可敵國,漢景帝忌憚地方諸侯的勢力,決定削藩,引發七國之亂。

綜上可見,山林藪澤所產物資的收益是非常大的,收益歸貴族,那麼貴族的力量會急劇擴張;收入歸中央財政,那麼中央地位會更加穩固。

周厲王所要做的無非就是財政的劃撥問題,為的目的也是加強中央統治,和個人的貪財好利無關。

試想,一個君主要什麼沒有,自己貪這麼多有用嗎?因此其出發點還是奔著增加中央財政收入去的。

拋開個人的道德水準(史書無記載,不明),榮夷公的形象就相當於春秋的管仲、戰國的商鞅以及漢朝的桑弘羊,這些人在財政方面都主張國家對山林藪澤實行專利經營,這種思想一直延續至今,如今的國企就是這一思想的延續。

而恰恰管仲、商鞅以及桑弘羊這些人和榮夷公一樣,在後世主流觀點中都不被很好的認可,桑弘羊最慘,唐唐御史大夫(三公,相當於副丞相),《漢書》甚至沒有給他立傳,他的事跡也只能通過《鹽鐵論》得以了解,他們被討厭的原因也很簡單,因為無德,因為與民(貴族)爭利,所以是一個無德之人,無德之人不配立傳。

回到正題,根據周厲王的事跡就可以推測,夏桀被罵昏庸無道的原因,也許就是和周厲王一樣的性質,他八成是主張將山林藪澤所產的物資收歸夏后氏,增加夏后氏政府的財政收入,這樣就可以加強中央集權,穩固夏后氏的江山。

然而和貴族搶食物,那些貴族豈能善罷甘休,他們必然會群起而攻之,夏桀為了殺雞儆猴便起兵討伐,時間久了,夏桀便疲於應戰,夏后氏的統治也變得分崩離析。

與此相反,成湯此時站出來向諸侯貴族釋放出信號,大概就是如果我當上君主,我就不會和夏桀一樣,我會把山林藪澤所產的物資全部讓給你們,我每年只收取一部分貢品就行。

這樣的政治信號讓那些貴族立馬紅了眼睛,紛紛倒向成湯,終於在鳴條之戰,成湯打敗夏桀,取而代之。

其實後世罵夏桀殘暴也不準確,根據《史記·殷本紀》記載,成湯戰勝夏后氏,想要入駐夏后氏都城,於是決定遷移夏后氏的神社,但是迫於壓力,沒能遷成。

試想,如果商湯真的是有道伐無道,在攻入夏后氏都城的那一刻必定會受到百姓的夾道歡迎,可是並沒有,相反,商湯打算遷移夏后氏(亡國奴)的神社卻遭到反抗,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夏桀並非史書上說得那樣殘暴不仁、人人得而誅之,夏后氏許多人甚至為夏桀滅亡感到心痛,這一點和商紂王性質類似。

二、神權傾軋下的王權

和夏朝貴族不同,商朝的貴族除了對山林藪澤利益的壟斷之外(商朝依靠貴族上位,必然在一些方面要讓利於貴族),還擁有一項意識形態的解釋權——神權代言人。

商人很迷信,崇拜鬼神,做什麼事情都要算一算,出門算一算,打獵算一算,打仗算一算,結婚算一算,種田算一算,做生意算一算,幾乎做任何事情他都要算一算。

而佔卜的解釋權掌握在貴族手中,並非是商王手裡,這就導致王權和神權之間必然會有諸多隔閡和矛盾。

可以簡單舉個例子,商王打算明天出徵東夷,但是巫師佔卜一算,說不吉利,那麼商王的決策只好擱淺;第二天商王打算娶某位諸侯貴族的女兒,但是巫師佔卜一算,說不吉利,那麼商王的決策只好擱淺。

作為帝國最高統治者,王權處處受到神權的掣肘,作為商王肯定不會坐以待斃,必然會想方設法讓王權佔據上風,解決的辦法有兩個,要麼將神權的解釋權收歸自己(周朝就是這麼幹的);要麼就將神權邊緣化(商朝就是這麼幹的),這是後話,以後會具體說明。

從成湯到仲壬,歷經三代商王,王權一直處於被傾軋狀態,王權的代表便是商王,而神權的代表便是伊尹。

伊尹是成湯的開國功臣,是商朝的宰相,他輔佐成湯誅滅夏桀,將天下權柄收歸商人,而作為回報,伊尹獲得了神權(意識形態解釋權)和相權(行政權),從一個奴隸身份的低賤之人,一躍成為了巫師和貴族的代言人。

根據《史記·殷本紀》記載,到了帝太甲時期,帝太甲在位三年,不明事理,非常暴虐,不遵守湯制定的法度,道德敗壞,伊尹因此將他流放到桐宮,在帝太甲流放三年中,伊尹代行國政,接受各諸侯的朝見。

這又是一個典型的昏君形象,不明事理(應該是做事情不考慮神權和貴族權,一意孤行),非常暴虐(應該是當時有人勸諫,帝太甲不聽,反而殺雞儆猴,執意維護王權尊嚴),不遵守湯制定的法度(先前與貴族共天下的承諾),道德敗壞(一方面是與民爭利;另一方面是無視神權)。

而作為神權和貴族的代言人,伊尹發動政變,將帝太甲囚禁於桐宮,不過後面所發生的事情,根據史書記載出現了爭議。

根據《史記·殷本紀》記載,三年之後,帝太甲幡然悔悟,深深地悔過並不斷自責,開始做好的事情,於是伊尹吧帝太甲迎接回來,並將政權交給他,而帝太甲不斷修整道德,諸侯重新歸順殷商,人民(貴族)也恢復安寧。

如果根據《史記》的記載,那麼可以推測出,此時的帝太甲已經對伊尹認輸,他的重新執政就意味著只是伊尹的傀儡罷了,之後帝太甲再也沒有作出違背神權和貴族利益的事情。

但根據《紀年竹書》記載,說帝太甲在被流放桐宮之後,伊尹決定自立為王,後來帝太甲偷偷逃出桐宮,把伊尹給殺了。

如果根據《紀年竹書》的記載,帝太甲時期,王權顯然佔據上風,但在帝太甲之後的幾代君王並沒有見得他們比神權和貴族強勢多少,而且伊尹死後,他的兒子伊陟當上宰相,不僅如此,伊尹去世之後,他在商朝的名聲一直很好,一直受人敬重。

如果是一個篡位的奸臣,商朝的王族沒有理由一直高捧著他,高捧一個曾經篡位的人,難道是想鼓勵其他人也學著造反嗎?就像漢光武帝劉秀一樣,不可能把王莽高高舉起。

帝太甲死後,他的兒子沃丁繼位,根據《史記》記載,伊尹就是在沃丁時期去世的,而輔政大臣咎單為了訓誡沃丁,特意將伊尹的事跡編纂成書,書名就叫《沃丁》,不僅如此,輔政大臣咎單還繼續沿著伊尹的施政思路前行,推行「寬民(貴族)政策」(估計輔政大臣咎單就是伊尹找出來的接班人)。

從輔政大臣咎單的所作所為可以推測,說伊尹篡位自立顯然不合實際,因為篡位自立的版本也是伊尹被帝太甲斬殺的版本,哪裡會有機會為自己找一個接班人呢?

從帝太甲之後的3位商王都非常老實,估計帝太甲的陰影一直留在他們心裡揮之不去,直到第4任商王雍己,又開始為自己的王權抱不平,通俗地說就是重新展開奪權鬥陣,內部的權力鬥陣導致商朝漸漸衰敗,出現了諸侯不來朝見的現象。(估計是王朝的神權、貴族代言人策劃的活動,威逼商王妥協)

商王雍己去世後,帝太戊繼位,太戊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任命伊陟(伊尹的兒子)擔任宰相,同時重用巫鹹(一名巫師),可見王權在經過商王雍己的鬥陣後繼續敗下陣來。

王權的屢次敗退使得商王不得不重新考慮政策,於是一個新的策略應運而生,這條方法便是遷都。

在上一篇文章《夏朝興亡史,奴隸制度下的犧牲品》中我們提到過,但凡歷史上遷都大概有三種可能:

第一種是為了擺脫都城內盤根錯節的舊貴族勢力,譬如盤庚遷都;

第二種是實施某種戰略方針,譬如戰國時期,魏趙韓三國紛紛將都城往東邊遷移,因為三國都覬覦中原地區,將首都東遷可以更加方便地達到目的;

第三種是擺脫天災人禍,通俗地說就是逃命,譬如紅軍長徵就屬於這個。

而這次商王遷都的目的就是第一種,目的為了擺脫都城內部盤庚錯節的貴族勢力,商王太戊死後,商王仲丁遷都過一次,商王河亶甲遷都過一次,商王外壬遷都過一次,最有名的就是商王盤庚遷都。

根據《尚書·盤庚》裡面記載,盤庚在遷都的時候遇到了眾多貴族的阻撓,貴族在民間煽風點火,在商王面前陽奉陰違,目的就是為了阻止商王盤庚放棄遷都的想法,但是盤庚態度非常強硬,當著貴族的面將他們劈頭蓋臉罵了一頓。

為了打擊貴族而遷都的手段確實有效,但是頻繁遷都顯然不是長久之策,先不說遷都的勞民傷財,屢次三番的遷都也會讓貴族對商王族離心離德,當年夏朝是如何滅亡的,當年商湯又是何如崛起的,把貴族打擊得太狠也並非良策。

因此盤庚之後,商王放棄了頻繁遷都的想法,而是採取了一種極端+迂迴」的手段,將神權邊緣化,並藉以戰爭轉嫁國內危機。

三、商王的最後掙扎

如果說商王盤庚以前的鬥陣是一種迴避型奪權鬥陣的話,那麼從商王武丁之後的鬥陣就是一種「硬碰硬+迂迴」的正面回應。

盤庚之後,商王武丁任用奴隸身份的傅說,打破貴族的官職壟斷,其次開始對外徵討戰爭,以戰爭的方式從外族獲取大量的財富與奴隸,用以緩解國內的上層矛盾;

武丁之後的商王祖甲,他果斷進行祭祀改革,打擊神權勢力,與此同時,他同樣以戰爭形勢轉嫁國內矛盾;

到了商王武乙,他找人做了一個木偶,稱他為天神,然後用箭射天神,以此釋放不懼鬼神的政治信號,當然他同樣以徵伐異族來緩解國內的改革矛盾,後來他死於戰場,被巫師貴族謊稱為被雷劈死。

連年的改革,連年的戰爭,使得商王朝國力愈發疲敝,終於到了商王帝辛(商紂王)時期,他依舊遵循先輩的改革思路,國內打擊貴族,國外徵伐東夷,只是在這搖搖欲墜的帝國內,一個新興的大國異軍突起,按照成湯滅夏的方式,周人順勢將天下的權柄從商王帝辛手中搶了過來。

商朝藉助於貴族的力量登上巔峰,又因為貴族的力量而摔下谷底,縱觀商帝國整個歷史,就是一部王權和貴族神權的鬥爭史,只要雙方矛盾激烈,商朝國力就衰落,只要雙方和諧(一方被打壓妥協),商朝就中興(一般是王權被碾壓,讓利諸侯貴族,諸侯貴族開心了,也就不鬧了,但王權會被架空,商朝是中興了,但王權卻將瓦解)。

商朝依賴貴族政治,沒有貴族就沒有他的未來;但商王也仇恨貴族政治,貴族的存在讓王權難以呼吸。

周朝繼承了商朝的國土與制度,將來所面臨的問題必定還是貴族問題,他們是否會有更加好的解決思路呢?

之後會寫(題目未定,大概內容)《商王帝辛......》,《周朝:主要西周......》,《春秋戰國......》《秦國:商鞅......》......不過接下去更新會比較慢,一周大概兩篇左右,主要有自己主業要做

相關焦點

  • 商朝有哪些祭祀手段?他們人祭時,用的是戰俘還是本國貴族?
    ——《禮記》商朝是中國歷史上非常獨特的朝代,其主要特點就是神權和王權既合作又制衡,宗教權力和世俗權力既統一又對峙。這兩種權力的平衡模式就是祭祀,而大部分祭品都是活人。商朝的祭祀手段有兩種:人殉、活祭。前面說了,商朝是一個既有神權,又有王權的政權體系,要維繫這種體系就必須有一種模式來互相制衡和妥協,這就是祭祀。祭祀的對象有很多,主要是祖先和上天,而祭祀的目的是祈求,期望得到祖先或者上天的庇護和指示,祭祀的主持不由王權主導,而是有神權階層祭司來負責,祭祀就代表神權。
  • 上古四大文明的王權與神權之爭,僅中國文明的王權能始終壓制神權
    國王在挨了巴比倫主神祭司一巴掌後,再接過祭司手中象徵王權的權杖和劍,代表「國王代民贖罪」「王權神授」等意。巴比倫國王不再像過去統一兩河的國王一樣自稱為神,從此,在巴比倫神權一直高於王權,這在儀式中也可看出端倪。 到新巴比倫時期,巴比倫的馬爾杜克祭司勢力已強大到難以控制的地步,國王只有通過祭司加冕才算合法。
  • 君權神授,在中國古代,到底是王權大還是神權大
    例如,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後,建立了種姓制度,婆羅門(教權)還排在剎帝利(王權)之上;313年古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大帝宣布基督教為國教,基督教在歐洲迅速傳播。在羅馬王權崩潰後,天主教甚至建立了教皇國。政權與教權合一。領袖既掌教權,又掌政權。政治領袖下會有一個祭司階層。如埃及古王國時期,中國殷商時期,猶太人的先知摩西時期。不過由於強大的祭司階層存在,在時機成熟時侯,祭司階層會逆襲成為主導。
  • 中世紀歐洲的神權真的能大於王權嗎?
    其實在中世紀,神權從來都沒有大過王權,兩者是相互平行和依靠的。神權靠王權來庇護自己,王權靠神權來維持統治。我們對於神權大於王權的印象其實是來自我們歷史書上的「卡諾莎之辱」。我們對於神權大於王權的印象其實是來自我們歷史書上的「卡諾莎之辱」。在1076年,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亨利四世和教皇爆發了矛盾,亨利四世宣布罷黜教皇格裡高利七世。作為反制,格裡高利七世也針鋒相對的開除亨利四世的教籍,並廢除他的皇位。
  • 中世紀歐洲建築演變的背後:神性與人性的博弈,神權與王權的較量
    因為在神權與王權的爭鬥,導致中世紀時期的歐洲給人們的印象大多是黑暗、混亂。因為神權得勢,讓歐洲傳統的文化受到了極大的衝擊,進而導致在中世紀晚期,歐洲的建築物從建築布局到室內裝飾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輝煌宏大到含蓄內斂,這種變化彰顯的是神性與人性的衝突,表現的是宗教神權思想向人文主義思想的轉變。
  • 封神大戰的背後,是君權徹底壓倒神權的一場大戰
    看過我分析商朝的讀者朋友可能知道,商朝的權力組織是商王是世俗權力頂峰,同時商王以大巫的身份兼任神權的最高領導人之一。也就是說商朝的君王把君權和神權集合於一身,但在神權上同樣有其他大巫和商王地位平等。而周朝則是有了巨大的變化。首先周天子依舊保持著世俗權力的最高權柄。同時放棄神權,天子不再享有任何神權。但換來的卻是代行神權的祭司階級歸屬於國家體制內。
  • 物質、神權、信仰,古埃及為何會形成「神秘」家具文化,有何象徵?
    2: 高度統一的神權專制促成了古埃及家具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埃及的神權是整個奴隸社會的巔峰,他們告訴後人世界上有一個國家能夠徹底地組織起來,強迫成千上萬的勞動者和奴隸年復一年地辛苦勞動,開採石頭,用原始的方式去搬動建造,目的是讓金字塔墳墓能夠收葬國王為止。
  • 商朝人起名拾趣
    商湯建立商朝時,奴隸制的社會秩序基本已經穩固。奴隸主貴族是統治階級,形成了龐大的官僚統治機構和軍隊。商朝的王權繼承制度主要分成了前後兩個時期,前期為兄終弟及,後期為典型的父死子繼。在商朝的前期,還沒有確立嫡長子繼承制,因此凡是商王的兒子原則上都有繼承王位的資格,兄長去世後,其餘兄弟都可以繼承王位,這就是「兄終弟及」制。從商湯到商紂王的17代中,有9世採用的是兄終弟及制的繼承制度。
  • 騎士——戰場上的騎兵,基督教會的武力依仗,上流社會的貴族紳士
    八世紀時期的法蘭克王國國內產生分裂,很多大領主開始進行武裝反抗,內患的同時又有外部阿拉伯人的入侵,因此為了加強中央王權的統治,保障王國的穩定就需要依靠強大的軍事力量進行鎮壓和對外戰爭。原本直接聽命於王權的騎士階層由於神權的上升,開始直接聽命於教權,教會在這一時期由於財富土地大量的積累,也需要有相應的武力來保護自己的財產,而騎士階層的權力和財富來源於戰爭,騎士需要藉助宗教的神學性來保障自己權益,獲得民眾和社會的支持。
  • 中國商朝十大名人姓名故事-漫談商朝的國號和姓氏制度
    商湯建立商朝時,奴隸制的社會秩序基本已經穩固。奴隸主貴族是統治階級,形成了龐大的官僚統治機構和軍隊。商朝的王權繼承制度主要分成了前後兩個時期,前期為兄終弟及,後期為典型的父死子繼。在商朝的前期,還沒有確立嫡長子繼承制,因此凡是商王的兒子原則上都有繼承王位的資格,兄長去世後,其餘兄弟都可以繼承王位,這就是「兄終弟及」制。從商湯到商紂王的17代中,有9世採用的是兄終弟及制的繼承制度。
  • 姜子牙:封建宇宙中的神權呈現,救一人還是救天下
    姜子牙是輔助周室、討伐殷紂之戰的核心人物,但在書中,他更像是一個服務於神權與王權的功能性人物,缺乏對於其內心深度與複雜性的描寫,由此沒有達成對於人物意識與心靈價值的塑造,人物扁平乏味。所以,《姜子牙》的創作者等於選擇了最具挑戰性與改寫難度的原作人物,因為只有找到一種現代的創作思路,重新演繹這一代表原著核心精神的人物,才有可能重建一個屬於這個時代的、有人性深度與現代意識的封神宇宙。
  • 商朝的祭祀文化有多可怕?
    上篇我們探討了商朝的文化,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有關商朝人的祭祀習俗。眾所周知,祭祀活動是人類最原始的活動,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晚期全世界的人類遺址中都能發現祭祀的痕跡和記錄。商朝的祭祀文化特別濃厚,從遺址中出土的大量精美的青銅器祭祀文物就能看出商朝人對於祭祀的重視。
  • 「愚弄」上帝的把戲——挑戰神權教化,中世紀法國貴族的遊戲
    除了節慶場合,在法國貴族中流傳的還有眾多日常玩的遊戲,例如狩獵、老式網球、羽毛球、九柱戲和各種賭博遊戲,甚至包括講故事、跳舞等廣義的遊戲。為何遊戲在法國人的生活中有這麼高的地位?我們還要從中世紀的宗教說起。
  • 商朝的那些事:商朝神秘恐怖文化
    編輯:秀乃翻開商朝的歷史文化上面介紹最多的就是:商朝人對於鬼神的沉迷和對於祭祀的熱愛。活人祭祀:這是我們經常在小說電視劇中看見的場景,但是今天小編告訴你的是這些事情在商朝可是真實發生的。在殷墟出土的大小的墓葬中都可以看見大量的陪葬奴隸的身影。主要是商朝人大都迷信在人死後會變成鬼,而那些奴隸應該在主人死後一起變成鬼繼續服侍。然而這些只是照例,不單單只是陪葬。還有商朝有名的活人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