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湯的放權讓利
夏朝最後一位統治者夏桀,為了維護王權的最後一絲尊嚴,與諸侯貴族集團針鋒相對,甚至不惜使用武力與諸侯貴族兵戈相向,而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就在夏桀帝國搖搖欲墜的時候,商人領袖成湯卻又是另一番景象。
《史記·殷本紀》記載,商湯外出,他看見野外獵人從四個方向設下網打獵,並且禱告說:「願天下四方的東西都進入我的網中。」
成湯說:「哎,那樣就把所有的鳥獸都捕盡了!」
於是命令撤去三個方向的網,並且禱告說:「要向左的向左走,要向右的向右走,不聽從命令的就到我的網裡來吧。」
諸侯聽了這件事以後,都說:「成湯德行已經非常高了,連禽獸都享受到他的恩惠。」
很多人一開始讀這一段可能會不知所云,心裡想說得不就是獵人抓鳥的故事嗎,他想要說明什麼?
其實這段話本身沒有什麼,只是故事的背後另有深意。
春秋時期,老子效法三皇五帝,寫下五千字真言《道德經》,何為德也,《道德經》裡面有一句話可以基本概括:「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強調兩個層面,一個是「利萬物」,一個是「不爭」。
所以歷史上褒獎一個有德行的帝王,需要符合兩方面的德行,一個是「利萬物」,一個是「不爭」。
萬物指的是什麼?對於天地而言,萬物指的是天地之間的所有事物,包括動物、植物、人。
那對於君王而言,這裡的萬物指的就是「民」,但不要被歷史書迷惑了,夏商周時期,「民」指的是「貴族」,不是我們現在講得普通老百姓,只有是有身份的人才可以稱得上是「民」,奴隸怎麼可以稱得上是民呢,他們是物品,只是一個會動的物品而已。
不爭說的是不爭什麼呢?
自然是利益,不和貴族爭利益就是有德,所以你會發現,但凡一個君主想要從貴族手中奪取利益的時候(與民爭利),他就會被罵成是一個無德的暴君,被罵得最慘的就是夏桀和商王帝辛(紂王)。
所以當諸侯聽到成湯的故事時,都紛紛讚賞成湯是一個有德行的君主,因為成湯連鳥都會讓利,更加不用說對諸侯貴族了。
所以可以將這個故事理解為是成湯的一個政治作秀,目的就是向天下的諸侯釋放一個信號:跟著無道無德的夏桀沒有飯吃,而跟著我成湯就會有飯吃,因為我不會和你們爭奪利益,我只會放權讓利。
由於歷史文獻的缺失,對於夏桀是如何和諸侯貴族爭奪利益的也就不得而知;對於成湯是如何對諸侯貴族放權讓利的也不得而知,但根據歷史文獻相對完整的周朝記載,大概可以推測一二。
根據《史記·周本紀》記載,周厲王在位三十年,貪圖錢財,好利,和榮夷公親近。
大夫芮良夫勸諫周厲王說:「王室也許要衰落了,榮夷公愛好收斂錢財卻不知道大難來臨,財利是天地所生,本來應該是萬物一起享有,如果想要專有,那麼害處實在太多。」
周厲王不聽,還是任命榮夷公為卿士,讓他負責管理國家大事。
過了三年,民生怨氣,人民就發動政變,將周厲王趕下臺。
周厲王在史書上是一個昏庸無道的君主,而榮夷公在史書上是一個貪財好利的小人,果真如此嗎?
榮夷公給周厲王出的是什麼主意?
榮夷公提議,建議周厲王對國家的山林藪澤所產物資實行專利佔有,由周王室進行壟斷經營,不得讓人民(貴族)私自經營,目的就是增加周王室的財政收入,與民(貴族)爭奪利益,加強周王室的中央集權統治。
有些人可能對山林藪澤所產物資不太敏感,這裡舉幾個簡單的例子:
齊國管仲提出「鹽鐵專營」,鹽是大海所產,鐵是礦山所產,鹽是人人都必須要吃的,而鐵是人人都必須要用的,國家對鹽鐵專營,控制價格,讓齊國國庫充盈,在管仲輔佐下,齊桓公成為春秋霸主。
漢武帝時期,在全國實行「鹽鐵專營」,再加上桑弘羊的酒榷政策(酒類專賣)和均輸平準政策,所獲得的收入足足支撐著漢武帝連續不斷打了幾十年的大型戰爭,所獲得收入可想而知。
吳王劉濞,佔據東南沿海區域,國內有銅礦,又掌握海鹽,漢朝初年由於實行無為而治,對諸侯貴族放權讓利,這些山林藪澤所產的物資都歸人民(貴族)所有,所以導致吳王劉濞實力大增,富可敵國,漢景帝忌憚地方諸侯的勢力,決定削藩,引發七國之亂。
綜上可見,山林藪澤所產物資的收益是非常大的,收益歸貴族,那麼貴族的力量會急劇擴張;收入歸中央財政,那麼中央地位會更加穩固。
周厲王所要做的無非就是財政的劃撥問題,為的目的也是加強中央統治,和個人的貪財好利無關。
試想,一個君主要什麼沒有,自己貪這麼多有用嗎?因此其出發點還是奔著增加中央財政收入去的。
拋開個人的道德水準(史書無記載,不明),榮夷公的形象就相當於春秋的管仲、戰國的商鞅以及漢朝的桑弘羊,這些人在財政方面都主張國家對山林藪澤實行專利經營,這種思想一直延續至今,如今的國企就是這一思想的延續。
而恰恰管仲、商鞅以及桑弘羊這些人和榮夷公一樣,在後世主流觀點中都不被很好的認可,桑弘羊最慘,唐唐御史大夫(三公,相當於副丞相),《漢書》甚至沒有給他立傳,他的事跡也只能通過《鹽鐵論》得以了解,他們被討厭的原因也很簡單,因為無德,因為與民(貴族)爭利,所以是一個無德之人,無德之人不配立傳。
回到正題,根據周厲王的事跡就可以推測,夏桀被罵昏庸無道的原因,也許就是和周厲王一樣的性質,他八成是主張將山林藪澤所產的物資收歸夏后氏,增加夏后氏政府的財政收入,這樣就可以加強中央集權,穩固夏后氏的江山。
然而和貴族搶食物,那些貴族豈能善罷甘休,他們必然會群起而攻之,夏桀為了殺雞儆猴便起兵討伐,時間久了,夏桀便疲於應戰,夏后氏的統治也變得分崩離析。
與此相反,成湯此時站出來向諸侯貴族釋放出信號,大概就是如果我當上君主,我就不會和夏桀一樣,我會把山林藪澤所產的物資全部讓給你們,我每年只收取一部分貢品就行。
這樣的政治信號讓那些貴族立馬紅了眼睛,紛紛倒向成湯,終於在鳴條之戰,成湯打敗夏桀,取而代之。
其實後世罵夏桀殘暴也不準確,根據《史記·殷本紀》記載,成湯戰勝夏后氏,想要入駐夏后氏都城,於是決定遷移夏后氏的神社,但是迫於壓力,沒能遷成。
試想,如果商湯真的是有道伐無道,在攻入夏后氏都城的那一刻必定會受到百姓的夾道歡迎,可是並沒有,相反,商湯打算遷移夏后氏(亡國奴)的神社卻遭到反抗,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夏桀並非史書上說得那樣殘暴不仁、人人得而誅之,夏后氏許多人甚至為夏桀滅亡感到心痛,這一點和商紂王性質類似。
二、神權傾軋下的王權
和夏朝貴族不同,商朝的貴族除了對山林藪澤利益的壟斷之外(商朝依靠貴族上位,必然在一些方面要讓利於貴族),還擁有一項意識形態的解釋權——神權代言人。
商人很迷信,崇拜鬼神,做什麼事情都要算一算,出門算一算,打獵算一算,打仗算一算,結婚算一算,種田算一算,做生意算一算,幾乎做任何事情他都要算一算。
而佔卜的解釋權掌握在貴族手中,並非是商王手裡,這就導致王權和神權之間必然會有諸多隔閡和矛盾。
可以簡單舉個例子,商王打算明天出徵東夷,但是巫師佔卜一算,說不吉利,那麼商王的決策只好擱淺;第二天商王打算娶某位諸侯貴族的女兒,但是巫師佔卜一算,說不吉利,那麼商王的決策只好擱淺。
作為帝國最高統治者,王權處處受到神權的掣肘,作為商王肯定不會坐以待斃,必然會想方設法讓王權佔據上風,解決的辦法有兩個,要麼將神權的解釋權收歸自己(周朝就是這麼幹的);要麼就將神權邊緣化(商朝就是這麼幹的),這是後話,以後會具體說明。
從成湯到仲壬,歷經三代商王,王權一直處於被傾軋狀態,王權的代表便是商王,而神權的代表便是伊尹。
伊尹是成湯的開國功臣,是商朝的宰相,他輔佐成湯誅滅夏桀,將天下權柄收歸商人,而作為回報,伊尹獲得了神權(意識形態解釋權)和相權(行政權),從一個奴隸身份的低賤之人,一躍成為了巫師和貴族的代言人。
根據《史記·殷本紀》記載,到了帝太甲時期,帝太甲在位三年,不明事理,非常暴虐,不遵守湯制定的法度,道德敗壞,伊尹因此將他流放到桐宮,在帝太甲流放三年中,伊尹代行國政,接受各諸侯的朝見。
這又是一個典型的昏君形象,不明事理(應該是做事情不考慮神權和貴族權,一意孤行),非常暴虐(應該是當時有人勸諫,帝太甲不聽,反而殺雞儆猴,執意維護王權尊嚴),不遵守湯制定的法度(先前與貴族共天下的承諾),道德敗壞(一方面是與民爭利;另一方面是無視神權)。
而作為神權和貴族的代言人,伊尹發動政變,將帝太甲囚禁於桐宮,不過後面所發生的事情,根據史書記載出現了爭議。
根據《史記·殷本紀》記載,三年之後,帝太甲幡然悔悟,深深地悔過並不斷自責,開始做好的事情,於是伊尹吧帝太甲迎接回來,並將政權交給他,而帝太甲不斷修整道德,諸侯重新歸順殷商,人民(貴族)也恢復安寧。
如果根據《史記》的記載,那麼可以推測出,此時的帝太甲已經對伊尹認輸,他的重新執政就意味著只是伊尹的傀儡罷了,之後帝太甲再也沒有作出違背神權和貴族利益的事情。
但根據《紀年竹書》記載,說帝太甲在被流放桐宮之後,伊尹決定自立為王,後來帝太甲偷偷逃出桐宮,把伊尹給殺了。
如果根據《紀年竹書》的記載,帝太甲時期,王權顯然佔據上風,但在帝太甲之後的幾代君王並沒有見得他們比神權和貴族強勢多少,而且伊尹死後,他的兒子伊陟當上宰相,不僅如此,伊尹去世之後,他在商朝的名聲一直很好,一直受人敬重。
如果是一個篡位的奸臣,商朝的王族沒有理由一直高捧著他,高捧一個曾經篡位的人,難道是想鼓勵其他人也學著造反嗎?就像漢光武帝劉秀一樣,不可能把王莽高高舉起。
帝太甲死後,他的兒子沃丁繼位,根據《史記》記載,伊尹就是在沃丁時期去世的,而輔政大臣咎單為了訓誡沃丁,特意將伊尹的事跡編纂成書,書名就叫《沃丁》,不僅如此,輔政大臣咎單還繼續沿著伊尹的施政思路前行,推行「寬民(貴族)政策」(估計輔政大臣咎單就是伊尹找出來的接班人)。
從輔政大臣咎單的所作所為可以推測,說伊尹篡位自立顯然不合實際,因為篡位自立的版本也是伊尹被帝太甲斬殺的版本,哪裡會有機會為自己找一個接班人呢?
從帝太甲之後的3位商王都非常老實,估計帝太甲的陰影一直留在他們心裡揮之不去,直到第4任商王雍己,又開始為自己的王權抱不平,通俗地說就是重新展開奪權鬥陣,內部的權力鬥陣導致商朝漸漸衰敗,出現了諸侯不來朝見的現象。(估計是王朝的神權、貴族代言人策劃的活動,威逼商王妥協)
商王雍己去世後,帝太戊繼位,太戊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任命伊陟(伊尹的兒子)擔任宰相,同時重用巫鹹(一名巫師),可見王權在經過商王雍己的鬥陣後繼續敗下陣來。
王權的屢次敗退使得商王不得不重新考慮政策,於是一個新的策略應運而生,這條方法便是遷都。
在上一篇文章《夏朝興亡史,奴隸制度下的犧牲品》中我們提到過,但凡歷史上遷都大概有三種可能:
第一種是為了擺脫都城內盤根錯節的舊貴族勢力,譬如盤庚遷都;
第二種是實施某種戰略方針,譬如戰國時期,魏趙韓三國紛紛將都城往東邊遷移,因為三國都覬覦中原地區,將首都東遷可以更加方便地達到目的;
第三種是擺脫天災人禍,通俗地說就是逃命,譬如紅軍長徵就屬於這個。
而這次商王遷都的目的就是第一種,目的為了擺脫都城內部盤庚錯節的貴族勢力,商王太戊死後,商王仲丁遷都過一次,商王河亶甲遷都過一次,商王外壬遷都過一次,最有名的就是商王盤庚遷都。
根據《尚書·盤庚》裡面記載,盤庚在遷都的時候遇到了眾多貴族的阻撓,貴族在民間煽風點火,在商王面前陽奉陰違,目的就是為了阻止商王盤庚放棄遷都的想法,但是盤庚態度非常強硬,當著貴族的面將他們劈頭蓋臉罵了一頓。
為了打擊貴族而遷都的手段確實有效,但是頻繁遷都顯然不是長久之策,先不說遷都的勞民傷財,屢次三番的遷都也會讓貴族對商王族離心離德,當年夏朝是如何滅亡的,當年商湯又是何如崛起的,把貴族打擊得太狠也並非良策。
因此盤庚之後,商王放棄了頻繁遷都的想法,而是採取了一種「極端+迂迴」的手段,將神權邊緣化,並藉以戰爭轉嫁國內危機。
三、商王的最後掙扎
如果說商王盤庚以前的鬥陣是一種迴避型奪權鬥陣的話,那麼從商王武丁之後的鬥陣就是一種「硬碰硬+迂迴」的正面回應。
盤庚之後,商王武丁任用奴隸身份的傅說,打破貴族的官職壟斷,其次開始對外徵討戰爭,以戰爭的方式從外族獲取大量的財富與奴隸,用以緩解國內的上層矛盾;
武丁之後的商王祖甲,他果斷進行祭祀改革,打擊神權勢力,與此同時,他同樣以戰爭形勢轉嫁國內矛盾;
到了商王武乙,他找人做了一個木偶,稱他為天神,然後用箭射天神,以此釋放不懼鬼神的政治信號,當然他同樣以徵伐異族來緩解國內的改革矛盾,後來他死於戰場,被巫師貴族謊稱為被雷劈死。
連年的改革,連年的戰爭,使得商王朝國力愈發疲敝,終於到了商王帝辛(商紂王)時期,他依舊遵循先輩的改革思路,國內打擊貴族,國外徵伐東夷,只是在這搖搖欲墜的帝國內,一個新興的大國異軍突起,按照成湯滅夏的方式,周人順勢將天下的權柄從商王帝辛手中搶了過來。
商朝藉助於貴族的力量登上巔峰,又因為貴族的力量而摔下谷底,縱觀商帝國整個歷史,就是一部王權和貴族神權的鬥爭史,只要雙方矛盾激烈,商朝國力就衰落,只要雙方和諧(一方被打壓妥協),商朝就中興(一般是王權被碾壓,讓利諸侯貴族,諸侯貴族開心了,也就不鬧了,但王權會被架空,商朝是中興了,但王權卻將瓦解)。
商朝依賴貴族政治,沒有貴族就沒有他的未來;但商王也仇恨貴族政治,貴族的存在讓王權難以呼吸。
周朝繼承了商朝的國土與制度,將來所面臨的問題必定還是貴族問題,他們是否會有更加好的解決思路呢?
之後會寫(題目未定,大概內容)《商王帝辛......》,《周朝:主要西周......》,《春秋戰國......》《秦國:商鞅......》......不過接下去更新會比較慢,一周大概兩篇左右,主要有自己主業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