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的祭祀文化有多可怕?

2020-12-22 歷史文案館

上篇我們探討了商朝的文化,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有關商朝人的祭祀習俗。

眾所周知,祭祀活動是人類最原始的活動,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晚期全世界的人類遺址中都能發現祭祀的痕跡和記錄。

商朝的祭祀文化特別濃厚,從遺址中出土的大量精美的青銅器祭祀文物就能看出商朝人對於祭祀的重視。

商朝時期的墓穴中經常發現整隻的狗、馬、豬甚至大象的遺骸,整隻的生物應該都屬於殉葬品,以保證死者在地下享受到生前的繁榮。但除了我們熟知的普通使用豬、牛、羊等動物進行祭祀外,其實還有一個更加令人恐怖及普遍的祭祀方式:人祭。

活人祭祀既非始於商代,也沒有停止於商代,但是在商代特別盛行。商代的活人祭祀方式多種多樣,有擊殺、砍頭、燒死、投水、剖開身體、取出內臟等等。其中又以剖開身體和取出內臟最為殘忍,硬生生將一個大活人開腸破肚,其血腥場面令人髮指。

更令人咋舌的是,商代活人祭祀的對象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他們大多找純潔的嬰童和處女下手。貴族統治者冷血無情到連孩童婦女都不放過,真叫人毛骨悚然。

然而,為什麼商代會有如此恐怖的祭祀方式呢?這從以下三個方面可窺探一二。

首先,在遠古蒙昧的時代,人們靠採集及狩獵為生,生產力水平極低。為了生存,人們不但吃野獸,食物不足時也會吃敵人甚至同胞。這種情況一直到種植業的發達才逐漸消失。

其次,商朝時期,王朝與氏族部落與勢力之間為了擴大影響力的戰爭不斷發生,戰爭帶來的大量的戰俘,而當時的人們又沒有足夠的糧食養活這些的俘虜以供役使,也沒有大量的生產需求讓奴隸來做。於是,大量的俘虜被殺害用作祭祀的犧牲品。

在殷墟考古過程中出土了大量的人類骨骸,這類骨骸一般分為兩類:人殉和人祭。據不完全統計,在這些遺蹟中,用於祭祀的人牲達5000餘人。其中最多的一次人祭數量達500人。據不完全統計,武丁在位的42年間,平均每周要殺掉2.28人用於祭祀。

無論是用人作為殉葬品還是作為祭祀用品,在今天來看無疑是非常殘暴血腥的。好在隨著商代文明的進步,從早商到晚商時期,用人祭祀的風俗明顯呈減少的趨勢。

祭祀傳統的存在和消亡都有它特定的歷史因素存在,是人類文明發展中的一個痛點。好在文明一直在進步,不好的習俗被逐個取消,才有了我們今天相對和諧的社會。所以我們要珍惜當下。

關於祭祀大家有什麼自己的看法呢,歡迎留言討論。喜歡我記得關注我,分享最好的歷史知識。


相關焦點

  • 商朝的那些事:商朝神秘恐怖文化
    編輯:秀乃翻開商朝的歷史文化上面介紹最多的就是:商朝人對於鬼神的沉迷和對於祭祀的熱愛。後世對於商的認識都在二十世紀上半被發掘的殷墟和漢時期《史記》等一些史料上的記載,在殷墟中發現了大量的甲骨文中都有對於商朝人對祭祀的熱愛並且朝中葉設立了相應的官職。隨著考古隊的不斷發掘,我們對商朝的文化發展也有了新的了解。在不少的甲骨文和出土的文物中都可以看見不少的祭祀的身影,只是這些影子都是照射在那些皚皚白骨中。
  • 從殷墟祭祀遺址看商朝的主要敵人,古東北人可能是商朝的最大敵人
    商朝是離我們一個非常遙遠的時代,封神演義的熱傳,又讓商朝充滿很多神秘色彩。我們無數次在遐想,商朝時他的主要敵人是誰呢?西部羌方人還是傳說的東夷淮夷人?各種史書和傳說眾說紛紜,沒有一個統一的答案。但是由於商朝時代離我們過於久遠,即使一些史書的成書年代也離那個時代很遙遠,到底有多少可信度,誰也不敢保證。但是實物證據是不會說謊的,殷墟祭祀遺蹟出土的東西卻給我帶來了答案。商朝有殺戰俘祭祀的傳統,殷墟的祭祀坑出土了大量祭祀戰俘的遺骸,經過清理核查,這個祭祀坑共大約有一千人的骸骨,經過比對,有400餘個頭蓋骨可供研究。
  • 商朝有哪些祭祀手段?他們人祭時,用的是戰俘還是本國貴族?
    ——《禮記》商朝是中國歷史上非常獨特的朝代,其主要特點就是神權和王權既合作又制衡,宗教權力和世俗權力既統一又對峙。這兩種權力的平衡模式就是祭祀,而大部分祭品都是活人。商朝的祭祀手段有兩種:人殉、活祭。人殉不單在商朝就有,後世也斷斷續續存在過,那麼活祭就只存在於夏商周三代了,特別是在商朝,用活人祭祀就成了一種常態。前面說了,商朝是一個既有神權,又有王權的政權體系,要維繫這種體系就必須有一種模式來互相制衡和妥協,這就是祭祀。
  • 商朝是食人族嗎?
    商朝是食人族嗎?1984年在河南殷墟出土了一件甑,相當於現在的蒸鍋,而蒸鍋裡面卻有一顆人頭。當時專家猜測,可能是人頭滾落進了甑裡,但是後來出土了越來越多的蒸煮器中都有人頭,難道商朝是食人族?根據對甲骨文的破解,我們知道商朝有用活人獻祭的習俗,並且祭祀的方法有很多種,比較常見的是「卯」祭,這個字是人活著牲畜對半剖開懸掛的形狀。其他祭祀包括奉獻人牲的內臟、鮮血、頭顱,加工的方法有燒烤,滾燙、風乾等,都有專門的甲骨文記載。這些都是加工食物的方法,因為他們就是給神的食物。按習俗神明享用食物施加祝福,所以典禮結束之後,獻祭者就會分享祭品。
  • 商朝是由白人建立的嗎?
    最近有人在網上說其實商朝是白人建立的,小編看到這樣的言論之後笑了笑,果然還是無知。上個世紀90年代末,考古專家對殷墟中出土的骨骸進行了 DNA檢測,檢測結果顯示商朝人是西亞和歐洲一代的高加索人,也就是白種人。
  • 商朝的一位女性將領墓,被埋葬的不僅是一段情還有無盡的財富
    隨葬品非常豐富,有400件祭祀用青銅器、590塊玉、560塊骨雕刻,以及超過7 000個貝殼。青銅器皿是商朝藝術的一個重要代表。墓葬中出土的巨大矩形鼎以四足站立,每邊每角都飾有咆哮的獸首。此外,還有一隻形似珍禽並飾有獸腿的酒器。這些容器表面的每一處都有活靈活現的獸紋裝飾。
  • 商朝之後,「商」字為何沒再被用作國號?古人:改了,看著不舒服
    之後周公覺得商朝遺民和貴族很多,是個不安定因素,於是將這塊地方的商民分散開,只剩下紂王哥哥微子起在原來的土地上祭祀祖先。 周公將其封國命名為"宋",商朝故地這塊地方以後就統稱為宋了。 而宋國是春秋戰國時代的強國,最後被齊國吞併。從此以後,原來商丘這片地方被稱為宋,或者宋州。
  • 商代後期遺址,中國歷史上被證實的第一個都城,殷墟見證商朝文化
    位於安陽的殷墟,是世界文化遺產,因為這裡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被正式的都城,商朝後期的遺址所在。有人說來安陽一定到殷墟看看,因為殷墟見證了商朝的文化。對於喜愛歷史和傳統文化的人,殷墟一定在有生之年想去清單裡。
  • 商朝因紅顏禍水滅國?河南挖出8座女性墓,還了商朝女性一個公道
    歷史上關於商朝滅亡的原因可謂眾說紛紜,但對無不以「武王伐紂」檄文為範本,都認為商朝因「紅顏禍水」滅國。堯帝命火神祝融殺死了有崇部落首領鯀,但是鯀死後禹卻從他的遺腹中出世。  雖然這種說法有違常理,但卻宣告「民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時代,已經被徹底終結了。當父系社會成為主流時,父權無限膨脹並碾壓了母權。
  • 「元素周期表第51號元素」有文化多可怕?網友:不只有沒文化才可怕
    我想你一定聽這樣一句話:沒文化真可怕。 但是不知道你有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的另一面:有文化就一定不可怕了嗎? 有文化可以多可怕?一起來看看廣大網友怎麼說—— 【1】 下圖有一張化學元素周期表,不知道大家在學化學時有沒有注意過51號元素? 反正在當年,作者在學化學時從來沒留意過這個元素的符號。
  • 王朝的興衰在天命還是民心,道家文化與國運,冥冥中自有天意
    ,陰陽八卦學說作為道家的基石在百家爭鳴的時代綻放異彩,那麼道家文化和歷史的發展有哪些關聯呢?  眾所周知,封建社會對待祭祀和宗教活動是非常的重視的,而商朝正是這種文化發展的巔峰時代。  有心算無心之下,商朝的滅亡似乎已經成為了必然,那麼周族人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算計商朝的呢?說起來你可能不信,在周人氏族古公亶父帶著部族遷往西岐的時候,周族人就已經開始謀劃吞併商朝了。
  • 祭祀:中國節氣文化的核心(下)
    二十四節氣中的祭祀,主體內涵是嚴肅的,但也不乏生動活潑,特別是民間,越見活潑生動。總體看來,我們踐行的祭祀,是有意味的民族形式。換言之,不同的節氣祭祀,洋溢著不同的趣味和意味。這裡,略舉幾例地方性的祭祀活動。
  • 中國商朝十大名人姓名故事-漫談商朝的國號和姓氏制度
    此處的圖片展示的是商朝金文。金文的特點有甲骨文的古樸之風,但幾百年發展後,又多了一絲清麗秀美。篆體(公元前200年左右—約公元前8年),包括大篆與小篆。秦朝到西漢末年,主要的書寫體。當時毛筆與竹簡取代了小刀與龜殼,字體行筆圓轉/線條勻淨而長,既保存了甲骨金文象形文字的端莊又由於書寫工具的進步有了修長姿態。隸書(約公元200年—約公元220年),與篆體的最大區別在於,改象形為筆畫。
  • 叱吒風雲,風骨永傳:民俗學視野下的成吉思汗陵祭祀文化
    其緣由至今都沒有人說清楚 ;再者 ,四季祭祀制度的祭祀內容和祭祀時間 , 與現在的成陵祭祀是否一致也有待考證。在北元時期 ,因政局不穩 ,幾代蒙古可汗徵戰南北 ,成吉思汗八白宮隨之遷移多處。1510 年 ,巴圖蒙克達延汗統一分散的蒙古各部 ,將全體蒙古劃分六個萬戶 ,並將分散的成吉思汗八白宮集中在鄂爾多斯萬戶 ,重新規範了祭祀制度。
  • 商朝那些久遠逝去的時光
    商湯他聯合眾多的部落首領一起打敗了夏朝,建立了554年的商朝,商湯打破了君王永固,開啟了我們國家「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歷史,世界上很多國家的君主都是千年一系,保持同一個家族不變,我們國家之所以和他們不同,是因為君主擁有至高無上的統治權。
  • 從《山海經》中的山神形象與祭祀文化,看《山海經》的杜撰性
    所以,祭祀就很重要,給山神送禮,讓他約束好自己的手下,別給人類添麻煩。那麼山神都長什麼樣?絕對令人大失所望,山神多形象怪誕不經,無疑皆兇神惡剎。這些神還是少招惹為好,保持良好的關係,這是人類祭祀的智慧。祭祀怎麼做,有什麼要求?《山海經》中皆有備述。這篇文章,我們重點來談談山神的形象和祭祀的文化。
  • 祭祀文化由何而來?人死後到底有沒有靈魂,他們會去哪?
    人生有三次「死亡」老人們經常說,人這一輩子從出生時候起就註定了會有三次死亡。祭祀文化從何而來?期初人們是祭神,其意是城隍出府視察人間善惡,活動由當地會首每年輪流主辦,請道士吹打念經,用八抬大轎將廟內的木頭城隍(人偶像)抬出,前護後擁,鳴鑼開道。後逐步演變成祭祖、祭孔子、祭族等,經過數千年的演化,變成了現在的祭祀文化。
  • 早在商朝時,太戌就破除了迷信
    其實在那個時候,人們還是相信神靈的存在的,面對一些災難,他們也會跪拜、祈求,相信女媧娘娘,相信無所不能的三皇五帝,甚至還把自己生活的地方稱之為「神州大地」……中國人觀念的轉變是從商朝時開始的,伊陟接手商朝的時候,商朝已經處於由盛轉衰的階段了,在這個敏感的時期,神靈的每一次指示都會引起巨大的轟動。
  • 商朝人起名拾趣
    比如商湯之前的商人首領世係為:「契(到目前為止,所發現的甲骨文中沒有記載契,但是關於其父帝嚳的記載很多)—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振(振通辰,也就是歷史上的王孩)—上甲微—報丁—報乙—報丙—主壬—主癸—天乙(商湯)」從商晚期以後所有的祭祀都是從上甲微,後面報丁—報乙—報丙—主壬—主癸—天乙,皆為天幹王名,這也說明至少從上甲微開始具有商人特色的文化便已經成熟了。
  • 除了三月三的拜祖大典,河南還有哪些祭祀文化?
    春分已過,下面就是傳統的中國的祭祀文化清明。但是,夾在這兩個節氣中間的還有一個三月三,也就是民間的上巳節。曾經的上巳節,是流觴曲水,河邊洗濯,男女相識的節日,算是中國傳統的情人節。它將祭祀、娛樂及市場交易融合一體,是中國民間最為傳統的一種大集會。開封翰園的春節祭祀大廟會,其實歷史並不長,翰園,位於開封龍亭公園附近,由著名書法家李公濤先生帶頭捐助,集書法名碑為一體的公園,建成於1985年,與其他歷史悠久的祭祀廟會文化相比,歷史有點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