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中國節氣文化的核心(下)

2020-12-12 勇哥de書舍

其實,節氣祭祀中並非每一項都鄭重其事,每一次都鄭重其事。

中國節氣祭祀,國人們也並非一絲不苟,一板一眼,一本正經,其間蘊藏著中國人的天地觀,也包容著中國人的大智慧小心思。

二十四節氣中的祭祀,主體內涵是嚴肅的,但也不乏生動活潑,特別是民間,越見活潑生動。總體看來,我們踐行的祭祀,是有意味的民族形式。換言之,不同的節氣祭祀,洋溢著不同的趣味和意味。這裡,略舉幾例地方性的祭祀活動。

四神瓦當 現展於陝西歷史博物館

民間傳說,白虎是一尊神,負責搬弄是非。驚蟄這天,白虎多半會出沒人間。人遭白虎,意味著流年會遭小人盯上,不祥。怎麼辦?驚蟄祭白虎,好好的侍候它。

先繪製紙老虎,再點燃香燭,拿豬油往紙老虎嘴上抹,接著,用鴨蛋或豬肉餵白虎。一邊照顧白虎吃喝,一邊念念有詞:「好人近身,小人遠離。」如此,嘴上抹油的白虎,不會張開大嘴搬弄是非,吃了肉吃了蛋的白虎,沒法張大嘴傷人吃人了。

祭白虎

搬弄是非的白虎要祭,呼風喚雨的烏龍,也得罪不起。有一年,在河北邢臺平鄉縣後張範村一帶,立夏前後,竟然會下冰雹。這時下冰雹,對莊稼為害極大。民間以為下冰雹是烏龍作怪,那麼,就拍拍烏龍的馬屁吧。於是,立夏祭冰神。論起年頭,這個習俗,已有200多年了。祭冰神的核心環節是這樣的:將100斤桑木乾柴放入事先挖好的二尺見方、深三尺的土坑,點燃,待火燒旺後,再把準備好的一尾活烏魚、一頭活黑豬、一隻活烏雞及三張油餅、三棵大蔥、三盤甜麵醬等依次放入坑中,燒烤以為祭。烏魚、黑豬、烏雞都是黑色,它們升天后,烏雞變成頭、黑豬變成身、烏魚變成尾,組成一條烏龍騰雲而去也。烏龍這一走,此地也便沒了冰雹之災矣!

祭冰神

如此祭祀,以人類之心度量龍虎之心,想法有趣,做法亦有趣。

節氣小滿,在江南,流傳祭三車:水車、油車和絲車。相傳,管水車的「車神」為白龍。祭車神白龍時,農家在車水前於水車車身上置魚肉、香燭等祭拜之,特殊之處在於,祭品中有白水一杯,祭祀中,將白水一杯潑入田中,表示水源湧旺之意。祭車神,如今不太常見,也許日後某個機緣便又興起來了。

小滿祭白龍,驚蟄祭白虎,屬於地方祭祀。大體說來,地方祭祀,是在一定範圍內實踐的祭祀。這類祭祀多和一地的生產生活以及地方文化有著關聯。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農耕文明的智慧結晶。其實,智慧結晶是從我們生產生活的許多領域許多方面綜合而產生的。並且,帶有明顯的地方特徵,不獨是農耕文明的產物,這裡,以東南沿海漁村為例。

「騎著穀雨上網場」,穀雨時節,沿海的不少地方,過穀雨節,舉行祭海,祭奠海神娘娘。海神娘娘是海上的保護神,是沿海民間最崇拜的神祗。海邊的人對她非常虔誠,親切稱之為娘娘。穀雨天,到海邊,獻上大白饅頭、豬頭等供品,焚香燒紙,燃放鞭炮,跪拜海神娘娘,此俗,也就是人們所說的「供海」。穀雨節,入廟會,還有更活潑的節目:唱大戲,耍獅子、走高蹺。穀雨節就是漁民節,對漁民來說,論重要性,節氣穀雨排第一。過漁民節,比春節還要隆重。

漁民節

面對非遺,我們現在有一個詞叫「活態傳承」。其實,節氣祭祀,也可用上「活態」一詞。有趣的是,在傳承的節氣祭神歷史中,本來有春神夏神秋神冬神,如今我們還能看到的只有祭祀春神,民間祭祀春神。——「九華立春祭」,浙江省衢州柯城區九華鄉妙源村,每年立春祭春神。敬土地、鞭春牛、吃青菜等等議程,既嚴肅又活潑。

節氣祭祀儀式中,各類民俗中有很多寄託,且與娛樂相融。如此,有民俗內涵的娛樂,深受大眾歡迎。

歷史是一條奔騰向前的大河。對中國人來說,節氣中的祭祀,蘊含著對生命的寄託,蘊含著對美好未來的期盼,由此,我們大致可以看出:越是走心的,傳承越見走勢,愈是中意的,愈在傳承中鮮活了。這,就是活態,這就是流傳的態勢。

附錄:中國節氣裡的祭祀一覽表

(點擊可看大圖)

- 完 -

相關焦點

  • 祭祀:中國節氣文化的核心(上)
    對中國人來說,節氣中的祭祀,蘊含著對生命的寄託,蘊含著對美好未來的期盼。祭祀是節氣系統中的核心意象。伏惟大地知四時,敬畏歷史向未來。在漫長的時間流中,中國先人確定了四季,確定了「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的二十四節氣。「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在中國古代,祭祀對象分為三類:天神、地祇、人鬼。因之祭祀可分為三個類型:民家、地方以及國家層面。
  • 申遺代表團團長馬盛德:憶二十四節氣申遺,與世界共享中國文化的魅力
    【環球網文化頻道 記者 張嘉玉】11月22日,小雪節氣到來,環球網文化頻道專訪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保護基地專家委員會主任、中國二十四節氣申遺代表團團長馬盛德,還原二十四節氣申遺的現場,「文化共享性是非遺申報的核心。讓世界各國各民族朋友了解到中國二十四節氣中古人天才的創造力和想像力,了解到中國文化與眾不同的文化表現形式,分享我們民族文化的魅力,這是特別重要的。」
  • 除了三月三的拜祖大典,河南還有哪些祭祀文化?
    春分已過,下面就是傳統的中國的祭祀文化清明。但是,夾在這兩個節氣中間的還有一個三月三,也就是民間的上巳節。曾經的上巳節,是流觴曲水,河邊洗濯,男女相識的節日,算是中國傳統的情人節。隨著中國大陸的崛起,大家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是越來越重要,祖先崇拜的信仰已經深入骨髓。作為炎黃子孫,在祖先的誕辰上,告慰先賢們國泰民安,祈禱著風調雨順。今年由於疫情的影響,對於新鄭的拜祖大典是否能夠如期舉行,不得而知。其實,從河南其他地方的祭祖文化,我們已經可以管中窺豹可見一斑了。
  • 從驚蟄節氣出發,探尋中國古代的雷神文化
    驚蟄,古人又稱「啟蟄」,它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富有詩意的節氣,因為它與「雷」的關係最為密切,一聲春雷,驚醒了蟄伏於地下越冬的昆蟲,世界開始充滿生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 赤峰地區農耕文明演進和二十四節氣文化
    赤峰市具有悠久的農耕文化歷史,早在八千多年以前的興隆窪文化時期,就已經有較為成熟原始的農業生產技術。在興隆窪遺址的窖穴中曾發現了碳化的慄和黍,是目前所見中國最早的旱作農業的物證。因此,興隆窪文化所在地赤峰市被譽為中國旱作農業的發祥地。
  • 「穀雨」之「雨生百穀」的節氣起源與文化習俗
    最喜歡這樣的晚涼天氣裡,有客來訪,泡一壺松蘿好茶待客,與客人賞畫賦詩,興之所至,即鋪紙潑墨,先畫蕭蕭新葉竹几枝,再是數筆淡墨,橫掃皴春山,跨過清明的圍欄,連著的是穀雨節氣,坐在其中品茶香。在這首詩中,說明了穀雨節氣的天氣情況,同時也道出穀雨節氣喝雨前茶的風俗,民間諺雲「穀雨穀雨,採茶對雨」,穀雨前採摘的茶細嫩清香,味道最佳,故穀雨品新茶的文化風俗,相沿成習。
  • 叱吒風雲,風骨永傳:民俗學視野下的成吉思汗陵祭祀文化
    成吉思汗陵園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是蒙古民族傳統文化的代表性遺產 ,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守望成吉思汗陵的達爾扈特人世世代代默默奉獻 ,完整地保留下了傳統的祭祀文化。正如在採訪當中 ,成吉思汗陵旅遊區管委會那楚格主任所說 ,祭祀、陵寢、達爾扈特三足鼎立 , 架起了完整的成吉思汗祭祀文化體系。
  • 文化賦能,傳承匠心 五糧液第二十四屆酒聖祭祀大典隆重舉行
    【編者按】12月17日,由五糧液集團主辦的第二十四屆酒聖祭祀大典在中國酒都宜賓隆重舉行。本次祭祀大典以祭工匠精神祭歷代傳人祭釀酒歷史為核心,表達...12月17日,由五糧液集團主辦的第二十四屆酒聖祭祀大典在中國酒都宜賓隆重舉行。
  • 白露節氣到 「三秋」要抓緊 (二十四節氣與洛陽)
    今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白露,也迎來了一年中秋收、秋耕、秋種的「三秋」大忙時節。  晝夜溫差較大,迎來「三秋」大忙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提道:「秋屬金,金色白,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古人把節氣和五行學說結合在了一起,認為秋季屬於五行中的金。
  • 什麼最能代表中國傳統農耕文化?每半個月一次,全年24回
    揭秘中國鄉村旅遊的「戀鄉現象」31 二十四節氣這裡不是24節氣的發源地,卻可以稱作是24節氣的故鄉,每年24場節氣活動,連續三年不斷,是世界上連續舉辦24節氣活動最多的地方,無論美食口福、競技較力,還是緬懷祭祀、弘揚傳統,抑或是力爭上遊、衛生康健,都是中華民族千年優秀文化傳承。1.立春鞭打春牛,象徵開春利市。立春幡,剪紙花、蝴蝶、小燕等。咬春,吃春餅、咬蘿蔔。
  • 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打造「二十四節氣」品牌 彰顯「城市客廳」魅力
    有關專家表示,「詩禮中的四時八節——建鄴區廿四節氣主題活動」,在文脈傳承中,以文化涵養城市精神,用文化塑造城市品牌,為城市建設注入了全新的靈魂,為「建鄴速度」注入了全新的文化品質,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又一創新之舉。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汶川縣 北川縣舉行大禹誕辰4147周年祭祀...
    數名身著羌民族服飾的參祭者腳踏羌鼓聲,手捧祭品,在老釋比的引領下邁著緩慢的步伐登上祭祀臺,大禹文化研究會會長恭讀了祭文,所有觀眾滿懷敬意地聆聽,現場氣氛莊重肅穆。現場篇 隨後,當地羌族民眾紛紛依次進入大禹殿內敬獻祭品、敬香,瞻仰大禹聖容。
  • 破譯24節氣:小雪、北鬥星與玉豬龍崇拜
    小雪是冬天的第二個節氣,也是24節氣的第20個節氣,迎來小雪,北方的冬天就真的到來了! 中國古人通過北鬥星在天宇的旋轉和太陽的黃道變換來確定四季、劃分24節氣,根據天人合一、天地感應的思想,古人形成了北鬥星崇拜和太陽崇拜,並通過刻畫符號
  • 商朝的祭祀文化有多可怕?
    上篇我們探討了商朝的文化,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有關商朝人的祭祀習俗。眾所周知,祭祀活動是人類最原始的活動,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晚期全世界的人類遺址中都能發現祭祀的痕跡和記錄。商朝的祭祀文化特別濃厚,從遺址中出土的大量精美的青銅器祭祀文物就能看出商朝人對於祭祀的重視。
  • 二十四節氣:大自然時間變化的秘密
    而這一切,被人們一點點編組到時間的譜系中,形成「七十二候」,即把二十四節氣的每個節氣一分為三,分別選取三種物候作為標誌。「發展到這個階段,中國人已經通過對天文地理的觀察,完全地掌握了大自然時間變化的秘密」。值得保護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鬥轉星移,時光進入21世紀,中國社會經歷了巨大的變化。儘管如此,二十四節氣的文化意義和社會價值,仍得到人們的重視。
  • 寶雞發現祭祀青帝的下站秦漢祭祀遺址
    據來自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的消息,寶雞市陳倉區潘溪鎮下站村發現秦宣公設置的用於祭祀青帝的祭祀遺址。結合考古勘探發現的祭祀坑數量、面積估算,祭祀坑與犧牲數量數字驚人。與秦都雍城及血池祭祀遺址、吳山祭祀遺址可互見
  • 唐朝元稹二十四節氣詩裡的冬至,周朝立年,日照南天
    元稹的廿四氣詩,也就是二十四節氣詩,是他在做丞相的時候頒布的面向全國的節氣詩詞歷,是日曆的一種補充,讓普通人都能知道每個月有哪些節氣,節氣應對的氣候知識與歷史掌故。
  • 二十四節氣·冬至|原來冬至「江湖地位」這麼高
    ↑↑↑藍字 關注"三農"資訊冬至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它不僅在農業生產方面起著指導作用,同時還影響著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觀念。冬節盛於唐宋,宋朝以後,冬至祭祀祖先和神靈的節慶活動興盛。明、清兩代的冬至日,皇帝要舉行祭天大典,謂「冬至郊天」。現今,我國一些地區仍保持著這樣的習俗。
  • 冬至祭祖|禮佳舉辦第14次冬至祭祀超度法會
    轉眼間,雪已覆蓋大半個中國。今天,我們迎來了二十四節氣中,最特別的那一個——冬至冬至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傳統節日,緣起於上古時的「臘祭」,既是節氣之一,也是一個傳統節日,是大眾紀念祖先的日子。禮佳於昨夜19:30-24:00在公司舉行冬至祭祀法會,為700多為亡者豎牌位、上供、上香,祈願亡者早日脫離輪迴苦海,超生極樂,圓成佛果!今年是禮佳舉辦冬至祭祀法會的第14個年頭,總經理李靜表示:「公司的發展、壯大離不開客戶的支持,用這種形式回饋他們的親人,是我本人的信仰,也是我認為最有價值的事情之一」。
  • 華夏傳統文化二十四節氣與道教經典《淮南子》記載
    道教經典《淮南子》的二十四節氣記載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傳統農學指時體系中最具特色的重要組成部分。二十四節氣的形成,經歷了漫長的過程,到了秦漢時期而臻於完備。在《淮南子·天文訓》中就有關於二十四節氣的系統記載。